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沉思錄》有感1000字(精選15篇)

讀《沉思錄》有感1000字(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沉思錄》有感1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讀《沉思錄》有感1000字(精選15篇)

讀《沉思錄》有感 1

溫總理在記者採訪中說:“我把《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於是我也成爲其中的一份子。“一本溫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爲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閱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淨化人心靈的書籍。讀後,感想頗多,受益匪淺。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爲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爲之努力。《沉思錄》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讀《沉思錄》讓我有了四點感悟。

一、適者生存。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爲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小學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三、寡慾多福。慾望,是人的本性。自己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爲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精彩。

四、辯證思考。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沉思錄》的確是一本能讓人思考的書,讀罷,還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還在思考。我終於明白了溫總理爲什麼把這本書放在牀頭,爲什麼讀了不下100遍。《沉思錄》讓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圍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讀一遍就可以領悟的,我也要加強自身學習,多讀,多想,多實踐,讓《沉思錄》真正的帶給我成長。

讀《沉思錄》有感 2

這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是讓生命重生、滌盪心靈的書,儘管書中語言並不華麗,也儘管有些地方甚至是苦澀,但品讀這本書,真的是讓我們心靈得到洗禮,讓生命得到重生。

他不是一個作家,但卻比一般作家有着犀利的手筆,他不是詩人,但他的話語卻有着詩意,確切的說,他是一位著名的帝王哲學家,是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在令人羨慕的帝王生活中,馬可.奧勒留沒有紙醉金迷的奢靡的生活,有的只是睿智的思考,這本書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慾望裏,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隱退去過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種願望。但是實現這種冤枉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

這是一本寫給他自己的書,也是留給我們世人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很多的哲學的思考,都足以警醒我們現代人,爲什麼活着,怎麼樣活着。“一方面能足夠強健的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正是一個人擁有一顆完善的、不可戰勝的靈魂的標誌。”,這是他在充滿感恩的心裏下寫出來的警世名言,他感恩於他的祖父、他的父親、他的母親、他的曾祖父、他的老師以及他所認識的所有的人。“唯一能從一個人那裏奪走的只是現在。如果這是真的,即一個人只擁有現在,那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並不擁有的東西”,“不要主意別人在心裏想什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的活動的人卻比如是不幸的”,這些話是在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好好的珍惜現在,正確的對待得與失,只要自己內心踏實,也就無所謂失去,關鍵的是把握好現在,把握好現在所擁有的東西,沉湎於過去取得的成就,那隻能說明這個人是不成熟的,過去的永遠過去了,任何人是無法奪走屬於你的過去的東西,而將來還是可望不可即的,所以更談不上獲得或者失去。所謂的名利得失,其實都只是過眼煙雲,隨風而逝了。“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他在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所謂的苦惱、高興和悲傷、難過都只是個人的內心的感受和體驗,生活是無法逃避的,只有當自己迴歸到真實的自己時,人才會達到心靈的寧靜,正所謂保留一顆平常心,換的一片自留地,這樣我們才能正視現實,才能過一種有滋有味的屬於自己的自由人的生活。“這是一個羞愧:當你的身體還沒有衰退時,你的靈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或者是困難,都必須要有自己的思想,沒有思想的人,也就是說人云亦云者,還真的像是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在世上。跟風與盲從,只能導致自己的喪失。尤其是在當今思想浮躁的今天,我們必須保持一份清晰的頭腦,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追求什麼,不該追求什麼。“不要老想着你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這你認爲最好的東西。道德品格的完善在於,把每一天都作爲最後一天度過,既不對刺激物做出猛烈的反應,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現虛僞”。這是人格修養的最高的境界,人不要因所擁有的或者所獲得的.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爲沒有的東西而窮奢極欲的去追求,而要踏踏實實的珍惜好最值得珍惜的人或事。正如痛苦不是忍受或永遠持續的那樣,沒有永恆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關鍵的是你怎麼來對待。

