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錦集8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錦集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錦集8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亂世之中,到底誰是真英雄?

讀了《三國演義》,我心中有了個疑問:誰是真英雄?是“亂世之奸雄”的曹操,還是“忠義”待人的劉備呢?在書中,我更喜歡曹操,認爲他值得“英雄”二字,他發現人才、賞識人才,而且,謀略過人,能做到知己知彼、料敵於先。

說起曹操和劉備,他們倆是《三國演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兩人各有一句名言,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而劉備卻相反:“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那麼,兩個不同想法、不同身份的人在亂世之中舉起了曹軍和劉軍的大旗,誰纔是真英雄?

曹操原是驍騎校尉,若不是董卓篡位,他就只是一個小官,才華不被發現,一生碌碌無爲,但曹操身處亂世之中,才華得以施展,不愧爲“亂世之奸雄”。

而劉備,本是織蓆販履之徒,但他除了有實力,運氣也極佳。先是在桃園與關張二人拜爲兄弟,又從公孫瓚那裏獲得一員大將趙子龍(趙雲)。劉備所得的這3人,爲他後來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礎。

那劉備與曹操是靠什麼從一個小官走到三分天下呢?靠的是各自的才能,還有各自身上的優點!

我認爲曹操最大的優點就是他善於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世人都只知道劉備三顧茅廬,卻不知曹操也十分愛才,甚至求賢若渴。例如曹操的一位下屬荀彧,他的謀略比曹操好,看得比曹操遠,換做他人可能會認爲荀彧是個定時炸彈,會殺掉他,以除後患,但曹操沒有。曹操不僅沒有殺掉他,還將他視爲知己,有事也會詢問他的意見,甚至叫大兒子曹丕好好向他學習。

曹操不僅對自己人好,對其他有才華的人也極好。例如在書中第25回至26回,曹操帶人攻下徐州,只剩下邳城,而這個邳城正是關羽帶人駐守的地方。曹操想勸關羽爲他所用,但關羽不答應,只說若有劉備的消息,會立刻追去。儘管如此,曹操還是答應了關羽,而且最後關羽追劉備而去時,雖然有人勸曹操殺掉關羽以除後患,但曹操拒絕了。他說寧願與關羽爲敵,也捨不得殺他,這顯示了曹操拳拳愛才之心。

曹操若僅僅只有愛才之心,是無法成大業的。他不僅有愛才之心,還有料敵於先的本事。在書中,當劉備擋下曹軍攻往徐州的大軍時,劉備給曹操一封信,勸說他撤兵,曹操還沒有打開信,就已詳細猜出信的`內容了。

而劉備的優點是仁義,但這不一定是福。當他帶着新野城20萬百姓朝江東奔去逃難時,因百姓拖了進度,而被曹軍追上。百姓逃出了新野城,但也沒逃過曹軍的追捕,而劉備也折損了好多士兵。而且劉備的仁義有時也不一定是真心的,就像他在趙雲面前摔阿斗一樣,我覺得不是真心的,怎麼會捨得摔死自己的孩子呢?雖說劉備以仁義著稱,但過於強調仁義卻未必是真。

與劉備相比,我認爲,曹操略勝一籌,而這個能料敵於先,又慧眼識才,而且心懷整個天下的曹操爲什麼會被稱爲曹賊、奸臣呢?也許,每個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推翻舊朝代爲代價的。若是成功了,那就建立新的王朝;若是失敗了,那恐怕就變成人們口中的賊了,所謂“成王敗寇”,所以曹操未必是奸雄。若不是在亂世之中,若有機會,曹操也能成爲“治世之能臣”。

無論如何,曹操的才華在亂世之中得以施展,但上天給他的機遇,遠少於劉備,劉備有了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但曹操沒有。雖然劉備和曹操平分天下,但我覺得曹操本身比劉備更有才華。曹操熟讀兵法且能運用自如,這一點,劉備遠不及他,所以,曹操只是少了幾個機會。

