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通用22篇)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通用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通用22篇)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

我們的生活過得太躁。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後,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個主題,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在我看來卻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顯示着這位美學大師的學識淵博,相比之下,我們太過渺小。渺小的我們可能一生本就達不到那種高度,卻仍不肯踏實下我們那顆浮躁的心。

先生在開始便推薦的那些書目,坦白講,看過的聊聊無幾。每天,我們都忙忙碌碌,有時連午休的`時間都被佔用。志願者活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大賽、學生會工作,每天忙到不可開交,沒時間上課、沒時間做作業、更沒時間看書。每天熄燈後,靜靜躺在牀上,好累,卻想不出來我們都做了些什麼,對被消費的時間又充滿愧疚,無能爲力的進入夢鄉。一個月後,又發現我們想做的一件都沒有做成。我們真的很忙嗎?答案,不忙,浮躁且急於求成。

每天抽出點時間讀點書,在朱光潛先生看來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會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們都在忙,不過應該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看看書,並不一定要獲得黃金屋,至少可以修身養性,增加修養。俞敏洪大學四年讀了800本書,現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書,這還是要算上放假的時間。我們四年下來,能看上80本書的人,應該都算不少了吧。我們缺少的不是看書的時間,而是一顆願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罷了。

十二封信如碗聖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着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歷,引發着每個共鳴器發出自己聲波;用他奮鬥的經歷述說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說道:現在的學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只停留說,遠離了做。是啊,我們多麼渴望成功,能夠有一番作爲,太着急了。一顆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個踏實前進的自己。劉同像哥哥一樣勸誡着衆多的弟弟妹妹“現在大學生很多說話會經常傷害到他人,用詞不準確,需要多讀書。”

誠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的我們,是時候需要靜一靜了。“終南捷徑”隱居是入仕的捷徑,同樣靜心是我們成功最大的捷徑。我們一直在苦苦追尋,奔波於各個講座,希望能從中獲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們卻錯過了最簡便的一種。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2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開始讀的第一本書。單獨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腦殘型文盲,根本沒有選擇與評價書籍的能力,更沒有隻看經典原著而進行自己昇華的能力。所以,不設防,隨性,隨機,相信開卷即有益。之後或好或壞,全憑我自己的造化了。

書中的“談多元宇宙”“無言之美”以及“談美”三篇短文,堪稱偉文。我的語言已經無法表達我對這三篇短文的讚美了,來個無言之美吧。最驚歎於作者的分類方法以及說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達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實上,作者的這些分類,也將會是我今後所採用的分類。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如果勉強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則乙宇宙便失去獨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儘量發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處於無形。”有三個這樣的宇宙。第一個爲“道德的宇宙”或稱“實用的宇宙”,第二個是“科學的宇宙”,而第三個則是“美術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爲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與社會俱生的。”在這個宇宙中,我們採取的是實用的。態度。這裏是實際生活,在這裏“有所爲而爲”。“善惡是”道德的宇宙“中的價值標準”。

“在”科學的宇宙“中,價值標準只是真僞。在這個宇宙中,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爲而爲“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他們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係和條理。”

”美術的宇宙“也是自由獨立的。美術的價值標準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惡,只是美醜。在這裏,我們需要脫淨了慾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覺“,去見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絕緣的意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居然可以這麼分類,還是,就應該這麼分類?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3

有感而發吧,我看了這本書後,總想寫點什麼。

好像正如作者所說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樣渾渾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膚淺高談闊論,有時不知道自己在說些幹些什麼;或許我有目標,但又因爲某些因素而未能實現。我們都覺得自己努力了,奮鬥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還差了很多,還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太貪容易,太膚淺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說的沒錯,這簡直是我們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該好好反省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學東西,是貪容易;在有問題時,從衆心理太大;做事情時,虎頭蛇尾;大多數時間,慌慌張張,急急忙忙,可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我覺得,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都應該讀一讀這12封信。

現在科技是進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賦,三年不窺園”的人都不見了,現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與激情,少了之前人們不計失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努力的勇氣和決心,少了遇事冷靜從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動力……

而現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礎,說些不切實際的話,做些毫無意義的事。也許我們是該想想,不腳踏實地,怎能仰望天空?我懶散了這麼些天,這麼多年,早就應該覺悟,可是依舊這樣過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樣迷迷糊糊過了一輩子嗎?!好在現在還不算晚,不算晚……

我應該打好基礎,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樂。

我“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世俗圖近利。要能驚讚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氣和想象,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夠好好看看這本書,看看我的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4

對於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裏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談讀書”、“談動”、“談靜”這三篇。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峯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在《談動》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爲我們的生機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我們就會想要一個人,什麼都不做。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樣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打電話,我們硬要自己保持尊嚴不打;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其實情緒是要發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緒,爲什麼不直接任性一次,讓情緒自由發展呢?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着“好無聊!”美麗的花草、可愛的小鳥、深刻的知識,都無法提起我的興趣。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爲自己尋找樂子。

