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懺悔錄讀後感(精選25篇)

懺悔錄讀後感(精選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懺悔錄讀後感(精選2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懺悔錄讀後感(精選25篇)

懺悔錄讀後感 篇1

再一次迴歸假期生活,我從書架上取下了這本盧梭的《懺悔錄》,書籍是上個假期時購買的,當時的我忙於其他事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如今已經忘記了初始購買它的想法,但腦海中仍記得作者下在開篇的那段話“看他敢不敢說‘我比這個人好’”。

書中盧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儘可能客觀的回顧並且反思了自己從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論是犯錯或是驕傲。他將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個讀者的面前,有些執着、有些無畏,就像他書中說的那樣“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蝸居在家的這些日子裏,我也反覆的思考着這個觀點,沒有人不會犯錯,沒有人不會懶惰,沒有人未曾出現過壞的想法,無論你是誰你都可能會出現過讓你悔恨,讓你痛苦,令你執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時候,我追完了前段時間大火的一部劇《香蜜沉沉燼如霜》這部劇按照此書的想法來看的話會很有意思,劇中的各大主人公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錯,但這個犯錯只是相對的,相對於事態發展而背的,因爲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認爲最重要的事情。

其實前段時候,我常常會感到痛苦,痛苦於知曉自己爲展現出的潛能而卻無作爲,仍舊一拖再拖的壞習慣,而實際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對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對此後的責任,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後來我開始尋找外界的幫助,但我性格或許是有些缺陷,或許是與他人不相仿。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訴說這個行爲,並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有效的舉措,只會讓我更加徒增負擔。

而後偶然的聽到了兩個觀點,其中一個是說,人的每一個情感都是真實存在的,無論它是否被我壓抑了,或是被我厭棄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實存在的,他都是會正常化在每一個個體身上會可能出現的,無論什麼情緒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接下來怎麼看待它,解決它。

第二個觀點就更爲重要,無論多麼努力的一個人,感到疲憊都是真實的,沒有人是永動機,在休息的時候。理應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爲我知道、我堅信、並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後會更爲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創造更多的價值。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遠超過了書本本身的價值,讓我開始重新看待真誠,我可以開始放下一些過去不知名不所謂的倔強與堅持,讓我的未來,可以更加鬆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獨立的活着。

懺悔錄讀後感 篇2

《懺悔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個人傳記。作者傾其思想,坦露着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帶着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後,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這位身爲宮廷鐘錶匠的父親,不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特別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後輪流閱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以至於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父親以讀書爲遊戲打發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爲而治也催發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溫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愛,盧梭自小性情溫和,很逗大人喜歡。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感受他成長中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現在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

《懺悔錄》是我接觸過的最勇敢、最真誠、最“暴露隱私”的書。盧梭的爲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

懺悔錄讀後感 篇3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衆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爲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脫,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說能夠解救人的靈魂。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爲,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纔可能是幸福的。

懺悔錄讀後感 篇4

這次在書城沒有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買了法國著名作家讓。盧梭的《懺悔錄》。

正如盧梭自己所說,“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爲人,我以同樣的坦率道出了善惡。我既沒隱藏什麼醜行,也沒添加什麼善舉。”盧梭確實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膽的,他是敢於剖析自己的人,對自己動手術刀。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讀着讀着就感覺其實他不必懺悔,我已原諒他了。

盧梭少時讀書的積累《宗教與帝國史》《名人傳》等,這爲後來打下基礎,文中多處提到書,自己當學徒時,也是爲了擺脫孤獨吧,“除了閱讀,什麼也不再幹了,包括偷竊”,可以看出,讀書有多重要,自己以後會趁大二時間豐富,多讀書,讀好書。偷竊,盧梭沒有掩蓋事實,也透露了一種犯罪心理,“我覺得捱打是對偷竊的一種補償,讓我有權繼續偷。”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當小偷處置,就是允許我當小偷。”從中,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們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無所謂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過我哆哆嗦嗦地遞給她的信”,與其說瓦朗夫人是盧梭的情婦,倒不如說瓦朗夫人是盧梭的半個母親,或者反過來說,盧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盧梭筆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盧梭頂禮膜拜的。即使後來盧梭幾乎被拋棄,他都沒有貶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盧梭缺少母愛,在我眼中,或許盧梭把瓦朗夫人當做自己的母親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彌補了自己心中關於母親的空白,所以盧梭纔會死心塌地吧。

盧梭對父親,對一般人來說,如果對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惡吧,但盧梭對自己的父親多得是崇敬,“他還是以爲好父親”,這一點是很令人讚賞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沒淪陷,就會還有做人的底線,就是個好人。

在讀這篇著作時,自己發現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對教會,天主教和新教不瞭解,讀起來有點吃力,自己以後會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說實在的,我搞不懂盧梭到底在懺悔什麼,他像是在寫自傳,人生中誰不犯一些錯誤呢,有的錯誤也是外在的條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樣地自我懺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盧梭反省錄,甚至回憶錄。不管怎樣說,這種自我反省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需要不斷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懺悔錄讀後感 篇5

上一週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盧梭的【懺悔錄】和餘華的【活着】。

感覺到的不是某些情節的動人,而是那種隱藏在其後的幸福與自一由。

越讀書越覺得自己的匱乏,想突然間讀完所有的書,有人說讀書應該“少而一精一”,有人則認爲該多而廣,我被這些相左的觀點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論怎樣還是先來個多而廣吧,因爲如果一精一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說吧!

喜歡的是盧梭那種自一由,他的自一由不與金錢掛鉤,他追求的是屬於自己內心的快樂。他喜歡閱讀,喜歡到處遊玩,喜歡按自己的意願寫作,喜歡爲自己所一愛一的人付出一切。儘管他做過壞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爲無罪者復仇”,他終身爲了良心的譴責而不安。他在那個時代,是個不與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的下層人,卻有着超出時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給自己的自一由也許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誡自己不要過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約束自己,畢竟束縛不利於自己的發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對不對,只要堅持下去,相信能夠超越原來的自己。

【活着】給我的啓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錢或背景相聯繫,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夠彼此真心付出,相親相一愛一。有了那種維繫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許福貴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但是在一精一神上一定是幸福的。雖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給他的一愛一讓他成爲一個幸福的人。

我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裏,但是我缺少這種家庭真正的一愛一。不是說父母不一愛一我,而是發現他們總是爲了錢而爭吵。我和妹妹在他們的爭吵中長大,一直認爲錢是最重要的,因此很早就立下目標賺好多好多的錢,以後不讓父母吵架。於是,我在努力,而努力的目標不是自一由與幸福,是束縛人使人異化的金錢。於是覺得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金錢的奴隸。拼命的家教掙錢,寧可爲了掙錢而放棄一切娛樂和自一由。這種想法讓我過的好累。好想讓自己離開這樣的生活,可是每每想到父母吵架的心寒,和對我抱有的期望,我都會投降。於是,我不是快樂的,也不明白爲什麼別人是快樂的,難道別人的目標是輕鬆的嗎?

