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敗局》讀後感(通用5篇)

《大敗局》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敗局》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敗局》讀後感(通用5篇)

《大敗局》讀後感 1

初讀《大敗局》的時候我還在念小學,書名如此觸目驚心聳人聽聞,不免引起我的好奇心,我從父親的書櫃上取下一探究竟,而一翻開我便彷彿踏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欲罷不能地讀完,酣暢淋漓,扼腕嘆息,一個懵懂的孩子剎那間置身在充滿了機遇、危險、暴富、恐懼、激進、廝殺的商業社會,久久不能平靜,或者說再也無法回到翻開前的狀態。

對我而言,那是一個關於商業的啓蒙,亦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在此之後,電視上的商業廣告,路邊正在衰落的保健品小店,蜂擁而出的計算機門面,隱藏在書店背後的盜版光碟店,還有熱炒的標王和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都重新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清晰而透徹,如煙花般璀璨又悲壯。

後來讀《大敗局Ⅱ》時已是在中學,新的失敗案例上升到了一個更大的格局和政商糾纏,更復雜的資本遊戲。《大敗局Ⅱ》顯然不如前作驚世駭俗,但其中的暗涌和關於改革中的政商解讀,依然藏在吳曉波的春秋筆法之後,開篇《健力寶》的案例和李經緯仰天長嘆的悲情定格,伴隨着我喝了十年的健力寶漸漸消逝,但彼時我還未能細細體味其中的線索與博弈。

我讀了很多遍《大敗局》,不過正如看史書一般,看時只是當成故事,小時候並未細細思索,但其中的魔力和故事背後的深刻總是吸引我反覆再讀。當我追溯自己的成長史時,我很欣慰地發現,大敗局賜予我的,不僅僅是關於商業、關於中國政商的啓蒙,更是用“大·敗·局”三個痛徹心扉又擲地有聲的字,印刻在我的內心裏,讓我不知不覺從小學起成爲了一個“失敗學”的研究者,而真正在覆盤和反思中成爲了一個“失敗學家”。這可能是大敗局給我最大的財富。

即使後來吳曉波從三十年的改革開發寫到上下兩千年的經濟變革,我還是固執地覺得,《大敗局》MBA式教案的分析和反思,是他最爲精彩、最爲生動、也最爲經典的作品。

《大敗局Ⅰ》的案例,大多數是一場狂熱、激進的燃燒殆盡。保健品行業佔據大半,是這個行業先天卑劣基因的必然結果;草莽創業者迷信廣告、針對廣大羣衆無下限的營銷轟炸和被廣告綁架,也多數註定了慘敗的結局。

吳曉波總結的失敗基因有三點:缺乏道德感和人文關懷意識,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缺乏系統的職業精神。

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及天分極高的人幾乎總能做成他們想做的事,所以他們極少有失敗的經驗。而正因爲他們極少失敗,所以他們從來不曾學過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

2000年,美國人托馬斯·斯坦利出版了《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對美國1300位百萬富翁進行了調查。在談到爲什麼能成功時,受調查者竟沒有一位歸因於“才華”,最普遍的答案是:誠實,自我約束力,善於與人相處,勤奮,和賢內助。

在商業的博弈競爭中,利益當然是永遠的考量,可視野的遠近決定了策略的選擇是誠實還是狡詐,這一點上,剛剛步入紙醉金迷和一夜暴富的中國草莽型創業者,顯然還沒能進化出避免失敗的基因。

七年之後的《大敗局Ⅱ》,則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了。格局更大,利益更大,產業結構更復雜,資本操縱更瘋狂。

如果說《大敗局Ⅰ》的失敗多是由於企業家的原罪,那麼《大敗局Ⅱ》裏的失敗,或多或少,更不能一言以蔽之,法罪錯位、出局與輪迴之外,是改革的原罪,這個命題的筆觸鋒芒,藏在政商和資本的背後,既無法細細剖之,又不能看清全貌,《大敗局Ⅱ》的文字背後,是改革的'波詭雲譎。

我想打一個比方,《大敗局Ⅰ》的失敗,如一場廣場上的引火自焚,最能吸引到無數人圍觀和火焰躥高的時刻,也是企業自身被燃盡的必然結局,從開始就註定了。而《大敗局Ⅱ》的案例,企業家像是滾雪球,推着越來越大的雪球試圖爬坡登頂,但雪球越來越大,資本越滾越大,爲了推動雪球,企業家只能不斷加速,不斷在愈發陡峭的山坡上兵行險着,有人贏了,將雪球推到山頂,一覽衆山小;但案例中的輸了,我們無法再像《大敗局Ⅰ》一樣簡單地將他們的失敗歸結於先天性的失敗基因。但逆着山勢推雪球,並不是一場關於勝利的競賽,而是一場關於存活的遊戲。

