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嘯山莊》讀後感常用(15篇)

《呼嘯山莊》讀後感常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嘯山莊》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呼嘯山莊》讀後感常用(15篇)

《呼嘯山莊》讀後感1

這是我很早以前讀的一本書了。但是到了現在,我依然印象深刻。印象深刻不是因爲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多麼引人入勝,而是因爲全書都透露着一種令人窒息的仇恨。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愛與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做希斯克利夫的棄兒,他被恩蕭先生收養,在恩蕭先生死後,受到恩蕭先生兒子亨得利德長期虐待和壓迫,因此性格扭曲。可是恩蕭的女兒凱瑟琳跟希斯克利夫青梅竹馬,他們相戀了。但是最終凱瑟琳嫁給了富有貴族林頓,希斯克利夫憤而離家出走,三年後他回來了,展開了他的復仇計劃,他用卑鄙的手段毀滅了兩個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懲罰下一代。在《呼嘯山莊》中,我們看不到陽光,看不到浪漫,只看到了仇恨和人性的陰暗。但是到了故事的結尾,這一切仇恨都隨着希斯克利夫的死而劃上了句號,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迴歸,看到了愛的美好。

關於這樣一部作品,可以領悟的是在太多太多。雖然整個故事裏大多都是在冷酷無情之中進行着的,可我們仍然可以從這樣的生活中看到人類不滅的希望與愛纏繞在人們的四周,讓人們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可也不能忘記那份愛的真切與重要。

希斯克利夫的結局是很淒涼與悲哀的,但同時也是一種解脫,對他是一種沒有痛苦的結局,他可以無憂地與自己所愛的人長久地呆在一起了,沒有任何人的'打擾與煩惱,是一種人們都向往的生活,雖然他沒有看到自己勝利的結局,可是如果他真的看到了自己所希望的那樣的結局的話那麼他的內心會舒服嗎?會得到欣慰嗎?我想這是不可能的,只有這樣的結局對他纔是公平的,纔是完美的。

《呼嘯山莊》讀後感2

曠野,西風,遠處的城鎮,折的雜草,崎嶇的地形,蒼涼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艱辛的奔波,寂寞的歲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沒有榮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裏――夢想夭折,飽嘗世事無常,造化弄人。這位才華橫溢而早逝的女子絕不會想到,她死後,自己唯一的小說《呼嘯山莊》會被後人譽爲“最奇特的小說”且成爲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絕色異彩的一粒寶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麗動人的光彩使無數讀者爲之折服,深深驚歎於它非凡的藝術魅力。

初讀此書,完全出於好奇。好奇原由來自於模糊記憶中一部老電影的片段。看那電影時年紀尚小,換頻道瞎混時間無意看到電影頻道正在放的這部片子。那個鏡頭把我嚇住了:背景是窗外極空曠又猙獰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風呼嘯着高高掀起窗簾,一個長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一個看上去極虛弱的女的相擁而泣,悲慟之狀感天動地,說的一些話也是可以使人肝腸寸斷,悲至極點的一類,氣氛很是壓抑;音樂又深重,如濁水,迴旋着淤結住,流不開化不了的讓人喘不過氣來。整個畫面多少有點怪異的感覺,甚至讓人產生顫慄的恐懼感,彷彿有無形之手詭異的`伸出來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掃了眼片名,頓時覺得那名字也怪,叫什麼《呼嘯山莊》。就着孩童豐富想象力和自以爲是的理解力,我當場對片名作了想當然的幾種解釋,――現在看了書才知道當時全是曲解了――對於這個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電影我興趣不大,轉而換臺尋動畫片去了。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卻再也揮之不去,縈繞記憶深處至今日。讀了原著,憶起那個鏡頭,才覺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濃,很真實,很到位。天性愚駑,書中個別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時未能領會,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寫,飽含激情的對話,性格各異的人物,激起心中豐富的情感浪花,悲喜無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難以自拔。艾米莉的文字是活生生有靈性的,它們在風中呼號,在矛盾中痛苦掙扎……

《呼嘯山莊》讀後感3

《呼嘯山莊》從我第一次閱讀便感到毛骨悚然..它在我看來恐怖..

