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歡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

這個假期又重溫了一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記得第一遍讀它的時候,我被各種“差不多”的姓名,各種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整個人都不好了,經過時間的沉澱再看,連同這本書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解,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由此孤獨的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衆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爲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纔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2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題記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這是我在讀完《百年孤獨》後的感受。《百年孤獨》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不斷重複,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消極又或是進取都無法擺脫孤獨。在這個可怕的循環中,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活狀態。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純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之後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衝擊,最終,一切歸結於平靜的絕望,正是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在初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產生人物已經死去,卻又復活的錯覺,這正是因爲故事主人公常常採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經過不斷重複的姓名與七代人的複雜關係來加深整篇小說的魔幻孤獨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爲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纔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會很,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我陷入孤獨中,而以自我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起需要一位合格進去的領導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說的結局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終瞬間,布恩迪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到“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着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境是壓抑的,這本書幾乎全部是孤獨和頹廢,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個家族的孤獨和頹廢。在這個家族中親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麼而克斯所謂的“孤獨的含義”——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孤獨》對於此刻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自我的孤獨。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3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人,這本書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著作。

我要誠實的說,這本書讀起來對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於讀到快一半的時候並沒有品讀出任何好的東西,如果我非要給自己一個慰藉,那就是在這幾天的沉寂氛圍中獲得了薰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讀書除了啓迪和思索外,有種無形的影響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間醒來,書中人物的心靈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來回迴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天馬行空的思想,最終死在慄樹下,烏爾蘇拉爲了顯示晚年活力仍存隱瞞着自己的眼盲,奧利里亞諾.巴比倫拿着羊皮卷破譯家族命運密碼“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正被螞蟻吃掉”,奧利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製作小金魚,蕾梅黛絲升空,還有最後一個豬尾巴男嬰被螞蟻吃掉和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時透過對這些情形的感應,對孤獨有了這樣的一個明白,孤獨好似產生於人內心深處無法與人訴說的詭祕和羞於與人訴說的祕密,而這兩種狀態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爲,進而構成與外界難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閡。

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他們倍受心靈的折磨,同時又獨自享受着那份孤獨。孤獨是什麼,也許是內心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也根除不去的東西,它好似心靈的黑洞,甚至連自己都難以窺透。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都有那麼一個時刻你不想與任何人訴說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獨,你又喜愛躲在無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這份孤獨。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正因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期望與安靜和黑暗爲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4

最近讀了一本書《百年孤獨》,第一次看這本書,立刻被書名和各種複雜的人物,以及莫名其妙思緒所吸引。孤獨構成了這本書和所有人物的基本格調。整個布恩迪亞的家族呢,都是不太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天不與人說話,有的爲做一個目標瘋狂的去做,並不考慮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的使整個家族與世界隔絕,瘋狂的導致家族的一個人綁在樹上,最後被螞蟻吃掉。這種冷漠孤獨的狀態讓人心酸。讓你會爲之沉思,他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都市裏,每天都是繁華熱鬧,但在繁華熱鬧之後還是感到一絲難以抗拒的孤獨。雖然網絡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每天在重複的模式中找不到真實的自己。唯有自己在安靜的角落裏,靜靜的看書的時候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樂趣。我對家族的一個女性——烏爾蘇拉印象非常深刻,她爲了與孤獨對抗做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依舊走向孤獨的深淵,投入孤獨那冰冷無情的懷抱。最後她仍然無法戰勝這種孤獨,她的堅強使我震驚,家族中每一個人都被孤獨包圍着。慢慢的走向一個孤獨的懷抱,可她並沒有放棄,直到她死亡,她也沒有放棄,她要把家人從孤獨中喚醒,幫助家人擺脫孤獨的懷抱。家族中的其他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獨,只有她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被捲入這混亂的迷失生活當中,她沒有迷失方向,她找到了自己並堅定的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們生活在充滿陽光和誘惑的時代裏,我們每個人都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包圍着。但真正能不被誘惑的人又有幾個呢?突然感覺能不被誘惑的人,有多麼強大的內心力量。也被烏爾蘇拉抵抗孤獨的決心勇敢而感到榮耀,烏爾蘇拉從不退縮,在惡劣的環境下自強不息,活出波瀾壯闊的一生。由衷的佩服她,學習她頑強向命運抵抗,終於活出自己的燦爛。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筆下的充滿着神話和幻想的一部經典的作品。這本書雖然有點難懂。但讀起來會讓人回味無窮。非常喜歡裏面一段經典的語句是: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希望你讀到這本書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5

