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學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學記》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學記》讀後感 1

“經典的魅力是他將穿越歷史,指導未來”這是讀完《學記》給我的最大感受。

讀完《學記》,我陷入沉思,作爲語文教師的我,是多麼的貧乏!像這樣的經典爲什麼不更早一點的去讀?

《學記》只有一千多字,可是他的每一句都值得我斟酌細思,因爲他的每一句都包含了先人對教育認識的.智慧、道理。他不僅僅講述了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而且這些方法還給了今天的我許多啓發和教益!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的說法,甚至將其應用到平日裏。但我從未真正探尋過他們的出處,直到讀到《學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說法的根源在這裏。隨着對《學記》閱讀的深入,我的感觸頗深,才發現以上僅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的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爲先”,這讓我明白了教育自古以來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真可謂“百年大計,教育爲本”!這同時也讓我們明確了文化和學習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不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止學習,畢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是呀,教與學要相互促進,只有相互促進,才能真進步,也才符合“學無止境”的道理。

就這樣,我邊讀邊感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讀到這裏,我想這應該和我們所提倡的個性閱讀,以學生爲主體所契合吧!

作爲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對待國學,對待古文化還需要惡補,可是我也相信大道至簡,所以在惡補之時,首要的是深入《學記》之中的精髓,學會與學生同成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把這作爲前進的動力,我想還有什麼不能實現的呢?

“不待揚鞭自奮蹄”,讀完《學記》更是讓我有了一種緊迫感、責任感,不想無病呻吟,更不想再責怪自己曾蹉跎了歲月,辜負了青春,只想每天都踏踏實實地讓自己有所收穫。讓那恐慌、恐懼少一點,再少一點。

對於《學記》,我還將繼續學習……

《學記》讀後感 2

《學記》這篇文章涉及到教育、教學的很多方面,它提出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啓發誘導,還總結了教學成功的經驗、教學失敗的原因、學生在學習上的四種過失等等。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學相長和啓發誘導兩個方面。

一.“教學相長”使老師走上專業化成長髮展之路。

《學記》裏提到:“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闡明瞭教與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要想教好就必須不斷地學習,而不斷地學習反過來又提升了教的水平。這就好比一個老師要給予學生一杯水,他就必須有一桶水。教學相長的道理讓我認識到一位優秀的`老師要善於反省、熱衷學習和鑽研,這樣他才能夠不斷地成長、發展。《論語》中孔子有這樣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善於反省的人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纔會不斷地學習,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二.“啓發、誘導”讓老師“解放”,讓學生“樂學”。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講的是怎樣啓發誘導;“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則說明了啓發誘導的作用。我認爲老師要做好啓發誘導,關鍵是要明確老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老師處於主導地位,學生處於主體地位。這就像導演和演員的關係,一個導演只有充分調動演員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讓演員被動的接受說教,才能算是好導演。作爲老師也一樣,課堂這個舞臺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啓發誘導,讓學生充分發揮他的積極性、創造性。孔子也曾有過“啓發誘導”的言論:“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述而》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來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說了。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就做到了這一點,這從《論語》中的很多內容可以看出來。

我認爲一個老師如果真正做到了啓發誘導,首先他就解放了自己,因爲他不必在課堂上大量灌輸了。其次,受益匪淺的還是學生。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如果啓發誘導運用得當,學生會有“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受,他自然會樂學,師生關係也會越來越融洽。如果老師課堂上大量灌輸,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那麼學生就會缺少反思,他的領悟就會有限,所學的東西也必然忘得快,更談不上學以致用了。由此可見啓發誘導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待《學記》,我們要取其精華,由表及裏,才能真正落實到教學中去。

《學記》讀後感 3

在寒假期間,我仔仔細細的閱讀了《學記》。這是我國最早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較有系統的教育學著作。這裏麪包含了許多老祖宗的智慧和寶貴的經驗。這篇文章對教育的目的、學校制度、教育的原則、方法,以及教師的作用等問題,都做了非常全面系統的論述。對我國古代教育影響深遠。它的經驗和思想原則,並沒有因爲時間而過時,很有現實意義。

學習後,我認爲他特別對老師的教學有着積極的作用。它裏面囊括了教育的目標、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這裏面的內容對我們現在的教學非常有實際意義!其中我最贊成的它所論述的教育原則、方法。

其實也就是如此!好的老師主要要看他的和教學效果。沒有效果還談什麼教學?在我的體育這一塊也一樣!