剩下的《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我們感受不是特別的深刻。只是覺得《談十字街頭》裏面有句話很有感觸:“強者皇然叫囂,弱者隨身附和,舊者盲從傳說,新者盲從時尚,相習成風,每況愈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己,不要沒在十字街頭底影響裏去。”至於《談多元宇宙》,我會傾向於將這篇文章理解成,時代的對一件事物的評價有很多標準,不同標準下的判斷有所不同,所以應該辯證,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5

上週我主要在讀兩本書,一本是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由孫璐老師推薦並借新書於我,至今仍未讀完;另一本是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是三年前買的書,之前只是瀏覽了幾篇感興趣的文章,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就將它擱置高臺一直沒有看了。直到近日與好友聊天提及朱光潛先生“讀書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的觀點,又在另一位好友日誌裏看到先生“此身、此時、此地”的座右銘時,我才從書櫃裏翻出此書重新拜讀。我向來不太習慣於計劃性地閱讀,讀什麼書看心情,更看緣分。

朱光潛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研究中國美學史的學者大都是“從朱光潛談起”的。本書是作者在1920年代旅歐求學期間給國內一家雜誌社所寄的十二封信,受衆爲普通中學生及相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內容涉及讀書、寫作、求學、戀愛、人生等等青年人普遍關注的問題,語言親切且通俗耐讀,飽含哲理又深入淺出。全書字數不多,我看得很快,但看完過後腦海空空如也,又回過頭反覆閱讀了多次,纔有了一點自己的'想法,這是將書本知識自己消化的一種不錯的方法。

作者認爲現代青年“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做事缺乏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不能從根本上下功夫。從客觀上言之,科技越進步,人類征服環境的能力就越大,遇到的困難就日益減少,人類就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就不免輕浮粗率,所以艱苦卓絕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了。在以“效率”衡量人生價值的社會不允許人們放慢腳步潛心鑽研,人們逐漸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一味地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自己的興趣,面對各種誘惑“擺脫不開”,最終心生煩惱,人生悲劇由此開始。

反觀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看一本書,匆匆瀏覽後就想從中獲取真經指導人生;上一節課,對教材內容尚一知半解就敢在學生面前大放厥詞;帶一個班,順利調解了幾次同學間的小矛盾就認爲自己掌握了班級管理的規律。我哪裏知道,看書、上課、帶班背後的學問大着哩,豈是我這等鄉野匹夫、愚笨之徒花點兒時間就能悟出來的。太着急就會放棄埋頭苦幹,習慣投機取巧,淺嘗輒止,嚴重時還會自己膨脹,栽大跟頭。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可我並不充實,因爲充實是一種精神感受,不在於你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在忙碌的過程中我僅僅是在完成任務,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沒有自己的生活是單調乏味的。

所以我建議身邊的同學們:學習要腳踏實地,耐心鑽研,勿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只有眼光深沉,從根本上下功夫,坐得住冷板凳,纔會有所成就。生活要順乎內心,尋找樂趣,勿急功近利,隨波逐流。只有顧得上自己,有一些正常的嗜好,閒暇時寄託心神,纔會獲得幸福。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看得太功利了,即便沒有同學的羨慕,師長的表揚,沒有獎學金、重點高中、各種榮譽的誘惑,你依然應該堅守,主動地爲自己的生活着色。無論每天有多麼繁忙,你總要抽點時間逍遙自在不受拘束地發展自己健康積極的興趣,或讀書、或寫作、或畫畫、或唱歌、或打球,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學業、工作都是第二位的,人生第一位是生活,生活是快樂,是體驗,是充滿生機,如果因爲學業和工作而忘卻了生活,忘卻了自己,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最後,用朱光潛先生的一句話共勉:

“我以爲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爲而爲’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做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纔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人生苦短,慢慢走,欣賞啊!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6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留學期間,用自己的方式,專門寫給青年人的,表達了他對青年人的赤誠關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

十二封書信,十二個不同的話題。他會在每封信結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爲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目光溫和,縱然滿頭銀髮,身形消瘦,卻飽含了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

一封封書信,引着我們去思考生活學習。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談讀書。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朱光潛先生給了青年讀者一個滿意的答案:”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讀完後細細深思,信裏所寫的,不正是“碎片化閱讀時代”下許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於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

除此之外,朱光潛先生還點出:“讀書是一種樂趣,就像是探險,從書海中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必須經過萬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與何人說。”談讀書,不僅僅是鼓勵我們讀書,我想更深層次的讓我們在書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書信雖然已經歷大半個世紀,青年人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過去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煩惱同樣困擾着當代青年,朱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諄諄勸導,爲迷茫的年輕人帶來了繼續前行的力量。感謝在迷茫的歲月,遇到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7