一個人是需要讀點書的,讀點那些讓我們不斷自己完善的書,讀點那些值得我們品味的書。讀好書能讓我們發現生活的美,讀有哲理的書,能讓我們洗滌心靈,《沉思錄》這本書值得我們認真的去讀,用心的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受他那內心的超脫與自己的完善,不斷的反躬自責,不斷的警醒鞭策,努力追求自己的不斷的完善,做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

讀《沉思錄》有感 3

《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所處混亂世界之身的感受,他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不僅要思考善,還要付諸行動,他的思想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治學爲人的思想不謀而合。

時刻沉思自身能力修養。奧勒留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學習過希臘文學、修辭、哲學、法律與繪畫等。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古羅馬帝國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儘管他以其堅定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哲學,他試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須不斷與自身進行對話,在反思自己的同時不斷加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剖析自身修養,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告誡,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

時刻沉思自身責任良知。我們要時刻深思自己的工作責任,時刻想到要對人民負責、對事業負責,做一個有責任良知的黨員幹部。馬可·奧勒留在文中寫道:“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頌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最長久的名聲也是短暫的。”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名利觀,牢記黨和人民的重託,立足本職崗位,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做愛崗敬業黨員幹部;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把對上承擔與對下負責結合起來,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主動承擔責任,主動解決問題。對自身的工作失誤,要勇於承認主動挑起責任,爲成就事業樹立威信,凝聚力量。

時刻沉思自身道德品質。馬可·奧勒留在卷一中就如此寫道:“從我的母親,我濡染了虔誠、仁愛和不僅戒除惡行,甚而戒除惡唸的`品質,以及遠離奢侈的簡樸生活方式。”一個人的良好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黨員幹部的優良品德在和平年代也應該繼承我們黨一如既往的優良革命傳統,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銘記“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優良品德,在本職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爲名,如馬可·奧勒留一樣常思“我爲普遍利益做過什麼事情嗎?”。要正確對待羣衆,真正把人民羣衆當主人,把自己當成人民羣衆的公僕,走進羣衆,深入羣衆,傾聽羣衆心聲,把羣衆滿意作爲工作的最高目標,把羣衆情緒作爲工作的第一信號,把羣衆意願化作決策思路。

讀《沉思錄》有感 4

《沉思錄》沒有過分的講究辭藻,也沒有注意交代和結構安排,而是任憑思想隨波逐流的一部經典哲學名著。“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爲寧靜和更少苦惱,個性是當他在心裏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透過思考它們,他立刻進入了完全的寧靜”。但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讓人有一種聽古典神祕音樂時的靜謐感和認同感。

“一本溫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爲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閱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淨化人心靈的書籍。本書譯者何懷宏這樣說到: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必須立刻讀,但必須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必須也還會有人去讀它。我堅信這一點,因爲它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拷問心靈的書,每一句寫給自己的話語,都是一次向着心靈的兇猛攻擊。即使是在時隔兩千年的這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自己內心對話。

《沉思錄》,這是一本記錄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書,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用雙眼看世界,卻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用心。反省自己過往並構成對話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絕對的真誠、平和的心態和超凡的勇氣。這本書中字裏行間常常出現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對鏡子中的自己做出告誡與提醒。他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傾訴,而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是對自己靈魂的解剖和對自己的告誡。他這樣說到“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一向這樣拷問自己。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戰勝自己便能戰勝一切。古訓道:“待人寬、責己嚴”,這句話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來卻很難,所以《沉思錄》裏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自己反省,想想能爲家人、爲社會做了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不要只注意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了審查自己的行爲。因爲僅有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實現自己價值。

然而人不是孤獨存在,人是社會性的',自己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這也正是《沉思錄》中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每個人都向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己,以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自己對整體的作用。《沉思錄》中多次提到,要讓自己的行爲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的社會活動中,因爲這貼合人的本性。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纔會更加珍視整體的團結,維護整體的穩定。猶如禮貌潔淨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衛生,事雖小,但好處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爲,它還影響到他人和整個社會,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

再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應先要檢討自己的對與錯,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範、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構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用心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爲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纔不再孤單寂寞。