彼得·德魯克曾說自己“在學術界不是很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他跟大多數管理學家和理論家不一樣,他認爲管理首先是一種實踐,而後者則認爲是“科學”。

我曾說,大敗局在商業啓蒙之外,給了我失敗啓蒙。而我亦是認爲所有與人有關的科學,首先是一場實踐,其次纔是科學。所謂心智,心在智前。

作爲一個自封的“失敗學家”,學業、競技、生活中我經歷了太多同齡人未曾體會過的失敗,但我學會不斷用覆盤和反思去剖析失敗,拆解自己的失敗基因,不斷去完善知識,增加自己的預判力。知識不是預見,但預見是知識的一部分。

成爲一個失敗學家的好處就是,雖然你依然會失敗,但每一次的失敗,會比短暫的成功更融化到你的骨血中,更成爲你下一次實踐管理的經驗和預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乒乓球的競技,經過多年的磨礪,我認爲自己一直在進步,對比賽的掌控力越發嫺熟,所謂的“進步”並不是說我的技術精進,也不是我花時間去練習,可能從12歲開始,我的球技便一直在倒退。但是在不斷的失敗反思中,球技之外的心智,我卻一直在進步,我克服了自己輕敵、緊張、懦弱、失控的諸多“失敗基因”,漸漸升級成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同時亦成爲一個優秀的教練。

當有人問我關於比賽的理解時,我常說:我其實並不喜歡贏,我只是不喜歡輸。

他們會不屑,認爲這不是一樣的麼?

我只好笑道:不,這並不一樣。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致勝之形。

《大敗局》讀後感 2

初識《大敗局》還是在大學一年級的課堂上,一門關於企業管理的課。"腦白金""健力寶"這些響亮的名字,幾乎充滿了我的童年——哪裏都是"腦白金"的電視廣告,經典的廣告詞可以說老人小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健力寶"更是如此,那時候可遠比"可樂""雪碧"流行得多了,一塊五毛錢就能買一大瓶……而這些曾經紅極一的名字,爲何現在卻隕落了?這些在《大敗局》裏都能找到答案。

《大敗局》的作者吳曉波,是記者出生的企業家、財經作家,《大敗局》的主要目的是探尋國內著名企業"中國式失敗"的基因,詳細分析了瀛海威、秦池、巨人、太陽神、亞細亞、健力寶、科隆、三九等新興企業盛極而衰的失敗基因。他們都曾經創造過令所有中國人都爲之震撼的、輝煌的成績,甚至是許多行業中的後來者企及的,但輝煌也僅僅是曇花一現,一個企業的命運可能就是因爲戰略上或人道主義把握上稍有偏頗而葬送,非系統、非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無疑會加速死亡終點的到來。這許許多多的失敗被放到《大敗局》中,提供參考、研究價值的同時,在警示着人們不可放鬆警惕、重蹈覆轍。

總結幾個"沒落的帝國"的失敗基因,無非就是侵略性的擴張戰略、目中無人的自大、誇大其詞的營銷方法、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首先,企業在本領域取得成功後採取的跨界延伸的擴張戰略,造成主業精力不夠、資源分散,用主業的盈利去彌補跨界延伸的行業,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而深陷泥潭;其次,目中無人的自大讓有些企業爲了快速滿足市場需求以次充好,讓有些企業面對媒體誤導時公關不作爲處理,最終葬送好局;再者,誇大其詞的營銷方法,採取"轟炸式""洗腦式"的廣告,對消費者智商極度蔑視,在推廣上隨心所欲,最終導致消費者的信任坍塌、極度反感;最後,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體現在,第一,隨意定價,從10元漲到300元的產品,破壞了品牌形象,第二,對市場規則的漠然,擾亂市場價格,在破壞市場秩序的策略中亂中取勝,第三,一味對競爭者的冷酷打壓,損人利己,而非共贏。

如果沒有一步一步從內部打好堅實的基礎,警惕防範各種風險,爬得越高、越快,一不小心也會摔得越重。

失敗是後來者的養料,在我們看到企業飛速成長的同時,更應該思考如何纔是長久發展的道路。共產黨的十九大會議剛剛落下帷幕,黨和國家不也是這樣,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追尋,最終找到適合國情、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個過程中也需要不斷修正,警惕防範各種風險,健康、穩定發展,纔有了富強、和諧的今天。