近日,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書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寫給全國青年的十二封信,書中生活氣息濃厚,親切自然。雖是若干年前所寫的信,但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仍然適用。讀完此書,我感受到了朱光潛先生對青年一代的諄諄教誨以及殷切的期望,讓我認識到了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應該樹立正確的奮鬥目標,更是啓發我在工作崗位上要用奉獻和服務來磨鍊自己,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

奉獻是一種境界,是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的過程。在看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後,我更加堅定了自己要在工作中勤懇付出、全心全意服務司乘的信念。“有一份熱放一份光”這雖然是一句口號,但這也是我對於自身的要求,作爲青銀高速的一份子,雖然大家的崗位不盡相同,有與朝暉星辰爲伴的收費員,有不怕酷暑不畏嚴寒的養護工,但是我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是我們應盡的職責,更是我們應該完成的`任務。海塞說過,“我們應該在不同的崗位上,隨時奉獻自己”,本書中,朱光潛先生也多次提出青年應該爲社會奉獻、爲人民服務。對我們而言,爲過往司乘提供最優質舒心的服務,提供快捷暢通的道路,就是我們的根本宗旨,所以,奉獻精神是我們每一位青銀人都應該具備的良好品格和職業操守。

服務是青銀的名片,作爲青銀人,我們應該讓這張名片熠熠生輝,讓“滿意在青銀”通過我們的優質服務傳遞給每一位司乘。收費站作爲一個服務窗口,收費人員的服務態度顯得尤爲重要,親切自然的微笑,熱情甜美的言語問候,嫺熟規範的肢體語言,是我們在工作中應該展現出來的美好行爲。我們要用熱情和耐心去服務和幫助司乘人員,用真誠的態度帶給司乘人員溫暖,樹立良好的窗口形象,爲實現“滿意青銀”的奮鬥目標,做出自己的努力。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它讓我認識到我們當代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理想和目標去奮鬥,用奉獻和服務來提升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8

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後期限了,纔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裏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麼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能每天堅持了。現在終於知道我爲什麼減不下肥來了,原來是我沒有下定要減肥的決心,也沒有拿出要減肥的魄力,更沒有做到所謂的堅持。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着網絡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變爲自己的饒有興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佔滿了,那麼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麼,也不知道用什麼來打發自己的閒暇時間,那麼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迴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並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於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後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多麼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於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裏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羣裏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9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己人格的重要途徑。——題記

我喝下十二杯酒,暢說人生。我頗爲喜歡這種濫話題——人生與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味承受無盡的知識而不加思索,以無涯隨有涯,終將殆矣。

我總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晝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過這樣一句話,“我閉上眼時,是黑的,那我睜開眼時,一定會看到光明嗎?”但,無論如何,我都喜歡這個世界,愛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訴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歡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爲着生活,別無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這是我的生活,僅屬於我,我沒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着它。我不願沉浮在深淵中,我想嘗試所有,無論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過,但也勇敢過。朱光潛有言:“學離不掉問,不會起疑問便不會有學。”對未知的好奇與興趣便是思考及疑問,學起於問,因有問而求索,從而實現學的目的。

宋濂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趨百里外,因問求答,對不解提出質疑,對興趣之處虔心求索,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苦學便是問而後學的過程。學貴有疑,引領學者上下求索,從而獲得真知。李時珍生於醫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十分癡迷,發掘醫理藥性,求根問底,不斷探索,加之醫學上的'天賦與慧根,著成《本草綱目》,造福天下蒼生。學當有疑,以推成出新,尋回重重迷霧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於質疑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念,兩個鐵球同時落下,用事實否定千年定律,推動物理學的發展。因有疑問,問而後究,終獲箴言;因有質疑,從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斷完善現代理論體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起疑基於思考,基於批判性的思維。即使是天之木鐸孔子,亦曾櫛風沐雨向老子求學。

學貴有疑,疑而後問,乃是一種謙卑的姿態。覽盡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塵,不過天地蜉蝣、滄海一粟,當以謙卑的態度,不斷求索質疑,汲取新知,彌補自身的瑕疵。不思則罔,不疑則殆。行成於思,學貴有疑,秉求索之心,懷疑而究之,方成學問之道。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0

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後,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個主題,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作者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獨一無二的見解。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內涵。

朱光潛老先生在開始便推薦了很多書目,但坦白來說,看過的寥寥無幾。每天的時間總是在一睜一閉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學業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更不必說靜下心來,去品味一本書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關於讀書的名言,我們背起來朗朗上口,但從沒有真正做到過。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每天抽出點時間讀書是很重要的。是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但仔細想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去讀書並不難,我們不必從中得到黃金屋,也不必從中得到顏如玉,能夠保持願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聖水,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作者並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啓迪我們,促進我們思考。在《談動》中,朱先生提到我們之所以煩憂,是因爲我們的生性被抑鬱,要想快樂,須得使你的生機能舒暢,能宣泄。很多時候,我們一遇到煩惱,就想獨自一人呆着,什麼都不做。但之後細細想來,好像根本就無濟於事。我們總是傾向於抑制自己的情緒。不開心,我們硬要自己堅強不哭;想傾訴,我們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說;想瘋想叫,我們硬要自己保持所謂形象。但有時,發泄自己的情緒也不是一件壞事。