讀《沉思錄》有感 5

《論友誼》是西塞羅衆多名著中的璀璨一隅,主要論述了跟友誼相關的倫理,簡潔有力,發人深思,做讀書筆記用來反思和鞭策自己。

友誼是神靈賦予人類的最好的東西

我們生活在世界上,彼此之間自然形成一種關係,它把我們大家聯結在一起,而且彼此越親近,這種關係也就越牢固。跟自己的同胞和親戚相比,友誼包含永久成分——感情,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只有兩個人或者少數幾個人才能分享這份感情,同胞和親戚可以成爲友誼關係,但是它們不等於友誼關係。與友誼相比,財富、健康、權力、官職甚至感官的快樂都顯得脆弱無常,而德行成爲友誼的孕育和保護者。有預言家的理論提出:宇宙中凡是不可變的東西都是靠友誼這種結合的力量才如此,凡是可變的東西都是由於傾軋的力量才如此。

友誼來不得半點虛假

友誼的目的是爲了互惠,以便互相取長補短被?還是,雖然互惠是一種自然屬於友誼的好處,但是友誼還有另一種初始的原因,這種原因更直接的出自己們的本性呢?友誼本身是真誠的、自發的,“愛”是產生友誼感情的原動力。它能給予我們的東西自始至終包含在情感本身之中。它基於美好的不可能改變的本性,而真正的友誼是永恆的。

“爲了友誼”是個不名譽的託詞

請勿要求朋友做壞事;若朋友要你做壞事,你也不要去做。因爲“爲了友誼”這個託詞是一個不名譽的詞。我們只要求朋友做好事,而且也只爲朋友做好事。但我們也不要等人家要求了纔去做,永遠要熱心主動的去做,不要遲疑。

貧窮不是尋求友誼的動因

我們應當避免過分親密的友誼,以免一個人要爲幾個人擔憂;人們尋求友誼,只是爲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根本不是出於什麼感情上的動機和愛慕。以上兩種說法實際上常常不得不被棄置一旁。因爲你不可能爲了避免煩憂,老是拒絕去做道義上要求我們必須去做的事情,或者雖然去做,卻有始無終。如果你摒除了感情,那麼,人和石頭、木頭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還有什麼兩樣?美德在友誼問題上也像在許多其他事情上一樣,是非常柔軟和敏感的',可以說,他是隨朋友的貧富順逆而伸縮易變的。雖然我們常常因爲朋友的緣故而招致精神上的痛苦,但是這種痛苦也不足以使我們將友誼從我們的生活中驅除出去。信仰“利害關係”理論的人摧毀了友誼之鏈中最有吸引力的一環。因爲使一個人感到愉快的與其說是由於朋友而得到實利,不如說是朋友的一片愛心。我們應當摒除那些精明的雅士關於友誼的論斷。儘管財物的確很經久,但是生活中如果沒有朋友的安慰和做伴,也是絕不會快樂的。

友誼中應當注意各種限制

友誼中應當注意各種限制,但是以下三點你必須持批判態度——第一種是:我們應當像愛我們自己一樣愛我們的朋友,而不應當有過之。因爲很多事情我們從不會爲自己去做,卻會爲朋友去做。第二種是:我們對朋友的愛慕之情應當完全對應和等同於朋友對我們的愛慕之情。真誠的友誼要比這種賬薄式的友誼富足和慷慨。第三種是:對一個人的評價應該和他的自己評價完全相同。當朋友低落時,我們應當想盡一切辦法讓他振作起來。友誼中必須注意的真正的限制是:兩個朋友的品格必須是純潔無暇的,彼此的興趣、意向和目的必須完全和諧一致,沒有任何例外。當朋友希望我們在某件關涉到他生命或名聲的事情上予以支持,那麼,我們就應當從權做出某種讓步——只要後果不是極其不光彩的,我們就應當助他一臂之力。

缺乏忠誠的友誼是不能持久的

任何缺乏忠誠的友誼是無法持久的。智者在對待朋友的態度方面總是會表現出兩個特徵:第一,他完全沒有虛情假意,因爲性格直率的人寧可公開表示厭惡,也不願意裝出一副笑臉掩蓋自己的真情;第二,當朋友受到別人的指責時,他總是認爲他的朋友絕不會做錯事情。朋友猶如美酒,越陳越香。