現在我找到了原因,彌補家庭裂痕的最好藥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錢,而是真情。雖然母親還在爲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幹,而我也沒有辦法勸說母親休息,那麼唯一能給他們的只能是我對他們的一愛一。

我想未來的社會一定不會再有一個我,因爲錢將在未來一文不值!

懺悔錄讀後感 篇6

他在自己的《懺悔錄》中表明瞭對胸部有缺陷的女性——埃皮奈夫人始終毫無興趣。他說:“她很瘦,臉色很蒼白,胸部一平如掌。單是這一個缺陷就使我涼了半截;我的心靈和我的感官是從來都不曉得把一個沒有乳峯的女人看作一個女人的”。他向來覺得徐麗埃坦是一個“最美妙的人兒”;但是當他發現她有一隻奶頭是癟的時,他立刻改變了看法:“最美妙的人兒”一下子轉而變成了“一個畸形的怪物,只是大自然的次品”。

在盧梭看來,女性胸部的美對於女性自身的完美是至關重要的;沒有胸部的美,就如同畫龍未曾點睛,一個女人,就沒有了女人的的鮮活和味道。

讀罷盧梭的文字,餘等心深有慼慼焉!看來先賢之所以如此偉大,就是因爲與我等草民想到一塊了!

正在對盧梭的這一思想如醍醐灌頂之時。

說是美國著名調查機構PEW在一個“胸圍與幸福指數”的調查中,結果顯示:女性胸圍A杯的離婚率爲37%,胸圍B杯的離婚率爲16.3%,胸圍C杯的離婚率爲4%,而胸圍達D杯的女性離婚率1%都不到。

話外音:怪不得《讓子彈飛》的女主角趙銘,成爲多少男人的夢中情人,導致多少家庭不和,就因爲趙銘的是F杯。

而又更據說馬雲在看到這條信息後,如獲至寶,立即調查了淘寶網各種罩杯的銷售量,而後以PEW的離婚率爲關鍵指數,輔以多種經濟數學模型,迅速推演出離婚、再婚對於新房購買、裝修、大宗電器採購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最後逐漸擴展出一份沉甸甸的報告——《淘寶宏觀經濟前瞻》,真真堪稱爲:中國最“胸”狠的宏觀經濟預測報告!

此報告一出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浮雲!再也不敢當號稱爲經濟動向的晴雨表。

馬雲的研究成果尚不細表,話題已經跑得遠啦。

且說就是偶等小民,竟然也由此突然一拍大腿,靈光乍現,茅塞頓開,(順便提醒一下,偶的這等智慧,往往就是存儲於大腿之中,所以偶爾癡人瘋語,偏差事實,可以不予理會,當然這是後話)。

偶生生於馬雲的經濟學干擾中,得出一條已被困惑許久的“男女異性-交往,究竟有沒有真正的友誼”這一命題的真正結論,偶終於在偉大的民主思想家盧梭的醒示下,得出了答案。

先感激,後涕零,禮數是一定得有的。

懺悔錄讀後感 篇7

托爾斯泰說,“在尋求人生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的心情,與一個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完全一樣。走到了林中一塊空地上,清楚地看見了廣闊無垠的空間,卻沒有看到那裏的房子,也不可能有房子。我向森林深處,向黑地裏走去,只見一片黑暗,同樣沒有房子。我也在人類知識的森林中,在數學和經驗科學知識投放的光亮中尋找出路。它們向我指示了明亮的地平線,但按照它們指引的方向走去,是不可能找到房子的”。

在經驗的範疇無法找到答案,托爾斯泰是痛苦的。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能夠看到這種痛苦求索的痕跡,看到一個個嚴肅、正直,純潔、善良,努力探索精神世界奧祕的人,《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復活》中的聶赫留多夫。他們和這些作品本身一樣,之所以出類拔萃,不是因爲他們做出了超越拿破崙的史詩般的英雄壯舉,而是因爲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個思想者。

年少的托爾斯泰很不喜歡宗教的虛僞性,他從十六歲開始就不再做禱告,不再去教堂,也不做齋戒。而是追求在生活中的盡善盡美,在意志上的盡善盡美,在體質上的盡善盡美,在道德上的盡善盡美。同時,他“還誠心誠意地希望做一個好人”。

這些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得到了體現,那時侯,他筆下的人物都有一顆追求上進的年輕的心,他們懷着愛,滿懷欣喜的心情觀察着這個世界,他們勇敢,富有激情,都有美好的理想。但更多的是,他們都是那麼樸實、正直、而且都在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審視。

懺悔錄讀後感 篇8

“我們生來本不是爲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靈魂與肉體,如果不是二者同時在受苦,其中必有一個在受苦,這一個的良好狀態差不多總會對那一個有所不利。”——懺悔

盧梭在《懺悔錄》中僅以自己的名字爲人所知,並不擔心自己會受到偉大思想家的影響。

這本自傳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在盧梭去巴黎謀生時結束,講述了他的童年和青春。盧梭誠實地敘述了他的小偷小摸惡習和他對華倫夫人的特殊感情。

盧梭的坦率之所以對我如此重要,是因爲在很多令人尷尬的事情,甚至盜竊,他都可以毫無保留地寫出來給讀者看。作爲一名讀者,我讀下去會覺得很尷尬的事情,但他還是把它寫了下來。

盧梭對華倫夫人的特殊情感,在我看來,始終是一種源自幼年喪母的而來的戀母情結。同樣令我驚訝的是,華倫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關係竟能保持如此和諧。