《談靜》則講到了“生活在於感受,領略。”當今的生活比過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們卻可以常常聽到別人哭喊着“好無聊!”。路上邂逅的鳥語花香,如霧般輕柔的雨,粗獷熱情的陽光,與日月對歌的山峯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將這歸咎於社會太喧囂,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無趣,在於你有沒有去爲自己尋找樂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說的“如入寶山,你絕不會空手回去的。這本書總是可以讓人在浮躁中尋覓到一處寂靜,引人深思。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1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容並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是讀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獨到的見解,就如談寫作時所說的:“文章像其他藝術一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響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談讀書》;我是一個十分懶惰的人,特別不愛看課外書,每次看書都是被迫無奈。但是閱讀完這封信後,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書籍好比鑰匙,它能幫助我們打開知識的大門;書籍好比帆船,它能幫助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書籍好比陽光,它能幫助我們掃除內心的黑暗。我們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是啊!真得沒有時間嗎?真就那麼忙嗎?每次同學圍成一團,分享自己的閱讀之路時,我卻是滿頭霧水,同坐在一個教室,同樣的環境,那爲什麼別人有時間,而自己卻沒有呢?

短短的一句話,成爲了點金之筆。我不能在繼續荒廢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動,改正缺點,閱讀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認爲我能做到堅持閱讀,這件事就不再平凡。堅持閱讀需要足夠的耐心,正如人生的.歷練,在一次次的歷練中成長。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學生,同時這也成爲了我的一大煩惱,一個眼神會讓我幻想出很多事情,無論是對同學,家長還是老師。因此我媽媽天天說我感情太豐富。

談到感情同時就會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強的人,如果我說錯了一些事情,她就會與我講起道理,但有時我並非那個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間真的有間隔嗎?過度的理性可能會使感情產生裂縫,感情同時也會讓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感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們的行爲,就如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這也讓我產生了許多疑惑。

閱讀過朱光潛先生的《談情與理》中,他認爲:“仁”勝於“義”,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隨着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同時情感也更加豐富,肩負的責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選擇題,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成長。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對的事情千千萬萬,誰也預測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人生聚散無常,起落不定,但走過去了,一切便以從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驗着我們每一個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轉換而成的財富。我認爲這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學習,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義務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學,起碼要16年,那換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換今後幾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會是殘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們能好好讀書。

在尾篇《談人生與我》中,作者將自己當作一條草木蟲魚,順着自然所給的本性活着,生活就是爲着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風順將變得無趣單調,別再抱怨生活的苦,順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變中成長!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2

在序中,朱光潛明確地指出,青年爲國家社會的生力軍,如果不從根本上培養能力,凡是近視,貪膚淺的近利,一位襲蹈時下陋習,結果縱不至於“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國家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可說?

朱光潛的言辭犀利,但卻說明了青年人對於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青年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但爲什麼朱光潛會提出“一蟹不如一蟹”和“一蟹仍如一蟹”的說法呢?難道不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嗎?

在如此快節奏的社會中,青年人需牢記自己的使命,勤學苦練,用長遠的目光看未來,不能夠只顧眼前的小利益,不能像愚公移山裏的智叟一樣沒有長遠眼光。如果連青年人也沒有這樣的思想覺悟,那不正印證了朱光潛的話了嗎?

朱光潛對朋友寫下的十二封信中,都能看出作者是一個終身願與青年爲友的人。在第五封信"談十字街頭"中,作者提出“習俗是守舊的,而社會則需實施翻新,才能增長滋大,所以習俗有時時打破的必要。"青年人需要創新來推進時代的發展,若墨守成規,那便止步不前。社會的發展需要驅動力,就如門鎖在生鏽時也需加一些潤滑油。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於科學的一大貢獻。”我認爲我們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一切靜態的事物,那麼一切都將是可變的,可以富有創造的。如果永遠不願意跨出那第一步,那麼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在第七封“談升學與選課”的信中,“至少在大學頭一二年中,你須得盡力多選功課,所謂多選功課,自然也有一個限制,貪多而不務得,也是一種毛病。我是說,在您的精力時間可能範圍以內,你須極力求多方面的發展。” 選課這一個話題與我們息息相關。我認爲大學生在選課時應該選自己感興趣的功課,這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所長。每次在選課前,我都會十分謹慎和糾結。我考慮的是機會成本如何最大化。課程種類繁多,深思慎取才是上策。但具體的方法還得根據不同的`人,我不敢胡亂指點。