生命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彷彿預示着他們將有相同的命運。一是死於非命,二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他們也曾試圖用他們的方式突破獨孤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是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將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越文明,越孤獨。

在當今社會大染缸中,有多少人被染黑了心,染紅了眼。我們逐漸開始懂得隨大流,開始應社會的需求的需要,逐漸開始盲目的去迎合他人,慢慢的失去自我。我們在這個社交圈中我們害怕孤立,畏懼孤獨,也漸漸喪失自我。社會中,更多在喧鬧之後離散不再聚首,煙花散盡後獨仰冷寂星空。人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應學會享受孤獨,有自己的獨立的認知和思考。

在芸芸衆生中,敢於與世隔絕,獨善其身,任周圍他人的鬧騰,你卻不關心冷落孤寂,像一朵花在荒涼沙漠中,不願向着微風吐馨。只有學會忍受孤獨,思想才能更加獨立,才能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不隨波逐流。記得宮崎駿說過“生命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隨波逐流。”

與世隔絕的背後是更獨立的與時俱進,而不是僅僅活在自己的世界。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孤獨與無聊,寂寞是不同的,孤獨是拔於流俗的清醒思考,是難得的自我反省與觀察他人的契機。人生自有路,不懼險與獨。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只能把理想寄託與自己精神世界,默默的承受着一切,百年孤獨就像是宣泄的世界的模特。就像書本中的烏蘇拉爾,她孤獨了一生,卻堅強了一生,她看遍了子孫三代榮辱興衰,明白世事變化,卻從未忘記自己的本心,堅持着自己的尊嚴與規矩,她從未庸俗過,從未像家裏強壯的男人妥協過,沒有像新事物的'變化低頭過,她的生命,滿是花海。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的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6

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在孤獨的面前,永遠是渺小的,正如此書所言:“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這部描述了一個歷經百年,由興到衰的家族的著作,剛開始讀會讓人十分迷茫,書中既穿插着錯綜複雜人物關係和姓名,並且作者又別出心裁的將七代人的姓名重複,這樣讓讀者感覺身臨其境,也突出了整本書的色彩,“孤獨”。以我這個年紀,現在讀這本書是有些困難的。開始,我就被無限重複的人名和繁雜的倒敘插敘所搞暈,讀完了第一遍,我的腦子裏充滿了人名和敘述,我沒有感覺出來這是一本名著,反而像一本繁雜的史書,迷茫,空曠充斥在我的想法裏。當我一遍又一遍的重新去讀時,我才發現這本書後面隱藏的那副宏圖壯景。

這本描寫一個長達百年的家族—布恩迪亞家族由興到衰的著作,書的開頭就從上校的回憶開始記起,那時的馬孔多,還是不開放的,它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一塊微不足道的磁石也可以引起整個村子的轟動。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他有着開放,前進的精神世界,但是在那個時候,馬孔多狹隘,無知,與現實格格不入。當他發現他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矛盾,甚至完全相反,他努力的想去改變這個現實,可他做不到,這時,他的精神失常了。他被家人綁在了慄樹上,隨之而去的,是馬孔多的未來。這正如當時拉丁美洲的社會背景,一個剛剛被解放的地方,人們的思想裏充斥着無知,這使得當時的拉美孤獨,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在書的最後,這個家族徹底被颶風捲走,這也暗示了作者對衝破孤獨的渴望。