在後來與烏德托夫人和聖朗拜爾的三人關係中,烏德托夫人對他的冷漠,我覺得是比較正常的,但是誰能說他比當事人更瞭解他們的關係呢。

第一部分對風景的描寫是整個自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盧梭能把風景描寫得如此淋漓盡致。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圍美麗的風景。無論是鄉村還是峽谷島,明亮清新的景色與之後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遠離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嚮往。

無論他受到怎樣的迫害,盧梭豐富的精神世界始終支撐着他。他的才華和思想令周圍人羨慕和妒忌,由於各種各樣的新思想,他被社會視爲異端。

從盧梭的軟弱和優柔寡斷的性格來看,他的善良和不去看周圍的人最壞的一面一次又一次使他陷入困境。沒有人是完美的,這個性格給他帶來了災難,也給他帶來了站在他身邊的朋友和妻子。

如何判斷盧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對他的看法,但就從這樣一個自傳來看,一個人可以被稱爲一個偉大的人,因爲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因爲他的新想法,因爲他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活有最美麗的有最黑暗的,

朋友的背叛,世人的唾棄,被驅逐通緝。雖然晚年是不愉快的,但這種磕磕絆絆的生活還是照樣下來了。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們生來就不是爲了享受這個世界上幸福的。

懺悔錄讀後感 篇9

無論如何,書中的這種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卻: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青年,獨自走在歐洲哪條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後空無一人,只有風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歡喜。

我敢說,我從來沒像一個人走路旅行的時候想得那麼多,生活得那麼豐富多彩,那麼有趣,那麼全面地表現了自己。步行的時候,有一種東西在啓發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風光、連綿的美麗景色、新鮮的空氣、步行增進了的食慾與健壯、小酒館的無拘無束、離開我所依靠的一切愜意、離開讓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樂,都在解放我的心靈,給予我大膽的想象。

我熱愛自由,我憎恨壓迫、煩惱和受制於人。只要我錢袋裏的錢足以保證我的獨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錢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錢而沒有錢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計不要把自己弄得身無分文。我們手中的錢,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貪婪得來的錢,則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正因爲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錢攥得很緊,而不去追逐多餘的錢。而是由於今天我去尋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不是當年遇到好人的社會階層了。

離開博賽以後,我還是頭一次窗前呈現出一片綠色。我始終被牆壁遮擋着,面前不是房頂就是灰濛濛的大街。這清新的景色讓我感動、感到舒暢!它讓我深深地傾心於柔情。

從那以後,我就始終孤獨一人。大家隨後會多次看見它奇特的後果,也正是這種表面上極爲憤世嫉俗、極爲憂鬱的天性,事實上源於一顆太強烈、太癡情、太溫柔的心,因爲沒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親的溫柔與品質,他這樣做讓我對自己進行反省,對我保持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我從中知道了一個特別大的道德準則,或許是可以用在現實中的唯一準則。那就是,我們要避免我們的義務與我們的利益發生衝突,避免從別人的災難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確信,一個人處於這樣情況的時候,不設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麼善良和公正,遲早會不知不覺地衰頹下去,事實上會變成邪惡的和不公正的。

我堅決地這樣做了,可是我並不否認,不禁有所哀嘆。不過內心卻懷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嚐到的滿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將責任看得重於歡樂。”這是我由書本中獲得的頭一個真真正正的恩惠。是書本教給我怎樣思索,怎樣對比。

懺悔錄讀後感 篇10

名人的自傳看得不少,也頗受教誨。但就名人“自傳”而言,基本也就看到這個程度了。再看也意義不大:這類自傳,免不了以成名後的思維認識去撰寫過去、分析從前,總會有不那麼真實的感覺。即便作者極力控制自己,使之真實,但仍會不由自主的,以不實之詞描述過去。或多或少而已。當然,不實的程度取決於對自主的控制。

其實,人在童年或青年時期的很多行爲是無(邏輯)思想、無(明確)意識的不理智行爲,但也確實有很多這種行爲有了較好的結果。由於這種結果發生在名人身上,便被筆者刻意描寫成具有思想、羅輯、教養之必然結果——名人

盧梭自稱:“我要把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真真實實地展示在我的同胞面前”但實際也未能做到真真實實地展示。還是以他人描寫的傳記更靠譜。

閱讀中隱約感到的“不實”在書中末尾處的一段註解中得到了證實。見851頁之註解:

這段話中所說的。“那兩位跟我心懷叵測的夫人”,指韋爾德蘭夫人和布弗勒夫人;“她們的那位朋友”,指休謨。

盧梭對這三個人的指摘,是錯誤的:兩位夫人建議他接受休謨的邀請去英國,完全是出自一番好意;休謨對他的邀請,也是出於至誠。但是,由於這許多年盧梭屢遭禍害,到處被人驅趕,顛沛流離,身心極度疲憊,已成驚弓之鳥,因此,到英國之後,屢因小事,產生誤會,便與休謨多次激烈爭吵,並進而懷疑休謨與兩位夫人和達朗貝爾等人共謀,將他誘至英國,對他繼續加以迫害......

懺悔錄讀後感 篇11

認識讓.雅克.盧梭,源於“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句曠世名言,這句話是《社會契約論》的開篇句。一直心心念念閱讀《社會契約論》,但又覺得牟然閱讀如此一部大著,總好像缺了一點什麼。最後,還是選擇先閱讀盧梭的自傳《懺悔錄》,看看他所處的時代,聽聽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懺悔爲書名,可以感受到盧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態度真誠地回望自己的一生,書中毫無掩飾地把真實的自己呈現給讀者,包括所有美好的、醜陋的。

盧梭的前半生是窮苦的、無助的,但我卻在他潦倒的生活中聞到一絲絲“小確幸”的味道,雖然在物質上困苦,但愛情、友情卻是真摯而真實的。

後半生,盧梭功成名就,但光環的背後卻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騙,最終使他走向滅亡之路。

縱觀盧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後的苦難,可能有時代、觀念、宗教、利益、權勢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的真誠、坦白、善良,對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點。但我覺得,導致悲劇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質上依賴、依靠別人。少年和成年的盧梭一直依靠別人保護而生存,物質上的依靠和依賴使他失去了自主獨立選擇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盧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斷髮出爲己爲人的吶喊-自由!

