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共13篇)

邊城讀後感(共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8K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後感(共13篇)

邊城讀後感 篇1

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平靜地生活。在那個山村裏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這就是《邊城》爲我們所描繪的一幅寧靜平和的山村生活畫卷。

《邊城》的描寫細膩感人,從一個個細節講述“美”和“愛”,而主人公翠翠就是美和愛的化身。翠翠、爺爺和黃狗的生活如此的安靜和諧,讓人們在品讀時感受到一陣陣前所未有的溫情。

邊城是隔絕的,邊城的人是純真的,便也是這樣的純才使邊城的人有了濃濃的愛和徹骨的痛,有了真正的愛憎與哀樂。也正是緣於純真,這愛和痛才所以是暗涌着的,它們缺乏表達的'出口。沈從文先生也必定有愛,更有品味愛的本領。"對於農民和士兵,懷有不可言說的溫愛。"無疑這題記裏的話成了《邊城》表現的主旨。而我更相信是沈先生天生詩意的靈魂才真正賜予了他愛的能力。文革時的沈從文,被迫置筆,扮起了清道夫的角色,在給表叔的信中寫的不是種種憤懣卻只淡淡地說:這裏的荷花真好,有空一起來賞。在逆境中發現美麗,找到所愛。我想,這正是《邊城》之所以像飽含了濃濃感情的清茶的原因所在。

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黃鶯、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這些又都隨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動而自然展開。或是以黃昏的溫柔、美麗和平靜,反襯翠翠愛情萌動的內心的躁動、落寞和薄薄的淒涼;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層薄薄的白霧、蟲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少女愛情的純潔和朦朧。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與爺爺相依爲命,儺送與天保兩兄弟都對翠翠產生了感情,但翠翠愛上的卻是儺送,着彼此間單純、獨特而深切的感情是珍貴的。翠翠對儺送的愛是純真的,儺送也用同樣純真的一顆心愛着翠翠,但是如此單純的翠翠,能得到真愛嗎?······深愛翠翠的爺爺一心想要她得到幸福,不要再重蹈以前翠翠爸媽的覆轍,但是現實真能如人所願麼?天保去世了,儺送也出走了,爺爺也在一連串變故後離開了人世。現實是如此的殘酷,讓還有點懵懵懂懂的翠翠接連失去了三個最重要的人,我們不禁在品讀時爲翠翠的悲慘身世而感到一些傷感與憐惜。在傷感與憐惜的同時,我的心裏也充滿了疑惑與期盼,儺送還會回來嗎?翠翠的命運又將會怎樣?······

也許在現實生活中,小說描繪的昔日的湘西生活畫卷是那麼美,儘管這一成爲了過去,但那種生活狀態是無數被現實的壓力與無奈所困擾的人們所向往、所憧憬的,寧靜而自然,淳樸而和諧。可是,在這種種自然和淳樸之中,翠翠他們所要忍受的卻是生活的貧困窮苦,沒有父母的孤獨與失去戀人的悵然。她不能向他人傾訴自己的痛苦,但是幸運的是上蒼賜予她了是一顆質樸純潔的的心和勤勞善良的品質。逝者已逝,有希望有擔當而沒有恐懼,未來的路才能越走越遠。

《邊城》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多重的,也許故事中的人與事,帶着那個遠去的時代的烙印,每個時代的人各有其煩惱,但有些東西卻亙古不變,譬如親情與傳統,譬如愛的美麗與哀愁······人們身在其中除了學習和傳承,更需要懂得超脫,方纔不會被煩惱所困,這不正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會去面對的嗎?

邊城讀後感 篇2

拿起《邊城》這本書,它的封面中透露着一股朦朧與平靜,彷彿有一隻神奇的手,撫平了你蹙起的眉頭,撫去了你內心喧囂的迷霧。它樸實而富有詩意,像一個經過時間沉澱的老人自然純淨。

《邊城》主要圍繞渡般女孩翠翠與船總家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三個人的愛情悲劇展開。在現實生活中,兄弟二人喜歡上同一個女孩,大多會因此產生嫌隙互相疏遠。然而在那個樸實的茶峒小城,這兄弟兩人卻選擇了公平競爭。大老天保在察覺翠翠喜歡的人是自己的弟弟後,選擇從中退出,但因抑鬱而不幸墜河而死。因船總順順心中有了嫌隙不願讓二老娶那個間接害死大老的女孩爲妻,翠翠的爺爺又被儺送誤會,所以這個年輕人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留下翠翠一人。

在我看來,《邊城》這本書過於平淡,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那種跌宕起伏的情節。說起沈從文《邊城》的語音特點,就不免想起汪曾祺的一句話:“《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即不似初期那樣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它很真實,它只是在慢慢地向你講述一個故事,故事講完了,它也就離開了。然而總是該留下些什麼吧,我這樣想。那麼它究竟留下了什麼呢?