所以,到底誰是真英雄呢?在我心裏,曹操比劉備更稱得上“英雄”二字。

不過,英雄應該只存在於人們心中,每個人心中的英雄是不同的,可以是書中的一個人物,或是歷史中一位厲害的統治者,或者可以是生活中的一個平凡人。亂世出英雄,俗世,照樣可以出英雄,只要你細心觀察,也許,你身邊就有一位關心你、照顧你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實可謂中華文化之瑰寶,它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着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明代毛宗崗曾這樣評價它:“古事所傳,天然有此等波瀾,天然有此等層折,以成絕世妙文,然則讀《三國》一書,誠勝讀稗官萬萬耳。吾謂才子書之目,宜以《三國演義》爲第一。”從小,姥爺就時常給我講其中英雄好漢的傳奇故事,我總是瞪大了充滿好奇與敬佩的眼睛,饒有興致地聽着。這個寒冬,我捧起書本,細細品讀那字裏行間透出的豪情壯志,時而熱血沸騰,時而拍手稱讚,時而靜靜沉思,時而扼腕嘆息……

《三國演義》最擅長描寫戰爭,把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讀着讀着,我的心緒被拉回了東漢末年,我彷彿置身於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跟隨將士們奮勇殺敵,與英雄好漢們開懷暢飲……

正所謂“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好漢可是不計其數:性格複雜的奸雄曹操;仁義的能禮賢下士的劉備;英武果斷的孫權;有勇有謀的趙雲;陰險多詐的`曹丕;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英勇的張飛和關羽……

下面就來說說書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關羽。第一話中,他的出場就讓人眼前一亮: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入眼的關羽自是一副威武忠誠之面目,先教人好感滋生三分。桃園三結義中,雲長與玄德、翼德三人結爲金蘭,那一番誓言更是讓人欽佩,“雖然異姓,既結爲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那堅定而忠誠的喊聲迴盪在桃園,我不禁握緊了拳頭,爲三人之情誼叫好。再隨後初出江湖,“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更是爲世人稱讚其真威實勇,讓人敬佩不已……這樣,一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關羽形象便躍然紙上。

其後他“溫酒斬華雄”,在衆諸侯連連失敗後,只見他一聲:“酒且斟下,某去便來。”便出帳提刀,飛身上馬。衆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衆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好一個武藝高強的關羽!

當他與玄德分散,被迫置身於曹操營下時,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爲名利所誘惑,時刻想着尋找主公;他光明磊落,來去明白,獲得赤兔馬後答應爲曹操立功後,找到劉備就離開。途中,他“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更是爲世人所熟知,好一個忠心耿耿、勇往直前的關羽!

自此,每當那個長髯紅面、戰無不勝的大將騎着戰馬馳騁在戰場時,各路諸侯無不聞風喪膽、倉皇而逃。真可謂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啊。

但是,這樣的英雄好漢也有他可悲的一面。陳壽《三國志》對關羽有一個相當精闢的評價:“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他本領高強,自有他驕傲的資本。但當諸葛亮誇他“髯之絕倫逸羣”時,他竟然大悅,甚至“以示賓客”,惟恐旁人不知。更有甚者,當諸葛謹對他說明聯姻的意思時,關羽竟勃然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吾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堂堂蜀國大將,安能說出如此傷人的話?更讓人費解的是東吳陸遜的一封卑辭讚美的信,竟驕其心,使之仰面大笑,撤去把守荊州的後防重兵。大意失荊州後,他無計可施,只能從麥城突圍,王甫諫道:“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但他卻昂然地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都到了這種時候,關羽的傲氣仍然一點不減。最後,他悲壯地兵敗身亡,敗走麥城。我不禁爲這個忠貞不二但高傲自負的大將哀悼,他這種狂妄自大的性格,是他悲劇的根源啊。

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讀史使人明智,東漢末年那烽火連天的戰場在我眼前浮現……

《三國演義》讀後感3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讀《三國演義》。書中的許多人物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深思,從而可以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由於我平時非常喜歡聽百家講壇,在此藉機開講我的一家之言。

(一)性格決定命運:張飛之糊塗死

張飛是三國中的草莽英雄。他講哥們義氣,性格暴躁,魯莽行事,不計後果。

當張飛得知關羽的死訊,急於報仇,逼大哥劉備發兵東吳。同時還命令手下兩位將領範疆、張達三日內製成白旗白甲,三軍穿孝服討伐東吳。二人說白帛一時難以籌集,求張飛寬限幾日,張飛頓時勃然大怒,將二人打得皮開肉綻。並且還說準備不齊提頭來見。於是兩人權衡再三,鋌而走險,密謀殺了張飛。張飛脾氣暴躁,遇事不能做到冷靜思考,一意孤行,且不通情達理,結果糊里糊塗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這使我不由想起暑假中聽百家講壇中講的胡雪巖,深有感觸。清代商人胡雪巖只讀了三年私塾,他卻能夠成爲一個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他的祕訣其實不外乎他的冷靜處事和做事周到。