在我剛畢業時!感覺的自己理論多深!總有一種不服的感覺!有一點點高傲!其實到工作崗位以後才發現!在教學方法方面你連一個當教幾年學的兵的都不如。剛上課時你設計的可以說是天衣無縫,但到實施時,學生東跑西跑,打打鬧鬧。他們真的不把你當老師看!儘管你喊破喉嚨,他還是擠空說他該說的。做他該做的,真讓你沒有辦法!這有可能有點書中所說“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人師也。”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總結自己的經驗!就我在近期教學中!每節課都認真真的準備,不斷地變換花樣!就二三班與二四班是選用不同的教法!因爲三班學生較貪玩,不易管,象崔國衝、裴佳康、管照倫等孩子!你就必須慢慢的引導,花較多的時間去培養他們的`習慣!而四班的孩子就好說多了!像武碩文、童亞博、夢晨遙等廣播操稍微一指點就做的非常漂亮!有時做的比老師還好呢!根據這種情況兩班決不能用同樣的教法。所以我在三班一般以老師的教爲主。而四班更多的是帶動優秀學生的積極性。自己作主較好其他的小朋友!有時四班在體育委員的帶領下也能做好一堂課!

讀到文中的大學教的方法。也給我帶來了許多啓迪!就像文中所說“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現在在教學中我也能做到這四點。針對孩子性格及時的預防!特別是本學期剛上課我先做的施教於嚴。讓孩子們知道學習過程中的規矩!如主抓不好好站隊的、上課說話的。這就及時避免了孩子們懶散、不專心聽講的毛病!特別是本週學習廣播操!爲了讓孩子不枯燥,故意的編排各節的相互穿插!適時抓住了孩子的才能和年齡特徵。還上他們結對子,進行互幫互助!通過那個上課也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總之,通過學習《學記》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其實裏面不但但是這些。只要我們再細細品味裏面還有許多財富呢!

《學記》讀後感 4

《禮記·學記》中的內容是如此寬泛,論述了教與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容,讀之受益匪淺,古今許多思想原來都源於此。

《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曰斆學半。”人們總是說學無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學的越多反而越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無窮。大千世界有無窮的奧祕擁有的知識越多好奇心就會越強,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老師教與學生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老師在教導學生時,亦能從中有所收穫,得到新的體驗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故老師教的過程也是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會發展很落後的古代,已提出了類似於今天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歎服。而反觀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填鴨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模式非但沒有進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時至今日,人們才領悟到教育的弊端,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推動個性的發展。讀了《學記》之後,在想現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種返璞歸,向原始迴歸的感覺。

如果真如《學記》中提出的那樣老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展,只加以啓發而不必全部說出,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將會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學記》讀後感 5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

學記第一段,開宗明義,給古往今來的人指出一條大道——學。

“君子”之名,在先秦經籍中,有以位言,有以德言。總而言之,有位無德者,終不能保其位,所以君子畢竟以德名。故宋儒釋君子曰:成德之名也。

然則德何由而成?其必由學乎!君子以天下爲己任,無天下之胸懷者不足以爲君子,亦不足以言學,否則只是學成個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已,與君子何干?

然須知,天下不在外,家國天下只在我心,修身與平天下只是一件事。《論語》中說“古之學者爲己”者,正是爲天下也,說“今之學者爲人”者,正是不知道自己是誰,惶惶外求者也。

“化民成俗”即是“平天下”,學即是修身,“君子欲化民成俗”即是“欲明明德於天下”,“其必由學乎”即是“一是皆以修身爲本”,《大學》與《學記》,異名而同理。君子能修身以成德,則發慮憲、求善良、就賢體遠皆爲化民成俗之道,否則只是外求,身且不能成,更何論化民。

此章於爲人師、爲人父母者而言亦大有啓發。今之慾施教於孩童者,紛紛向外求各種各樣之教育理論,而不知反修其身。如此,則求之愈多,而失之愈偏,或迷茫不知所從者,或固執己見自尊自大而輕薄他人者,總而言之無非兩類,或自以爲愚,或自以爲智,此念一起便離道遠矣,傷於自棄自我而不自知,又何足以言教!

欲教人者先修己,欲正人者先正己,己正則人正,己修則人修,此千古不易之道。舍修身而談教育者,不知要教出個什麼人來?