這個假期,很高興我把這本可怕的書讀完了

作者在書的一開頭,便採用了不同尋常的敘述手法,不僅以第一人稱“我”開頭,且採用了順敘和倒敘。

書中完全描繪出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這種景象也許是很多讀者不曾體會的美景。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擁有着真實的性格:愛起來不顧一切,恨起來不計後果。這一切的一切在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人情世故中的人們看來就顯得非常特別,非常難以理解。

希斯克利夫在與凱瑟琳朝夕相處的童年生活,讓他們在這種特殊環境中想成了一種特殊的感情。但後來凱瑟琳因爲虛榮、無知和愚昧,背棄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畫眉田莊的女主人。這讓希斯克利夫在絕望中設計並實施了把滿腔仇恨化爲報仇雪恥的計謀和行動。而凱瑟琳也爲她愚昧的決定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愛情和生命,也毀了對她始終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還差一點坑害了下一代。

希斯克利夫最終人性的迴歸,令我本已絕望的心又一次的激活,希斯克利夫最終發生的嶄新變化——人性的復甦,使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愛情悲劇終於透露出一束令人欣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愛一恨一復仇一人性的復甦”,這一前前後後四階段的變化,既是小說的精髓,又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

“奧祕莫測”的《呼嘯山莊》,之所以不被世人而理解,也許正是他並不屬於塵世間吧。

這本書落在了“愛與恨”這兩個並立的主題之間,沒有愛,哪來恨?

《呼嘯山莊》讀後感4

我發現儘管時間在我身上刻下了無數的滄桑,儘管季節在我喜歡和不喜歡的情緒裏不斷更替,我仍舊是兩年前那個不曾長大的我!高科技,有你在,真好。”爲巴金獻上一束橄欖枝,贈與我最真摯的感謝。索趣霍華德干脆棄學投商;等她終於扶穩方向盤的時候,前方正好有一個彎道,她又沒控制好方向盤,於是,腳踏車又在高速的作用下旋轉起來。

我用了我一個星期多的時間看完了《呼嘯山莊》。合上書,不禁驚歎,這個久居深山,幾乎從不和外界接觸的未婚女子怎麼能寫出愛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說呢?這個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獨淒涼,沒有笑聲,沒有朋友的女子,怎麼能寫成這樣一部富有獨創性和超前性的偉大作品呢?其實不管怎麼樣,不管是因爲什麼這部極其富有內涵的奇書,已經可以讓我們領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諦了!

《呼嘯山莊》到底憑藉什麼成爲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沒有受到城市裏大衆化的影響和控制,完全描繪出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們領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愛起來不顧一切,恨起來不計後果。這一切的一切在我們這些長期受到傳統禮儀的約束的.人們看來就顯得非常特別,非常有新鮮感。有人說《呼嘯山莊》是“人間情愛最宏偉的史詩”要我說這都要歸功於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極豐富想象力;極強烈的激情;極深刻的內心體驗和她那把主題昇華的才華和能力。我認爲這些也就是爲什麼《呼嘯山莊》能如此暢銷的原因了。

當我回味着這本書的深刻內涵和本質時,我發現在《呼嘯山莊》中我學到了許許多多,其中另我感觸最深的是它教會了我保持人性的尊嚴和心靈的自由。無論我們面臨着多麼嚴峻的挑戰或是多麼殘酷的考驗,我們都應該向往自由。

這就是我讀完《呼嘯山莊》的感悟。

《呼嘯山莊》讀後感5

極致的愛固然純粹恢弘,但不見得值得歌頌。

故事以西斯克利夫得人生故事貫穿主線,但實則講述了對待愛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西斯克利夫和埃德加都有極致的愛,但道德的約束和人生經歷的烙印決定了面對痛苦時人的反應。

西斯克利夫的愛恨是爆發的,氣勢恢宏;埃德加的愛恨則是內斂的,綿綿悠長。

西斯克利夫苦難冷漠的童年造就了性格中的破壞力,當痛苦來臨且無法挽回時,就會爆發出由仇恨滋生的無窮無限的破壞力;而埃德加從小的教養約束和在愛的環境中成長的經歷,促使他即便面對傷害與痛苦,仍然表現出對外部世界的仁慈與隱忍(當然,在故事中這樣的性格也常被稱之爲軟弱,但我並不認同),但無論從對亡妻的包容、懷念抑或早亡的結局,都能看到他內心不斷的痛苦折磨歷久彌新。