張飛之死給了我深刻的啓示:我們遇事一定要頭腦冷靜,切不可一意孤行。張飛因脾氣暴躁、性格魯莽最終喝下了自己釀下的苦酒,搭上了自家性命做了一個糊塗鬼。他的悲劇可謂因小失大。

(二)奸雄實梟雄:另眼看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個陰險狡詐,狠毒多疑的一個奸雄形象。他“挾天子而令諸侯”,他“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使人看得咬牙切齒,有必欲食之而後快的感覺。

可是小說中的劉備卻和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仁愛寬厚,深得人心。可是曹操的實力越來越雄厚,曹魏統一中國指日可待。真是滾滾長江東逝水啊!歷史爲什麼選擇了陰險狡詐的曹操,卻沒有選擇寬厚仁愛的劉備呢?通過對歷史史實的進一步瞭解,我獲得了答案:《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擁劉反曹”的思想,因而將曹操描寫成了一個十足的亂世奸雄。歷史上的曹操其實是一個頗有成就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是具有不世之才的梟雄。我們學習過的他的`《觀滄海》足以展示他的胸襟和魄力!我不禁要佩服羅貫中了。小說就是小說,作者能夠將曹操這一個“奸詐”的形象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也實屬不易。

曹操給我的啓示:讀書可以讓我們增長才幹,讀書引領我們學會思考和辨析,但看問題絕對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要深入瞭解,還要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敢於質疑,不過分相信“權威”。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講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罷。

(三)三氣而亡無度量:我評周瑜

提起周瑜,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吳國的大將周瑜也算是一個滿腹經綸的箇中翹楚,可就是因爲忍受不了諸葛亮的三氣吐血而亡,這讓我不禁對周瑜有了新的認識。周瑜的才智與諸葛亮不分高低,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傑出人才。可是周瑜不能忍受挫折,屢屢敗在諸葛亮的手下。“既生瑜,何生亮?”這足以說明了他心胸狹隘,不能與戰爭中的同伴相容相長,嫉妒心太強,做不到像諸葛亮一樣用海納百川的心胸面對一切。早期的周瑜因爲與諸葛亮的團結一致,互相包容纔有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後來的周瑜因爲嫉妒心作祟抑鬱成疾而英年早逝。我在爲周瑜感到惋惜的同時,卻沒有忘記他給我人生的啓迪:要想成就人生,我們就必須要做到心胸寬闊,不斤斤計較。還要直面現實,勇於戰勝挫折。

《三國演義》不僅爲我們留下了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歷史故事和宏大的戰爭場面。它帶給我們的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人生啓示,它教給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要義。《三國演義》,演繹人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4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獻帝軟弱無能,朝廷裏烏煙瘴氣,十常侍與董卓等人將漢高祖劉邦苦心打下的江山都毀於一旦。正所謂家貧出孝子,亂世出英雄,爲了反抗董卓的暴政,一羣人站了出來,決意要挽救這大好河山。

我前前後後總共看了三遍三國演義,初看大約是在三年級,這時的我最喜歡劉備:一來他身爲漢室宗親,擁有純正的皇族血統,他要光復大漢是名正言順的;二來他以仁義爲本,不像劉表那樣殘暴,動不動就亂殺下屬,更不像董卓那樣搜刮民脂民膏,深得百姓愛戴;三來他手下謀士如雲,武將如雨,文有臥龍鳳雛,孔明龐統,武有五虎大將姜維魏延,怎麼看他都應該一統天下呀!可惜造化弄人,二弟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捉去,殺害了。劉備誓要爲二弟報仇,他不顧軍事諸葛亮的阻攔,率領全部士兵攻打東吳,結果慘敗,還葬送了諸葛亮與周瑜苦心經營的孫劉聯盟;緊接着,三弟張飛也因醉酒後鞭打士兵而被士兵殺害;最後,劉備病死於白帝城,享年62歲。在他死後諸葛亮苦苦維持着蜀國霸業,但終究年事已高,中了司馬懿的奸計,蜀國就此消亡了。看到這,我無比的惋惜。