《學記》讀後感 6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爲教育專業的我們,就應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祖先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資料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將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爲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說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管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頓學習,文化的`傳承與開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互相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考慮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考慮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考慮,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纔有學習的動力。而此刻“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考慮,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纔會更簡單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裏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律,學生的求學纔會順利。孔子總是理解了學生的根底,有針對性地進展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說:“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答覆說:“家裏有兄父,怎樣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答覆說:“當然就應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很不理解,認爲教師的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解釋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慎重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

《學記》讀後感 7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教學方法、爲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等說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出處,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說法的根源在這裏。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通過這句話就是教育我們人是要學習的,我們的學生要學習,孩子就像一塊璞玉,需要我們來精心雕琢,爲他們來引路。那麼作爲教師的我們也得要學習,平常上網查資料,去圖書館借書,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加強自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開闊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師素養。正所謂“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正是這個道理。

“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必也聽話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作爲一個老師,也許你的專業技能並不是最重要的是,但絕對是首要的。單純記憶些零碎的`知識顯然是不行的。有人把教學之路比作一條河,誠然,若教育之路真的是一條河,那麼要想保持河水的清澈與活力,就必須有支流的滋潤和充盈,否則他就會乾涸。而那些支流,就是我們在日常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反思,在反思後融於血脈的知識。爲人師者所需要的,專業的知識,教學的智慧等等都可以從閱讀中獲得,與心靈對話,反思自己,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頭腦更加的清醒,思想更加深刻;充實自己,厚積而薄發。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他關於教學方法的闡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這幾句和現代的啓發式教學思想不謀而合,也就是說高明的教師的教學,在於善於引導: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着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啓發學生思考,決不把最終結果直接呈現給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當的是引導者,是學生成長的促動者,而不應當充當一個灌輸者。我們作爲教師要允許學生不懂,允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我們是應當把知識寶庫中的東西交給學生,但不是填鴨式的灌輸,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自學能力,讓他們找到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在以後沒有教師的情況下,他們也能自由遨遊於知識的海洋。

《學記》還指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過後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才能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要做一個稱職的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走“教學相長”之路。

《學記》雖爲幾千年前的教育工作經驗,但裏面許多的哲理卻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學習的,作爲一個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當時刻自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個人修養,用心做好每一件點點滴滴的事情,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任務。

《學記》讀後感 8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能發現人的價值;教育能發揮人的力量;教育能開掘人的潛能;教育能開展人的個性。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教學方法、爲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說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那麼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

上學時,對於爲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自己真正選擇站在三尺講臺上,才知道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教育遍地開花的今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爲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人師也”,作爲一名教師,在知道自己責任的根底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學記》裏還闡述了作爲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裏面說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如果還是滿堂灌,不顧學生的承受能力和情況,不因材施教,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就達不到目的。作爲教師,要按規律辦事,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多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缺乏,教然後知困。知缺乏,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缺乏,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缺乏,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發奮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爲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爲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開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可以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可以學習更多知識,特別是作爲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現在科技開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必須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它有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教師是啓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和承受知識。

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藏,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學記》中寫到:“記問之學,缺乏以爲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就是說: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老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答覆才行。這樣才能“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那麼小鳴,叩之以大者那麼大鳴,待其從客,然後盡其聲”。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必須有衆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閱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可以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可以爲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感,讀書可以爲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緻;爲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可以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厚積方可薄發!

《學記》還提供了另一個教學原那麼,即“繼志”。它認爲:善於唱歌的人讓別人接續其音調,善於教人的人讓人繼續其志向。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夠做到言辭簡約而意思通達,道理精微而說理完善,論證雖少卻意旨明白,就能夠讓人領會其意圖,從而讓學生將自己的志向繼承下去。

教學相長。《學記》要求教師"教學相長",不斷地求得自身業務的進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求教師受嚴格的訓練,遵循教育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純熟教學技巧,"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人師也。""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爲師。"要求教師深刻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恃徵與差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充分的修養,"記問之學,缺乏以爲人師。"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社會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導學生自覺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反映了《學記》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促進學生的知識、智慧與能力的增進,更重要的是要用社會理想與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響學生、吸引學生。

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珍貴的資源。有時候學生的獨到理解爲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啓發着教師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方法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學生有了對知識的渴求、樂於學習的動力,又掌握了適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學記》讀後感 9