兩種極致的愛也投射在了下一代身上,西斯克利夫魔掌下長大的孩子沾染着他的冷漠暴虐、缺乏同情和刻意培養的薄情粗魯;埃德加的孩子卻成爲了這個小世界裏最正常而充滿生氣的存在,善良、溫情而充滿活力。

結尾紳士的羸弱一時敗給了歲月中被仇恨支撐的野蠻生長。但善良的本性讓仇恨侵蝕成長的下一代中,最終孕育出希望。

作者將故事裏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儘量侷限於呼嘯山莊與畫眉山莊侷促的世界裏,減少每個人生命中的.陪伴者,排除了許多不必要的干擾與分散,凸顯這小小世界裏的愛與恨無限的純粹與爆發力。讓西斯克利夫純粹的愛恨,更像是從未長大的頑童。

這並不是一個具有對比性的故事,西斯克利夫纔是故事中絕對的主角。但故事的走向和不同人生的軌跡卻讓人忍不住這樣思考。

《呼嘯山莊》讀後感6

《呼嘯山莊》是艾米莉·勃朗特寫的一本世界名著,自然會有各種不同的評論。而我個人認爲它想表達的是愛大於恨。

《呼嘯山莊》所敘述的是一個愛情和復仇的故事: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肖先生帶回來了一個身份不明的孩子,叫希斯克利夫。他愛上了恩肖先生的女兒——凱瑟琳。他們兩個親密無間、青梅竹馬。但後來,凱瑟琳因受外界影響,嫁給了埃德加。希斯克利夫爲此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復仇計劃得逞了,但他無法從對死去的凱瑟琳的戀情中解脫出來,最終不吃不喝,苦戀而死。

可是爲什麼這樣一個故事會引起人們的震撼呢?

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風呼嘯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本性:愛起來不顧一切,恨起來不計後果。至於書中希斯克利夫的復仇行爲,就顯得更陰森恐怖了。可是,是誰剝奪了他的愛?是誰扭曲了他的人性?在維多利亞時代,貴族富豪躊躇滿志,世俗等級觀念到處橫行,身份第一,金錢至上,人們的精神受到強烈的壓制,人性被殘酷地扭曲。正因如此,具有強烈反叛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通過作品中的主人公,對罪惡現象給予揭露,起而抗爭,把自己的正義、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憤怒都融入了這部作品之中。

更何況,希斯克利夫的愛畢竟戰勝了自己的恨,當他的復仇計劃一一實現時,他並沒有勝利的喜悅,而是在茫茫荒原上不吃不喝,最終死去。這樣一個飽受屈辱的人物,對愛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對命運不屈不撓的抗爭,真是一生追求,死而無悔。儘管復仇手段顯得殘忍,但讀來還是讓人感到蒼涼和悲壯。

艾米莉這樣嘔心瀝血地寫出這部環環相連,絲絲入扣的小說,爲的只是讓讀者們懂得愛大於恨。

《呼嘯山莊》讀後感7

借暑假的機會,我又重新讀了一遍《呼嘯山莊》這部作品,給了我一種與之前不一樣的感受。

《呼嘯山莊》通過一個愛情悲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社會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種種可怖的事件。在小說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對希刺客歷夫形象的刻畫上,她在這裏寄託了自己的全部憤怒、同情和理想。這個被剝奪了人間溫暖的棄兒在現實生活中培養了強烈的愛與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嚐到了人生的殘酷,也教會他懂得忍氣吞聲地屈服無法改變的命運。他選擇了反抗。凱瑟琳曾經是他忠實的夥伴,他倆在共同的反抗只萌發了真摯的愛情。然而,凱瑟琳最後卻背叛了希刺克歷夫,嫁給了她不瞭解,也根本不愛的'埃德加·林悙。造成這個愛情悲劇的直接原因在於凱瑟琳意識到他們的社會地位懸殊,卻夢想借她所羨慕的林悙家的富有來“幫助西刺克歷夫高升”,使她哥哥“無權過問”。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反而鑄成了打錯。她陷入自己親手編織的羅網,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愛情和生命,也毀了對她始終一往情深的希刺克歷夫,還差一點兒坑害了下一代。