第二次是在四年級下冊的時候,這時的我漸漸對劉備產生了反感:呂布對劉備有救命之恩:也就是說:當時如果沒有呂布射戟解圍,劉備很可能就死在袁紹手下了。而白門樓一事,呂布與曹操戰敗被擒,白門樓上,呂布需要玄德公解圍,而劉備只一句話,就將呂布殺害了,這難道可算是仁義之事?呂布雖然不義,但畢竟他去冀州時並未害劉備的家屬,他對劉備有恩,但劉備卻將他殺害,這可算得是恩將仇報?劉備如同漢獻帝一般軟弱無能,遇到一點困難就求助別人,就連說客他也無法應付——連耍耍嘴皮子也不會。當初魯肅來要荊州時,還不是軍師諸葛亮解的圍?東吳的魯肅周瑜,蜀國的諸葛亮,苦苦經營的孫劉兩家反曹聯盟不也是毀在了他的手上?可以說,蜀國的滅亡,劉禪的樂不思蜀的罵名呢,都是劉備引起的!

第三次翻閱三國演義就在這個暑假,我已將注意力轉到了另一個人身上——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曹孟德。他禮賢下士,不畏強權,在明事理的方面比諸葛亮更勝一籌:當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大公無私,流着淚按軍法處置了他。但許褚一怒殺了許攸後後悔不已,請求曹丞相以軍法處置自己,曹操並沒有這麼做,他問許褚,既然已經損失了一位謀士,爲何還得損失另一位猛將?這件事讓許褚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於曹操。當關羽被擒時,曹操親自爲關羽鬆了綁,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當關羽爲尋找主公,而離開他時,曹操並未翻臉不認人,贈其錦袍,給予盤纏;當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直殺到黃河渡口斬了秦棋後,夏侯惇出來阻撓,說這關雲長實在欺人太甚,要與關雲長拼命時,張遼帶着曹丞相的親筆書信跑來,請夏侯將軍放了他。這曹操是否纔是真正的仁義呢?當白門樓陳登被擒時,曹操不念舊時他捨去了自己的仇怨,親自爲陳登鬆綁。陳登寧死不屈,自己走向刑場,在他死後,曹操吩咐厚待他的`家屬,這難道亦非仁義?曹操想要稱帝,荀彧出來阻難,曹操記恨,但聽聞荀彧的病,還是送去了一盒點心去慰問。因爲楊修等人引發的一點小意外,送去的點心盒是空的。荀彧見後,以爲是曹操記恨自己,便拔劍自刎了。他死後,雖說少了曹操的一塊心病,但曹操還是吩咐厚葬他。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也絕非偶然,典韋捨命救曹操也無一不體現出曹操禮賢下士,這爲他今後的霸業打下了基礎。

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你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中那些義薄雲天的英雄,那一段段傳奇故事,成爲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話。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建立,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許多人物都鮮活生動,躍然紙上。張飛喝斷當陽橋、趙子龍單騎救主、劉皇叔三顧茅廬、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等傳奇故事至今依然口口相傳,“智絕“諸葛亮、“義絕“關雲長、“奸絕”曹操,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由此可見,《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民間的深遠影響。

雖然人物衆多,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幾位英雄人物。

劉備,出身正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漢獻帝稱劉備爲皇叔,是作者着力歌頌的一代明君,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楷模。他慧眼識才,知人善任。先得徐庶、後得臥龍諸葛亮、鳳維龐統,武將更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之說。“三顧茅廬”求諸葛亮出山就是廣爲流傳的求賢故事。他韜光養晦,厚積薄發。

曹操白門樓勒殺呂布之後,實力強大,彼時劉備勢單力薄,難以立足,不得不寄曹操之籬下,曹操便趁機試探劉備的志向,就有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精彩篇章。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驚落了匙著,又從容俯首拾起。曹操便嘲笑他膽小,不再提防他了。劉備巧妙騙過曹操而自保,以至於後來成爲曹操最大的敵人。這次驚心動魄的鬥爭,其精彩程度不亞於鴻門宴。

劉備的過人膽識、雄才大略可見一斑。他寬厚仁義,愛民如子。“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當陽兵敗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着他渡江,雖然形勢萬分緊急,但是他始終與百姓在一起,深得民心。

與劉備對立着存在的曹操被作者寫成一個“暴君”,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無疑是極端自私的。小說中的曹操奸詐殘暴,嗜殺成性,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借刀殺人,甚至夢中殺人,真真不愧爲一代奸雄!思考之下,不難發現,羅貫中有意使用對比的筆法,讓劉備的仁厚和曹操的奸詐形成巨大的反差,從而樹立一個萬民擁護的'明君形象,進而表明作者以漢室爲正統的“擁劉反曹”的政治立場。