讀《懺悔錄》,就如觀賞一幅盧梭的畫像,每一個故事就像在盧梭身上扣一個枷鎖,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慶幸自己活在當代,相比盧梭的時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盧梭,也不能逃脫被別人扣上各式各樣枷鎖的命運。而當代,個人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更大,現代人的枷鎖更多是自己給自己扣上的。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檔,慾望減少一分,心靈強大一點,內心堅定一些,其實,追求個人的自由真的並不太難。

懺悔錄讀後感 篇12

《懺悔錄》在“書頁上還散發着油墨味道的時候就震驚了全人類——因爲它的思考、真誠和那些不加掩飾的人類的缺點”。——馬克思(德)

我總認爲偉大藝術家們的心是真摯、透明的,是能夠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藝術家,可我有一顆很藝術的心。讀偉大作家的書,我感到自己的靈魂和作家的靈魂是如此的和諧。時間算什麼,它終究無法隔斷通過書籍傳遞着的心與心的交流。讓雅克盧梭距離現在有兩百多年了,我剛剛讀完他的《懺悔錄》,心卻還沒有從他的靈魂深處走出來。我一邊獨自散步在喧譁的大街上,一邊思索着盧梭,感知着盧梭。

作者所描繪的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實形象及全部真實情況一絲不苟地描繪而成的。”看過不少的自傳性質的書,但都覺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誠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點,但引不起我的共鳴、也就是說他(她)的缺點不具有共性;或者書中的真誠是變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沒有勇氣去真誠,思考也沒有深度,只在譁衆取寵;或者就是鑽進個人的狹小的天地,不注意讀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難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動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鳴,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點我也大多數是有的,也許他的經歷和我不同,這都沒關係,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碰到的各種人生問題是大同小異的。

或許通過再讀《懺悔錄》能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擴大視野等意想不到的好處。

因爲從某種程度來說,讀他就是讀我自己,雖然我不具有他的才華,但我有他的缺點,這無疑對我更具有意義。

懺悔錄讀後感 篇13

那抹記憶好似心靈之腹,快樂或憂愁一如甜的或苦的食物,記憶記住一事,猶如食物進入腹中,存放腹中,感覺不到食物的滋味了。——盧梭《懺悔錄》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敢於暴露自己的一切內心世界,以至於讓人覺得坦率得令人懼怕的人的話,那就是法蘭西曆史上的文化巨人——盧梭!

如果說有一部自傳,而又以自傳進入人類思想史領域和文學領域的最高層的,那就是盧梭的《懺悔錄》!

《懺悔錄》,調子沉鬱凝重、慷慨嘯歌、憂愁幽思、充滿悲憤的自辯和滔滔不絕的申訴;同時,也是真誠、深情而帶有傷感的追懷的色彩;對過去的充滿坎坷的荊棘長途懷有痛惜的感情;對自己無處寄託、無法排解的深邃的心事仰天浩嘆;向賦有同情心的讀者訴說不完對命運連心扯肺的抗爭的質問;對自己立於天地之間的使命和所追求的事業有氣貫長虹、令古今變色的信心。

盧梭在《懺悔錄》中以真誠坦率的態度講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個方面,他大膽地把自己不能見人的隱私公之於衆,他承認自己在這種或那種情況下產生過一些卑劣的念頭,甚至有過下流的行徑。他說過謊,行過騙,調戲過婦女,偷過東西,甚至有偷竊的習慣。

這些卑劣的事蹟,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恨不得讓它銷聲匿跡,如此赤裸裸的將自己的內心矛盾恐懼困惑與違背道德的所作所爲展露於世,除了盧梭,誰還做的到呢?

那抹記憶好似心靈之腹,快樂或憂愁一如甜的或苦的食物,記憶記住一事,猶如食物進入腹中,存放腹中,感覺不到食物的滋味了。對於盧梭來說,所有好的不好的記憶,當它已經成爲記憶,再回憶起來,再說出來,已經沒有任何可以觸碰他心靈的力量,有的只是反省。或許對於他來說,誠實與坦白比僞裝的堂皇更加可貴並體現他高尚的人格品質。盧梭敢於正視自己的過往,並且毫不忌諱的坦誠自己的錯誤。

記憶並不是可怕的東西,但卻只有很少一部分勇敢的人才敢將之公之於衆。

懺悔錄讀後感 篇14

我從不打算也不願意看一本很厚的書,即便這個作者或者主人公多麼吸引我興趣。我買了很多書,一直都堆在書架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們就被我棄置一旁,獨自安靜的呼吸着,並且不斷被新的塵埃或陽光覆蓋。然而某天週末,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閒着無事,重新站在書架前,迫於一些奇怪的念頭,我拿出了一些很小的就喜歡的書,這其中就有一本盧梭的《懺悔錄》。

我最喜歡盧梭的原因,莫過於他敢用坦率的風格寫自傳,從不刻意隱瞞或迴避自己身上的惡跟缺點。在他的思想裏,人都是具有自己本性的,他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他顯然並不把坦露自己的缺點過錯視爲折磨,他深信這一個創舉將會把人的思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讓我們從新審視自己,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從而改變自己,是自己更加優秀。

讀完這本書,感動之餘,我想如果我們不結合自己的那些不敢外泄的祕密來理解盧梭那種敢於承認的勇氣,是決不會看懂的。有人批評盧梭是一個極其神經質的人,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是一個思想不切實際的、糊塗的思想家。但就是這樣一個神經質的人創造的財富和所閃現思想火花,卻不斷地影響着我們。它讓我想起了許多過去已經忘卻的人和事,正如此文中的一句話:可能當時我們並不會爲了自己做下的卑鄙之事而感到痛苦,我們會說服自己的良知,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終將會讓我們的內心飽受煎熬。也許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的罪惡,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別人更多的溫暖,我想這個世界就會充滿陽光。

你如果想了解他那些不幸的歲月中最爲重要的東西是什麼,那就從這本摻合着心酸的書開始吧。

懺悔錄讀後感 篇15

這天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仍然激動不已。他說: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衆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我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誣陷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說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能夠打她。結果,衆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我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麼的執着。對於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樣從無信仰到執着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有的關係。”那裏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物,作爲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我的意願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這對於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皮,導致安全出現問題,於是作爲老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皮,那是因爲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誇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我們常說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後果自負。也許自我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懺悔錄讀後感 篇16

