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優秀]論語讀書心得

[優秀]論語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讀書心得 篇1

當今社會,所謂的孔子和老莊離人越來越遠,聖賢和經典也逐漸模糊。複雜世界的庸俗和思想的高尚似乎缺少某種必要的聯繫。于丹教授用白話詮釋經典,用經典詮釋智慧,用現代人對社會、對人生、對人生的感悟解讀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起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就生出一種純粹的積極態度,這是品德和情感智慧的昇華。讀完于丹的《論語》,我欣賞的是這樣的智慧,這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對身邊朋友的理性對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當下社會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缺點和失望。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告訴我們的《論語》的.精髓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點和苦難。“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你也會錯過星星。”承認現實的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點的態度。

人們常說,我們外出時依靠家裏的父母和朋友。朋友是社會中最重要的。你可以從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實一個人生活中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朋友是一本書,可以打開你的整個世界。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需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從這樣的外部環境中,就能看出他自身的內在價值。

003010最終傳達了一種態度,這是一種簡單而溫暖的生活態度。

103010的真正意義,是告訴大家如何過上我們內心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品味生活,修身養性,其目的就是在幸福的生活中度過這個輪迴。

論語讀書心得 篇2

論語中有一話說是這樣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裏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魚》一本書它上面寫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於人的話。

他是這樣寫的: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願意做我肯定也不願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

對呀!我不喜歡的東西你怎麼會喜歡呢?我不喜歡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歡!

我不喜歡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歡?

我不能克服一種困難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說的不一定都對,但是最讓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個寫書人的勇氣!是那種敢於面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氣!

我家的那本書,雖然比起《論語》來差的很多,但我學會了很多他的東西,那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

論語讀書心得 篇3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讀書心得 篇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清脆悅耳的讀書聲還在耳邊迴響,一轉眼,我參加論語讀書會已經兩個學期了。

坦白說,在我第一次聽老師講《論語》的時候,我以爲只要會讀,知曉其意即可,但在一次次的接觸中,我發現不僅要把它學會,學好,還可以從中體會到做人的“禮”,體會到孔子的教學理念,體會到那一言一行中孔子對學生的期盼。

每次讀書會何老師會讓我們輪流主講,令我記憶最深的是我主講那一次,講的是“雍也篇第六”。做主講,要先做好功課,——查字音、理解句意。在準備的時候,遇到了歷史故事,我就會去查它的`背景和相應的資料,在一次次奮筆疾書中,我理解了那些難懂的文字。到了主講的那一天,在朗朗的書聲裏,我自信地把準備好的故事有滋有味地講給大家聽,我把人物的資料、生平……生動有趣地講出來,使得論語的文字更易懂。在講給大家聽的同時,自己也在學習着、改變着,同時也學會了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講解。

讀書會結尾,何老師都會讓我們講講本週的收穫,以及下週的目標。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我們的言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了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讓別人去做。這個星期我們的實踐是日行一善,我感覺自己的心靜了一些,因爲能更多地關注身邊的人,關注自己能爲別人做什麼。

《論語》是一本蘊含着生活道理的書,它是千百年來思想的薈萃。感謝老師,感謝同學,能讓我在《論語》讀書會上遇見中華文化的至寶!

論語讀書心得 篇5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啓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爲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蘊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黨的十九大思想爲指導,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讓我們的民族在新時代煥發新的輝煌!

論語讀書心得 篇6

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一隻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飛啊,飛啊,我突然來到了時空隧道,回到20xx年9月1日,這個與衆不同的早上,我們相約來到國學課堂,開啓了300多天的《論語》學習旅程。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民族,不信神,卻敬仰一個人。他所在的家族不是帝王,卻歷經了兩千多年長盛不衰,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論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現在讓我來介紹一下吧!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於公元前479年3月1日。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孔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這句話可得知,孔子在三十歲時便開始辦學校了。文人朱熹的《朱子語類》卷九十三說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可見孔子在人類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孔子身上,我學到了做一個君子必須言行一致,必須明白自己身處的位置。比如:老師就是要做老師的位置上,學生就要在學生的位置上,老師不能違反自己的話,學生也不能出爾反爾,要說到做到。

孔子的學生也很值得敬佩,首先便是學霸顏回。顏回又名顏淵,或子淵。身爲孔子最疼愛的弟子之一的顏回,才四十歲便病死了。那他有什麼值得敬佩的.呢?有言爲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顏回身上,我學到了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堅持學習。