質樸,應當是它留下的。在茶峒小城中,沈從文對於環境的描寫是自然的,“空氣中有泥土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天已快夜,別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有杜鵑叫個不停。”作者平實的語言,卻最能體現那種黃昏時的靜謐與倦懶,也最能突顯翠翠的心事。

小城中的人,自當也是同樣質樸。在這裏,有從來不肯收別人多餘船錢的老船伕,有天真爛漫的翠翠,有樂於救人的好青年儺送,有踏實肯幹的天保。對於這些人物自然而然的刻畫,讓你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理所應當,他們本該是這樣的人,他們也正是這樣的人。多一分則刻意,少一分則不足,一切都那麼恰如其分。邊城就像是陶淵明在詩歌中追尋的世外桃源,那麼美好卻又那麼不真實,這也是沈從文通過《邊城》懷念以及嚮往的。

在故事的徐徐發展中,沈從文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似乎並不是那麼美滿的結局:“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

讀到這裏,我不禁十分好奇,那個翠翠深深牽掛的儺送,到底有沒有回來。如果他回來了,那麼他們兩個人還會在一起嗎?如果他們在一起了,兩人是會選擇忘卻過去的一切重新開始,還是會把誤會深埋心底讓它滋長髮酵,腐蝕他們的愛情?如果儺送沒有回來,翠翠是會一直等下去,還是會另嫁他人。我不知道,試想過無數種可能,卻依舊是覺得不夠滿意。也許,只有留下這麼一個懸念,留下一個苦苦等待的女孩剪影,纔會讓我們有所期待吧。

《邊城》確實平淡,卻也勝於平淡。它只在你心中,留下淺淺的斑駁舊影,留下一片寧靜平和。夜很靜,月很淨,《邊城》在寂靜中遠去,我們在寂靜中尋找《邊城》。

邊城讀後感 篇3

20xx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填補了中國文學在世界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上的空白,也撫平了中國文學愛好者和中國作家曾經心中的痛。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還有一位作家,他的名字曾在1987、1988年兩度進入諾貝爾獎候選人終審名單。他,就是沈從文。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邊城》就是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邊城》是一部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的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作爲爲背景,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在我看來,《邊城》是一部充滿愛與美的文學作品,不僅有自然環境美的描繪,也有對人情美的歌頌。《邊城》中的人物勤勞善良,純樸可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淳樸自然的。

翠翠和自己的爺爺相相依爲命,日子過得清靜安寧。爺爺一輩子以擺渡爲生。他敦厚朴實,恪盡本分,爲了讓過渡人能趕回家吃晚飯,在渡船上忙個不停。雖然辛苦而忙碌,但他從來都不收取過往客人的一絲錢財,如果有些人硬要給,他就拿這些錢去買茶葉,放在船上供來往客人飲用。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這個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孫女,長期生活在山水間、渡船上,青山綠水與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爲命。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願守清貧,甘於助人,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淡泊。

除此之外,這裏的每一個人都質樸且善良,雖有貧富之差別,但在人格上卻人人平等,不管誰家遇到事,總會有鄉鄰主動熱情提供幫助。如鄉鄰們對於獨自帶大孫女翠翠的老船伕的回報方式也很淳樸,文中這麼寫到:那些受過老船伕幫助的鄉鄰都會以各種方式表達自身謝意,有賣肉的不肯收肉錢,有商販們送他糉子,還有送棗子、硬塞錢的......在這裏,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與人爲善,誰都不願佔他人半點好處,並願意傾自身所有去善待他人,這種和諧友善的鄉鄰關係超越了階級限制,與金錢無關,是人性本真善良的最真切體現。

再來看看船總順順,他喜愛結交朋友、濟人之急,身上還全無商人之貪婪與狡詐。他仗義疏財、豪爽慷慨,對於對其有所求的人定會傾盡全力鼎力相助。他非常有錢,但是從來都不仗勢欺人,而且還是一個公正廉明、慷慨大方、救災恤患的正義人士,被鄉親們所敬仰。作爲當地德高望重的人。船總順順他對兒子的行爲有嚴格的要求,從不嬌生慣養。所以,天保與儺送也練得身體結實,和氣親人,不驕不惰,與父親一樣受人尊重。父子之間的關係如同朋友,和諧、平等,演繹着邊城人特有的人世真情。

讀《邊城》,我們能感受的不僅僅是文字之美,更能感受到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我認爲: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座邊城,在如今這個喧囂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中,我們有必要堅守心裏的那座“邊城”,靜賞內心的風景,保留對真善美的執着追求。

邊城讀後感 篇4

第一次觸及《邊城》是在高中的課本上,我清楚的記得那是一篇長長的選讀課文,節選的正是這本書裏最後一篇文章《邊城》。直到我讀完這本書我心困惑才解除。之前我一直以爲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當我讀到書中裏看似前後文不相關係的人物時,我還在想是不是這些都只是作者的伏筆,一定是在最後才道出這些人物的關係。可惜,不是。《邊城》這本書講述的是發生在美麗淳樸的湘西人情,分爲親情和愛情。具體到書裏到底發生了些什麼故事,我在此不便劇透,望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去探究。