如果說劉備是作者理想的的“聖君”,那麼,諸葛亮當然就是聖君的“標配”:賢相。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幾乎被塑造成一個“完人”。生逢亂世,躬耕南陽,讀書不求甚解,識天文,曉地理,神機妙算,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能。這些都廣爲人知,不再贅述。

讓我最爲感動的是他的忠誠,集中的體現就是那篇至今讀來依然催人淚下的《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可謂字字珠璣,字字血淚,充分表達作爲託股之臣的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貞不二,赤膽忠心,以至於宋代愛國詞人陸游激動地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愛國將領文天祥也遙相呼應道:“或爲《出師表》,鬼神泣壯烈。“心懷天下,忠貞愛國,正是我們這個火熱的時代所提倡的價值觀,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固有的優良傳統,我們當代青少年有責任繼承併發揚下去。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三國英雄已隨時間的洪流定格成歷史的剪影,留給我們無限的感慨和深深的思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願我們在品讀小說、回味歷史的時候,能有所感悟,有所借鑑,愉悅精神的同時能拓寬認知,昇華境界。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讀後感三國演義是一部出名的歷史小說,屬於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該書的背景是東漢末年,從宦官亂政、黃巾起義開始,描寫在亂世中曹操、劉備、孫堅父子怎樣運用人才爭奪天下的故事。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三國演義讓一個個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現。勇武過人的呂布、霸氣十足的孫策、忠心護主的曹洪、老當益壯的黃忠想象典韋拼死守寨門的悲壯、趙雲血戰長板橋的慘烈、周瑜縱火燒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無奈三國是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對以下幾個重要人物說點感想:

曹操。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許是他太有軍事才能,也許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許在遊戲中他總是超級全能角色太好用。)曹操爲統一亂世做出巨大的貢獻,更通過屯田制度解決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白手起家,討董卓、攻陶謙、伐呂布、徵張繡、擊劉備、戰袁術、抗袁紹,更把漢獻帝從西涼鐵軍中解救出來,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曹操有不少缺點,他因爲好女色害死了猛將典韋和長子愛侄,他因爲報父仇屠殺了許多無辜的徐州百姓。但是曹操畢竟是那麼悲天憫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亂世的寫照,他有着結束亂世的決心,有着天下太平的憧憬,這就足夠了。曹操善用權謀,深得人心,挾持天子以號天下,他的氣質成就了他的霸業。

劉備。演義中的劉備仁慈的太過了,十足一個僞君子。我一想到劉備,就想到關於他的兩句名言,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劉備是我討厭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韌勁。他能有關張這樣的兄弟,他能有屢敗屢戰的勇氣,多次寄人籬下,卻從未放棄過爭霸天下的決心。他的眼淚威力不可謂不大,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劉備雖然波折叢叢,但還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權。不得不說,劉備是一個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以仁義之名行權術之實,多少賢人才士爲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業,不由人不爲之讚歎。

孫權。孫堅孫策爲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長遺命保家業,壓力不可謂不大。孫權的外交手段實在高明,在當時已經能熟練運用實力均衡的戰爭法則。在曹操百萬雄師南下、劉表投降的時候聯劉抗曹,結果周瑜火燒赤壁讓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敗走漢中、關羽連場勝利直逼許昌的時候毅然聯曹抗劉,呂蒙白衣渡江順利襲殺關羽奪回荊州重創劉備實力。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孫權軍事實力不可恭維,但是政治手段的確高明。孫權最終順利穩固政權,黃袍加身,這也是對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國英雄,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諸葛亮。演義中的孔明整一個妖道,未卜先知、呼風喚雨、裝身弄鬼、鑲星續命,太多的妖化反而讓我對他反感。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更是封建道德的典範。但是他在劉備託孤之後,集軍政法大權於一身,實在不智,還給現在人以架空皇帝的藉口。事無大小必親自處理,這是領導的做法麼?一方面大大限制了下屬能力的發展,導致後來屬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六十多歲的老頭打先鋒反映了蜀漢後期人才缺乏;一方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整一個共產黨員,但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任誰也不是鐵打的,結果把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讓人感嘆讓人反思。