書中穿插了很多幻想,與現實相交錯,在這種似像非像的意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種空曠的境界。當這個家族由興到衰,直至滅亡時,我甚至感覺不到作者給予我們的孤獨,而當我讀完了書後,我又感覺到這本書字裏行間都穿插着孤獨的色彩,現實與幻想,開放與狹隘,描寫的淋漓盡致。這正如這個世界,差距,潮流,與靈魂深處的孤寂和迷茫。

這是部令人驚歎,令人恐懼的偉大小說,在書中那無法掙脫的無力和孤獨,夢想,激情,皆爲泡影,暴風之中,只留有那絲縷舨的回憶。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7

許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

這是這部近三十萬字小說的開頭部分。容納了“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層面,正是在這樣的時間結構裏,我煞費苦心地去衝破七代人所帶來的枷鎖與束縛——正如那七代人要去衝破那百年的孤獨一樣,可他們最後只有面對手稿卷的無言與消逝。我沒有最後,還不到說“Theend”的時候。我僅僅是讀懂了一小部分,因爲只讀了這一遍,對那種打破孤獨的方式也許只是皮毛的理解。故不在此多加筆墨。可是關於第二代人的故事(尤其是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我倒是有話想說,也就讓他成爲本文的主旨吧。

原本在金銀店裏搗弄金屬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在一個星期二的午夜,當行刑槍聲響起的時候,他成爲了一名上校。

他曾發動過三十二次武裝起義,無一成功。他逃脫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他身穿戎裝,馳騁沙場,卻變得毫無方向,他下令槍決自己的老友,不讓母親靠近自己三米以內的地方,他在戰爭中失去了最初的方向,是孤獨的失敗者,一切的起義顯得毫無意義。

他在尋找中忘記了尋找,不僅是他,他想用戰爭衝破孤獨,卻衝破了自己的擁有。

還記得美國打着“反恐”的小旗,隨意干涉別國內政。也許他本來就是爲了反恐,可是卻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戰爭的泥潭,自身安全也急劇惡化,一切都歸咎於他自己的獨霸。

近日有關敘利亞的草案在聯合國表決,中國和俄羅斯果斷投出反對票,沒有讓西方國家得逞,這也是在懸崖邊上拉了敘利亞一把。我想說的是,你們看不慣巴沙爾家族的獨裁,想主張發揚你們的“民主”、“博愛”,這沒什麼不妥,這是大家共同的目標,就不能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談,非要搞“制裁”、“軍事幹預”,有什麼用呢?到最後只留得一堆爛攤子,讓這些國家的人民再陷入戰爭的陰霾。

讓這些人都讀讀《百年孤獨》這本書,手稿卷與颶風終結了一切,歷經七代人而孤獨的家族,必定不會重現。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8

孤獨是寂寞唯一的出口

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上寫道:這本書映射了一個大陸人民的貧窮與富足。不可否認,《百年孤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社會角度上來看,它的確可以稱之爲“拉美的聖經”,但於我而言,它只是一本“孤獨”的書,僅此而已。

書中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似乎的確如此,我們赤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精神混沌,唯一能感知的或許只有自我和孤獨,等到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歸於黃土,唯一能知道的未來或許只有孤獨。

小說中布恩迪亞爾族的每一個奧香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的存在好像都是爲了印證這一點。他們都繼承了布恩迪亞家族奇特的吸引力以及莫名的孤獨,或瘋狂、或執着、或暴力、或獨裁。他們憑藉着這股吸引力獲得異性以及一切的物質和享受,彷彿這些都是武器——抵抗孤獨的武器。

他們或翻越荒嶺,建立新鄉;或發動32場內戰,屢戰屢敗;或歡飲達旦,暴飲暴食……但最終都失敗了。他們終於深陷孤獨的泥沼,一切都與梅爾加德斯的預言一般無二——“家族中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家族的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