我當真是很喜歡這本沈從文先生的經典作品,“他憑藉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滿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在充滿焦慮甚至苦難的現實中,他筆下的世界,給我們的心靈開闢了一方淨土。”書中許多好詞好句我都有用心琢磨並手抄,有些句子一讀眼前就是一幅畫,這個畫面我們生活中見過,卻不知如何去表達,比如在描寫下雨的湖面,沈從文先生如是說:“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少女靈動的眼睛是這樣的:“觸目爲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在讀到我最喜歡的如蕤小姐部分的時候,我忍不住讀了兩遍,注意我真的是讀出聲音來了,其中一遍還是和愛人一起分享的。說到這裏我不得不多說幾句了,如蕤小姐是一個有靈魂香氣的女子,她是亭亭玉立的蓮,不光惹世間男子的喜愛,女子見了也是會被不自覺吸引,她卻像是星空中最亮的星,身上散發着迷人的光卻讓你伸手不可得。如蕤小姐出場“年紀有了二十七八,由於裝飾合法,又彷彿可以把她歲數減輕一些。但靨額之間,世間對於這個人所做的記號,卻不能倚賴人爲的方法加以遮飾。便是那寫在口角眉眼目間的微笑,風度中也已經帶有一種佳人遲暮的調子。”我讀到這裏的時候頓了頓,如果這部作品被改編爲影視作品的話,那到底是怎樣的演員纔是我心中的如蕤小姐呢?答案至今未知。當我讀到年輕的如蕤高傲的靈魂時,我蜷縮在愛人的懷中與愛人分享,我說,若是以後我們有個女兒,等她到了十幾歲的年紀我便把這部分的文字讀給她聽,“愛她的人可太多了,她卻不愛他們。她覺得一切愛皆平凡的很,許多人皆在她面前見得又可憐又可笑。許多人皆因爲愛了她把他自己的靈魂、感情、言語、行爲、某種定型弄走了樣子。譬如大風,百凡草木皆爲這風而搖動,在暴風下無一草木能夠堅凝靜止,毫不動搖。她的美麗也如大風。可是她希望的`正是永遠皆不動搖的大樹,在她面前昂然地立定,不至於爲她那點兒美麗所征服。”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同如蕤小姐一樣有着對愛情高傲的靈魂,天生麗質固然也算的上是自己的一筆財富,但愛人不能只爲自己的外表所動搖,他愛的應該是她純潔的心靈,高傲的靈魂。如蕤小姐最後找到了那棵倔強的大樹,只是結局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大團圓。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女子就算終生不嫁也會生活的很好。

文中還有很多禁不住要多讀幾遍的句子,這裏我就不再拋磚引玉了,還望讀者們自己慢慢發掘自己的喜好。

邊城讀後感 篇5

邊城,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沈從文的一部頗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想要了解沈從文,就要讀邊城,想要讀邊城也一定要知道沈從文的故事。

沈從文,鳳凰古城的一個奇蹟。他自幼就陶醉於水的聯想中;“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考,水對於我有極大的關係。”沈從文與水確實有着不解之緣,就像這邊城,是發生在水上的美麗而哀傷的故事。他說;“我在那條河流邊上住下的日子約五年,這一大堆的日子中我差不多無日不與河水。走長路皆得住宿到橋頭與渡頭,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溼的。”

邊城中的故事是水邊的故事,故事中的文章常用水來當背景,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爲作者在水邊船上所見人物的性格。整篇文章表達了沈從文先生從鄉下跑到大城市,對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對城裏人的“庸俗小氣市儈自私”深惡痛絕,這引發了他的鄉愁,使他對故鄉尚未完全被現代化物質文明所摧毀的淳樸民風十分懷念。

邊城中的翠翠,是一個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有對爺爺的體貼,對愛情的羞澀,對情感的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的都是愛。從她的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邊城中的老船伕,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淳樸,堅韌,樂觀,慈祥,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身爲老船伕,他把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職和最大的快樂,年老力衰了,依然樂吃不疲;作爲祖父,他把自己的孫女當成掌上明珠,精心的關愛,呵護她,他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女兒的哀思,可以說,他的後半生是爲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的老人,但通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單。邊城中的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的粗魯爽直的一面,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老大的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知道自己的弟弟也愛翠翠,他便懷着複雜的情感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敗的落寞。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爲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爲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是爲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邊城是典雅性與口語化相結合的一部藝術盛演。與鳳凰古城恬靜美麗相應的,是沈從文恬淡詩意的語言,沒有喧囂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只有“語言的親切”。但那些看來不用心的修飾的句子,卻是以自然爲最高修飾原則,以恬靜之美爲最高美學風範,就如在邊城中,典雅性與口語化自然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

沈從文說;“我是天生就有一種理解女子的心”。邊城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成就是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寫,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十分透徹,貼切,以至於有人感嘆說,沈從文是個男的,怎麼能夠把女孩子的心理琢磨得那麼透!文中多處寫到了翠翠對愛情的矜持,害羞而又怦然心動的細微心理。反應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了一個青春少女躁動不安的心理。

邊城是翠翠,老船伕等等的邊城,也是我們渴望進入,卻又害怕進入的邊城,給自己的心找一個邊城,還自己一份夢的畫紙,邊城,由我們自己編寫。

邊城讀後感 篇6

“儺送啊!儺送啊!