當然,孔子弟子子路也很讓人敬佩。首先,子路很好學。他先後問政、問士、問成人、問事君,分別得到收穫。子路也很勇敢,孔子周遊列國時,子路總在一旁保護着孔子。同時,子路又很忠心,重視禮節。在衛國大亂中,他不聽旁人勸告,堅持救自己的主人子俚,可見他的忠心耿耿。進入主人被劫持的地方與敵人砍殺,被敵人打掉了帽子,他忙去撿,被敵人殺死,臨死前還不忘將帽子系在腦袋上,可見他把禮節看得比命還重要。我從子路身上學會了好學、勇敢、忠心等優秀品格。

讀了《論語》,我更深切地接觸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以“仁”爲中心。“仁”的偏旁表示人,而“二”字的短橫線表示自己,長橫表示別人,也就是愛自己少一點,愛別人多一點。雖然《論語》二十章的學習結束了,但不代表追求《論語》的學生生涯結束了。希望我繼續學習,讓自己成爲一個君子,發揚儒家文化思想。比如:當紀律委員管理班級紀律時,學習委員卻站了出來,我會用《論語》中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勸告他。當班長制定一些對自己有利對他人有害的規定時,我會說:“其身正,不明而行;其身不正,雖命不從。”

希望《論語》被更多人知曉,讓孔子的文化思想傳遍整個世界!

論語讀書心得 篇7

《論語》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如何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座標。

《論語》傳達了一種簡單而熱情的生活態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以這種樸素而溫和的生活態度影響着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種子,傳播着對生命的態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這句話,可以說是孔子倡導的學習方法。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只能被書牽着鼻子走,會被書本所累,從而被書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只是一味地埋頭苦思,不進行必要的書本知識積累,那麼對知識進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種幻想,問題得不到解決,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和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你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習與思考的結合,做一名學習型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家康德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說是驚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認識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無論地域和種族多麼不同,其基本原則總是相似的。學會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聽別人的。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邊想邊學,邊感受智慧。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讀書心得 篇8

讀書心得體會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爲“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

孔子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爲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爲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爲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爲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爲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爲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爲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爲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爲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啓發,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啓發式教育,實際上“啓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纔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讀書心得 篇9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匪淺。我就從作爲一名普通老師的角度就於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心靈之道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你纔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纔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二、處世之道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爲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爲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三、君子之道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爲作爲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爲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爲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讀書心得 篇10

《論語》是古代大名鼎鼎的儒家經典。在古代,這可是每個做學問的人都必讀的一本書哦!這本書裏編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還有一些關於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我們能夠經過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處事,怎樣做人。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就從中獲得了一些啓示。

有一次考試,我拿到考卷一看,卷面上的題目都挺簡單的。於是,我便飛快地做了起來。做完後,發現時間還有許多,我便東張西望起來。我看見有的同學和我一樣很快就完成了,正趴在桌上休息呢!而有的.同學仍在認真地答題,哪怕做完了也在仔細地檢查。我見了,心想:是啊,做得快又有什麼用呢?要效率高才行啊!有時間爲什麼不檢查一下呢?於是,我又認真地檢查了起來。

沒想到,我檢查了一遍後,才發現原先有些題目設有“陷阱”,很容易出錯。於是,我連忙把它們都一一改正過來。剛改完,下課鈴就響了,真險啊!

幾天後,考卷發下來了。哈,考得還不錯,95分!而那些沒檢查的同學和粗心大意的同學考得都不太夢想。可是,奇怪的是那些平時成績好的同學這次也考得不怎樣樣。這時怎樣回事呢?這時,只聽見教師在批評那些同學:“做得那麼快有什麼用!一點也不仔細,這麼簡單的題都會錯,太不應當了!”

我這才恍然大悟。突然,我腦海中出現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一下子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做任何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必須十分認真,十分仔細,這樣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做事是這樣,學習更是如此。

論語讀書心得 篇11

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莫過於書本了。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快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論語》便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人類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讀得最多最熟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而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于丹教授《論語心得》以華貴而樸質面貌,展現於世人眼前。而這本書,也成爲了我愛不釋手的珍寶。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世的原則。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於丹教授卻用通俗的語言將這種樸素的哲學以生活的事例展現給觀衆,有一種心靈的觸動。這樣紛繁的喧囂世界,有多少人還有心中的淨土,有多少人懂得“愛人”和“禮遇”,生命的意義在於無悔。活回本真的自己,讓自然的理想代替這樣的現實。《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是我們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認爲,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爲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論語》的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溶化於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得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思想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呢?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君子之道這一講對我也感觸頗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來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就是說君子胸懷平坦開闊,但是小人卻經常憂愁恐懼。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說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什麼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諒,友多聞。直是直率坦率,諒是寬容原諒,多聞是博學多才,這三種是好朋友。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的社會環境中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交什麼樣的.朋友,你也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通過於丹教授的精彩講解,自己感覺有很多收穫。但是真正對論語的瞭解以及它與現代人的聯繫,還得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不斷感受真正的化爲己有,尋找到活的真諦與快樂。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師長,將聖賢經典點化爲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如同《論語》中孔子面對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誘,建立心靈的智慧,傳遞着溫柔的思想力量。於是,聖人不再遙遠,經典不再塵封,現實也就少了幾許迷茫。