從《鬧學記》中,似乎可以窺見一個生性開朗活潑、爲人親切大方的三毛,她的個性讓她的生活充滿了樂趣,斑斕如七彩雲霞。這一次,三毛來到西雅圖,在一個簡單的國際語言班裏學習。做學生是最辛苦的,卻也是最單純的,單純地汲取知識,單純地結交朋友,沒有那層利益的冷色,到處洋溢着溫暖。正如三毛在過境時,海關關員問她:“你爲什麼要來到美國?”三毛說:“我來等待華盛頓的冬天。”多麼詩意的心思呀。

讀着三毛的《鬧學記》就會想起自己已經走過的那些刻骨銘心的求學過程中所發生的'點點滴滴。

“那時年少,有時間僵持,沒時間原諒。”一直好喜歡這句話。很真實的反應了我們在學生時期的性格特點。那時年少,還記得在課間使,我們爲一道數學題而爭論得面紅耳赤嗎?還記得我們因爲彼此的誤會而傷心落淚嗎?還記得在課堂上,因爲老師的語言而笑的沒心沒肺嗎?還記得······多麼幼稚卻又美好的日子,現在時常會回想起那段日子,雖然有時過的磕磕碰碰,倒也是最真、最純的一段日子。時常在想如果每天都能像初三那年一樣美好就好了,但是時間過了就過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回不來了。所以,振作起來,向前邁進吧,加油。

“那時年少,有時間僵持,沒時間原諒。”不知道爲什麼,一直在想,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在當時就不僵持,就原諒彼此,珍惜彼此。爲什麼有些事有些人非要等到失去以後纔會懂得珍惜,爲什麼當時我們不可以後退一步去原諒、去珍惜。因爲年少時的倔強,我們不肯低頭,我們不願原諒,可是最後還是會後悔。多少美麗的錯過是因爲年少時的倔強,雖然回憶美麗,卻讓人心酸心碎心疼。所以,年少時,少一點倔強,多一份寬容;少一段僵持,多一些原諒,也許,悽美的故事就會少一些,圓滿的結局就會多一些。這樣的回憶不是更美好嗎?

那時年少,有時間僵持 ,沒時間原諒。珍惜每件事,珍惜每個人,認真過好每一天,這,就夠了。

《學記》讀後感 10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爲教育行業的我們,應該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這些經典爲我們教育工作者指明瞭未來。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學記》這段話談的是“長善救失”的教育思想。長善救失說的是:教育和教師的作用,就是激發學生的優長和潛能,並克服其缺點,彌補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往更深一層挖掘:長善救失的前提是研究學生,瞭解學生。所謂“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講的就是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教育和教學必須研究學生、瞭解學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許多教師研究教材有餘,研究學生不足,因此教學缺少針對性,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我們也需學會“比物醜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可以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利於我們學習了。

另外,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

我們也要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纔有學習的動力。而現在“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纔會更輕鬆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於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爲“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爲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就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學記》中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學記》讀後感 11

《學記》裏的內容讓我感觸頗深,孩子本自具足,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這個度需要不斷地探索。《學記》裏有一句“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意思是,老師要時常靜觀默察,不必多說話,使學生在內心自覺地受到啓發。當老師過多的干預後,學生會對老師產生依賴心理。

比如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起初很開心,一名小朋友碰到對方,被碰到的小朋友不舒服,沒有想着如何去解決,而是立馬向老師求助:“老師,他碰我。”

這時怎麼辦?是把他們拉過來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告訴求助的孩子自己去解決?

生活是自己的,老師不能代替他們生活,不能總是及時幫助他們處理遇到的問題,老師更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思考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

我想作爲一名幼兒老師,適度的放手與沉默是必要的。《學記》中寫道,作爲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去引導他們。

《學記》中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裏面每一句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

《學記》讀後感 12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爲主,敘事體爲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爲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自小耳濡目染,誰都能說幾句論語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些話歷經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發出智慧的光芒,爲人所津津樂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淺的話語卻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纔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爲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爲當然就包括着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爲爲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在教學中我也常常用這句話教育學生,如果在課堂上亂說話就會影響其他人,這樣你就是把你不喜歡做的事情強加在了別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不把自己都討厭的事情強加在學生或者是家長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學生,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告訴他們爲人處世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