你怎還不回來?

多少個三百六十五日的等待,

消失了那芳菲豔麗的日子,

盡是我素手難牽的苦盼!”

這是某網友讀了《邊城》爲作品主人公翠翠寫下的一首小詩,悽美、傷感、惆悵。《邊城》是一個美麗的悲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不約而同地愛上了翠翠,而翠翠心中只有儺送,爺爺不明白翠翠的心思,船總順順也不明白兒子的心思,他們把翠翠給天保,爲儺送找了一個有碾房陪嫁的富家千金。儺送與天保用當地古老習俗,於明月之夜同到碧溪岨唱歌,讓翠翠作出選擇。爲了成全弟弟,天保下洞庭,無情地湖水吞沒了他。傷心中的儺送尋找兄長屍體未果,在一個早晨悄然離開,帶着滿心憂傷去尋找自己的命運。老船伕在一次山洪中謝世,在鄉人幫助下,翠翠埋葬了外公,選擇了繼續守着渡船,靜靜等待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的儺送,就那樣在白塔下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青春年華。我們的心被牽扯着,美麗的翠翠就這樣將青春的希望拋向了未知的遠方。

有人說,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善良的人兒勤勤懇懇的生活着,卻被命運的手無情的擺弄。然而,等待就是唯一的結局嗎?這樣的結局是否過於悽慘?我覺得翠翠應該勇敢地離開渡口,走向遠方,去尋找儺送,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

掩卷沉思,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自己又何嘗不像翠翠,面對挫折打擊放棄了反抗甚至放棄了等待?

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等待,爲什麼有些人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而有些人卻在蒼白的等待中消逝了生命的精彩?因爲許多人的等待即使擁有目的,卻沒有行動,而那些成功人士同樣在等待,只不過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付出了行動。

當記者問足球之王貝利:“自己覺得哪個球最精彩?”貝利回答:“下一個。”

當謝晉導演被問及:“自己對哪部作品最滿意?”謝晉說:“下一部。”

貝利、謝晉的成功正是他們在等待中超越了過去、超越了現在。翠翠的等待不乏悲劇之美,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喜歡擁抱成功的快樂。

我們要在等待中行動,我們也要敢於在等待中創造。當翠翠的等待和尋覓沒有了結果,她就應該敢於去追求創造新的幸福。

培根曾經說過:“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當命運讓翠翠失去了樹木,但翠翠更應該振作起來去尋找森林,這纔是真正的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卻應該超越藝術。一個強者,總能創造出契機,藉助機遇的翅膀去揭開人生新的篇章。

38歲的唐山市豐南區柳樹圈鎮村民李康宇已經在牀上度過了31個春秋,面對關節的壞死、身體的僵硬,他以超出常人的樂觀態度,面對人生的困境。他通過電視及網絡自修,學會

了讀書、寫字、上網。李康宇的堅強與樂觀,不僅感染着身邊的人,更是感動了遠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女孩顏淑英(中文譯名)。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網戀,這對相隔萬里的情侶終於修成正果。在消極等待中耗費生命倒不如用生命去創造奇蹟!這正如楊瀾在首屆“天下女人國際論壇”上所呼籲的:

“與其等待幸福,不如創造幸福”。

彼得遜說過:“人生中,經常有無數來自外部的打擊,但這些打擊究竟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最終的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中。”在那蒼老的白塔下,在翠翠日夜守望的渡口,我祈禱那不再是一年又一年的漫長等待,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勇敢出發!

因爲,誰的等待,能邂逅花開?

邊城讀後感 篇7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就是浮躁的、稚嫩的,甚至還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的發生的地點就就是鳳凰古城,也品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一丁點的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普通通的課文,隨便糊弄就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的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和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就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就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就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就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就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就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就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就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爲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就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就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就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爲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就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就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就是我們的枷鎖,也就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就是等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衆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就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就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邊城讀後感 篇8

從最開始的不耐煩,到後來的沉澱盡浮躁,靜心細看,再到最後的久久回味,細細品讀。沈從文沈先生的這篇文,給我展現了一個令人回味的邊城風情。我不知道別人在邊城中看的是什麼,我看到的,是那美麗而憂傷的愛情。

腦中似乎還回味着翠翠和儺送的第一次見面,“是誰?”“是翠翠!”“翠翠是誰?”“是碧溪岨撐渡船的孫女。”“你在這兒做什麼?”“我等我爺爺。我等他來好回家去。”“等他來他可不會來,你爺爺一定到城裏軍營裏喝了酒,醉倒後被人擡回去了!”“他不會。他答應來,他就一定會來的。”