《懺悔錄》是讓﹒雅克﹒盧梭顛肺流離的晚年生活的產物,一步真真實實的自傳,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也許永遠不會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來面目和全部事實描繪出來的人物。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已經開始糾結着到底要不要看下去,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是完美的,但是在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光彩的時候該是有多大的勇氣。盧梭的性格熱情奔放,正直善良,很典型的“文藝男青年”,這些都源自於童年父親的薰陶和關愛以及在鄉村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他也是敏感,悲觀,憤世嫉俗的的“憤青”,這些就源自於父親去世後回到城裏後的經歷。12歲開始學徒,師傅的蠻橫專制,粗暴在無形中就使他染上了惡習,撒謊、貪婪、掩飾等等。

可是就像孟子的“性善論”一樣,盧梭的骨子裏還是高尚、正直、敢作敢爲的。在他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更高尚,更優越。他在控訴上層社會人的同時赤裸裸的表達了自己讀底層人民的讚美。類似這樣的文章很多,可是我覺得《懺悔錄》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敢於正視自己,反省自己。自己是齷齪的,就是齷齪的,是高尚的就是高尚的。現在這樣壓力山大的年代,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爲人知的恥事,又有多少人會反省會深思會正視?不會,因爲恥於面對。不用說大的方面,就如很簡單的公交車讓座問題,碰到老人了,有多少閉着眼睛裝睡着的,我不相信他們在內心深處不覺得羞愧,要不也不會閉着眼睛了,他們知道自己是可恥的,可是又是自私的,膽小的,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不願意承認。如果這些人都在內心深處好好反省下,這樣的事情就不會再次發生,可是依然是一次又一次,以至於自己都麻木了。人不可能不犯錯,關鍵是反省,保證自己下次不會,不要讓一些不道德的行爲給自己的人生抹黑。盧梭是偉大的,在卑鄙的背後折射的是無上光榮與自豪。恥於面對自己的不光榮也是讓人欽佩的,反省過後依然會受到尊重。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看到一半感受就出來,我也在反省自己,多少次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沒事,可當再回憶起來的時候依然覺得無言以對,是時候正視自己,學着是自己優秀。每次犯錯了都要學會記錄,改掉了就給自己個獎勵,多年以後,看自己是否會爲自己驕傲!

懺悔錄讀後感 篇17

書名懺悔錄,盧梭在懺悔什麼呢?少年時代的偷竊?誣陷一位女子?兩次改換宗教?到處留情?遺棄五個孩子?從人性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什麼不可饒恕的罪過。實際上,盧梭是借懺悔之名,行控訴之實,他在替當時的社會懺悔。字裏行間,能夠感受到盧梭對自身遭遇不公的強烈憤慨,對所謂上流社會、名流階層的虛僞、陰暗極爲鄙視。他的潛臺詞似乎是,該懺悔的是你們,看看這幫僞君子!

盧梭一生命運多舛,遭遇令人唏噓。自小體弱多病,家境貧寒,更兼幼年喪母,少年漂泊,從此居無定所,寄人籬下。即便中年成名以後,得到權勢人物照顧,也不過是所寄的籬“高級”一點而已。他嚮往寧靜的、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可始終未能如意,每次好不容易找到滿意的居所,沒多久命運必定讓他搬走,一生竟未曾有過自己真正的居所。期間多次被驅逐,在恐懼中倉皇出走。然而就是在這種境遇裏,盧梭通過勤奮自學,加以天分發揮,居然在音樂、文學、哲學、教育等領域均取得可觀成就,死後還被法國人請進先賢祠。以此稱之爲天才也不爲過。

盧梭成就的取得,與他豐富癲狂的想象力、敏銳細膩的情感、注重內心忽視外界不無關係。他的情感衝動,使他的文字充滿激情;他的赤子之心,使他的思想有了深度;他的高度自我,使他的哲學見前人所未見。但是,也正是這些特質,讓盧梭難以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他情商不高,人情世故一概不講究,疑心病重,甚至有迫害妄想症嫌疑。他是純真坦誠的,所以他希望別人也同樣純真坦誠。這讓他難以忍受人性中的弱點,可俗世間誰又沒有弱點呢?朋友們漸漸疏遠他,支持他的人轉而冷落他,有的甚至與他反目成仇,不得不說,這樣的結果盧梭本人得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懺悔錄》篇幅較長,盧梭把五十年的經歷盡情鋪展。通過盧梭的.鋪展,我們可以瞭解法國大革命前期的歐洲社會風貌。或許是爲了交待清楚前因後果,盧梭事無鉅細都寫進了書裏,造成部分章節的瑣碎;心理描寫和感情宣泄很多,讓人感覺有絮叨之嫌。盧梭思想的深刻,在書中多有體現,金句不斷出現,既發人深省,也提供了閱讀快感。

懺悔錄讀後感 篇18

合上盧梭的《懺悔錄》,我不禁掩卷嘆息。從日內瓦到聖彼得島,盧梭一生彷彿都在進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結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靈、里昂、尚貝里……他在二十五歲以前的經歷幾乎可以與平常人的一生相當。

肉體的流浪往往來源於精神的躁動,盧梭更是如此,這顆溫柔、善良而又充滿熱情的心,幾乎無時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許讓他流浪,也有命運的安排,但真正最後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卻是因爲他的精神對現實的叛逆〔畢竟,他的許多同伴在同樣的情況下選擇了繼續忍受〕,爲了擺脫師傅的折磨,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逃跑,爲了與巴克勒的友情,他拋棄了就在眼前的富貴前程,選擇了與好友一起流浪,直到與巴克勒告別,再次回到華倫夫人身邊,他才真正安定下來,因爲他已經找到了一顆與自己同樣高貴的心,然而,在歷經波折之後,他發現自己在華倫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經被取代,在失望、憂慮和幻想的同時作用下,盧梭再一次地選擇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爲了尋覓一個歸宿?我只能說:“不知道,但盧梭的流浪——在我看來——是的。”他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甚至沉溺幻想。他說:“我始終是一個愛好孤獨的人,乍看起來,這種性格顯然是極端恨世的,十分陰鬱的,然而實際上,它是一顆充滿熱情的心、善良、溫和親切的心產生出來的,而這顆心,由於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於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滿苦難,他把自己的出生視爲苦難的開端,他享受過的短暫幸福只給他留下了會令他淚流滿面的回憶。幻想與現實的差距越大,苦難越是刻骨銘心,正如《新愛洛伊絲》中聖普樂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賜予的危險的禮物,誰接受了這件禮物,誰就註定要在這世上遭受苦難和折磨。”