最後總結下,三國的年代不過是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曹劉孫都是農民起義的兇手,都是封建地主豪強的代表,他們之間的戰爭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以前我看到曹操失敗就傷心,看到劉備受挫就歡呼,現在看來也是演義中毒吧。學習三國演義,我們就應該學習古代人的長處,借鑑他們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個對現代社會有用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7

關羽出生於公元161年死於公元220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爲關聖帝君,佛教稱爲伽藍菩薩。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爲“武聖”,與號爲“文聖”的孔子齊名。關羽少年時勇武有力,嫉惡如仇。三國演義裏描寫的關羽是身長九尺(漢尺一尺是現在的23.4公分),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大家都知道關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82斤。

184年黃巾起義時逃至涿郡(河北涿縣)遇到劉備在召集人馬,便跟張飛一起追隨劉備,當時他只有23歲。劉關張三人是三國中乃至歷史上有名的異姓兄弟,關羽終日隨同劉備,八方征戰,不畏艱險。關羽是三國時代中武力數一數二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側重刻畫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對付黃巾軍時先斬程遠志,後在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裏描寫的單挑戰鬥,公元200年劉備偷襲徐州,殺死徐州刺使車胄,關羽駐守下邳,這是三國演義裏描寫的“關公賺城殺車胄”。同年曹操東征,擊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待他禮遇十分周到,拜他爲偏將軍。

公元201年,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在白馬攻打劉延,曹操派關羽張遼迎擊顏良,關羽於萬衆之中斬殺顏良,取下他的首級回到陣中,袁紹諸將無一人敢阻攔。這可以說是歷史上關羽的成名戰,而在三國演義裏關羽早因“斬華雄戰呂布”聞名於諸侯,小說裏斬顏良誅文丑的不過是給關羽的勇武錦上添花而已,但歷史上關羽在斬顏良後被封爲漢壽亭侯,而且離開曹操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小說中添加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並不是真實的情況。關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頭有毒,每逢陰雨天骨頭便疼痛,關羽接受醫生的建議刮骨療毒,並在動手術時舉杯暢飲,談笑自若。小說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時中曹仁軍毒箭,得華佗進行醫療。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前將軍,在小說中也是那時封關羽爲五虎上將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衛的樊城,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七軍援助曹仁,結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處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關羽斬殺,自此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曾因欲避關羽鋒芒而從許昌遷都,後因司馬懿、蔣濟力阻並建言鼓動孫權襲擊關羽後方。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到關羽處,希望娶關羽之女爲子媳,而關羽沒有遵照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之言,侮辱來使,惹孫權大怒。同時,南郡太守糜芳,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由於平時關羽對他們輕視而造成忌恨,不盡力供應軍需,在聽聞關羽“還當治之”之言後勾結孫權,襲取關羽後路,曹操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失利,引軍退回時江陵已被孫權奪取,關羽軍潰散,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孫權斬於臨沮,享年58歲,蜀漢後追諡關羽壯繆侯。縱觀關羽一生,無愧於戎馬生涯,歷經百戰,而最後卻輸在他的弱點“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魯迅曾評三國演義裏的關羽:“惟於關羽,特多好語”。宋、元時期關羽被尊爲“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時期被尊爲“大帝”,四處立廟。關羽有三子一女,一義子關平,關平原是汝南關定莊上關定次子,有兄關寧,學文。次子關興,字安國,受諸葛亮器重,北伐時任龍驤將軍,關興有子關統、關彝。關羽三子關索,諸葛亮平定南蠻時曾用其做先鋒,水滸傳裏楊雄名號“病關索”我想應該就是指他,另有一女關鳳,孫權爲其子求婚未果。關於關羽的武力是無可非議的,他溫酒斬華雄,僅一合斬顏良,戰不二合斬文丑,五關六將等無名下將則必說了,他能在老年勇戰龐德也可以看出他過人的武力,但虎牢關前他與張飛二人合戰呂布卻不能勝,可見呂布之勇武要略勝一籌,有對聯贊關羽:匹馬斬顏良 河北英雄喪膽 單刀會魯肅 江南文武寒心。

《三國演義》讀後感8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思是說年輕人不應該讀《水滸傳》,而老年人則不宜讀《三國演義》。原因是水滸中的打打殺殺太多,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而三國中勾心鬥角太多,會損害老年人的身心。因此,古人才會對這兩本名著發出如此的感嘆呀!