《呼嘯山莊》的故事是以希刺克歷夫達到復仇目的而自殺告終的。他的死是一種殉情,表達了他對凱瑟琳至死不渝的愛。十幾年來,凱瑟琳的孤魂在曠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歷夫,終於,希刺克歷夫離開了人世,他們的靈魂不再孤獨……,而希刺克歷夫臨死前放棄了在下一代身上報復的念頭,表面他的天性本來是善良的,只是由於殘酷的現實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變得暴虐無情。這種人性的復甦是一種精神上的昇華,閃耀着作者人道主義的理想。他一反同時代作品普遍存在的傷感主義情調,而以強烈的愛、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無情的報復,取代了低沉的傷感和憂鬱。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詩,字裏行間充滿着豐富的想象和狂飆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呼嘯山莊》讀後感8

看完這本書後,內心一直是糾結和陰冷的。對於愛的理解,很多人都有各自的想法。然而書中主人公希刺客厲夫對凱瑟琳的那種深沉的愛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感情。

因爲希刺客厲夫是流浪兒的緣故,他的性格有點孤僻,但是凱瑟琳的天真開朗,讓他漸漸打開心扉,他發現了自己對凱瑟琳深深的愛,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相當愉快的日子。但是,凱瑟琳娜可悲可憐的虛榮心和當時社會強烈的等級觀念使她放棄了真愛,轉而選擇了畫眉山莊少主埃德加*林頓。希刺客厲夫爲她的這個決定感到悲痛,所以他選擇離開三年,用這三年的時間,他變了一個樣,它變成了一個帶着深市面具的惡魔,並且開始了他的復仇之計……

希刺客厲夫像魔鬼一樣,幾乎傷害了每一人。他的恨很極端,他將惡魔的手伸向所有人,即使這些人有一部分是無辜的'。他的愛同樣也是極端的,他的恨與愛是成正比的。她對凱瑟琳的愛已經深入骨髓,是任何情感都無法取代的,這也是爲什麼他到最後的時候那麼孤單,沒有人敢親近他。因爲他拒絕所有人,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凱瑟琳,雖然凱瑟琳已經離他而去。

全書見證所有事發生的管家丁耐莉之口來講述,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敘述,而聽衆就是房客洛克烏德先生,以一種講故事的形式向讀者展現了這個跌宕起伏,情感複雜的陳年舊事。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用細緻的寫作手法讓讀者深陷於故事中,從而引發人生的思考。愛是神聖的,不要讓任何利益,金錢,權利這樣的字眼去褻瀆它。也不要讓自己內心的很無限擴大,導致一發不可收拾,最終落得空虛無助的下場。

《呼嘯山莊》讀後感9

拋開書的內容,翻譯質量可圈可點,我看的是由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翻譯簡約和真實,給人以乾淨和順暢的好感。從內容上看,小說選取管家角度講述整個事件,給人以牀頭故事的感覺,自然又順暢。小說就是這樣,再好的故事也經不住羅哩羅嗦,故意堆砌文字的打擊。專業的評論人這樣說它“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鬥爭精神,又始終籠罩着離奇、緊張的超現實氣氛,驚悚恐怖之中感人至深,帶有部分哥特文學的`奇幻恐怖色彩。”對我來說,這些評價當然字字珠玉,但卻又難以理解。喜歡它,不過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我個人的理由而已。

第一我感動的是希刺克里夫和凱瑟琳的愛情。無法理解愛和地位之間的矛盾,也無法體味他們之間的愛情。凱瑟琳說:“我這麼愛他,並不是因爲他長得英俊是因爲他比我更像我自己。”我在後來的經歷中慢慢體會到愛情的感覺就是這樣,對方的樣子就是你期待你自己的未來是那個樣子,所謂的“更”則是更加接近期待的狀態。凱瑟琳甘願赴不幸的婚姻,接受命運的安排。從一開始,彷彿悲劇已然發生。凱瑟琳的那句“無論人類的靈魂是什麼樣的,他的和我的一模一樣”(英文爲 our soul are the same,his and mine are the same。這句話,在一次投票中榮膺人們最喜歡的情話)我們無法想像希刺克里夫忍受了多大的折磨纔將自己鍛造爲“文明人”,在我看來,這種鍛造甚至是艱辛的。無論是19世紀的英國,亦或是宣揚“美國夢”,在夢想面前人人平等,更是今天的中國。無形的“階級”依然存在,突破這種階級的天然存在着實不易。更加讓人倍感驚悚的便是凱瑟琳很早便已過世,希刺克里夫卻一直堅持着他的復仇,凱瑟琳的靈魂獨自在荒野飄蕩和哭泣了20年,無法安息,無法永眠。