中茶廈門作爲現在正在快速成長的企業,相信領導者會謹慎發展佈局,作爲中茶廈門的一份子,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爲企業的發展、集團的發展貢獻自己一分力量,多思考,多總結,用心做的事情,結果都不會差。

《大敗局》讀後感 3

吳曉波的《大敗局》把從改革開放到新世紀初的那些大起大落的本土創業者,做了橫向與縱向的剖析,這些創業者如煙花般絢爛又快速的隕落。成功的創業者固然要得到鮮花和掌聲,但失敗的創業者也爲後繼創業者提供一面前進的鏡子,這面鏡子是用他們的錯誤所澆鑄出來的,在羨慕成功創業者的同時,更要看清哪些失敗創業者所走過的歧路。

裏面涉及的創業者大部分從事的是保健品領域,他們那種在改革開放後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確實在那個時代無所不能,因爲那時中國信息閉塞,大多數消費者還處於未開化的階段,可以說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未開化人”。對於這樣龐大消費羣,當時無論做什麼方向,基本都能獲得很好的發展,能夠佔據很大的市場,那個年代普遍還屬於求大於供的,且交易信息不明,由於信息不明,孕育出來很多商業機會。

在一個新市場經濟剛剛萌芽未開化的時,所有的商品只要宣傳得當,還是有大批的消費者。雖然那時的國人經濟條件普遍不好,甚至還很窮,但我們中國人多,有購買力的消費者基數很大,無論做什麼都有巨大的市場。一個商品要想讓消費者購買,應是以下幾步,一是,產品設計到生產;二是,包裝和宣傳;三是,品牌的積累和鞏固。當時哪些企業在推廣產品主要還停留在第一和第二步上,品牌維護剛有這個意識,不是很強,像太陽神算是哪個時代的正規軍了。

那時的正規軍和草莽軍都在用同一套方式做銷售宣傳,就是猛烈的電視廣告投放宣傳,那時的電視作爲信息的傳播載體,還是相當先進與集中的,人們獲得主要的娛樂途徑就是通過電視節目的播放。所以電視宣傳產品,成爲了消費品企業的主要競爭高地,有些企業爲了成爲央視黃金時間的標王,不惜豪擲億萬金,效果在短期看來顯而易見,但後續的危害也是極爲深重的,甚至把一個企業都拖垮了,投入與產出比嚴重不合理,秦池酒業就是典型代表。

企業產品宣傳很重要,甚至在現代企業中也非常重要,但這些敗局中的企業,把大部分資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宣傳,通過高額的廣告宣傳投入,把銷售額做上去,嚴重忽略了公司的戰略前景和對後續新產品的研發投入,都是單腿走路,單腿走路也能走,只能蹦躂一時。

大量且長期的廣告宣傳,把消費者對於保健品的期望和信任逐漸透支,漸漸大家的把這個市場做死了,大河沒水,小河能量再強也要面臨乾枯的境地,這是大環境的破壞所導致。猶如千萬年前恐龍的滅絕,兩個說法比較中肯,氣候環境逐漸變冷和恐龍所需要的植物遭到嚴重破壞,所以才導致恐龍的'逐漸滅絕。

在那個看似遍地是黃金的年代,大多數成長起來的企業家,用馮侖的話說,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原罪,這個原罪更多的是國家沒有順應市場經濟發展所配套好的市場經濟制度,留下很多漏洞和灰色地帶,讓人有空可鑽,或者不知不覺就走在灰色地帶的邊緣。

這些創業者無疑是當時最具魄力和眼光又不乏靈活的社會中堅力量,他們更多靠的是腦力勇氣和智慧以及時常遊走在道德和法律邊緣達到自己人生巔峯,這種狀態下拼殺出來的創業者,要他們把道德和法律這些現代經濟文明體系裏所要遵循的準繩太當回事,似乎有些苛刻了,這好比一個管理不當又錯誤百出的國有企業,大家長期都在貪企業的小便宜,有幾個人能忍住不去貪,哪怕是一次都沒有,這樣的人有,但屬鳳毛麟角。

現在比較成功的企業家,也是經歷了那個時代的創業者,現在企業也發展的很好,真正從創業者變爲企業家,不能說這些企業在當時就那麼的遵循市場道德和法律法規。我們看到他們挺過來了,他們也是從雜亂無序的游擊隊,逐漸變爲正規軍,甚至有了自己品牌的正規軍,他們的戰略轉型,他們順應現代的高效管理,他們對新產品的不斷創新,他們對自己品牌的長期維護,無疑讓他們脫胎換骨,成爲了現代化企業,轉型成功。