和朋友絕交是一種不幸

和朋友絕交可以說是一種不幸,普通人的友誼中,有時這種不幸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當防止朋友之間出現不和。倘若和朋友之間出現了不和,我們也要設法使友誼自然消亡,而非猛然絕交。我們應當小心,別讓友誼變成仇怨,因爲仇怨往往是爭執、惡語和怒斥的根源。

獻媚的朋友比尖刻的敵人更壞

姑息朋友的錯誤會讓朋友無所顧忌的走向毀滅。但是,該受責備的是那種拒納直言而最終確爲奉承所害的人。我們勸告時不應當太尖刻,責備時不應當使用侮辱性語言。如果提出勸告和接受勸告,前者直爽但不尖刻,後者耐心但不惱恨。奉承不管多麼有害,它只能傷害那種喜歡並且接受奉承的人。

美德是友誼的基礎

美德,也正是美德,它既創造友誼又保持友誼。美德是第一位的,沒有美德就沒有友誼,但除了美德之外,而且僅次於美德,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是友誼。

讀《沉思錄》有感 6

雨後陽光,墮落在山谷下。用自己的心靈銘記,我在深思,我在讀完《沉思錄》後,它給予我的力量是什麼,或許它帶給我的文化內涵之餘,我可能需要點更多的昇華。某年某月開始,我就再等待,等待什麼能催促我成長,一本新書翻開,總有些來自別處的氣味,聞過之後,我可以確定它最後能不能屬於我。來來去去這麼多年,把《沉思錄》翻來翻去,追逐了青澀的我,瞭解了現在的生活。

《沉思錄》的作者是奧勒,來自擁有古典氣息的古羅馬,作爲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爲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爲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爲《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爲“偶像們的偶像”。

其實,對於《沉思錄》的主題而言,他的想法是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必須瞭解自己,把自己從剖析學方面進行身心上的解剖,用簡單的.倫理解決自己的不足,或是換做另外一種死角。用盡一切進行解決、清除。然而,作者將自己剖析之後,便是從各方面中去真正做到完美體現。《沉思錄》一如中國的《論語》,是一本語錄體作品,沒有長篇大論、沒有深奧無用的修飾,雖然說的是哲學問題,可讀起來並不想大學課本那樣生澀、枯燥,比如“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要有助於使生活的技藝盡善盡美”、“最高尚的報復方式是不要變成你的敵人那樣的人”等格言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閃爍着人類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問題的角度都顯出一種大氣與深遠,充滿浩然博大的氣質,讀起來讓人冷靜,令人思考,使我們把更多的關注從浮華的娛樂社會現象轉移到自己的內心,平靜的面對內心,思索一些得失、進退、生死的哲學問題,也好好問一問自己,慾望讓我們終日追逐,想要的東西是不是內心真正的需要。

溫總理曾經這樣描述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看來《沉思錄》在各個方面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爲之努力。《沉思錄》確實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把腳步放慢,我們去聽,用心對待自己的品性,可能對於每個人都不可能像奧勒那樣時時刻刻做事情都得到沉思,而沉思之後又去反省,如此的反覆,爲的就是如何實現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何爲嚴格,你從某些個方面,某些個切分點去證明,這是這本書最想體現的。我們去讀一本書,不是用平淡的眼光去欣賞儒雅的文字,交匯另一種心態,把文字變成自己的,把心神定在這裏,你會發現精神意志在昇華,我去讀這本書,我從中去體會,人人去讀這本書,不是人人去體會,至此,《沉思錄》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需求,更是現代普遍社會現象所出現的問題,把一切歸爲一類,這本書的精神構造牽引着每一個讀者,是作者帶給我們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自省來警戒他人,用心讀它的自懂,心何處,它何處,一如既往,每本書的意志所在不同,對這本書沉迷於心底的感覺怎麼說,換做社會上的一份子,我們怎麼去自省自己。

就這樣,我一遍遍翻着一頁一頁。說不通的《沉思錄》,用零點零一的視野欣賞。終究,我還是未看夠,奧勒帶給我的另一種觸動顛覆了以前的我,心靈的感受或缺了,我依然將《沉思錄》埋在這裏,幾百年的輪迴,獻給讀者的訴聽,不經意的將我們讀者帶進,這是源於一種靈魂的讀物,我因此深記。