在第十二封“談人生與我”的信中引用了《無言之美》: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爲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來,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比好一點,是神仙的生活,比壞一點,就是豬的生活--便呆板單調已極,因爲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奮鬥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鬥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認爲拼搏努力的人生才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歡樂,呆板無趣的生活與機器人的麻木的工作又有什麼區別呢?反反覆覆的,同樣的工作只會讓我們覺得枯燥乏味,也會拉低工作效率。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每個人在岔路口的選擇也是不同的,雖沒有作者想的那麼深遠,卻只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走,它只是屬於你自己的。爲了不留遺憾,我願用自己的努力奮鬥換取那快慰。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3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裏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峯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比方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麼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的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爲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裏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羣裏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4

讀罷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話語雖平易近人,似多年摯友娓娓道來,卻處處給人驚喜,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衆多感觸不便一一道來,便選取一些印象頗深之處發表一點陋見吧。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潛先生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我深以爲是。網上有一句廣爲流傳的話:“我不思進取,卻又不甘墮落”。正好處於低潮期的我感觸良多。在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個大一後,原本光鮮的夢想變得模糊,清晰規劃好的前途開始渺茫,我漸漸墜入柔軟卻陰冷的泥淖,看得見光卻又攀不上枝條。“愁”字漫上心頭,揮之不去又不可視而不見。

但朱先生這時又恰似知道我的煩惱之處一般,談到動靜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朱先生如是說。其實這話說的略微有些晦澀了,頗有一點道家陰陽調和的味道在裏面,但先生貼心至此,作了淺顯的解釋:

“如果把‘儘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爲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過“儘性”二字,這一點我深以爲然。但是,人生約束頗多,並不是時時可儘性而爲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這不得儘性之處。我如一卷洪流,卻偏偏鬱於一方淺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領,也只能在這窄室中橫衝直撞以泄心中怨氣,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對於這一點,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這看似簡單,做起來又談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慾在身,四面八方的紛擾撲面而來,想要提煉出“不屑”這一情緒,非長期修煉不可得呀。而若不顧自己本來心緒強行選擇“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蠱。總而言之,這條解愁之道,我還需得邊行邊修煉。

雖說先生的“動”我學習得頗爲艱難,但對“靜”卻得心應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先生是這麼說的。或許與我本身的性格有關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緻地“消磨時光”。一壺清茶,一卷詩書,一架藤椅,一簾好景,加一年數百變幻的歲月與一日更替不絕的時光,所爲神仙逍遙,我怡然自得。對我而言,“靜”比“動”更能紓解愁情,原是那嫋娜的青煙,是可以燃盡世間紛擾繁雜的吧。先生在第一封信裏就提到了讀書,可見讀書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如今,無論我們想要看什麼書幾乎都能通過各種渠道找到,就這一點,不知要羨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選擇多了,我們反倒不知道怎麼選了。誠如先生所說,讀了一本沒價值的.書就等於喪失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正因爲如此,對於選書,我們更是應該慎之又慎,就我看來,真正有價值的書應該是能夠引起我們的思考而非只是看過就忘,消遣娛樂的工具。

在談“靜”中,朱先生指出人生樂趣的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靜”是指心靈的空靈。唯有做到心靈的空靈,才能在這嘈雜的世界中去領略,去感悟。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裏偶然偷閒,閒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

在前頭曾提到,最近由於學習之事,我有些許煩惱,而我與朱先生也在文章會友中漸漸熟識,他便在《升學》一信中告誡:“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爲學問爲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可能我之前錯誤地定義了學習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認真完成的事情,卻不是一件務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選擇取決於我的興趣,取決於我想過怎麼樣的生活,而不是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我需要對我的選擇負責,而我的選擇服務於我的生活,我將學習看作一種義務而將其與我的生活分割開來,那它必然成爲我的負擔,那我便不可能將其傑出地完成了。

論述至此,大都爲鄙陋之言,觀點淺薄,不曾有條理。我才疏學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閱罷此書,我在前行路上便會多一位摯友了吧。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5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留學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朱光潛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青年人的赤誠關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一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每封書信,每個不同的話題,探討讀書。作文,升學選課等等,面對青少年的迷茫,他總是傾心盡力地給與忠告,亦師,亦友。他會在每封信結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爲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笑容和藹,目光溫和,眼裏總含着笑;縱然滿頭銀髮,身形消瘦,不變的是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

一封封書信,引着我們去思考生活學習。

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朱光潛先生給了讀者青年一個滿意的答覆。讀完後細細深思,信裏所寫的,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於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但好書應多讀,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快讀,…第二遍須慢讀。”

一本小書,十二封信。我知道,這本書帶給我的力量,會讓我繼續昂首闊步地走下去。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6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與我談話一般,誠懇真摯,親切自然。裏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淺,很多的話讀來雖然淺顯易懂,但都蘊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選取幾封信談談我的感受。