“這裏等也不成。到我家裏去,到那邊點了燈的樓上去,等爺爺來找你好不好?”翠翠誤會邀他進屋裏去那個人的好意,以爲那人欺侮了她,又心中焦急,就輕輕的說:“你個悖時砍腦殼的!”那時的翠翠,人如其名,整個脆生生水靈靈,正所謂是“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生養她且教育她。”她儼然便是大自然賜予的`精靈般美好的存在。

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就在兩年前得到那次偶遇中,各自在彼此心中留下了磨不掉的美好。時間在平靜而又平凡中往前推進,天保對翠翠的喜愛,老船伕想爲翠翠找個好人家而有憐愛着這個相依爲命的孫女,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翠翠害羞卻始終堅定的執着……一切平靜而又不可扭轉的往既定的方向行去,我既喜既悲!

天保得知弟弟對翠翠的喜歡也是從兩年前開始,兄弟兩都是如此直爽而又善良,於是兄弟兩約定兩人各自“走車路”。得知翠翠喜愛的是儺送那竹雀般的歌聲,天保黯然離開。天保,卻天不保佑,年輕又熱情的生命斷送在茨灘水裏,斷送在伴了他幾乎全部生命的水裏。天保的“下水”,揭開了這個愛情悲劇的紗幕……

看完《邊城》,我一直在想,是誰造成了他們的悲劇,是誰使得老船伕遺憾逝世,使得儺送遠走他鄉,使得翠翠始終守在碧溪岨等候那遠去的心上人?他們每個人都是善良而又美好的人,老船伕熱心正直疼愛孫女,儺送有着年青人的熱情茶垌人的淳樸和直爽,翠翠善良美麗而愛羞如小獸,這樣的悲劇,是怎樣發生的呢?又似乎每個人都有着錯,要不是老船伕的誤會,要不是翠翠的害羞不迴應,要不是儺送的不問緣由,要不是那些陰差陽錯,翠翠該是幸福的和儺送生活的吧,老船伕應該是含笑而終的吧,也許天保也是好好的活着,然後找到了另一個他愛惜的女子……

可惜沒有這些要不是,一切都是命吧,誰這樣感概?

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說的事情,夢中靈魂輕輕的各處飄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那又軟又纏綿的歌聲帶了翠翠的靈魂歡欣着,那是翠翠最美好的回憶!

到了最後,老船伕離去,翠翠連同老馬兵守在碧溪岨。冬天到了,那個圮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垌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世界,翠翠和儺送在那生活着,那麼,幸福吧!

邊城讀後感 篇9

《邊城》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無聊時我也是隨便拿來讀讀,可是當自己靜下心來讀時就被小說中的情節吸引了。當我真正的把《邊城》這部小說讀完後,卻讓我心靈爲之顫動回味無窮,小說展現了那一方山靈水秀 天人和諧的邊陲小鎮裏,時時處處洋溢着淳樸,正直的人性美。

在這部小說中,沈老用很多的筆墨來描寫小城的自然風景,爲小城營造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這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了小城中人們的樸實熱情的性格。這裏沒有名利場的硝煙,沒有商場的變化莫測。有的只是淡薄名利 誠懇老實的人性光輝,也許這正是沈老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裏。用他自己特有的生活經歷和感受陳述着邊城一個美麗的淳樸的故事。內心純淨澄澈也表現出來邊城生活的單純和寧靜,反映了湘西山民淳樸善良的人性美。《邊城》的人物是沈老人性理想化的'體現者,都坦誠 質樸充滿人情。翠翠天真善良 活潑可愛,老船伕正直淳樸 堅誠實,正像作家在小說中寫道:“這些人既重義又能守信自約,既便是妓娼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紳士還更能相信了。正是作家人性理想和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張揚,《邊城》理想社會是在“人性美”的基礎上建起來的。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對於人類淳樸美麗的永遠傾心,對於健康誠實的讚頌,對於愚蠢自私的極端。

淳樸的愛情,善良的人。在沈老的筆下,用那樸實的手法寫出一個真實 美麗的愛情故事。探索了少男少女間最純潔的愛情和生活關係,把人的情愛和智慧相結合,揭示了人類社會那真摯的一面。在沈老看來愛情是生命得以優美健康地延續的唯一保證,因而在《邊城》中,生命的樂章是藉助翠翠和二老纏綿排惻的愛情故事而出的。在這部小說中有與現代文學史上的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同樣也是展示了沈老獨特的審美態度和個性的處理少男少女間的愛戀,在沈老的小說裏沒有婦女解放的現代意義,也沒有衝破封建家庭追求自由戀愛的主題,更沒有追求個性解放,人價值的新女性。也許沈老要肯定的是人性,是以本能慾望爲前提的自然淳樸的愛,這種愛是人與自然融合後的生命體現.正是這份人與自然的融合讓生命能在愛情中找回了自然之美;翠翠的聰明 善良純潔具有美的體態和溫和的脾性, 二老勤快 大方 英俊 勇敢 強健,他們彼此相愛,相互鍾情;他們的相愛的基礎是發自然的天性及淳樸的品性,是邊城人純潔的愛與美的化身.雖然彼此也曾誤會和鬥氣,可是翠翠也依然在綿長的等待,或許正直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因爲這纔是自然淳樸的愛.

