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心育人》讀後感(精選5篇)

《愛心育人》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心育人》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心育人》讀後感(精選5篇)

《愛心育人》讀後感 篇1

《愛心育人》全書分兩部:第一部爲"育人之道",是斯霞老師本人撰寫的在各報刊上發表的有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論述,包括"教育思想篇"、"教學思想篇"和"家庭教育篇";第二部爲"斯霞之路",是記者專家們撰寫的有關斯霞的教育事蹟、教學經驗的報道特寫和評述。包括"愛心育人"、"師生楷模"、"霞紅滿天"。

從書中可以看出斯霞老師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孩子。閱讀全書,不得不被那精闢的論述所傾倒;不得不被那感人肺腑的事蹟所激動。全書真正體現了斯霞老師愛的教育和愛的奉獻。

斯霞老師對教育工作的態度始終如一——用心去做,用愛去做。

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是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斯老師始終擁有一顆與學生一樣的童心,她利用這顆童心走近學生,走進了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了最大效益。

斯霞老師把教書育人視爲充滿情和愛的事業。斯霞老師愛教師職業、愛學生,愛得癡迷,愛得純真,這種愛是神聖的愛。因爲她不僅僅是愛自己的孩子,她愛的是別人的孩子;她愛的不僅僅是一兩個孩子,她愛的是所教的全體孩子。這種愛是無私的、最崇高的,是絲毫不容置疑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工作,也許作爲我們來說,體會到的只是重複:上課、作業、輔導…,然而,在這單調的重複中,斯老師卻看到了學生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變化:年齡在漸漸長大,知識在逐漸增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能力越來越強…當然,這些不會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的斯老師卻可以通過學生的一言一行體會的到。這是她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教育的結果。她無數次地經歷着:經過多次思想工作,頑固不化的調皮學生愛上了學習;經過耐心輔導,成績落後的學生迎頭趕上…斯霞老師把愛灌注在她的全部教育過程中,用愛的教育去關心學生、引導學生、感化學生,用全身心愛去教育學生。正是由於愛的教育,再難教的課文(字詞)也變得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再頑皮的孩子也變得活潑可愛、聰明好學。這些,都是她長期教育的結果,都是她愛心付出的結果。

斯霞老師一輩子從事的是小學教師工作,她默默無聞地堅守在教育崗位上,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孩子。她把教書育人視爲充滿情和愛的事業,把愛灌注在她的全部教育過程中,用愛的教育去關心學生、引導學生、感化學生,用全身心的愛去教育學生。她有一顆偉大的愛心,有一顆珍貴的童心,有一顆領異標新的進取心,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所無法比及的,心中只有感嘆。

現如今,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個別人教師難免產生過分計較個人得失、唯利是圖、以教謀私、喪失師德等不負責任、不敬業、不作爲的現象。但慶幸的是,我們大部分老師仍然努力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上,用老師們自己的話說,是憑自己的良心幹工作,是出自對學生的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愛心,才能點亮童心。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希望我也能像斯老師一樣,盡力用放大鏡去看每一位學生身上的優點,多表揚和鼓勵學生,多用愛心與學生交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愛每一個孩子!

《愛心育人》讀後感 篇2

暑假中我看了一本有關斯霞教育生涯的書《愛心育人》,精彩的故事和感人的事蹟深深地吸引了我。捧讀這本書,我就被書中的描述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嘆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

看後的最大感觸就是斯霞老師年輕的心。十年動亂後,當她重新走上講臺時,她已是六十幾歲,按說這麼大的年紀加上生活的磨難,她該好好地享受晚年了,但她卻又走上了她鍾愛一生,追求一生的講臺,當她重新走上講臺時,她便煥發了青春,恢復了年輕。

我想,斯老師之所以永遠年輕,是因爲她有一顆偉大的愛心。愛教師職業,愛學生,無限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斯老師從18歲當教師開始,一生只愛教師這一行,愛得癡迷,愛得純真。她曾主動放棄過當官的機會,地位不位所動;她從未有過跳槽謀利的雜念,金錢部位所動。她只喜歡當小學老師,只喜歡學校。對於從事教師職業,她終身無悔。斯老師的心裏只有學生,學生的衣食冷暖在她心裏,學生的頭疼腦熱在她心裏,學生的舉手投足在她心裏,學生的學習品行在她心裏,學生的一生未來都在她心裏。斯老師愛學生是一種真摯的師愛。斯霞曾說:“我愛學校,我喜歡孩子,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我感到自己永遠年輕。”學校與學生是斯霞老師的快樂之源和生活寄託。