第一封,《談讀書》。讀完這封信,不禁想了想過去的自己,空閒的時候還能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書,但稍微忙一點,就會將讀書這件事置之腦後。不僅是看書,背單詞,鍛鍊也是如此但捫心自問,再忙的日子,其實也能抽出時間完成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斷給自己找藉口一樣。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退伍落後。我們在大學正是吸收各種養分的時候,應該抓緊一切時間,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封,《談情與理》。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句話: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們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卻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讓我們置身事外看清某個東西,但感性更能讓我們深入其中感受這個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與理性,這纔是我們真正應該擁有的態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側重點,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着實讓我受益匪淺。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7

四十年代那個艱困的時代,朱先生是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教授英國詩歌,卻擅長用中文的經書詩詞去解釋英詩的意象。而這本書是他二三十年代留歐8年中,爲《中學生》刊物寫的數篇稿件輯結而成。

先生28歲留學愛丁堡大學修英國文學,也修哲學心理學歐洲古代史和藝術史,又到法國巴黎大學修文藝心理學,後又在德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修德文。先生是譯過柏拉圖,黑格爾的名滿天下的學者,但是《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寫得如此平實誠懇,從讀書作文升學社會責任以至於戀愛問作文題都以朋友的方式娓娓道來他的感受,不知不覺撼動你的心靈,激發你去思考。

我曾想,那樣今日不知明日的戰爭年代,政府爲什麼還要公費送學生去研究文學哲學,又爲什麼還有先生那樣不浮躁的學者在可以沉下心去做學問。大抵是堅信詩歌文學對改變人生改變社會的'力量吧。

薄薄一本,多次再版,應該只因爲這是一本經過時代淘汰卻巍然獨存的書。40年代,《十二封信》被奉爲青年的開竅之書,大半個世紀之後,對於現在的青年,甚至中年,依然是一本有價值的書。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8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關於讀書。正處於青年的人們,有大好的青春時光,可以去盡情的讀書。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當然,書是讀不盡的,知識也是永遠學不完的,但是要想成爲終身學習的人,那就要不斷的去讀書。讀書也應該讀經典,從興趣出發。

這十二封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朱光潛心中的青年應該有什麼樣的品質,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潛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這十二封信,後半部分就是關於朱光潛的美學。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觸美學,我曾經以爲是深奧的,但是讀完朱光潛講的美學,覺得美學就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可以從最簡單的`身邊入手。由淺及深,不斷向美學深處邁進。

朱光潛也算是遞進來講的,從美學到創造到遊戲到複製,帶你去一點一點了解這個深奧的學說,最後再回歸生活。

我很喜歡最後談美學的一章。我們生存於極速的時代,但是從未想過慢下來。希望我們也能慢一點,停下來,看看周圍的時間,處處都是美。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19

看這本書之前我特別好奇: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一位關心後生的前輩會對青年朋友們說一些什麼呢?看過後,如果把十二封信的忠告總結一下,那就是:青年人要能沉下心,做學問做事業都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從自己本心出發,戒驕戒躁、不貪容易,不隨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這樣的人生態度何止當時的青年人要具備呢?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也不論是否是青年,凡是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理應如此。

《作者自傳》中曾言:“這本書反映當時一般青年知識分子的心理現狀,所以我和廣大的青年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我在讀書後最有感觸的莫過於朱光潛先生所言的談動、談靜、談擺脫、談人生與我......恰好反映了我們在成長曆程中所面對的讀書學習、道德、個性、人生等多方面的問題。雖然不盡相同,卻大致如此。先生娓娓道來,讀來讓人如沐春風。彷彿遙遠的一位長者在用謙遜又誠懇的語言關切着,既想指出一條明路,又不忍重言,只將自己的肺腑之言盡數道盡,期望小輩們能有所收穫。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歡的是談動和談靜。古詩中曾寫到:“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閒愁閒愁,多半是因爲太閒了!當代青年人若談起閒愁,必定會被說過於矯情,當你讀了孟石先生的這篇談動,便會釋然。他承認了“朋友,閒愁最苦!”並提出瞭解決方法:“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於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於動”。無論你是怎樣的心情,世界還是按照既定的軌跡在運轉。若想排解心中的.閒愁,就要以動制靜,享受生活中質樸的樂趣,去跑跑跳跳、談談笑笑一番,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如果說談“動”是跑跑跳跳,那麼談“靜”則是感受、是領略趣味。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生活節奏隨之加快,心性難免浮躁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詩“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讀到這裏才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悠然無慮的靜趣。小時候還覺得詩人是在湊字數,現在僅僅是讀一讀都覺得心靜下來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顆鎮靜的心是難能可貴的,願我們即便溺於周而復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記巍峨江山的壯觀和尋常巷陌的溫暖。