于丹說:“把陽光沏進咖啡裏,然後把陽光喝下去,讓你自己散在光線中,這是一個讀書的境界。” 或許,正是因爲有了這種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對《論語》有了如此的感悟,寫出了這樣一本影響無數人的好書。如同春雨一般,滋潤人們的心靈,悄然無聲。

中天曾說:學習是謀生,讀書是謀心。看來,人生在世,無需爲謀生而一生學習,卻需爲謀心而終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倘若讀書甚少,必將是終身的遺憾!

論語讀書心得 篇12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於教育思想方面的內容對我啓發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非常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啓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啓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爲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爲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爲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瞭學和思的辨證關係,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學思結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於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纔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爲,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纔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論語讀書心得 篇13

一直覺得,一份好的教學設計猶如一枚好石,能在短短的45分鐘語文課上擊出層層鱗浪,滾滾浪花。帶着“如何備好課”的期許,我以“課”爲核心詞,按計劃重讀了工作坊下發的《溫儒敏論語文教育》。當讀到第四輯《語文教育》中的《談談中小學語文備課》時,我竟連讀三遍,不能自已。先生在文中列舉了當下語文課備課中的幾個通病,也恰是從20xx年工作以來,我備課的幾個清晰的階段,讓我回味,亦讓我反思。

溫先生列舉了當下語文備課中的五大通病,其一爲對整個語文課程的內容目標缺少通盤的考慮,零敲碎打,備一課算是一課,很少去想這一課或這一單元在整個小學或初中語文課程中的位置和功能;其二是老師自己對課文缺少細讀和研究,過分依賴別人的現成的課例教案,結果也容易導致在“教什麼”方面的隨意和模糊;其三是遍地開花,重點不突出,沒有明確教給方法;其四是程序太多,安排學生讀得太少;其五是濫用多媒體。想想自己備課的經歷,從最初到現在,從得病到治病,我清晰地看到了我備課成長的三階段,也慢慢從困囿中走出。

上班伊始的我面對這小小的語文書,盡在想這一課如何精彩,絲毫不想在單元、在課程中的位置關係,且堅持課一定要講透,要講到自己酣暢淋漓。如此一年多,我自己精進不少,但課上得差強人意。此時,看了很多名家視頻課的我,被其精到的設計、深邃的問題、緊湊的邏輯、傳神而詩意的語言吸引折服,所以我開始刻意模仿,從而課上有了全面的學生觀、系統的評價和思維精湛的.邏輯,但因自身修養差距很大,且對文本缺乏到位而深刻的解讀,所以模仿只具其形,缺乏其神,但卻在我的備課觀裏,鄭重地刻下了“有文本、有思維、有學生、有成長”的備課理念。確定好備課方向後,我一直努力想將每個元素都塞入這短短的45分鐘,但面面俱到的結果是重心全無,失去了課的中心和突出點,“語文課變得好看而不務實”。直到20xx年,接觸到了“閱讀教學主問題教學”思想,我才明白,備課時先進的理念還缺少一條清晰的線索和脈絡,這就是主問題教學思想的巨大優勢。

順着主問題教學要求,我梳理了備課時的三步法。一爲深讀文本。緊扣文章和學情,兼顧文本在年級、單元中的位置和意義進行多視角解讀;二爲抓出主問題,從文眼、標題、中心和文章文本元素出發產生的主問題,既是整節課的線索,又是師生思維發展的核心抓手;三爲圍繞已經確定的“主問題”,形成元素齊備的教學設計。自有了這樣的備課思路,我不再慌張於教學思路的閉塞,不再驚恐於在我的語文課堂看不到孩子們思維的成長,不再害怕我的語文課沒有語文味……

一節好課源於全面而準確的備課,思考文章的單元和分冊設置意圖,擁有自己追求並可操作的教學思想,突出重點,授予方法,注重語文基本素養,還原多媒體的輔助位置。這樣的一節課猶如一枚好石,方能擊出一節張弛有度、全面成長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