讀《沉思錄》有感 7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是一本記錄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書,也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感受一:修身養性,笑對人生。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正所謂知足常樂,不抱怨,朝着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己,常常反省。“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奧勒留說,“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別人上”,因爲,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爲,將使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爲。在當今,以自己爲中心,自己不斷膨脹的時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己爲社會做了什麼。

感受三:換位思考,學會諒解。《沉思錄》強調,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爲事物都是合作的。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所以,作爲一名會計工作者或管理人員,我們待人處事還是應當堅持以人爲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學會換位思考,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自發地產生迴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總之,《沉思錄》中關於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纔是真正的幸福等觀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的良藥,因爲簡單所以歡樂。

讀《沉思錄》有感 8

如果想知道人能好到什麼程度,就去看奧勒留的《沉思錄》,如果想知道人能壞到什麼程度,就去看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

上面的話是外國文學老師上課時說的,最近看的書全是他推薦的,他說他認爲我們在大學裏必讀的兩本書是《沉思錄》和《君主論》。這學期的外國文學課換了個老師教,原來一個好的老師真的可以激發學生對一門課的興趣啊[皺眉]好吧,之前的老師也不是不好,只是上課有點照本宣科,聽完記不住他講了什麼,當然,記不住不能全怪老師啦......

摘錄兩句《沉思錄》裏的話吧

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必然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着直立。 當你做擺在你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於任何別的事情,而保持你神聖的部分純淨,彷彿你必定要直接把他歸還似的;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慾望亦無所畏懼,滿足於你現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於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沒有人能阻止這一點。

對啊,人活着總得去做點什麼,那就請好好努力吧。

讀《沉思錄》有感 9

當它說我能否爲它放棄一切去找它的時候,我遲疑了。沒有像平時答應一件事那樣。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品質,甚至我的感情的專一性。看了本卷之後,我逐漸明白了我的品性不如意。我愛情隨時招搖晃動。而我覺得確實是我對它沒有像對待某種心愛的那麼好要不它也不會說:我不能視而不見。

我需要一整個春天來還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個冬天來修復我的品性。按照書中說的:擁有一個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

從這裏我已經喪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時候是我對它的期待而過於想念而變得軟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確定我的處事行爲再次訓練我的潛移默化的幻想。“品質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無論弘德,謙虛,果敢,解除惡年,不誇誇其談,不詭辯,不僞善,不口是心非,愛真理,愛追求。一切都是在我們身邊外界的影響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卻。

在這裏我只有儘量爲什麼而忙碌,爲什麼而付出一切代價。麪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說不能容忍的時候。就像金融危機的證券市場時而破產時而繁榮,控制不住生命難保。父親說:爲人要仁慈,做事要負責,對人要真誠。這我沒有忘記更不會流逝。

就這樣的思路零亂無可奈何。

讀《沉思錄》有感 10

《沉思錄》是 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著的,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它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這本書是斯多葛學派的一個里程碑。

當我每晚躺在牀上,安安靜靜地品讀時如獲珍寶似的不忍釋手。持續下來,或多或少有些感悟。

我不曾時刻地讀也不曾口口聲聲地去解釋它,而是在我覺得心情愉快、沉重,抑或需要有種精神支持我走下去的時候,抑或沒有人能幫我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就可以慢慢地去品讀,並能從中領悟到一些人生的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生活、感情、學習等等,不要總想着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着你認爲最好的`東西。人,都是有追求的x,總想着讓某種東西來滿足自己的x,這也是人是自私的原因。而這也要求我們面對現實。有些東西是虛無縹緲的,過了就煙消雲散。這和佛家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似乎我們就能快樂生活一生了。

人的追求願望強烈時,往往會忘記了道德的約束。就像追求一個喜歡的人,剛開始用“糖衣炮彈”轟炸,得手之後就用像白色垃圾一樣置之於荒原之中,不再醒悟,而那些美好的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東西就沒有回來過了。這也是爲什麼許多人往往到了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