斯霞老師之所以永遠年輕,是因爲她有一顆珍貴的童心。童心是智慧之樹的小嫩芽兒,是創造之花的花骨兒;同時,童心也是師愛的源泉。童心永駐,正是斯老師高尚師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善於把握兒童的心理特徵,以其敏感的童心,及時捕捉孩子們的童趣,急兒童所急,想兒童所想,愛兒童所愛,恨兒童所恨,悉心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

斯霞老師之所以永遠年輕,是因爲她有一顆領異標新的進取心,斯霞堪稱一位教育改革的弄潮兒,識字教學改革,她獨樹一幟;鍥而不捨,不斷創造出新的教育經驗和教學方法。一個創新意識強的人,她必然會自覺地接收新的信息,她的思想觀念就不會陳舊,她的精神狀態就會永遠保持進取的蓬勃的朝氣。

斯霞老師不愧爲一代師表,人師楷模。她的高尚師德和精湛的教藝,是我們教育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學習繼承。

在這裏,我祝願斯霞永遠年輕。

《愛心育人》讀後感 篇3

爲了利用暑假充電提高,享受讀書的快樂,我把劉鐵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認真讀完了,暗自爲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劉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幹着不平凡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師的。

劉教授在《守望教育》這本書中用教育隨筆的形式傳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他從生活中從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面的微言大義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他對教師生命權的注重,對孩童世界的尋找……他用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劉教授更加關注中小學教育,熟悉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啓示的。雖說在教學中教師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說實話,大部分教師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世界來撫慰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感情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閱讀,留給學生閱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爲教師,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不僅有利於我們教師的成長,而且有利於我們書香校園的建設。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愛心育人》讀後感 篇4

用愛心育人,是我們班主任應具備的教育理念。以前經常聽到差生和後進生之類的稱謂,我覺得這不利於對學生的理解和教育。我曾經讀過海南東方師範學校代雲健老師寫的一篇文章,稱這樣的學生爲“問題學生”。問題學生是指有學習障礙、有不良行爲或心理不健康等特點,並需要幫助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問題學生”是教育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在每個班集體當中都有這樣的學生,因而轉化問題學生是我們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與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以人爲本,施以“愛的教育”。愛的教育離不開嚴格與寬容,離不開耐心與說理,離不開期望與賞識。

當班主任的經驗告訴我,學生犯了錯誤或存在其他不良傾向,只是一方面的問題,不要給學生下死結論。班主任應嚴格要求,同時要擁有寬容的態度,淡泊的心態,要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閃光點,樹立自信心,認識到自己也能行,使其向健康方向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爲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他指出:自尊需要一旦受挫,就將使人產生自卑、較弱、無能的感受,使人失去信心,無所作爲。只有自尊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產生最旺盛的創造力,實現自我,獲得成功。因此我在教育實踐中,嘗試着充分尊重“差生”的自尊需要,肯定他們的優勢,讚賞他們的成績。收到了初步的成效。

我班有個學生叫胡某,他是我班男生中最爲調皮,令人頭痛的學生。他雖然頭腦靈活,但自控能力差,上課隨便插嘴、講廢話,作業經常少做或不做,還有說謊的`壞習慣。開學初幾乎每天受到老師的批評指責,但不奏效。我及時和他的家長取得了聯繫,通過交流了解到,胡某的家庭環境比較特殊。他的父親常年在外面跑長途送貨車,很少回家。母親是繼母,開一家小吃店,每天都很忙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輔導和關愛孩子。從她母親的談話中瞭解到,他從小調皮好動,經常說謊,還喜歡動別人的東西,作爲繼母,她也不方便經常深說或者懲罰孩子。也許她有她的難處吧?我並沒有多問。我及時和他的父親取得了聯繫,他的父親當時正在海南,通過電話的交流,我得到了家長的信任和支持。他的父親把孩子全全交給我,讓我教育幫助。