每個時代都有其侷限和認知,用現代市場經濟眼光看那個時代人對市場的理解和做法,難免覺得有些迂腐甚至幼稚,因爲那個時代沒有路徑可選,沒有經驗可參照,國家尚且都是在摸索着前進,何況企業。他們只能不斷的在試錯,錯了再改,但有些試錯,錯的太過了,以至於到了難以挽回的餘地,所以這個企業也就隨着創始人的錯誤一起葬送。

那是一個遍地流金的年代,那是一個靠智慧和膽量就能創造奇蹟的年代,那是一個熱血沸騰的年代,那是一個夢想遍地都是的年代,那是一個佈滿灰色地帶的年代,那是一個機會與陷阱並存的年代,那是一個敢於視爲道德和法律爲虛無的年代,那是一個不可磨滅和遺忘的年代。向那些不甘平庸而且創立起企業王國後又失敗的創業者致敬,他們是哪個莽荒時代敢於吃螃蟹的失落英雄。

《大敗局》讀後感 4

《大敗局》中的英雄們有很多真讓人痛惜。他們的成功絕大多數真的是靠他們的運籌帷幄,靠他們的絕妙智慧,但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創業容易守業難,在他們的成功攤子越鋪越大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掌控大局了;還有些人是自認爲聰明有能力,不重視政府機構和新聞媒體的威力,也就是所謂的“不知天高地厚”;還有些是沒有把握好的機遇的,像瀛海威;更多的是投資決策的失敗……等等,使他們陷於失敗之地。我覺得玫瑰園案中的鄧智仁,他就是不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在他的創業初期,他的能力和點子真是讓我佩服之至,但玫瑰園的經營他就太失敗了;還有瀋陽飛龍的姜偉,詩人可然可以做企業家,但是詩人的某些個性卻使他犯下致使的錯誤。我真正很佩服的是巨人集團的史玉柱,很有魄力,又很有實幹精神。前些天還在報紙上看到他已將征途網絡公司更名爲巨人網絡科技公司,看來他的巨人情結也是令他成功進步的精神支柱。

我要我老公也看這本書,可他說沒時間。我們這個家的很多重大決策基本上是他剛愎自用來處理的,常常在某件事情失敗了纔想起我說過的話,可能也曾後悔沒有和我商量。可他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還是一意孤行不聽旁人的意見,這個令他很難積聚財富的`一個大毛病。這很令我頭疼和着急。

所以我很希望他能看這本書,讓他明白,史玉柱這樣的巨人失敗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的集團,他的“參議院”是虛設的,集團的一切決策都是他一個人來決定,這很多時候會使一些判斷失誤,因爲一個人再聰明有能力,畢竟不可能考慮那麼周密,百密終有一疏。再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家庭要欣欣向榮也是需要兩個人有商有量,互相學習,互相提出好的建議。

其實,如果能好好研究下也是不無裨益的。治家雖然不像治國一樣複雜,可家也是社會的一個小分子,與外界密切相關,如果不能冷靜處理好身邊的關係和信息,那要奔向小康也是沒那麼容易的。

《大敗局》讀後感 5

吳曉波是我很喜歡的財經作家,他寫的財經文章很感性,又有財經作家的理性,還能如散文般優美,所以我很喜歡看他的書,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大敗局》。

《大敗局》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德隆,金融恐龍的宿命》。德隆,真的像一隻恐龍,在地球上也曾有過輝煌,但都因種種原因消失了。企業家們的失敗有時不只是自己的原因,也源於政府、政策或者部下不利等因素,所以有的失敗,不是沒有努力,甚至有的很努力,但依然逃不過“大敗局”。失敗,是一種遺憾但並不可恥的事,失敗不過是一種生活中常出現的情況而已,失敗往往伴隨着更偉大的創新。

書中,吳曉波列舉了無數個“如果”,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我們要學會在苦難中成長。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我們多麼幸運,會不時遇上麻煩和災難,無法逃過生命中的灰暗,因爲輝煌或金色爲落日的生命是不常有的。”

生命如此,國家如此,企業也是如此,學習又何嘗不是呢?什麼都沒有一帆風順,失敗也並不可怕,苦難永遠是成熟者的影子。我們爲成功鼓掌,爲榮譽鼓掌,更要爲失敗鼓掌,爲悲劇鼓掌!

如果你跌倒了,趴下了,看到的只有地面,所以,我們一定要重新站起來!揚起頭,或許看到的還是風雨,但風雨過後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