同樣在《邊城》中也潛隱着人性的悲哀,似乎沈老在創作《邊城》目的,是在於發現美的人性,闡述美的人性,頌揚沒的人性。但是在小說中籠罩着一種似霧非霧的不開也抹布去的陰溼和悲哀.總是覺得作家有點強顏歡笑;景物雖然很美,人們那淳樸的人性美也很真。可也還是隱隱有一種淒涼。

在《邊城》中我看到了沈老理想世界,可是當我離開小說回到現實時;擡頭看看今天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感覺到那《邊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傷,在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住慣的我們似乎少了許多,生活中的人與人 人與物 物與物也不在有溫情,或許這樣的社會註定要用名與利來衡量人與人的感情。

邊城讀後感 篇10

學習《邊城》時,老師說過,沈從文先生寫文章是爲了找回人們缺失的傳統美德,爲了喚醒沉醉在物質金錢中的靈魂,爲了召喚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爲了重造國家、重塑民族品德。

或許因爲對作者瞭解不夠多,又或者是因爲沒有在滿目瘡痍、處於苦難中的國家中生活過,初讀文章時我並沒有體會到這些。

只是被文中翠翠和儺送那還沒來得急開花就凋零的愛情悲劇所打動。

我不明白:作者花了那麼多筆墨描繪了一個絕美的世外桃源,“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不是更合適嗎,爲什麼卻成了悽美的悲劇?往深處想,悲劇之美在於“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魯迅曾經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悲劇帶給人的遺憾會給人留下更爲深刻的印象,會觸人傷感,引人沉思。

而喜劇,卻難以有這樣的效果。

翠翠與儺送之間純真的愛情,彷彿能讓人脫離現實中的黑暗。

但夢醒之後,現實仍是現實。

或許,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將我們所處的世界打造成一個“邊城”。

翠翠在等待着儺送的歸來,而我們,在等待着“邊城”的出現。

沈從文說:“我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等於買櫝還珠。

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而我,恰似那買櫝還珠之人,無法理解他文字背後隱伏的悲痛。

老師帶領我們走近沈從文,走近當年的中國,我才慢慢發現:那場愛情悲劇並不是重點,而那造成悲劇的原因,才最值得人深思。

翠翠的悲劇爲何會發生呢?我們無法把過錯歸咎到某一個人身上去。

或許是因爲翠翠的忸怩,或許是因爲老船伕的木訥,或許是儺送心中的愧疚……但隱在這些表象之下的深層原因纔是沈從文真正的悲痛,那就是邊城人民純樸健康人性下潛藏着的幾千年來民族心靈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

他們以爲禍患都淵源於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對於一些他們無法解釋的禍患,總認爲是人的言行悖於常理才惹來禍患。

因爲這種迷信思想,“船總性格雖異常豪爽,可不願意間接地把第一個兒子弄死的女孩,又來作第二個兒子的媳婦”;因爲這種迷信思想,儺送雖然面臨愛情與金錢抉擇時選擇了愛情,卻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並隻身下了桃源。

沈從文不惜花費大量筆墨來表現人性人情美的一面。

然而,即使人物越過了現實的障礙,漠視金錢勢力而追求自由愛情,卻無法擦去傳統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純樸人性中的陰影。

沈從文努力挖掘邊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也在純樸中暴露人性中陰暗的一面,即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

沈從文將人生最美好的愛情毀滅給人看,期望人們在悲痛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他就是用這種方法在邊城人民身上寄託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

什麼時候順順特別是儺送本人戰勝了心靈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導致的隔膜,什麼時候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才能得以實現。

原來,一個愛情悲劇之後還有這麼多這麼深值得我們品味、思考的地方,只看到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確實是“買櫝還珠”了,難怪沈從文會有那樣一番話。