故事的最後,馬孔多這個蜃景般的烏托邦,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而“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陸上第二次出現了”。

我想,馬孔多早已被迷惘所籠罩,被慾望所吞噬,纔會降下《聖經》中所提起的颶風,而這一次的根源,或許還在於“孤獨”二字吧!人們尋求着各種方法企圖消滅孤獨,卻最終在慾望之中迷失了自我,直至“長着豬尾巴的怪物”誕生,一切也都成了過眼雲煙。

誠然,我在自以爲最孤獨的時候,讀了這本“孤獨的書”。正如馬爾克斯所說,“很多人選擇了向虛擬現實的魅力屈服,寄情於自我幻想,這縱然不切實際,卻更能給人安慰”,但安慰終究只是安慰,孤獨仍需面對,而我們能做的,不是因爲它鬥爭,而是學會與它相處。曾聽過一句話:“人生總有些黑夜只能獨自通過,如果實在沒有熱鬧,不必悲傷,無須盲目,一個人也要燦爛地穿行。”

寂寞是造化對羣居者的詛咒,孤獨纔是寂寞唯一的出口。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9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我看得最困難也是最久的一本書,每一代人都用同樣的名字命名,這常常讓我頭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最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

先說說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繫。爲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看到那裏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堅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0

就在最近,我讀完了馬爾克斯寫的《百年孤獨》。最開始,我選擇這本書時其實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現百年孤獨的字眼,所以我纔去書店買了回來看。

在我剛開始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覺得太深奧了,有很多地方都讀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謬。這本書中的人名反覆出現,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這是隻有在電視劇中才會發生的。從生活實際出發,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會有。但是這些竟都寫在了這本書中,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來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奧或叫做奧雷良諾,一點新意都沒有。且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雖然憑藉我的閱讀水平還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詳細解釋什麼,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細讀幾遍一定能夠讀出一些更深的東西,只是我現在實在是沒有這個能力。

人物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首先,他們叫的不一樣,不像別的那麼複雜,記都記死了。然後就是他們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這樣的懷疑並不離譜,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樣嘛。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然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彷彿這樣纔是正確的歸屬,一切是命中註定的。

雖然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着波折,但這個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傳着,並且一直傳承了下去。只是最後,當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時,讓這個百年世家終於陷入了衰敗。不過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開竅了,因爲他最終發現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這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

即便合上手中的書,那些情節還會在我的腦海中一幕幕地涌現出來。這本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1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裏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着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爲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纔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着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爲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麼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隻有停下來纔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纔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纔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颳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麼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雲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2

有這樣一句歌詞唱到“孤單是一羣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後來反覆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爲孤單,才使一羣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一起,彼此消磨着對方的時間,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羣孤單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紙醉金迷中沉淪,自己內心的牆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隻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註定孤單。

正如同我剛開始對那句話的不瞭解,我在讀《百年孤獨》這本小說的時候,發現孤獨二字在文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當我合上書本,再去細細品讀,卻又看到了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隱藏着的孤獨,甚至乎那個時代的孤獨。

孤獨之處首先體現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貝麗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阿瑪蘭妲以及從他們身上展開故事中聯繫到的相關人物的結局都不約而同地體現出孤獨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亞上校,在他身上當真發生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誰會猜想到當初那個延續着父親沒做完的事業在實驗室裏鍊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會成就那樣一番大事業,征戰沙場,殺敵無數;又有誰料到原本對梅蕾黛絲充滿愛意,對家庭充滿關懷的男子會在戰爭中漸漸迷失其本性,變得麻木不仁;更不會有人料到其結局竟是那般。