不過,說到三國中的'勾心鬥角,最精彩的莫過於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那幾場較量了。

他們二人之間的第一次較量是在周瑜的總部,周瑜因爲降曹還是抗曹這個問題糾結了好長時間,結果諸葛亮指出大小喬實乃曹操所欲,又背了一遍《銅雀臺賦》,激得周瑜怒髮衝冠,立即發表了:“我與老賊勢不兩立!”這個觀點。從兩人初次交鋒看來,諸葛亮是略勝一籌。周瑜意識到諸葛亮是個人才,就想拉攏過來爲己所用。周瑜派諸葛亮胞兄諸葛瑾遊說諸葛亮歸順東吳,結果諸葛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險些把諸葛瑾給遊說過來。此局,周瑜又敗。

周瑜見如此優秀人才不能爲己所用,就想除了諸葛亮。設了借刀殺人之計,讓諸葛亮去劫糧,想借曹操之手殺了諸葛亮。不想這小小計謀卻被諸葛亮識破。不僅沒上週瑜的當,又施了個激將法:“周公瑾只善水戰,不能陸戰耳。”周瑜乖乖中招:“何欺我不能陸戰耶!不用他去!我自個去!”諸葛亮笑了:“曹賊多謀,他平生慣斷人糧道,今必以重兵防守,公瑾若去,必爲所擒。”諸葛亮隻言片語,周瑜即容納不下,可見周瑜氣量之小。經此事後周瑜搖首頓足曰:“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後必爲我國之禍!”因要合作抗曹操,只好暫壓心頭之火。

接下來,他們的第三次較量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諸葛亮與周瑜簽下軍令狀,三日之內,造十萬支箭。乃是周瑜心懷妒忌,尋事害孔明。諸葛亮神機妙算,通曉天文地理,算定三日後必有大霧,便駕二十隻輕快小舟去佯攻曹營。不費吹灰之力,就得來了十萬餘隻箭。當魯肅將諸葛亮得箭之法告知周瑜,周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周瑜屢次敗給了諸葛亮,心中不平。當蜀吳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後,周瑜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攻下南郡、荊州和襄陽,但是此時劉備和諸葛亮也想拿這三個城池作爲他們的根據地,於是劉備屯兵油江,周瑜看出了劉備和諸葛亮的意思,於是對魯肅說:“吾自去和他說話。好便好;不好時,不等他去南郡,先結果了劉備!”諸葛亮這次又是略勝一籌,看出了周瑜的來意,讓劉備對周瑜說:“先讓周瑜去取;若不下,再讓劉備取。”

結果周瑜與曹仁大戰一場,周瑜自己還受了毒箭之傷,終於擊敗了曹仁,第二日到南郡城下,卻發現城樓上站着一位白袍將軍:趙雲。周瑜於是想強行攻城,但城樓上箭如雨下,他只好退兵。他有派兵去攻襄陽和荊州,卻發現也被諸葛亮派關羽和張飛攻下了。於是周瑜氣得口噴鮮血,暈厥在地。

在此之後,周瑜惱羞成怒,又下美人計迷惑劉備,但這也仍然逃不過諸葛亮的火眼金睛,他給了趙雲三個錦囊,其中有妙計,最終劉備安全脫身。周瑜率兵攻打荊州,卻被諸葛亮部下四面埋伏,周瑜被擊潰了,蜀兵大叫:“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氣得周瑜金瘡迸裂,倒於船上。

周瑜用計不成,便派魯肅去與劉備和諸葛亮商議:待劉備攻下西川,就將荊州還給東吳。周瑜於是又生一計:假意去攻打西川,讓劉備給他們東吳兵一些糧草,乘機攻下荊州。不想諸葛亮又看出了周瑜的如意算盤,派趙雲嚴守城池,又派張飛、關羽、魏延和黃忠四面圍攻周瑜,破了周瑜的假道滅虢之計。氣得周瑜再次金瘡迸裂,回到本營後,諸葛亮又派人給周瑜送來一份帶着挖苦和諷刺的信,周瑜看完後,昏絕又醒,大叫幾聲:“既生瑜,何生亮。”而死,年僅三十六歲。

其實,在我看來:周瑜之死完全是因爲他的心胸狹窄,嫉妒人才,根本不能怪諸葛亮。他的死告誡我們不可以因爲別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強就嫉妒別人,要是善於向別人學習,以長補短,才能真正地做到提高自己。同時也要熱心地幫助別人,因爲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會得到提高。

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