這樣的閱讀體驗也給了我一個警示:現在的社會,信息爆炸,人心浮躁,已經很難靜心去思考一些問題了,如果只是這樣的淺嘗輒止,那真是對文學的一種褻瀆了。

希望我們能在這喧鬧的世界中守住心中的一方“靜”土,能靜心地走進作者的心靈,走進文本,接受一次靈魂的洗禮。

邊城讀後感 篇11

初讀《邊城》,給我這樣的感覺。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小城裏的動人故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彷彿離開了城市,來到了一個幽靜悽美的小城,聽作者娓娓道來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開始讀邊城,在讚歎茶峒淳樸的民風。那裏依山傍水。老船伕,翠翠,黃狗,三個人物過着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船伕堅持擺渡不要客人的錢,客人堅持要給,船伕也去城裏買上茶葉,煙送給那些過客。翠翠天真爛漫,幫爺爺擺渡,帶着那條黃狗。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儺送抓鴨子,種種的描寫,都看出茶峒這裏質樸的民風。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讓我們看到一個美麗的邊城,一個純淨的邊城。這些就是拋開《邊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這本小說不僅僅是對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繪,同時也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偶遇了儺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這麼一個人,儺送也記住了翠翠。看到這裏我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儺送同時喜歡翠翠,他們說好了輪流給翠翠唱歌,誰的歌聲能打動翠翠誰就娶翠翠。後來大佬的死,老船伕的死,儺送的走使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悲劇。翠翠和儺送的愛情並沒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們的愛情也像這本書一樣,平實,他們的愛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老船伕爲了翠翠的終身大事操盡了心,在一個風雨夜遺憾的死去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活着就是爲了翠翠的終身大事,這個是支持老船伕活下來的精神支柱。老船伕的獨生女因爲一樁老船伕看起來很失敗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伕就尤其的關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個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兒那樣。老船伕的後半生就是爲翠翠活着。大佬和儺送的競爭雖然是殘酷的,但是他們也有着邊城人們都有的質樸。他們用唱歌這種方式比試,追求翠翠。而翠翠對待感情的羞澀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儺送走了。儺送該不該回來呢?儺送他愛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傷痛。如果他回來了,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卻娶了翠翠,這絕對不是儺送這個講義氣的人會做出的事情,也許經過時間的洗禮,儺送會回來的,也許不會。作者也沒有給我們這個答案,故事發展到了懸疑的頂端戛然而止。作者說:“也許他明天就會回來,也許他永遠也不會再回來。”只留下可憐的翠翠孤單的,淒涼的思念着,思念着儺送,爺爺。這部書的風情,故事,人物,景色都是美的,最美的我覺得還是它的結尾,因爲無論儺送回不回來這個故事都是那樣的悽美。試想:過了幾十年,已經人近中年的'儺送終於出現同樣也變老了的翠翠的面前,多年的等待終於換來的結果,會給人怎樣的感動?如果過了幾十年,儺送始終也沒有回來,翠翠一直孤獨的等待着他,翠翠會永生不嫁,以祭奠她那死去的愛情和那墳墓中的心靈,這樣的結局依舊很美,因爲回憶纔是永恆。等的滋味,只有心中有期待的人才會體會。等到何時,又如何等待,忍受着自己執著的苦味,肆任時光流逝,倔強地不惜失去本應屬於自己的美好,只是默默等待那個或爛漫或無言的結局。等到海棠花落,共看日落月生、風起雲涌,是不惜等這一遭;等到事與願違,無奈滄桑已變、物是人非,是可惜荒廢這半生。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不及的淚水,而是應屬她的那份幸福。

邊城讀後感 篇12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是一個農村人,儘管我處於襁褓之中就被爸爸接到城裏來,但我的出生地是在老家鎮上的衛生院裏,所以我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村人——因爲我的根在那裏。此後,只在每年春節期間回老家看望親戚長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是嚮往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因此最近讀了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這本書帶我夢迴鄉村,勾起了我的諸多回憶與感想。

《邊城》講述了湘西邊陲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裏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兩人的人生際遇與變故。他們平凡寧靜的人生裏和着一絲淒涼。翠翠是這個小說的主人公,她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端午節祖父帶翠翠去看賽龍舟,偶然遇到相貌英俊的青年儺送,對他產生了美好的印象。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於一年前也喜歡上翠翠,可儺送卻對天保說自己兩年前就喜歡上翠翠了。兄弟倆同時喜歡上翠翠,但兄弟倆的親情相系使得天保主動放棄了翠翠,心灰意冷之下毅然駕船遠行做生意。不料在外坐水船時出了事淹死了。儺送得知兄長意外而亡,心裏過不了這個坎,也離開了翠翠,遠走他鄉,留下翠翠一個人孤守渡口。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渡船被大水沖走了,屋後的白塔也坍塌了,翠翠去找祖父時,卻發現祖父在電閃雷鳴將息之時死去了,存於世上的翠翠只剩下一人孤苦伶仃了,不知儺送是否能夠歸來?

