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雲中記》讀後感

《雲中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雲中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雲中記》讀後感

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雲中記》,是茅盾文學獎得主、《塵埃落定》作者阿來先生的一本書。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我是被這個略帶詩意的名字吸引到的,當時並不知道里面的內容是什麼,等我翻開書開始閱讀才懂。《雲中記》的名字只是來源於一個普通偏遠的川西小村——雲中村,一個在岷江邊上的大山裏面,很古老的村子(有可能是虛構的,也有可能是大山裏面衆多村子的合集),終年雲霧繚繞,故而得名,並沒有什麼很深的詩情畫意。

但是再次吸引我的,是關於這本書本身——爲紀念5·12汶川大地震而作。201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十週年,作者開始寫這本書,2019年5月出版,2020年04月26日,《雲中記》入選“2019中國好書”。宏大的歷史敘述風格是阿來老師的寫作特點,但是本書卻從小處落筆,用一個“半吊子”祭師阿巴回村做引子,講述了川西大山裏一個少數民族部落雲中村,在地震中被摧毀,村民死傷過半,震後重建時又發現村子位於滑坡帶上,爲避免地質災害整體滑坡造成再次傷害,政府將剩下的村民搬遷到移民村的故事。村裏的祭師阿巴爲了安撫亡靈,選擇四年後再次獨自回到雲中村,帶着搬遷村人對老家逝去親人各式各樣的懷念。阿巴最終如願了,他祭奠了山神,並對每個逝去的生命進行了祭奠,最後和村子一起滑入岷江,他伴隨雲中村以及村裏那些死去的人一起消失了。

小說沒有將重點放在對震後倫理的書寫與人性悲壯美的歌贊,而是集中在人對土地、對自然的依戀和敬畏。小說前半段就像是“阿巴的荒村求生記”,看他一點點在廢墟中安生立命,確立鬼魂信仰,擁抱大地,守護文明,這份執着令人動容。故事中的鳶尾花就好像震後倖存的村民,在災後夾縫重生,由故土遷往新家園,目睹了雲中村的消失,在陽光下,憂鬱中又迎着光明,這樣姿態,是淚與笑的交織,是對過去的懷念,與對新生的憧憬。

作爲一個四川人,對於汶川地震感觸太深,那場災難,是一段大部分四川人都不敢刻意回顧的歷史,是很多人又不敢忘記的記憶。雖然作爲一個四川人,從來沒有經歷過任何一次地震,但是我所有的家人朋友,都會無數次談起那恐怖的`經歷,我也永遠忘不了汶川大地震時跟家裏人失聯好幾天的恐慌。

但是,也如作者想表達的態度,對於災難,我們不應該只是悲傷。作者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災後的大地,對於災後人們生活的描寫細緻到位,他們不是充滿了悲傷和難以接受,也不曾責怪爲何命運如此不公,而是在確定逝去的親人的靈魂已經得到安撫後,用心投入新的生活。

大地並不是將我們拋棄,也許它自己也已經滿是創傷。然而就像書中寫的那樣,翻開的土壤可以長出新芽,重建的村莊也可以充滿生機。這是大自然的味道。而逝去的人們也不曾遠離,他們可能就在這新芽裏注視着還活着的親人們,看着他們過得快樂就好。就像尋夢環遊記裏描述的那樣,只要還有人記得,那就不會消失。死去的靈魂化作花草,過去的回憶深藏腦海。

借用書中雲中村村民最老派的典雅的樸素的一句祝福:祝你面前道路是筆直的。願每個靈魂都能被溫柔以待,願活着的人仍舊滿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