通過細心的觀察我發現,胡某極不自信,不敢主動與夥伴,老師,家長交往,又不敢說出內心的渴求與希望,總是躲避着別人的指責,小心地維護着自己僅有的一點自尊,壓抑着內心的情感。有一天課間,別的同學都已經出去,他在教室裏磨蹭,我看見他的手裏緊攥着10元錢。我產生了懷疑,他的繼母是不可能給他這麼多錢的,於是把他叫過來詢問。孩子剛開始沉默不語,經過我細心的勸導,他小聲說是偷同學的錢。我當時很氣憤,他平時就亂動同學的東西,多次教育仍不悔改,這次居然拿其他同學的錢。我想懲罰他,讓他公開道歉。但稍稍平靜之後,我意識到這個學生內心深處也渴望着被人關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着同學的理解,老師的幫助,家長的呵護。我把這件事暫時放下,告訴他這是我們兩個人的祕密。我耐心的勸導並且與母親取得了聯繫,課後經常幫助他,多和他聊天。沒過幾天,他主動找我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說他把10元錢拿來了,要主動向那位同學道歉,承認錯誤。

這件事之後,我發現孩子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增添了許多自信,也經常和我聊天。根據他的這一心理,我決定將計就計。我從這個學生頭腦靈活、反應快的優點入手,以他一次不舉手就隨口答爲突破口,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還肯定了他回答的合理之處。而後的一段日子,我有意識地對他多次讚賞,有時甚至用誇張的表情、驚訝的語氣說“你真聰明。沒想到能回答地這麼好!太棒了!”與此同時,對他在校進步的表現我還打電話給家長予以表揚。從此,他的表現明顯有了好轉,上課積極回答問題,作業也認真完成,上課亂動的現象也有意識地控制。

爲了燃起他更強烈的成功慾望,在他獲得成功感、倍感驕傲與自豪的時候,我給了他一點點挫折感。“嗯,這個問題基本正確,但不夠全面。如果看看書再回答,相信你會說得更好。”而他達到新的更高要求的時候,我又對他大加讚賞。這使他內心的自尊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他上課越來越配合。上我的課,他不但不講閒話了,而且還能積極舉手發言。我對他的讚賞激起了他強烈的上進心,想當一個好學生的歸屬感日益強烈。我的讚賞牽引他走向一個又一個進步,他越來越愛探究學習問題,成績自然也就上去了,這次考試數學取得良好的成績,其他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經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尊重和讚賞在教育實踐中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正如林肯所說:“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讚美。”確實,獲得他人的讚賞與肯定,達到自我實現,是人們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以後的精神上的一種高級需求。這種需求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世界上許多卓有成就的人就是在追求社會肯定中獲得成功的。實驗心理學對酬謝和懲罰所做的研究表明:受到表揚後的行爲,要比挨訓後的行爲更合理、更有效。真心誠意地讚揚對方,鼓勵對方,自然而然地使對方顯示出友好合作的態度,這就爲矛盾的解決提供了心理契機。

其實,每個學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一位學生都不想做差生。他們所以“落後”一些,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由於自尊需要沒有得到老師的充分關注。教育專家韓鳳珍說:“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萬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也證明:只有內心的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才能積極自信地面對他人和社會。因此,我們要以此爲契機,在教育中充分運用這一心理規律,積極地保護學生的自尊,給學生提供各種獲得成功體驗的光彩,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各種成就,爲他們今後的人生創造輝煌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愛心育人》讀後感 篇5

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作爲奧城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有幸在熱心關注教育發展的教育部門領導的安排下,不斷地有了再學習的機會,在此我非常感謝關注當下社會教育思想的領導們,不但讓我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學業務水平,也給我個人有些迷茫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引了方向。這次聆聽的“傳統文化——弟子規”教育專題講座,留給我的印象尤爲深刻。

記得第一次聽教育專題講座,那是幾年前我和一位朋友在濟南大學聽的《愛心教育》,當時雖然對我打動很深,但是我卻覺得當下應試教育觀念很深,不易實現。逐漸的又聽過幾次這樣的專題報告後讓我覺得:其實把這樣的教育觀傳遞給自己的學生並沒有那麼難,只不過從教師語言上有意識的滲透出來我們當下教育的思想就行了。

