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顧茅廬》讀後感(集合15篇)

《三顧茅廬》讀後感(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顧茅廬》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顧茅廬》讀後感(集合15篇)

《三顧茅廬》讀後感1

我聽了王老師上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感受深刻。

它像膠水一樣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貪婪地讀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顧茅廬 ”的畫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幫劉備打了勝仗,曹操的謀士 設法將徐庶 騙走。臨行前,徐庶 向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 。於是,劉備打點行李,便與關羽和張飛一起來到了隆中 臥龍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時纔回來。聽完,劉備覺得惆悵不已。幾天後,劉備又去拜訪時,卻只見到了孔明弟弟諸葛均 ,劉備無奈,只得怏怏 不樂離去。轉眼過了新年,劉備打算再次拜訪孔明。此時張飛、關羽勸劉備不要再去浪費時間了,而劉備卻訓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廬,劉備得知孔明雖在,可正在午睡。當孔明醒來,發現三人便急忙召進屋。劉備拜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劉備情急流淚,說:“天下大亂 ,百姓苦難深重啊!”孔明被劉備的.誠懇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邀請。

通過“三顧茅廬 ”的故事,我被劉備不厭其煩 的毅力深深感動。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不管我們多麼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三顧茅廬》讀後感2

三顧茅廬讀後感三國時期,劉備因缺少人才,去拜訪了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劉備打天下,三顧茅廬讀後感。前兩次,因爲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終於拜見到了這位臥龍先生,在劉備的真誠邀請下,諸葛亮覺得劉備是真心誠意的,於是便隨他一起出山,開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後,兩人關係一直相互融洽,劉備常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啊!”·讀完《三顧茅廬》,我不禁掩卷長嘆: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樑。有了真誠,朋友就會真誠對待你,朋友就會成爲我們最好的傾訴對象,成爲安慰我們的貼心知已,成爲我們快樂成長的夥伴,讀後感《三顧茅廬讀後感》。只要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很遠。劉備不僅對諸葛亮的真誠讓我感動,他愛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難忘。諸葛亮出山後,一生追隨劉備,而劉備對諸葛亮也處處尊敬,甚至在臨終託孤時,讓諸葛亮擔起復漢的重任。正是由於這份真誠,讓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愛護,培養自己優秀的.品質,努力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用真誠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顧茅廬》讀後感3

公元207年,劉備遭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並親自相邀,卻被其拒之門外。但劉備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諸葛亮終於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在人們讚賞劉備求賢若渴的同時,我不免爲諸葛亮備感憂慮,如果不是徐庶的推薦,劉備的拜訪,試問諸葛亮,你能毛遂自薦嗎?你的滿腹韜略何時得以施展?你心甘情願看着自己的國家自生自滅嗎?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劉備呢?

西方有句諺語: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依此推斷,諸葛亮豈不是弱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爲何不敢脫穎而出?難道要空懷滿腹略,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嗎?到那時,將誨之晚矣,只好懷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死去,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誰讓自己將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供手相讓呢?

當今社會崇尚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每個人前途命運的主宰,可一些人總是受傳觀念的影響,堅守古人的高風亮節,含而不露似乎謙虛得將自己貶低,纔算維護清高。誰料結果弄功成的,事態反而背道而馳,使得他人對自己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甚至產生誤解,豈敢錄用?所以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唯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那種勇氣,纔不致讓自己有不好意思或過分謙虛中客客氣氣地機會拱手讓人。

人們,不需要再等待劉備,只需打破陳規陋習,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把握時間,主動進取,適時誇獎一下自己吧,讓社會對我們進行選擇。亮出自己的風采。

《三顧茅廬》讀後感4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小說,使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許許多多的人看過這本著作,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三國演義》是在講述着劉備的故事。講述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到君王的'故事,其中《三顧茅廬》是講述劉備不怕困難堅持不懈。