但這本書並不是全講的愛情,沈先生用他那樸實的筆調娓娓道來了湘西的風土人情、世故、純樸的人家、純真的愛情以及那如詩如畫與世隔絕的鄉村景緻。書中的一切令我沉醉,讓我流連忘返。

雖然湘西鄉村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沈先生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在懂得了它的殘酷之後卻仍然深愛着它,仍然眷戀着它殘酷面目背後的美麗景緻。正如詩人艾青在他那首聞名於世的《我愛這土地》詩篇裏寫的“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相信每一個熱愛自己家鄉的人都會有這樣同樣的感觸與情懷。

《邊城》這篇小說是沈先生於一九三一年創作的,那時的中國處於動盪的年代,但沈先生用平實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湘西的一個小城描繪的如一個世外桃源。人性的自然美、善良以及恬靜的.鄉風,給世人一種別樣的藝術享受——人間尚有純潔無私的愛。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小城,臨水而建獨特的吊腳樓,家家戶戶屋前掛着的風中搖曳的大紅燈籠,潮溼而又古老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讀後感矗立於山坡之上的白塔,還有那在村莊上空升起的炊煙,這一幅幅湘西鄉村的景象在我腦海裏不斷閃現,久久不能忘懷。令我最嚮往的還是那些淳樸的鄉民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船總順順送給他們很多日用品。有人家娶新娘,翠翠和祖父很高興的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他們的生活很清苦,卻能相互幫助。相比之下,現代城市裏的鋼筋水泥雖然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淡漠了。我希望有一天,城市也能像農村一樣溫暖和諧。

小說最後的結尾是這樣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們無窮的想象,卻又掩蓋不住悲傷。整個故事以無盡的哀傷基調緩慢鋪陳來,中間有期盼、有希望,有等待還有撕心裂肺的絕望,最後在悽婉中謝幕。

邊城讀後感 篇13

午後的陽光暖暖,透過紗窗,靜謐地灑在書桌上。閒來無事,捧起《邊城》,感受湘楚的動人景色,體味淳樸的風土人情。

初見,是“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的恬靜美麗。湘西的景色被沈從文這樣輕描淡寫,筆筆點綴,更增添了引人的韻味。循着沈從文的筆跡,繼續追尋着湘西的美,那裏有被夕陽烘成桃色的薄雲,有柔和如銀白色綢緞的月光,有浮在溪面上的,也有揉在雜草間的蟲鳴。溫柔、恬靜、遠離塵世,湘西彷彿將世間一切褒義詞都包攬於身。

湘西的美不僅在山水之間,還在於社會之中。原始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竹製的揹簍,苗族女孩的圍裙和銀飾。博大精深的湘西文化在沈從文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湘西的美令人心醉,令人神往,湘西文化更引人去探索。

在我所到過的湘西土地上,男子女子都有特色的'民族服飾,女子帶着能發出清脆聲音的銀飾,男子的衣服也是五彩斑斕,着實印證了“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邊城》中的民族風味與之極爲相符。神州大地,容納了56個民族優秀的文化,在這秀美的湘西之地,湘西文化是這文化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水之美不及人性之美,以自然之明淨狀寫人心之明淨纔是《邊城》的昇華。

憨厚熱情的祖父,活潑靈動的翠翠,他們和大黃狗相依爲命,生活在這美麗的湘西大地。祖父閱盡人事,飽經風霜,卻依然保持善良,“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在那裏活着”他風裏雨裏爲無數人擺渡,他從不多佔別人半點利,推脫不掉的餘錢他也會慷慨的買些茶葉、菸草贈送給過渡之人。他極度的熱情、善良、助人爲樂,令人動容。他的助人、愛人是對自己職務的堅忠,是對自己的要求。在這裏,祖父的愛人與自愛達到高度的統一,也令人尊敬。祖父的身上,頗有敬業的味道。

翠翠是祖父唯一的親人,是爺爺捧在手心裏怕化了的掌上明珠,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天真善良,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愛上了儺送,可最後儺送離家出走,翠翠只能淒涼地守着渡船,盼着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翠翠的執着等待,是她對儺送的最純淨的愛,最單純的愛。天保愛翠翠,他知道弟弟也愛着翠翠,所以他最先提議“歌戰”,他也最先妥協,他願意成全弟弟而讓婚,最後意外身亡的他,可謂是爲了愛情和親情殉情。淳樸的親情,真摯的愛情,這是天保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

個人之美爲小,團隊之美爲重。端午節時,鎮上的人民一起掌控着龍舟的前進,一起爲勝利吶喊助威,孩童們一起嬉戲打鬧,節日的氛圍在大家的歡愉下變得更加濃厚,空氣中四處瀰漫着湘西人民的團結友愛和純潔善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麗的湘西就孕育出了一個個淳樸的人兒,在湘西這裏,只有傳統文化一直歌頌吟詠的美德——敬業,愛人愛己,友愛兄長,團結和諧……沒有塵世的喧囂與嘈雜,沒有急功近利,沒有金錢腐敗,沒有享樂迷奢。當代社會的人性,無法經揣測和考驗,深究人性本質,也許就暴露了陰險與醜惡。“扶老人被訛”、“爲錢燒死僱主妻子孩子”,諸如此類的時間讓人們膽戰心驚,也讓社會溫暖不再。

《邊城》中那些純淨的感情,那個純淨的社會,都是沈從文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時代要多一些純淨,少一些功利!”倘若我們人人都能真誠,都能忠誠,那和諧的日子的到來哪裏還遠呢?愛與美,需要被融入社會。

“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力,也仗義”願這是多年以後社會的模樣,願愛與美永存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