不如歸去,可是,歸去何方?華倫夫人拋棄了他,半個歐洲放逐了他,曾並肩作戰的百科全書派與他決裂。盧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純的美,爲此,他不願做任何妥協,這注定了他不斷地追尋,又不斷地被放逐。這種絕對純真的美,大概就是盧梭夢中的歸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嘗不是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信息社會不僅杜絕了肉體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着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盧梭,卻以他驚人的坦誠和細膩感性的筆調,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讓處在紛繁忙碌中的人彷彿在燈火闌珊處遇見了靜靜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講述着那些“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故事。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流浪情結”,即使在緊張忙碌的白天裏,疲倦讓我們暫時忘卻了它,但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那偶爾失眠的心靈難道不會泛起一絲一毫的惆悵與焦慮嗎?

可能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想起讓-雅克·盧梭,與他一起開始一段心靈深處的流浪……

懺悔錄讀後感 篇19

盧梭的童年是可悲的同時又是幸運的,剛出生時,母親便因難產而逝,父親對他又憐又恨。他父親時常從他身上抓摸出母親的影子,給予他全部的愛。

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爲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在父親的鼓勵下,盧梭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名人傳記。7歲的盧梭就將家裏的書籍遍覽無餘。讀完了自己家裏的藏書,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從外祖父那裏盧梭獲得了許多使他終生受益的經典著作,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曆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這廣泛的閱讀無疑使他憧憬自由、追求民主和諧。

晚年盧梭寫成這本《懺悔錄》用以回擊給他的“敵人們”,其書最大特點便是真實、無與倫比的真實。不同於其他自傳,這本書完全流露作者所思所感,如盧梭宣稱那般:“既沒有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任何好事。”他承認自己因唾手可得的一點小小快樂,拋棄了自己的保護人;承認自己在做學徒的時候,因偷了師傅的東西而捱打,並誣陷了無辜的女僕馬麗恩......

有人說,這本書看起來有點枯燥無聊,好像是一個老男人神經質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語,他無非是想把這一生所做的壞事暴露出來,以求別人給他一個高尚人格的評價。然,他們沒有想到盧梭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將要死去。也有人說,讀盧梭的《懺悔錄》,見證了心目中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文藝復興的啓蒙者內心深處那麼多的黑暗,情不自禁地會產生一種厭惡感。所以,這是一本很難讀下去的書。

我認爲沒有任何事物比研究人性更加有趣。自傳本身的價值並不在於讓我們瞭解一個人過往的歷史曾經多麼光榮,人們往往會用優美的辭藻以粉飾人性中的醜惡。《懺悔錄》展露出的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具有個性特點的人,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而又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他懺悔自己犯下的錯誤:嫁禍別人,拋棄孩子,一切是那麼真實而又赤誠。

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所謂現實令人變得虛僞的現狀,所謂童心、初心也隨之改變。恰,盧梭讓我明白了真誠的可貴,沒有它只怕到了未來我便會迷茫,而陷入所謂現實的圈套,能夠讀到讀到此書,以盧梭的勇氣爲成長路上的精神楷模,我可算慶幸。

懺悔錄讀後感 篇20

先提前說一下,這還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免得看我後面寫的東西被誤導了。盧梭是個很感性的人,雖然他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他的才華,也不影響我覺得這個人的可愛、感性、熱情、真誠還有可憐。我也並不想說如果他不怎樣就不會怎樣了,因爲如果他沒有這些,他也就成不了這個爲我們寫《懺悔錄》的盧梭了。

早在去年學《歐洲文化入門》時就對盧梭有了很深的印象,書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對盧梭及他的《社會契約論》印象最爲深刻(可能部門原因是裏面有兩個人寫《社會契約論》同時他的名字發音和英國的羅素很像,爲了把這些徹底區分開來,我多下了點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盧梭的《懺悔錄》,也算是淺淺地明白了這個大文豪簡單而又平凡的一生吧!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地簡單與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卻有意將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寫!打個比方吧,法國國王的岳父荷蘭國王寫了篇文章,他覺得其中有不妥之處,就直接寫了封信給荷蘭國王爲其指明瞭,雖然他反覆強調寫信的時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辭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國王云云,但是回頭想想單就他有這膽量寫信就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況當時他還年輕並不是十分有名。

我還在其書上摘了一點資料下來,當然他的書能摘的東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懶嘛,也就僅摘了些個性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東西。

其開篇他就寫道“萬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內心的一切僞飾,和你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無數的同類衆生召喚到我跟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種種缺陷而羞慚。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袒露自我的心靈中的祕密,看誰有勇氣說:‘我比這個人好!’”我是很贊成他的這種超強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書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來源,但是卻不能完全認同。因爲這始終是他自我的主觀看法,我沒有聽到反方意見,而他又是那麼地敏感,擁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點:天賦過人、敏感、細膩而又容易受傷;另一原因就是這只是他那個時候的法國人,就我所知,咱們國家的古人要是寫出懺悔錄來,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還是蠻多的,個性是一羣愛國之士如戚繼光、文天祥、岳飛、杜甫等,我就不多舉了,文學水平有限,怕說多錯多。

當時的法國社交界還真是一個蠻奇怪的圈子,那時的名流貴婦們是流行養情人的,而她們的丈夫們在多數狀況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養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這不光是這本書裏出現的,同期的其它法國作品裏也都有,我不得不說這感覺很奇怪,也很變態。可能我看的書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裏比較少看到這樣的,即使有寫也相比較較隱晦,所以這也總是讓我更認同英國的文化一些。

懺悔錄讀後感 篇21

近來我又讀了一遍法國啓蒙作家盧梭的《懺悔錄》。

上下兩卷共十二章,中譯本634頁,洋洋五十餘萬字,一口氣讀下來,看得我倆眼朦朧。隨着盧梭敘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進了他豐富而傳奇的心靈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與情感的漩渦裏,拜倒在上帝的腳下,發出深沉的喟嘆——懺悔吧!