當時任劉備軍師徐庶,因受曹操威脅無奈的離開了劉備,臨走是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做劉備的軍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讀兵法。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劉備告別了徐庶,劉備同關羽,張飛二人,前往隆中請孔明出山輔佐他完成大業。可第一次孔明出山與朋友遊玩去了。過了些日子,有消息說孔明先生已經回到家中,當時風雪交加,劉備不顧關張二人的反對,來到了隆中,可是隻見到了諸葛勻(孔明之弟)。又過了些日子,他們來到隆中,可孔明在午休,劉備在外頭等了一個時辰才見到了孔明,孔明出山相助。他請來諸葛亮,孔明輔佐他擊退了曹軍,開創了“蜀漢”。

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敬佩。他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爲了達到目的他會想盡各種辦法去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讀後感5

讀了《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三顧茅廬》後知道了本篇文章中的'主要內容及一些道理。文中主要講了夜水鏡先生向劉備講了許多關於諸葛亮的事情,劉備聽後激動地一夜都睡不着覺。第二天早上劉備帶着關羽·張飛挑了一些禮物,去南陽隆中拜見諸葛亮。到了臥龍山莊以後,只見山坡上有幾間草屋,劉備見後邊去敲門,只見一個書童從屋中走出,並問劉備他們是幹什麼的。劉備請求拜見諸葛亮,童子卻說諸葛亮出去了,劉被聽後很失望。知道諸葛亮不在家便走了。

劉備回到孫野以後便派人去打聽諸葛亮回來了沒有。派出去的人都說諸葛亮已經回來了,劉備聽後便再次去請諸葛亮。。劉備等人到了臥龍山莊以後走進草屋,看見有一個人在吟詩,一位此人便是諸葛亮,誰知走進一問才知此人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劉備經不住常非的催促,只好留下一封書信邊走了。

新年過去了,劉備準備再挑個好日子再去拜見諸葛亮。在臥龍山莊旁邊又遇到了諸葛均,得知諸葛亮在家,就走進草屋,等諸葛亮午休過後,劉備一再苦苦相求,諸葛亮最終同意了輔助劉備。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們做什麼事都應該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三顧茅廬》讀後感6

相信大家對三國演義這本書都不陌生吧!裏面有許許多多的三國猛將和人物,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生動的故事。我今天要來談的便是《三顧茅廬》的故事。

故事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劉備三人去拜訪才華橫溢諸葛亮。於是他們拿好了禮物便去諸葛亮的茅廬拜訪他,可是第一次諸葛亮不在家過了幾天後第二次去還是沒人,劉備有點失落,但還是留下了一封充滿誠意的信。轉眼過了新年,劉備三人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可是諸葛亮他在睡覺,最後經歷了一番周折後,他們終於請到了諸葛亮。

在看完三國演義的這個故事後,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劉備靠着自己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打動了諸葛亮,答應下山,幫助劉備完成統一中原的夙願。劉備放下身段,三顧茅廬,一次又一次地來請諸葛亮出山。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他的堅持不懈使他最終獲得了成功,堅持下去,就可能創造奇蹟。

這讓我想到了一些人,他們憑藉着堅持不懈的精神,徹底地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司馬光警枕勵志、達·芬奇畫一千個蛋、老太太鐵桿磨成針、愛迪生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發明了燈泡、馬雲歷經風雨和磨難最終成功開發出了微信,支付寶等現在人人都要使用的東西……是啊!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名人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也讓我明白,做一件事如果再努力,再堅持一下,說不定便能成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得到收穫!

《三顧茅廬》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的第十章《劉皇叔三顧茅廬》。讀完之後感慨萬分,對劉備這個人物更是刮目相看。

劉備深信徐庶推薦的諸葛亮是個賢才,便想準備些禮物,和關羽、張飛一起前往隆中拜訪。三人來到了諸葛亮的草廬前,說要拜見先生。小童說,先生不在。劉備無奈,只好回去。隆冬時節,天氣寒冷,劉備帶着關羽和張飛第二次來到茅廬。聽小童說諸葛亮先生已經回來了,便又去拜訪他。結果回來的並非諸葛亮,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劉備只好留了一封書信給諸葛亮,便告辭了。第三次,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出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諸葛亮。