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由於凱瑟琳和希刺克里夫對社會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嚮往,他們掙扎於世俗之外。

《呼嘯山莊》讀後感10

看完了呼嘯山莊,感觸並不太多。只是清晰的感到一種悲哀。爲了那裏面的所有人而感到悲哀。尤其是小凱瑟琳。她無力反抗,在那樣的環境下,被逼下嫁給小林頓。我可以感覺到她最絕望最無助的就是 小林頓病入膏肓之時,她無力讓她公公希思克利夫去叫醫生。是的,她是愛她的,儘管他並不愛他,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愛。親眼看着自己愛的人那樣子死去,連救治的努力都沒有。她沒有能力,只是附屬品。沒錢,沒地,沒力氣反抗。她的意志完全被壓制,有的只是服從。她改變不了屋子的主人,希思克利夫。我看到那種軟弱與無助之後,才明白在那個時代那種環境下真的.就 沒有女子的立足之地。我想到了舊時代的中國,那些女子受到的壓迫怕是更甚吧。婚姻不自由,還得纏足,還有多女侍一夫,封建的家長制,就如裏頭的希思克利夫,以他們絕對的權威去壓制所有人……

慶幸,自己生活在了一個全新的社會,過去的那種黑暗歷史一去不復返了。我們終於贏得了自由,終於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我又想到了《平淡生活》裏面優優的大姐,我可以理解她的無奈,沒有錢,還病重。只有依靠那個爲了錢不擇手段的丈夫。她就是一個附屬品,活着只是爲了艱難的活着。可是我最痛恨的就是這種軟弱並且依賴別人的女子,而她呢。居然可以絕情到對自己丈夫陷害自己的妹妹視而不見。她可憐並且無能,沒有人能夠救她,因爲她自認爲沒有了丈夫她就不能生存了。所以,以後的我絕對不會當這種女人,要自己獨立的生活,尤其是經濟上要獨立。不要靠別人,就算別人再好,也並非永遠靠得住。所以,自己要對自己好,要好好的關心自己,而不是等待別人的憐憫。

《呼嘯山莊》讀後感11

看完引言,同時也是一位名家的讀後感後,再看正文,雖然思想有些被左右了,但還是有些自己的感想,寫出來,勉勉強強算這篇名著《呼嘯山莊》的讀後感吧。

故事的最初還算是好的。這時的山莊裏是亨德萊,一個脾氣暴躁的家主的地盤,卡瑟琳和希克厲只是兩個惡劣的,淘氣頑皮的孩子。希克厲和鄰居,羸弱而又高傲的林敦互看不順眼。不算美滿,但也不算太糟。轉折是在一個晚上,卡瑟琳驚慌失措告訴納莉自己已經答應了林墩的求婚,然後,希克厲消失了。

當他歸來時,已是腰纏萬貫,但也變得冷酷無情,人性泯滅,他報復林敦,扭曲了哈里頓的天性,將卡茜折磨的生不如死,甚至連他和卡瑟琳的愛情,都是那麼的讓人難以理解和瘋狂,讓人讀來,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也許就是有些批評家指責作者艾米莉“怎麼沒有去自殺”的原因吧,畢竟,這樣讓人難以接受的人性的摧殘,任何一個人看來,都是不可忍受的。

但如果只有這些,《呼嘯山莊》可能就只是一本恐怖小說了,它的成就,也不可能這麼大。關鍵在於最後一部分,卡茜與哈里頓冰釋前嫌,互相幫助,希克厲也在臨死前懺悔了自己,良心發現。故事以卡茜與哈里頓的婚禮結尾,更是讓人心情愉快。泯滅後的復甦,比一開始的茁壯成長,更讓人感到溫暖,感受到愛的力量。就像心中流淌了一股暖流,身臨其境一般,真正的沉浸在這本書的內涵中。我看的版本,因爲比較老舊,書頁的顏色是土黃色的,我沉醉其中,甚至在看完這本書後的幾天,再看那些裝裱精美的書,反而不適應。這可能是我反應遲鈍,但更多的,也因爲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太大。