經歷了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面對周遭無數的惡毒攻訐,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筆,寫下這部自傳體的《懺悔錄》,把自己赤裸裸地剝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到一個完完全全真實的盧梭自我。勝過任何的辯解與粉飾,所有的人面對這個真實的靈魂,都沉默不語。因爲人們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纖塵不染的平鏡前一樣,照射出了自己靈魂的卑污與醜惡。

正如盧梭所云:我如實地描繪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可鄙可惡絕不隱瞞,是善良寬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內心暴露出來了。上帝啊,把我無數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醜惡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可鄙而羞愧。讓他們每一個人也以同樣的真誠把自己的內心呈獻在你的寶座前面,然後,看有誰敢於對你說:‘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沒有這樣的勇氣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現給大家的形象,決不是我的全部。有許多東西,它們深藏在我心靈的深處,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自己時,纔有可能浮現。像盧梭那樣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膽量與勇氣的。

早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就心驚肉跳地讀着盧梭的《懺悔錄》,因爲我讀出了自己意識深處那麼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在日記本上反省、懺悔、自律、自強,自己要對自己真實。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面對蒼穹,尋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經數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記本點燃,企圖在灰飛煙滅之中,消滅那個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日記蒐集起來,也許也是一部屬於我的《懺悔錄》。

而今我再一次讀着《懺悔錄》,我的心跳得更加厲害。檢視自己成人之後的將近十八年的心靈歷程,我發現我更加無法面對盧梭這面鏡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擋地向我涌來,幾乎淹沒了我。我徒然地掙扎,甚至甘心情願地投入洪流的懷抱。猶如從惡夢中驚醒一般,我驀地坐起,張開雙臂,渴望擁抱光明與希望的撫慰。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真實地懺悔?

在告別塵世的那天,誰還能夠像你一樣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電腦前寫着這些文字將要貼在博客上面一樣,我還能夠面對遠朋近友,有足夠的勇氣對他們說:“這就是我真實的自己”嗎?

盧梭,你讓我再一次發出深沉的喟嘆——唉!

懺悔錄讀後感 篇22

“上帝啊,把我的衆多同類召到我周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醜惡嘆息吧!”作者本人說“這是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仿者的工作”,又說“這是一幅絕無僅有的,也許是永遠不會再有的唯一的肖像”。近三百年後,坦率的世人,請問,你們的肖像,置身何處?一個世紀的懺悔者,盧梭。

冠以天才、名流以後,又踏上尋求人性的道路,向世界宣言,“爲我的可恥而慚愧吧”,盤上征服靈魂的頂峯。充滿自信的坦白,驚人的誠實,毫無顧慮,將內心碾壓成一張紙的厚度,供世人同情也好,糟踐也罷,只顧直言我可恥、下流、卑鄙的行徑,將心撕碎了教人看。人性最深處的醜陋淋漓盡致地展現:捱打獲得欲的快感、心安理得的偷盜和謊言、被逼絕境時的反誣、違背倫理的“戀母”、淫慾充斥的內心世界、背棄朋友的不義之舉。盧梭,人性的真誠戰勝一切羞恥,赤條條地盡顯世人眼底。集文采、哲思、音樂天賦於一身的全才,滄桑過後,終歸探索人生的奧義,而且探的如此之深,如此之徹,深到人之心性,徹到解剖靈魂。人生探索的盡頭,便是靈魂。千百年來,無數流傳的佳作,無數使人銘記的名字,無不體現着對人生的探索,而這探索的共同點,皆是人性。

人性最深處,便是靈魂。維特般少年迷茫的人性,浮士德般妄想的人性,祥子般墮落的人性,皆是如此,充滿着對人性和靈魂的探索。凡是偉大的作家,所著之作中,無不反映人性的醜與惡,美與好。每一部偉大的作品,必定有着探索人性的足跡和解剖靈魂的深度,《戰爭與和平》《罪與罰》《巴黎聖母院》等等傳世名著,哪一部沒有呢?探索人性,剖析靈魂的道路從未終止,不計其數的人爲之傾盡一生。然而,又有誰堪與盧梭相比,誰能超越他的直率與坦誠?又有多少人的小說中直接道白那罪惡的主人公是自己呢?世界三大懺悔錄,又有哪部超越得盧梭所作。於我所識,真正的懺悔應該是人性的懺悔。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多傾向於宗教,托爾斯泰的《懺悔錄》則多趨於政治,而盧梭的《懺悔錄》則更重於人性的罪惡。

因而,盧梭的《懺悔錄》是真正的懺悔,獨一無二的懺悔,正如他所言“前無古人,後無仿者”。自傳的懺悔,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直白的勇氣,用筆墨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無法抹去的重重罪惡,長垂青史,萬古遺臭。人性的自私,促使人們想方設法塗抹過去和篡改歷史,只爲“清清白白”,而又有多少人把真實的自己流傳史冊呢?盧梭這般直白的人性,赤裸的靈魂,怎不讓人敬佩。赤裸的靈魂,不僅需要大無畏的勇氣,更需要空前的真誠。盧梭做到了,他將靈魂赤裸裸展現給世人,爲人生的探索畫上了句號。人生漫漫探索,終至內心深處,靈魂何去何存,唯有赤裸於世間。

懺悔錄讀後感 篇23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纔將這本書看完,其中由於課程和時間的原因,間隔的時間比較多,所以現在只能模糊的記得大概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這本書是盧梭自身經歷的一種回顧,類似於一種自述,講述了盧梭從小到大一生的經歷。盧梭出生於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家庭,母親因爲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時父親也因爲與人發生爭執離開了日內瓦,後來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過一定的教育。他學過雕刻,在宮廷當過差(爲國王進行土地登記工作),當過音樂家庭教師,寫過劇本,在藝術方面有一定的見解,也是一個作家和教育家,有諸多情史,在上流社會之間遊走,有過輝煌多金的時刻,也睡過公園的長板,朋友衆多。

以前讀《社會契約論》的時候,就覺得他是一個絕對的自由主義者,主張一種平等的自由。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這種思想。當他學雕刻覺得不適合自己時,會選擇毅然地離開出去流浪;當他在宮廷當差時,認爲這種工作過於呆板束縛了自己的自由,就辭掉這份工作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曲;當他的曲子獲得國王的讚賞邀請他到宮廷就職時,他選擇了拒絕。這種對自己的嚮往已經融入他的骨子裏,成爲他的一種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飯,沒有睡覺的地方,他依舊會選擇去遠方。