本次的講座學《弟子規》,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過幸福的日子。肖老師、陳老師以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心境爲主線,給我們舉了太多的例子,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智慧,在我的筆記中覺得每一句話都很值得回味,唯有遺憾的是還有些重要的東西來不及記下來。古語有言:“欲助人者先自助!”所以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提升心境,首先老師自己就要有這種心境。

孟夫子講的四種心境:孝心是否提升;羞恥心是否提升;恭敬心是否提升;是非判斷力是否提升。一個人學問的高低到底是以什麼來判?是以學歷爲標準嗎?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但是不孝敬父母,那他學問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一個人學問的高低不是以學歷爲標準的。肖老師說:“弘揚聖賢文化——傳統文化這樣的道路感受最深的就是古文學一句就可以落實,當下就可以做到,當下就可以幸福。”我聽了之後回想《弟子規》上的話,身有同感。人生沒有偶然,都有前因後果。比如:一隻小鳥拉了一泡屎在小男孩的臉上,他該想:“爲什麼拉到我的臉上呢?一定是小時候經常拿彈弓打鳥了,所以現在才往我臉上拉屎,我應該感激他沒給我更嚴重的回報。”

一個孩子如果有孝心,可以發掘各方面的能力。教孩子關鍵在於心境的引導。比如:老師獎勵了你一顆糖果,《弟子規》有言:長者先,幼者後。你是自己吃了,還是拿給媽媽吃?要是自己吃了,舌頭可以甜一陣,要是拿給媽媽吃,忍住自己的慾望,那心裏就會甜一輩子,你會怎麼選呢?如果拿給媽媽吃,媽媽不吃怎麼辦?於是你就可以說:“如果你想成全我當一個孝子呢,你就吃了。”再如:假如爸爸出差回來給你帶回一件禮物,你接過來感覺到什麼:爸爸如此辛勞,你接過來的是愛子之心,不是禮物啊!面對班上考試最不好的同學,你是怎麼看的呢?有沒有關愛之心?如果你考好了你的心境是怎樣的呢?是洋洋得意還是總結經驗?如果你沒考好心境又如何?是憂慮、煩惱還是從結果找失敗的原因?答案已很明顯。

有的孩子粗心大意,如何改掉他的粗心大意呢,其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可以看到,只有改了這種習慣,也就改了學習上的這種毛病。所以,肖老師說:“我們可以把每個人身上的這種壞習慣看成是一種垃圾,一旦發現,立刻改掉。那你就會在很多事上做得很好。”

如果你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是好事嗎?那就要看心靈的進步與否,如果這次成功了,驕傲自滿,得意洋洋,那就是下次失敗的預兆,心境有提升是好事,心境無提升是壞事,因爲做任何事你的心境都有進退之間。

電視上有的唱歌演員唱的什麼根本聽不清,那要不要跟他學?你的是非判斷力如何?聽不清的東西不要學。人生有兩樣東西:時光和命光。時光無限,但命光有限。所以每一天都要珍惜,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到有用的地方,心境提升了,其它的才能提升,心境墮落了,將種下苦果。

俗話說:“吃苦,了苦;享福,消福。” 作爲老師,作爲家長,我不能讓我的孩子那麼苦,所以小時候要培福,從小多幹活,能擦桌子掃地就擦桌子掃地,要有爲家庭服務的意識。長大了要造福,成爲有用的人,而不能成爲社會的“寄生蟲”。老了才能享福,纔會苦盡甘來。

所以我們做教育做得是大事,是天下事,雖沒有孔夫子那樣大的思想,但當我們每個做教師的傳遞給自己的學生這些優良的傳統聖賢文化的同時,不也推進了整個社會的教育發展嗎?我們的心裏能不幸福嗎?

什麼是真正的“愛”?用心去感受對方的需要就是“愛”,我們如何纔是真正的愛孩子呢?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嗎?其實所有的教學都要關注到孩子的心境,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提升心境,孩子犯錯的時候是很好的機會,我們可以幫他們改掉“壞習慣”,孩子不犯錯的時候,我們可以表揚他對在哪裏,而不要表揚他的名字,所以抓住每一個機會,幫助學生不能在結果上打轉,不能在表象上打轉,要抓住問題所在。我想這就是我們做教育者的”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