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面紗》的讀後感

《面紗》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面紗》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面紗》的讀後感

《面紗》的讀後感1

凱蒂的成長之路,正如瓦爾特所說,她是個庸俗,淺薄,虛榮的女人。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美貌,與瓦爾特結婚只是爲了不落在妹妹後面,婚後出軌了唐生還毫無內疚,甚至覺得與瓦爾特發現了大不了和他攤牌。可是瓦爾特太愛她了,即使知道妻子的本性及所有缺點還是深愛着她,發現凱蒂和唐生出軌後,給了凱蒂兩個選擇,要麼唐生能夠馬上娶她,要麼隨自己去霍亂之城救死扶傷。

其實這根本不算是選擇,讓凱蒂看清了唐生,瓦爾特看的很透。最佩服的是瓦爾特始終理智的'頭腦,雖然他最初沒打算和凱蒂活着回來。我想沒有哪個男人能受得了帶綠帽子,尤其是被深愛的女人帶綠帽子。在霍亂中,他們經歷了無數,也讓凱蒂真正認識了她的丈夫瓦爾特,她始終覺得她不愛瓦爾特,現在也不愛唐生了,當她以爲自己得了霍亂時,她第一個想到的是瓦爾特,她對這個男人還是依賴的。

瓦爾特離世,凱蒂住到了唐生夫妻家,我很不能理解,多諷刺啊。當唐生的花言巧語向她襲來,她發現她還是愛這個男人的。而此時她卻不能安然接受,她這樣如何面對剛剛逝去的瓦爾特,如何面對待她很好的唐生之妻。是的,凱蒂變了,她不在只爲自己考慮了。

當凱蒂回到英國,她的母親已經去世了,她的父親也即將離開去開始新的生活。凱蒂不再是自私的爲自己考慮,她理解父親,也原諒了母親對她所謂的教育。

在經歷了種種,還有什麼不能釋懷的呢,關鍵是肚子裏的孩子,又是新生的一代,相信凱蒂最終會將她教育好。

這大概是最好的結局,即使我覺得對瓦爾特十分不公平。

《面紗》的讀後感2

今天在閱讀課上,我讀完了一本來自於書架上的書,它的名字爲《面紗》,作者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我首先是被它簡雅的紫色封面所吸引,看它的介紹與《月亮和六便士》是同一個作者,所以我認定是一本不錯的書籍,索性在閱讀課上拿來深入觀看,的確是我受益頗深。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和中國內陸一個叫“湄漂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凱蒂.費恩是生活於倫敦名利場的一位富家小姐。她容貌嬌美,但精神空虛;她嚮往愛情,但愛慕虛榮;她待字閨中,但處處受到母親的責備與“逼婚”。面對這種種“危機"她決定給自己的愛情來一次“歷險”:匆匆嫁給了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但卻深愛着她的醫生瓦爾特,並隨其來到了英國殖民地一香港。衝動的歷險爲其婚後的出軌埋下了伏筆。她的丈夫在婚後刻板嚴肅,瘋狂工作和乏味無趣,使她頓覺寂寞、孤獨和失落,不久就被花言巧語,生性有情的有婦之夫查理.唐森俘獲,墜入婚外情而迷失自我。被丈夫瓦爾特發現後脅迫她去了霍亂橫行的湄潭府,最終瓦爾特不幸染病死去,凱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懷抱後羞愧不已,最終回到英國和父親和解,並和父親同往巴哈馬羣島生活。

從《面紗》一書中,讀者能看到一個表面漠然中立的`寂事者背後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作爲帝寂事的一分子,作者的面紗之下隱藏着東方主義的政治文化觀;作爲一個關注人性的個體作家,他的面紗之下隱藏着他對愛的懷疑和渴求,對人性的嘲諷和寬容。

這部小說雖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女性對情感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所以,保持本心,勇敢去追求愛的人。

《面紗》的讀後感3

在讀面紗之前,我先讀完了《在中國屏風上》,覺得後者像是前者的素材庫,在對中國的描寫中有很多熟悉的地方。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講的是現實與理想的話,那《面紗》應該就是在說家庭與婚姻。我覺得我們都是通過與外界的聯繫,和他人的紐帶中慢慢認清自己,所以所謂認清自己其實是相對而言。

原生家庭造就了凱蒂的性格,所以當帕爾特坦誠自己愛她並嘲諷她時,她坦誠自己就是個二流貨色那一段我可以感受到她的無奈和委屈,她也不喜歡被那樣養育,但是父母是無法選擇的。

而婚姻,理論上應當自己可以選擇的`後半段人生。但是當她可以選擇的時候,她卻不具有選擇能力,也就是缺乏對婚姻和對對象的'認知,非常隨性的就結了婚。之後的出軌等等,不過是咎由自取,她總覺得自己應該被原諒被關懷,也是一種自以爲是。

帕爾特死前說,不過是死了一條狗。得不到自己所愛之人的迴應,自然就什麼都不是了。於凱蒂而言,不愛就是不愛,不會因爲你品德高尚,思想深刻而改變。所以即使帕爾特死,她對他死前的懺悔與請求原諒,是那麼輕飄飄如同愛戀一隻狗。但這也不能怪凱蒂,你可以譴責她不守婦道,但是你無法命令她去愛她不愛的人,給出她給不了的反應。我覺得就算她是個二流貨色,也是個真實不作僞的二流貨色,相比虛僞的唐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