原本與梅蕾黛絲結爲夫婦,孝順的布雷迪亞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獨往那個時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實驗室裏鍊金的時候了。但戰爭,因對那處“世外桃源”的衝擊而爆發的戰爭卻使他徹底改變。冷血,孤僻,對周邊的人充滿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劃定的範圍以內出現,包括其母親。用武器圍成了人牆,把自己包圍其中。

至於其他人的孤獨,我搞不懂爲什麼阿瑪蘭妲要讓自己籠罩在孤獨中,一直費盡心機想要博得意大利技師皮埃特羅的喜愛,到手了卻死活不要,讓皮埃特羅落得自殺的下場。後來又有了情人赫裏索多上校,兩人情至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悲傷與孤獨中渡過。我想也許是因爲她失手害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詛咒,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3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馬爾克斯的一部傑作,他因這部偉大的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馬爾克斯使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那些由於愚昧、保守、落後以及情慾所造成的孤獨,表現了一種因爲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的民族性成爲阻礙民族或國家進步的一大障礙。

我是在幾個月前閱讀這本書的。書的開頭是那樣的奇異——“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我登時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越往下讀,竟發覺自己是愈發地欲罷不能了。

從故事的開始到結尾是很漫長的——竟跨越了七代人。首先出場的是布恩蒂亞以及他的妻子烏蘇娜。他們開拓馬孔多鎮的過程着實是已經令人驚奇不已了。而布恩蒂亞同吉卜賽人進行的種種交換更是讓人感到荒謬至極,更爲可笑的則是他將幾十枚金幣全部熔化後無法將它們重新提煉出來的情節。不過看到這裏的時候,我還只是覺得這部作品非常好笑而已。

接下來的情節變得更加精彩,從意大利來的鋼琴師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因追求阿瑪尓塔沒有成功而割腕自盡,奧雷連諾的妻子雷麥黛絲難產而死……這些情節可謂是驚心動魄、跌宕起伏,讓人在閱讀時完全沉浸其中,心情隨着內容的變化忽而激動、忽而憂傷。

隨着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布恩蒂亞發了瘋,被鎖在樹上,烏蘇娜也變得日益衰老;奧雷連諾上校在經歷了無數次沒有意義的戰鬥之後,終日以做小金魚度日……看到這裏時,他們所共有的悲劇性命運令我感到十分疑惑,但我仍不能明白箇中的因由。

再到後來,情節已逐步推向高潮。當阿卡蒂奧的長女雷麥黛絲飛上天空從此消失時,我感到情節的荒誕實在已到了讓人完全無法想象的地步;而當梅梅的兒子最終破譯了神祕手稿,整個馬孔多被突如其來的狂風夷爲平地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有着相似的名字,看似不同的性格和相異的外貌。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最終都走向毀滅呢?作者在書中顯然已給予了我們許多暗示:“是孤獨。”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性格,決不能讓自己固步自封。只有這樣,布恩蒂亞家族的悲劇結局纔不會再次上演。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4

讀完這本書,我所明白的第一個道理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做一半就妄加猜測與評論。讀書亦是如此。在《百年孤獨》的後半本中,彷彿隔着紙張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孤獨氣息,而這在前半本是沒有的。所以,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一種更爲奇妙的感受在我的腦海中產生了。

在這一本書中,大多數的篇福是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開始時的五世同堂,到最後的一個人被螞蟻食用殆盡,最終奧雷里亞諾化作一道光,布思迪亞家族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故事中的第一代主人公做了個夢,夢到馬孔多會變成一個玻璃大廈林立的美麗城鎮,但鎮上卻沒有布思迪亞家的人。這似乎就預視了布思迪亞家的結局。坦白地講,就算家族裏的最後一個人沒有在一陣光中消滅,這個家族也是難以長久的。家族中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着大量的致命缺陷,每個人之間似乎都有看不可化解的矛盾。到了家族的第七代。整個家族已然是風中殘燭,只剩下了兩個家人。而在布思迪亞家人丁最爲興旺的時候,能有十幾個人一同聚在屋中吃飯。每個人的死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如瘋子一般追尋“真理”的第一代何塞死在了大樹下。第二代的兩人一個因爲暴虐而被槍決,一個在發動戰爭後走向孤獨的死亡。而第三、四五代人們,他們總是做出一些能將自己置之死地的事,導致了家族的最終悲劇。