每當在一封信的最後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時,內心便充盈着感動。看完書後甚至心中一絲惋惜,爲什麼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會一封一封的細細讀完,或許是爲了在這喧囂的世界裏,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時空而來,猶如摯友,言真詞切,能感到先生真誠地期盼年輕的朋友們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簡,這些樸素的道理在如今時代依然適用,任時光流轉,難的始終是踐行。生活忙碌,偶爾忘記,好在有這樣的好書幫助我們回憶。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20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對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爲每個時代關注的對象,他們的發展,關乎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着青年闡述着一代前輩對後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爲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於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裏,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鬥中,能夠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纔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對於生活中琳琅滿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並專心致志地向那裏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餘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利和優勢。“擺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鬆,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於衝突之不能解決。”人生的煩惱和失敗多是因爲事業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於這些,就應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纔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所以纔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常。看待挫折也尤爲重要。作者在《談人生與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纔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當懷着樂觀的外世心態,接納這些人生的轉折。

青年人要有能夠“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利。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21

家裏書不少,沒統計過,也許不到萬冊。對於單身狗,大部分的積蓄是給了書店了,而且有個愛好,喜歡的書非要買了讀着才帶勁。曾在圖書館工作,卻沒借過一本書,因爲我讀書必在書上做筆記標註,借的書好像和別人家男人說話似的,寒暄幾句就走開了。讀書離不了鉛筆,所以非買無法細讀。

看到此徵文,一直落不下筆。房子各個角落摞得書。近期看的書也非一冊,有時一本書看到一半,突然心情改變,又換讀另外一本了。有的書甚至不捨得讀完收尾,就留着點好像那份思考就一直在延續。沒讀完可不可以落筆寫讀後感呢,只能是賴着覺得可以的。

推薦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爲什麼寫給青年,因爲兒童少年以動覺身體發展,與人認知爲主,讀書也重要,但是就不似青年那般重要。青年到了思維的高度成熟度,青年人的大腦高度運轉,伴隨着美麗青春激情,做凡事都很美好的時期,也是讀書最美的時期,所以作者給青年說。不是少年,中年其他。可惜我中年才認真讀到。

第一封信關於讀書。作者說,書店圖書館數不清的書,可以選出來值得反覆讀的可能就十來本,而且不要聽信名人推薦書單,就像聽別人安排選食材吃飯一般,你自己最知道自己的身體和大腦,他在好奇什麼,想知道什麼,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要你自己探索。抄近路捷徑那不是路。讀完第一封信,我嘆息我自己家裏還存着很多不值得收藏的書,就是讀這封信讀晚了。

第二封信談動。情緒煩擾是一種暮氣,年輕人應該精神昂揚活潑。那麼青年爲什麼總是受情緒動心之苦,是修煉不夠,畢竟年少經事少,事情來了知道多少哲理名言都擋不住。閒愁最苦,要生活就要動,要發展,要創造,而不要不舒暢,不要抑鬱着。

第三封信談靜。如果只是躁動,人就心浮氣躁。還要懂得靜,那麼這個靜不是躲避不是懶惰不是無所事事,是心境空靈,鬧中取靜,靜下來才更能感受生活中的情感和美感。

第四封信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總想着激越的參與運動,不如走到民間,君子求諸己。一副自己思想更新,是未來高知的樣子,張口閉口改革和運動,端着知識架子,那還談何革命。

第五封信談十字街頭。走到民間,可是十字街頭有很多腐敗劑,流俗江湖客,還需耐得寂寞,心靜如水。習俗總愛守舊,沉滯頑劣的。借用原文一句“我們要敢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第六封信談多元宇宙。人生是多方面的,甲宇宙不能去衡量乙宇宙,中國社會推重“道德宇宙”,可是真正聖人很少,多少人靠着道德要優越、回報和權力。而且“道德宇宙”不是人生唯一宇宙,比如還有“科學宇宙”,但絕對真理難得;還有“藝術宇宙”,完美作家寥寥;還有“戀愛宇宙”,當戀愛宇宙和道德宇宙發生衝突,社會會按道德宇宙標準,戀愛宇宙服從道德宇宙而變就不是純戀愛了,所以真戀愛非常少,很多隻是放縱任性。

當然這篇讀後感遠不及作者的文章深度。朱光潛文章每一句話都是深意滿滿,每一句話都夠豐富過現在一整篇的網絡短文。留待剩下六封信給讀者自己找到來讀,但是朱光潛,還有老舍的一些書我是用來治療自己的,每當心性煩亂,讀幾頁他們的書,整個呼吸都順暢了,不知道作家如何高尚到可以讓文字有如此神力,真的讓人敬仰。把這本書留作案頭書經常洗滌一下內心吧。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22

某日大雪家中閒置,無事可做,偶讀朱老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遂今日下筆,與大夥分享。

一、談讀書

此篇所述的問題也正是我們在大學所面臨的問題,在高中我們面臨嚴峻的升學壓力,所讀之書也僅限於課本,可即便如此我也依舊會在忙中偷閒,每天偷偷看上一會,一年下來竟然也可以看完2,3本有益之書,本想升入大學,可擁有更多時間閱讀,可偏偏到啦大學,我的閱讀量卻開始不斷的下降,每天甚至連一兩頁書的閱讀都沒有,正如朱老先生所說:讀書的興趣若不現在培養,將來培養則難如登天。這正是在警示着我,要儘早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由此推廣,不只是讀書,每個興趣都要趁早培養,否則等着時間過去,一切都晚啦。那時我們的人生也會因此缺少樂趣而變得黯然失色。