這也違背了《沉思錄》中說:“人要熱烈追求那些你認爲最值得珍惜的東西和人,甚至是執著。”

人的品德性質是人內心深處擁有的將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度過,不是急切,也不是麻木不仁地度過。

因此,我會選擇更好適合我走下去的路,連帶自己的情感也放進受傷的心裏。按照書中說的:“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持續不完的。” 這就是有些人爲了某個人而付出一切之後傷痕累累時,而不會那麼痛苦的原因了。

於是我在傷心後不痛苦時看了書。迴歸前面的《沉思錄》那是在需要的時候讀的,而此時看了就是能助自己走出那條充斥悲傷的深溝。這也讓我明白了,人嘛就是在痛苦之後纔會知道現在的幸福,在失去什麼之後纔會懂得珍惜,沒有了什麼之後纔會尋找什麼……而一生之中除了忙碌之外就是空閒的胡思亂想了,纔會擁有那麼多的煩惱。

而自己情感上的失敗不曾像失去牽過手的女孩那麼傷痛,就像拖鞋的作用,有與沒有就是不一樣。

始終學業還是更值得深思,就業怎麼辦?我已經沒有時間爲失去而哀,我也不能讓人輕易記住和輕易忘記,按照書中說的:“你忘記所有東西的時刻已經臨近,你被所有人忘記的時刻也已經臨近。”

於是我漸漸地退回了自己的世界,和《沉思錄》一起。

讀《沉思錄》有感 11

讀了《沉思錄》一書,對於如何正確看待人生和待人處事頗有啓發和收穫。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爲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爲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爲。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爲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該書有許多閃光點、以下幾點對己有很大啓示:

1、博採衆長,傳承美德。

正如他在《沉思錄》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以此爲鑑,學會善於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

2、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種包容的心。

《沉思錄》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人們是彼此爲了對方而存在的。我們每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們仍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隨意責怪他人,要有一種克己忍讓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關係結構中,首先的原則就是友愛。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將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3、堅持顧全大局、維護社會利益。

《沉思錄》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讓你的行爲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行爲,因爲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於我是一部分,對於一切出於整體而分配給我的事物,我不會不滿意的。由於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就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就滿意了。這是作者顧全大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一種崇高精神境界。

當今,我們作爲每一個社會人,很需要發揚這種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維護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

4、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抓緊實現人生價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元素本身並沒有受到損害,爲什麼一個人竟憂慮所有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因爲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東西都不是惡。總之,生與死之間的距離是很短暫的,看看在你之後的時間,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時間,在這種無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間有什麼差距呢?當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坦然面對它,並不是消極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我們必須抓緊時間,這不僅是因爲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爲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能力將先行消失。這就告訴我們,人的生命不僅是短暫的、有限的,而且隨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喪失了對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和繼續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裏,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沉思錄》有感 12

同學把這本書送給我,附上箴言一句:You are the lord of your world。時隔一 年,再次打開那本 32 開 200 多頁的小書,一種厚重感撲面而來。 作者是古羅馬的一位博學的國王,他在位期間,羅馬帝國動盪不安,危機四伏, 因此他的一聲幾乎都在戰爭中度過的,相比於他的治國,他的《沉思錄》卻更爲 偉大,他是馬可·奧勒留。

作爲斯多葛派的學者之一,馬可同樣注重實踐,崇尚理性,他同樣認爲只有 物質纔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在物質的宇宙之中遍存着一種精神力量,此力量以不 同的形式出現,如火,如氣,如精神,如靈魂,如理性,如主宰一切的原理皆是。 宇宙是神,人民所崇奉的神祗只是神的顯示,神話傳說全是寓言。人的靈魂也是 從神那裏放射出來的,而且同樣要回到那裏去。他同樣認爲,人生的最高理想是 按照宇宙之道去生活。人生除了美德便無所謂善,除了罪惡便無所謂惡。所謂美 德,主要有四:一是智慧,所以要辨識善惡,二是公道,以便應付惡和分際,三 要勇敢,藉以終止痛苦,四要節制,不爲物慾所役。外界之事物,如健康與疾病, 財富與貧窮,快樂與痛苦,全是些無關輕重的事,全是些供人發揮美德的場合。 人同時又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對宇宙整體負有義務,應隨時不忘自己的本分, 致力於整體利益。有時自殺也是正當的,如果生存下去無法盡到做人的責任。 時隔幾個世紀,我們細細審視這些觀點,不得不承認其中有些觀點稍有不頗,作 爲一個個體,我想我不需要從一個個哲學的體系去探討,正如馬可·奧勒留本人 並不是在做哲學的探索,他只是反省,他只是在表現一種道德的虔誠,而我,也 只是在思考。