不管怎麼說吧,看完這本書,我還是有些精神恍惚。雖然語言不怎麼激烈,但整個故事,跌宕起伏,激烈而又深刻,引人深思。

《呼嘯山莊》讀後感12

人物沒有絕對的好或壞,雖然人人都經歷了悲劇,但人人都是可以原諒的。凱瑟琳任性而自私,她毀掉了兩個人的愛情,也給自己的後代帶來了痛苦的生活,但她只是一個平常的姑娘,處理事情時也只是隨心所欲而已,她有什麼主觀錯誤嗎?肯定沒有。林頓更是個好男人,也許他懦弱,但他善良,何況懦弱也不是什麼不得了的壞處,以他的身份,能這麼的溫和,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表現。伊莎貝爾,一個把幻想中的愛情當成實際愛情的女子,她是那麼年輕,有幻想的資本,可是現實沒有放過她,給她上了沉痛的一課

小林頓呢,這是唯一一個惡的表現比較明瞭的人,他對待表姐太殘酷了,可這個小東西,是被母親嬌慣,又被父親利用的人,他的身體嬌弱,本來就沒有什麼先天優勢,再被父親一折騰,不站在父親一邊,就別想有片刻的安寧了。哈里頓,儘管父親不怎麼樣,但如果活着,至少能讓他成爲一個少爺,而他尊敬和喜愛的希思克利夫,卻是個毀了他家庭的人,用中國的一句俗話來說,他是"認賊做父"了,儘管他對整個事情並不明瞭。而凱茜,完全是個悲劇中的悲劇,命運和希思克利夫讓她一步步走向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她是無辜的,但這本書中,誰又是應該的呢?

最後才說希思克利夫,以前太討厭他了,他居然對一個收養了他的'家庭恩將仇報,撓亂了人家全部的生活,甚至,還親手製造了一幕幕悲劇。但後來,我越來越懂得他了,他纔是真正的人哪。

無論在什麼環境裏,人所該有的權利,他都力爭着,得不到,便要報復,雖然我們現在有千條理由可以說他不對,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裏,那是一個對你有恩的家庭呀,你還想要什麼呢?得不到人家的女兒,就弄得人家雞犬不寧,是不是太狠了?可是,希的可敬之處就在這兒,無論是對他有恩還是無恩,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剝奪他愛的權利,他爲這個權利而生,而死,實在是令人感慨。

《呼嘯山莊》讀後感13

呼嘯山莊向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作者把文章寫的如泣如訴,讓我彷彿也在那個可悲的故事裏。

作者艾米莉一生不幸的遭遇,連接不斷地命運打擊,讓她的心靈始終矇蔽着一層憂鬱的灰色。正因爲命運不斷地打擊,她對生命、對人生、對自然的追問與思考,讓她年輕的心因哲思而成熟,因沉澱而凝重。

《呼嘯山莊》講述的是一個愛情與復仇的故事。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蕭先生有兩個可愛的孩子辛德雷·恩蕭和女兒凱瑟琳·恩蕭。在恩蕭先生外出時遇到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就把他帶回家收養,並取名爲希刺克厲夫。由於希刺克厲夫孤苦的身世與堅忍的性格,他獲得了恩蕭先生的疼愛,但同時遭到辛德雷的嫉恨在恩蕭先生去世後,辛德雷的憎恨變化爲行動他把希刺克厲夫降低爲奴僕並百般折磨他。這樣的'舉動讓希刺克厲夫心裏燃燒起復仇的火焰。而妹妹凱瑟琳卻與哥哥相反,她與希刺克厲夫一起成長,心性的相似讓愛意在兩人之間萌生,並與日俱增。然而,畫眉山莊的小主人埃德加·林頓以其風度與魅力吸引住了凱瑟琳,凱瑟琳嫁給了林頓,希刺克厲夫憤然離去,一走就是三年。三年以後暴富歸鄉時,凱瑟琳已爲人妻。

希刺克厲夫對凱瑟琳的愛轉化爲深深地恨,他決心要復仇。他已制定好一個可怕的復仇計劃。

他通過賭博奪走凱瑟琳哥哥的遺產,他利用埃德加妹妹伊莎貝拉對他的愛意,引誘伊莎貝拉離家出走並百般折磨她。備受煎熬的凱瑟琳,在生下小凱瑟琳以後死去。十幾年後,希刺克厲夫又施計讓她嫁給懦弱多病的小林頓,終於,希刺克厲夫終於把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財產搞到手,但他也追隨凱瑟琳的愛而去。