二、 談動 談靜

這兩者我想一起談談,“動”是爲啦我們有事可做能夠去寄託我們內心的愁,一味地靜易使我們的內心產生煩悶,這個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撞見,比如說整日待在宿舍,內心難免會產生寂寞,從而心情低落抑鬱,但如果出去走一走回來,我們內心的不悅可能會因此而派遣發泄出去。所以大學生活中不可過於文靜懶惰,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有利於我們的心境的。而靜也並不是完全於動相對立,“靜”是我們內心的一份恬靜,這種靜不會因外界的喧鬧而改變,在喧鬧的環境中,保持着一顆寧靜的心靈,去發現生活中的趣事,去體驗生活的樂趣,忙裏偷閒,鬧中得靜,方可使我們大學生活更加的.愉悅,而不是一味的忙碌,疲於奔命,忘卻自己。

三、幾篇雜談

這幾篇我也不是很懂,但依舊感受到啦朱老先生的先進思想觀念。到民間去,到民間去這是多麼真切的吶喊,學生應該放下學生的架子,不因你比別人多讀幾本書,就要分個高低貴賤,讀書人若無法融入社會,自以爲高人一等,那以後投入國家的建設中,也是會讓人人望而卻步,十字路口則是激勵着當代青年人,能在原本的環境中,不過於沉溺,使生活成爲一潭死水,要擁有自己的思想,打破偶像,伸張自己,而多元宇宙我就無法理解更多啦。

四、談升學和選課

這與我們的生活極爲貼近,誠如此信所言,一所良好的大學雖然有其價值,但是我們求學的道路上最爲難求的卻是那誠懇的良師和和愛的益友。在這種氛圍之下,無論是在何種大學,我們都能夠把身心放在學習上,在求學的道路上有啦明燈和陪伴,我們求學之路就不再迷茫和寂寞,那我們又何懼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如果我們不是想求得真才實學,那在我們的求學道路又何必尋找名校,不如早入社會,四處逢迎,反而更爲迅捷。至於選課,我們大可不必擔心社會需求,一心要熱門職業,以便日後尋找出路,但是社會情況瞬息萬變,誰又能料到未來社會的變化呢,且每個人的天賦能力又大不相同,若是一味的迎合社會,而忽略啦自己的興趣,那麼我們自己也是無法全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爲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只要選擇啦自己的興趣,我們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出一番事業。當然單一的學習一門科目是不可取的,我們還要把自己的學問做大,做到博學守約,同時我們要清楚如今選課並不是我們高談闊論之時,我們還是要打好基礎,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五、談擺脫

人生在世必然和許多事物有所關聯,萬事必然存在着無數的矛盾。面對這樣的種種,我們必須要有取捨,我們如果不能恰當的處理,這些矛盾之物,必將造成悲劇。所以我們要學會擺脫,擺脫掉那些干擾因素,爲了自己心中的夢想而奮鬥。俗話說有舍方有得,熊掌和魚不可兼得也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但是人又是生活的玩物,我們無法事事都稱心如意,有些事物我們想舍卻又無能爲力,因爲如果舍,就意味着一個更加令人悲劇的結局,所以這也就是造就啦我們人生的不完美,但也許有殘缺,這樣的人生纔是最爲美好。顧在擺脫與否中,我們面臨着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矛盾和困難,但也正是在這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我們的人生纔是獨一無二的,精彩萬分的。

最後的最後,談談人生與我,人生是多麼宏觀的話題,似乎無論怎麼談論也談論不完。我的人生態度也亦如朱老先生一般做一個後臺看人生的人,時間的一草一物都蘊含着屬於他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故事,每個生物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他人無法取代,我們無法以自己淺薄的觀點去否定任何事物,他這麼做必然有其目的,哪怕所做之事是我們口中的惡事,那肯定也有其意義所在,而所謂的惡事造就了人生的一個又一個悲哀,但是這些悲哀也使我們的悲哀熠熠生輝,一個人的人生如果一帆風順,那他的人生雖然順利,卻缺乏啦本該屬於他的光彩,人生只有存在遺憾,才能突顯出我們人生的多彩,才能品嚐到最後成功的美好。人生中只有存在挫折和不順,才能突顯出在逆境中,人們尋找光明的人性光輝,所以對於人生中的種種,我們需要心懷感激,只有他們的存在,我們的人生纔是完整的。

在忙碌的假期中,朱老先生的十二封信飽滿着真情,爲我們闡述着人生的經驗和道理,給我們啓迪,讓我們在大學的生活中擁有一個新的目標,給我們成長的道理指明啦方向,讓我們不再迷惘。所以我認爲同學們都可以一同學習,在假期讀讀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