我認爲,劉備身上還有一種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鍥而不捨、三顧茅廬、堅持不懈,他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們都要向劉備一樣,堅持不懈,遇到困難決不氣餒,你將會離成功越來越近。《劉皇叔三顧茅廬》講的是一段歷史,說的是一個故事,它讓我深受啓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顧茅廬》讀後感8

暑假我讀了《中國上下五千年》,裏面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歷史事件,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還有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其中《三顧茅廬》這一篇讓深受啓發,印象深刻。

《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爲了邀請諸葛亮,三次來到諸葛亮住處。第一次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第二次,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諸葛亮又不在,劉備只好失望地走了。第三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着。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諸葛亮懇切地表明瞭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決心和意願。用真誠打動了諸葛亮,後來在諸葛亮的協助下稱帝了。

通過閱讀《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劉備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失敗不可怕,只要我們有必勝的信念,持之以恆的`努力,就會擊敗所有的艱難險阻。我們還還應該尊重我們身邊老師、同學,家長、朋友,像劉備尊重諸葛亮一樣,向優秀的人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虛心像別人請教認定目標,一步一步地朝着夢想努力,長大後才能成爲對國家有用的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9

這篇文章寫了劉備求賢若渴,聽說臥龍莊有一位諸葛先生有大謀略,馬上準備好了禮物想要前去拜訪,不料司馬微前來,劉備招待了司馬微,沒去成臥龍莊,第二次,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和隨從來到莊前,下馬上前輕敲柴門,一個童子迎了出來,童子說:“諸葛先生今日不在家。”他們只好悲傷地回去了;第三次,劉備找了個好日子,又去找諸葛亮,關羽和張飛不高興了,關羽說:“想那諸葛亮徒有虛名,故不敢相見。”張飛說:“今天哥哥不須要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根麻繩抓他來。”劉備一聽,很生產,不要張飛同往,張飛急了,一定要一同前去,劉備禁告他不要失禮,他們半路遇到了諸葛均,就問他諸葛亮在幹什麼,諸葛均回答說諸葛亮在睡覺,於是劉備命衆人等候,又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醒來出門迎接,劉備與諸葛談論天下大事,感嘆諸葛亮才智,請諸葛出來幫助他,諸葛亮見劉備禮賢下士,當即答充。

諸葛亮隱居在荒僻的臥龍崗,心懷天下等待合適的機會報效國家,一番三分天下的見解,令劉備茅塞頓開,三請諸葛成就一段佳話,機會與成功總是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10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向我們敘述了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劉備三次騎馬去臥龍岡,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

讀過這篇課文,讓我不由想起了一件發生在我家中的事情——幾年前,媽媽報考了全國執業藥師考試,在考前一個多月的時候,媽媽一下子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勁頭。

在白天的時候,媽媽清晨5點鐘就起牀,在我和爸爸睡得沉沉的時候,她臉上架着一幅眼鏡,坐在電腦前,不斷地忙碌起來,有時她的`眼睛盯着電腦,似乎在思考什麼;有時,她低下頭來在筆記本上記錄着什麼;有時,她仰起頭來,嘴裏不時地蠕動,似乎在背誦一些主要的內容……她一直就這樣忙碌着,直到時針和分針停留在7:50的那一刻,她才停下手中的忙碌,去上班……

晚上,眨眼功夫時間到了8:00,我已經上牀睡覺了,可媽媽還坐在電腦前,不停地往腦子裏輸入一批一批的知識,媽媽在學習的時候,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似的……

現在想起來,覺得那時的媽媽和課文中的劉備還真有點相似。劉備可以說是求賢若渴,而對媽媽來說知識彷彿是一個口乾舌燥的人看見了一桶水一樣。

你們也能做到嗎?