這是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它讓我懂得,人不能太貪婪了,要珍惜美好的愛情。

《呼嘯山莊》讀後感14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愛,是一個神奇的詞語,它容納了許許多多美麗的形容詞,比如:寬容、溫柔、優雅、可愛、美麗等等。但愛也有它的對立面,那就是恨。愛的力量可以讓人脫胎換骨,而恨的感情一旦滋生,則有可能迸發出毀天滅地的力量。這,便是《呼嘯山莊》的主人公希斯克裏夫的真實體現。

《呼嘯山莊》是艾米莉·勃朗特寫的一個愛情故事。生活中,大多數的愛情故事,都溫柔而美麗,但《呼嘯山莊》裏的故事卻讓人揪心和激動。因爲它飽含着最濃烈的深情,也挾裹着最激烈的恨意,極致的愛與極致的恨,交織在一起。

也許所有人都認爲這是一部變態、冷酷、讓人無法產生同情的一部書。男主人希斯克裏夫粗魯、冷漠、無情,就如同一個魔鬼一樣,讓人看到他就感覺到陰森可怖。但書中希斯克裏夫對凱瑟琳的愛,恰恰展現了人類最深刻的感情。主人公希斯克裏夫把自己一腔熱情全部獻給了女主人,連死亡,也不能阻斷他對凱瑟琳的愛。這樣的愛,是如此的純粹和炙熱,讓人爲之動容!希斯克裏夫真實、堅定、一往無前,最打動人的難道不是他永遠無悔的愛嗎?

由此可見,《呼嘯山莊》的主人公希斯克裏夫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人,他不同於許多小說中主人公無可辯駁的正面形象。我們可以憑自己的喜惡來主觀判斷希斯克裏夫究竟是一個讓人感動的癡情種,還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就如同有人深愛林黛玉,有人卻覺得薛寶釵更動人。也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希斯克裏夫吧。

誠然,我們總是希望世間所有的愛情故事,都能夠擁有童話一般的完美,有情人能夠終成眷屬,但在實際生活中,這是一種渴望不可及的奢求。呼嘯山莊中所體現出來的掙扎和糾結,恰好正是人性中真實的體現。所以我們也不妨這樣看,這是一個窮盡一生都在固執地尋找溫暖和愛的故事;也可以說,希斯克裏夫從來沒有失去所愛的故事,因爲愛一直在他的心中。

如果有這樣的一份愛,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又會如何抉擇呢?

《呼嘯山莊》讀後感15

說道本書,更多的是現實主義的批判,對社會間不關心,不聯繫的自私的埋怨,結尾充斥着浪漫主義色彩,孤魂相伴,留戀人間的美好結局視角獨特,這是歐美風格的全面彰顯,因地廣人稀與規整體制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親情、愛情至上的親情社會,與人口繁密的`中國人情社會大相徑庭,是兩個極端。

這與艾米利本人深沉憂鬱性格相結合,誕生了這部震撼千古的鉅作,與其姊夏洛蒂的《簡·愛》相反,不以愛寫愛,而是以恨寫愛,更多的,更真實地展現人性,因此這部書在浪漫風過後即作者死後近百年,才引起萬衆的崇拜,其浪漫結尾絕不亞於中國的比翼雙飛,但這也觸動了教會與信仰的原則,超凡脫俗的風格使其不能在當時爲愚昧的世人所接受。

不過我個人認爲這部書並不是完美的,可能是我心智不夠成熟吧。我覺得全書的情感過分拘泥與山莊田莊之間,沒有開闊的意境,因而有抱怨的意味——世界太小了。這也許是女性作者先天的缺陷吧,不過她姐姐就做得很好。

全書的價值觀、愛情觀露出深切的凡人的慾望真愛,而不是傳奇般偉大的愛情,它可以打動每一個人,卻無法給人以境界的提升,《飄》在這一點上卻登峯造極。不管怎麼說,這是一本好書,什麼叫好書?就是看完以後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並且常讀常新。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人性,也進一步使我瞭解了當時英國社會情景,而更多的,它警示我三思而後行,要尊重恆存心底的神聖的自我,做個理智的人。

我彷彿看見,山口呼嘯疾馳的風中,兩隻畫眉鳥在枝頭嬉戲向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