記得一位心理醫生精闢地把人類的一切心理疾病--抑鬱症、強迫症,把人 類的一切心理現象——恐懼、憂鬱、迷茫,把人類的一切不良行爲歸結於三個哲 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爲什麼而活?,弄清楚這些問題太重要了, 不求全要有很深刻的哲學思考,但求讓自己清醒爲何要活在這世界上,要往哪個 方向走?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但要首先認識自己啊,這一點並非易事。“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一個死角就是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審視過去, 去反省過去。”去跟自己對話,看看自己的過去怎樣的吧,但我畢其一生的努力 是爲了做一個幸福的自己。我希望人生是向上的,我想要在這件事的時候也能清 楚地知道我將何去何從。在這個物慾橫流、人心不古、貪婪瘋狂的世界裏,每天 都有各種骯髒的事情發生,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價值觀萬花筒裏,在社會的大染缸 裏,應該遵循一個怎樣的指引才能達到幸福的彼岸呢?

“如果你做事能從正確的理性,誠懇地,勇敢地,從容地,專心一意地,保 持內心的純潔神聖,好像現在立刻就要把它奉還給造物主一樣,如果你能把握這 一點,別無他求無所迴避,而滿足於所准許的目前的活動,談吐一言一語均不失 大膽的真實,那你一生將是幸福的了,沒有人能阻止你。”馬克·奧勒留如是說。 這是他說的內心秩序。我們需要理性、慈愛、謙遜、真理道德和規律來將它維持 在一個平和寧靜的狀態。這些將是我們幸福的.籌碼,是我們內心的指明燈。馬克 反問,“一盞燈未被破滅之前是閃耀光明的,難道你在未死之前就先喪失了你內 心的真理、公道和自制力?”無論如何,應當有所堅持,用理性的靈魂去守護幸 福。人,應當是自己的主人,無論外界怎樣,我們能把握的是自己的理性。他說, 我今天脫離了一切的煩惱,也可以說拋棄了一切的煩惱,因爲煩惱不在外面,在 裏面,在我們的想象裏。做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就要把內心的神明保持的純潔無 損,使之成爲一切歡樂和痛苦的主宰,做起事來不要漫無目的,亦不存心作爲, 不要受到別人的有爲和有所不爲的影響,更進一步,要迎受一切發生或註定發生 的事情。因爲無論其爲何事,都是與我們同一來源——自然,只要是合乎自然之 道的,就是美好和諧的。

那麼,時下卡扎菲、利比亞的戰亂,貧窮與困苦,道德淪喪、各種欺詐醜陋, 各種膨脹的慾望,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拼爹主義仇富情節等等的出現爲何是這 樣的猖獗呢?人們在這樣的環境,如何才能保持一個有秩序的內心去體驗生命的 本質和生活的藝術?20 歲,我們血氣方剛,追求財富和名譽應該到一個怎樣的 程度纔不會迷失自己?外界的“鴨梨”這麼大,怎樣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正直 地去思考呢?