在我看來,這種理想主義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沒有這樣的勇氣去踐行自己的想法,會迫於生活的無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話,每個女生心裏都住着一個三毛,渴望獨立與自由,但現實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於大多數女性的心裏。同時我感嘆於盧梭的才華,在音樂、哲學、教育方面都有研究,並非現在的“術業有專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爲一本自述,他並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同時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點。他與很多夫人產生過曖昧,毫無掩飾的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意,曾經同華倫夫人同居,依靠華倫夫人才能活下去。她與戴萊斯交往時,與妓女在一起過,當戴萊斯懷孕後,與其他女子曖昧不斷,將自己的子女拋棄,他認爲自己沒有能力撫養他們長大,孤兒院能給與他們更好的教育,他也會嫉妒,也會有貪婪。這些對於自身陰暗面的記錄,是我所感嘆的。人們可能會反思自己一生的行爲,但很少有人能將自己的這些方面描寫的如此詳細並讓世界所知,因爲人本性就是青睞於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優點,隱藏缺點,從而受到別人的喜愛與尊重。至少現在的我是萬萬做不到的。

看完這本書,對盧梭的瞭解進了一步,心裏想法很多卻無從下筆,閱讀總結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自己能夠抽出時間再閱讀這本書,有進一步的感觸,也希望下週的讀書筆記提升記錄價值。

懺悔錄讀後感 篇24

先提前說一下,這還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免得看我後面寫的東西被誤導了。盧梭是個很感性的人,雖然他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他的才華,也不影響我覺得這個人的可愛、感性、熱情、真誠還有可憐。我也並不想說如果他不怎樣就不會怎樣了,因爲如果他沒有這些,他也就成不了這個爲我們寫《懺悔錄》的盧梭了。

早在去年學《歐洲文化入門》時就對盧梭有了很深的印象,書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對盧梭及他的《社會契約論》印象最爲深刻(可能部門原因是裏面有兩個人寫《社會契約論》同時他的名字發音和英國的羅素很像,爲了把這些徹底區分開來,我多下了點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盧梭的《懺悔錄》,也算是淺淺地知道了這個大文豪簡單而又平凡的一生吧!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地簡單與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卻有意將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寫!打個比方吧,法國國王的岳父荷蘭國王寫了篇文章,他覺得其中有不妥之處,就直接寫了封信給荷蘭國王爲其指明瞭,雖然他反覆強調寫信的時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辭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國王云云,但是回頭想想單就他有這膽量寫信就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況當時他還年輕並不是十分有名。

我還在其書上摘了一點內容下來,當然他的書能摘的東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懶嘛,也就僅摘了些特別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東西。

其開篇他就寫道“萬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內心的一切僞飾,和你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無數的同類衆生召喚到我跟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爲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爲我的種種缺陷而羞慚。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袒露自己的心靈中的祕密,看誰有勇氣說:‘我比這個人好!’”我是很贊成他的這種超強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書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來源,但是卻不能完全認同。因爲這始終是他自己的主觀看法,我沒有聽到反方意見,而他又是那麼地敏感,擁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點:天賦過人、敏感、細膩而又容易受傷;另一原因就是這只是他那個時候的法國人,就我所知,咱們國家的古人要是寫出懺悔錄來,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還是蠻多的,特別是一羣愛國之士如戚繼光、文天祥、岳飛、杜甫等,我就不多舉了,文學水平有限,怕說多錯多。當時的法國社交界還真是一個蠻奇怪的圈子,那時的名流貴婦們是流行情人的,而她們的丈夫們在多數情況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情人的身份而自豪,這不光是這本書裏出現的,同期的其它法國作品裏也都有,我不得不說這感覺很奇怪,也很變態。可能我看的書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裏比較少看到這樣的,即使有寫也相對比較隱晦,所以這也總是讓我更認同英國的文化一些。

懺悔錄讀後感 篇25

我順着書架,一格一格的搜索着,尋視着。最後,我拿起了它——盧梭的《懺悔錄》,哪樣的心靈,又是怎麼樣的人需要厚厚的一本書來寫自己的懺悔?這是一本寫有556000個的字的書,厚厚的一本。

每天看一點,中間又因爲太冗長停了下來,幾度想放棄,卻在要歸還的時候囫圇吞棗的看了一遍。這本書可以說是懺悔又實在不是,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吶喊。

在這本書裏,盧梭說:“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麼時候吹響,我都敢拿着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請你把無數的衆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這一個“好”字是如此震憾人的心靈,又是如此悲哀。這本是不得已之作,爲了避免自己成爲一個千古罪人,盧梭在晚年逃亡的路上斷斷續續的完成這本書,否則他不會寫這樣以懺悔爲書名的自傳的。

盧梭就如同一個手術室裏持刀的醫生,先是細細的搜尋,搜尋帶有病症的毒瘤。再爲了防止它擴散,連血帶肉的又挖又切,撕裂般的疼痛,再縫合,再切開再挖。最終卻沒有找到人們所說的毒瘤,只是尋找到一些發炎,或是紅腫的地方,實在不用如此動大手術。可是爲了證明這件事,卻又必須冒着生命危險進行着一場手術。

盧梭事無鉅細的訴說着自己生活的每一件事,能想到的每一細節。從小到大,接觸的人;如何處的事,如何一點點的成長;詳細的寫他受到的恩惠,受到的陷害;寫他的思想,他的成就,他的做法,他的無奈;寫他一生坎坷的人生。

盧梭是瑞士裔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是18世紀法國在革命的思想先驅,啓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法國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音樂中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他從一個鐘錶匠的兒子取到如此成就,他完全可以自傲自大,可是他卻沒有。卻以極其自卑的語言來形容他的成績,講他的音樂,講他的文學,緩慢而又堅難的成績,他是如此的謙遜。

這是一本自我曝露的自傳,盧梭寫他的不光彩的經歷和一些骯髒的想法,勇敢而真實的評判了自己。

當今社會,你會遇到越來越多的人自戀,自萌,自我,自曝。可是同盧梭比起來就如同一粒塵土浮在空中,那麼渺小,風一吹來便消失的無影無蹤。而《懺悔錄》卻受到人們的長久景仰,流傳千史。

當你心有愧疚,心有疑惑,心有不安,心有祕密,去看一看《懺悔錄》,相信這本書總會給你的心靈一定的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