《三顧茅廬》讀後感11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的廣爲流傳的一段佳話。是中國禮賢下士的代表範例,表現出劉備劉皇叔的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很瞭解了,故事講的是劉備三次登門誠邀諸葛亮幫助自己成就帝業,三次拜訪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最終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蜀國。這份誠意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覺得遇得明主,所以甘願爲劉備打天下。我們現在對待人才的誠意不也應該跟劉備一樣嗎?就像是近些年來全國各地企業單位招攬人才的決心,有的是高薪,有的是送房,有的還能幫你把愛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連帶一起解決。錢不是萬能的.,唯有情才能打動對方,瞭解對方家庭情況,順帶把對方後顧之憂都解決了,這不是現代版“三顧茅廬”表現出來的誠意嗎?真誠是打動對方心房的鑰匙,這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尊重和重視,更多是人文關懷,解除後顧之憂的戰士才能在戰場更加投入。

劉備的成功與他對待人才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蜀國最終被滅,但這其中有很多歷史原因。不管社會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人跟人之間的真誠和尊重都是最重要的。

《三顧茅廬》讀後感12

放暑假了,我借了一本《三國演義》,裏面有篇《三顧茅廬》,深有感觸。

劉備有一位才智過人的軍師叫徐庶,在徐庶的`輔佐下,劉備打了第一個勝仗。曹操因此設計讓徐庶離開了劉備,徐庶離開時像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是位世外高人,堪比春秋名相管仲。提議劉備親自邀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帶着關羽和張飛找到諸葛亮的住所,畢恭畢敬上門拜訪,可書童說先生出門遠遊,不知何時歸來。無奈,劉備悻悻而歸。沒過幾日,劉備又帶着二位兄弟整裝前往,可書童說先生前日去探訪朋友了,不在家。這下,關羽和張飛可沉不住氣了,認爲諸葛亮一點也不尊重劉備,甚至要去把他抓來。劉備卻告訴他們不要莽撞。又過了幾天,劉備換上乾淨衣服又要去看諸葛亮了,關羽張飛只能不情願的一同前往。不巧的是諸葛亮正在休息,書童想要叫醒先生,卻被劉備制止了,劉備他們三兄弟在門口等到諸葛亮醒來。就這樣,諸葛亮最終被劉備的誠心感動,答應劉備一同匡扶漢室。就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劉備才通過幾年的擴張,和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通過這個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三顧茅廬的意思,也懂得了做事要堅持,盡心盡力,不輕易放棄。

《三顧茅廬》讀後感13

暑假中,我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向人們講述了發生在東漢末年,以劉備、曹操、孫權爲代表的'羣雄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歷史故事。《三顧茅廬》中,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

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飛、關羽二人的阻攔冒着大雪去的,還是沒見着;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

而且第二次還下着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衝衝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恆心,不能輕易放棄。

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爲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讀後感14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爲《三顧茅廬》,講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着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顧茅廬也是一個不錯的成語,故是拜訪的意思,茅廬是草屋的意思。原爲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聘諸葛亮的故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這個成語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並且言簡意賅,含蓄雋久,引人深思。

這個故事是一段佳話,用來表示求賢若渴的一種態度和做法。表示對賢才的渴望和誠意。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我用了一首詩來概括:"三次來去諸葛廬,顧得三次得孔明,茅中臥龍之三分,廬內軍師絕對策。”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爲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每當我讀了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敬佩劉備的人品,它爲了請到諸葛亮三四堅持去拜見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路途遙遠,最終把諸葛亮請來了。他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秀品質,多麼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閱讀《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穫:對待朋友以誠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恆,不居高自傲,這樣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15

最近,閱讀了《三顧茅廬》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很深。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華、學識,就去隆中請諸葛亮輔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請,他又外出閒遊去了,第三次再去,諸葛亮在家,終於相見。諸葛亮看劉備誠心求賢,就答應輔佐他成就大業。

在我眼裏,劉備是很謙虛大度,有毅力和恆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爲此,不辭勞苦,“三顧茅廬”,最終求得了經世之才,爲建立蜀國奠定了基礎。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級之前,我的字寫得非常難看。雖然看起來是整齊的,但寫的是歪的,瘦長瘦長的,而且沒有筆鋒。直到四年級,跟書法老師練了一次,很好看,當時我都很驚訝,心想:這是我寫的.字嗎?這時,我才下定決心,要好好練字。開始,是練字打卡,現在我每天練一首古詩,寫的字與以前比起來,感覺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通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認識到: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麼艱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最終就一定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