“做一好人!”,“有一顆高貴的道德靈魂”,“附帶着審慎與尊嚴去做任何一次內心的判斷”,這是在書中得到的答案。

當我們對世界做一次鳥瞰,看看那無窮無盡的人叢,無窮無盡的儀式,風暴 或平靜地航行,以及由出生而盛年而老死之人生變化,大家一定很多感慨,正如 我在看這個紛繁複雜、騷亂不安的世界一樣,但如果有神靈存在,他能唯一從人 那裏奪走的也只有現在,我極其認真而虔誠地思考我個人的過去、德行,極力想 去追求一種自己自由的幸福,我光明磊落地思考了,但同時也要付諸行動。

讀《沉思錄》有感 13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爲你織造的一切,因爲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說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己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讚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爲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爲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樣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樣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着,時刻等待着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爲你此刻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着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着一位偉大的作者。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所以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爲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能夠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着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己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裏擠動……

讀《沉思錄》有感 14

《沉思錄》的作者是馬可·奧勒留,被譽爲“帝王哲學家”。作爲古羅馬帝國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學派斯多葛學派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時坦率真誠便贏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後便成爲了皇帝的後嗣,最終與維勒斯共享皇權,但是顯然後者不如奧勒留名垂千古。

馬可·奧勒留在位的二十餘年,羅馬帝國正處於一個衰亡崩潰的時代,戰亂頻繁、災害不斷更爲加劇了這一趨勢。即使他夙興夜寐,堅定不已地工作,也無法挽救一個病入膏肓的帝國。面對一個時代的悲劇,他大多數時間不是呆在羅馬,而是在邊疆或行省的軍營裏。《沉思錄》也就是他寫給自己的書,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寫給讀者的“我……”。由此,他對於人生、宇宙與帝國的思考也摻雜了斯多葛學派的特色,面對亂世,更希冀個人的品德來獲得自己撫慰。

他是羅馬皇帝,也作爲這一哲學學派的一個代表,另一個著名代表是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兩個人的出身與社會地位極爲懸殊,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擁有共同的一個生活狀態。從書中隱約透露出來的,對於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極爲繁重具體的描述,但是對於一個時代來說,並不足夠。

這本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尤其是積極進取的年輕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爲這裏面強調的是個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並把這個作爲磨礪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嘗試運用你的觀察與理智去教化他人。當然,這種處事方式需要極大的剋制與自持。因而,他更適應一些需要時刻謹慎與保守主義傾向的人羣,可以提供個人一個自己反省與避免犯錯的參照。而且作爲一個龐大帝國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層面也適用於國家層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種世界主義的包容心態,也確實值得後世借鑑。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出演一臺戲,終究有謝幕退場。這就是人的命運,不管準備好與否,都該爲後來人騰出地方。或許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提供我們的人生思考是極其有益的:幸福在於做好你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這也是福柯所說的“生活美學”與“自由實踐”。換言之,運用你的理性與道德智慧,追求一種井然有序的生活。

讀《沉思錄》有感 15

溫總理說:“這本書每天擡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每天都在讀。”果這句話我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我也象暖總理一樣將這本書作爲我的案頭書,天天都在讀,地天都在凝聽一位智者道話:

奧勒留作爲古羅馬的皇帝,他軍功赫赫,作爲天子,他關懷庶民,普修慈悲機構,甚至出賣私家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績,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爲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重視實際、崇尚感性的性情相符合。由於《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爲“偶像們的偶像”。

我感悟:《輕思錄》是一原用靈魂、用智慧寫成的書。己能夠通功單眼望世界,然而有個逝世角就是本人,所以瞅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可能幹到的,唯有居心靈往審閱從前,去反費過返。而檢查自人,取自己對話素來就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它需要相對真摯、平跟的口態,需要超常、決盡的勇氣。在這利《重念錄》裏,作者佳似一個異樣嚴格而又溫和的我站在鏡子後面,告誡鏡子面頭的自彼,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賴的亮證。這不是簡略的心坎獨紅和情感傾訴,這是大家與自己的接聊這是結剖靈魂對自己入言告誡。

我感悟:如《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皆是相互聯結的所以在人的構造中重要的準則就是友好的本則,每集體都要對自己的同種友愛,意識我們來自共一本源,趨勢統一目的`,要有團聯合作的精力,都要作沒有利社會的行動。 這恰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實正領有的。

我感悟:息替青多年我們正處在英姿颯爽、暮氣沉沉的大惡時候,我們有一腔暖血,卻缺少生涯的歷練。所以,我們須要《尋思錄》這樣一標智慧的書,去輔助咱們掌握豪情、把握盼望、掌握方向,教會從爾束縛,找到本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