在這個故事中,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作爲上帝般存在的,他所寫的手稿,精確無誤地預言出了整個布恩迪亞家的命運。仔細想來,布恩迪亞家所有的興衰都與他有所聯繫,是他向第一代何塞賣去了各種科學鍊金設備,引來了無數的商人到達馬孔多。但也是他,用自己的靈魂引來了第四、五代何塞的死亡。似乎所有事情都怨他,但又似乎所有事情都不怨他。他的確是一位謎一樣的人物。

其實《百年孤獨》帶給人的直觀道理並不多,但卻都誇張而引人深思,比如保守派的不守信引發了幾十年的戰爭;想靠幸運換取財富的第五代何塞等,細細地品味完畢,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一個寶藏。

這本魔幻現實主義的鉅作,請恕我無法將它全盤托出,如果你想真正的瞭解它,那麼就自己閱讀和欣賞它吧!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5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初次買回這本書大約是在兩年前,爲了使自己的格調看起來更高而硬着頭皮嘗試走進這本書。然而,在翻看了大約半小時後,我便被這冗長的劇情、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嚇退了。於是,囫圇吞棗式地馬虎將書“翻”到封底便落荒而逃。想來,當初這樣的舉動許是對此書、對馬爾克斯的褻瀆。

而今,再次翻開有些陳舊的書頁,帶着些許歉意和近乎贖罪的心態,竟是被它吸引了去,於是挑了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坐在朝南陽臺的靠椅上,獨自一人,一口氣將書讀到了底。

我似乎有些理解了家族重複取名的傳統,叫“奧雷里亞諾”的人大多性格孤僻、且體態消瘦,叫“阿爾卡蒂奧”的又多是體格壯碩、行事魯莽。於是,重複的取名導致了家族命運的不斷輪迴,推動家族的覆滅。其中一對在年幼時互換姓名的雙胞胎也頗有意思。儘管他們互換了姓名,但在長大後越發與匹配“對方名字”的模樣發展,最終在死後,因朋友們醉酒後的失誤,又把他們的棺材錯誤的埋進寫着“對方名字”的墳坑裏。作者在此,或許是暗示了他們到死也沒能擺脫受姓名束縛的命運吧。

布恩迪亞家族的不通人性、不懂愛情的通病將他們帶入了更爲深刻的孤獨。上校和17個素昧平生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無一例外遭暗殺,他深愛的妻子被毒死;阿瑪蘭塔害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麗貝卡的婚後生活以丈夫被神祕槍殺告終;費爾南達爲阻止女兒與族外人戀愛,派人殺死了男方,但她的孫女卻因爲和近親通婚,生下的孩子長着條豬尾巴,被發現時正在被螞蟻蠶食……

最後的最後,正如經過百年才被翻譯出的羊皮捲上所預言的那樣,小鎮遭受着一場颶風將正在翻譯這羊皮卷的最後一代奧雷里亞諾,連同整個家族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一併抹去……

故事至此結束,留給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復的震驚和良久的深思。我自覺無能對這樣的作品作出任何評價,有的,僅是完成閱讀的成就感、快意,以及對一個註定百年孤獨的家族深深的惻隱。

初中讀後感|讀一本好書讀後感|好書推薦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6

最近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裏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彷彿他們都在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着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爲上帝不想讓人們過於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後,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着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裏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鬥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着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爲什麼?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爲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爲什麼要回來,過着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捲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宏遠的意義,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會有這一百種理解。我只看到了他們極力想擁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們未能作出相應的努力,或許他們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許我們也一樣,但是他們應該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