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父母的語言》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1

我有兩個孩子,大女兒10歲,小女兒4歲,聽了父母的語言,讓我覺得很驚訝,翻轉了我的認知。原來父母的語言是那麼的重要,對孩子的成長有那麼大的影響。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有什麼想法,基本都是心裏想,不和孩子溝通,然後就去行動,很少去和孩子說,我爲什麼這麼做,總覺得她們很小,說了她們也聽不懂。比如,給孩子洗澡時,感覺水不太熱了,我就會加快洗澡的速度,那孩子正在開心的玩耍,不願意配合,我就會兇他,讓她聽話等。

遇見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方向和動力,雖然孩子已經過了0到3大腦快速發展的年齡,但我願意從我自己去改變,在接下有限的幾年內,盡我所能的去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那怎麼樣科學的給孩子溝通呢,作者提出了3T原則:

1、turnin共情關注,跟着孩子的感覺走,多觀察孩子的動態、去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後就去行動肯定她的感受。

2、talkmore充分交流,多用一些名詞,少用代詞來和孩子溝通,比如:我喜歡這個,應該說我喜歡這個這幅畫,多和孩子用脫離語境的方式討論話題,(沒有看到的,也可以去講,豐富語言的擴展),發揮想象力。

3、taketurn輪流談話,給孩子更多的互動,讓孩子感受到因果關係,多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用封閉式(是不是,好不好)、命令談話的方式,多用開放式的方式。

4、turntakeoff,作者提倡關閉電視和手機,因爲電子產品不符合3T的原則。關掉哪些不關注、不輪流、不交流的電視或手機,電子產品沒有人和人之間的連接,孩子長時間看電子產品,生活中就缺乏互動,情商會不斷下降。

3T原則和孩子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在數學、思維方式、自控力和品格養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真是每個孩子最省錢的投資。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2

聆聽老師講述《父母的語言》後,我的感觸與受益良多。

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孩子,所以作爲孩子的啓蒙教育者,父母以身作則,用耐心的態度,溫和的言辭來感化與教育孩子實爲必要。若言行得當,那孩子必將也是一個溫文爾雅,行爲得體的人;反之,若以暴躁嘲諷的態度來面對孩子,那麼,我們很難保證孩子會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古語永不過時。要想孩子擁有光明燦爛的遠大前途,父母的語言就必須恰當,如此才能爲孩子搭建牢固的地基,培養出開朗、活潑、自信、大方的人。而我也明白,自己在今後的生活中必將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對於孩子的'影響,以身作則,如春風化雨般培養孩子健康的心靈。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3

都看完了才發現這本書有三個同姓的作者。蠻奇怪的。我有點不明白。因爲書中始終是第一人稱敘述,並不存在其他的作者。

開頭很吸引人,所以我一直惦記着,優先讀完了這本書。但是後半部分看起來真的是很費勁,因爲翻譯的水準不夠高。翻譯方面,有很多詞不達意和語句不通的情況,很影響理解,還有明顯上下文矛盾的情況,不知道是原文的問題還是譯者理解的問題。在我看來,至少譯者的中文表達能力是比較差的,無法發揮出文字應有的力量。作者的寫作也有問題,有幾個話題是突然蹦出來的,還有一些內容感覺跟上下文都沒有關係。開頭的故事描述非常好,但是後面的理論內容就開始拖沓、混亂、囉裏囉嗦、缺乏邏輯。如果把那些重複的,多餘的,抒情自嗨的話都刪去的話。可能這本書的文字能減少1/4,閱讀體驗則會好很多。

撇去缺點不說,這本書還是一本好書,可圈可點。首先它說明了,父母的語言在兒童早期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又提到了其對兒童智力以外的積極作用。包括自控能力、道德感、親子關係等各個方面。還給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包括增加談話數量(隨之會提高質量),少用代詞,多誇獎和正確誇獎孩子(基於具體行爲過程,而非基於個人),多使用數量詞彙和幾何詞彙,和孩子一起讀書等。3t原則,共情關注,積極交流,輪流談話。這些內容都很好,不過我不是很在意,因爲我在這方面做的還不錯(自我感覺)。

後面很大一部分內容在講作者負責的3000萬詞彙的這個項目,推廣情況,對美國的意義等等。看到作者對項目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描述,我想到了同時在讀的《助推》,感覺用助推的方法可能能更好的實現這些目標。沒想到,後面作者還真提到了助推。在我看來,中國當然也應該進行這樣的助推,在產檢過程,分娩前後,基礎醫療衛生服務中都可以提供這些知識,還可以通過電視媒體,網絡媒體進行宣傳。尤其應該針對農村低文化素質人羣做大量的宣傳。因爲城市知識女性擁有的資源相對已經夠多了,包括經濟基礎、自身文化素質學習能力、圖書和教育資源等。

  《父母的語言》讀後感4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說:“你永遠不知道你的付出會收穫什麼,但是你無所事事的話,一定不會有任何收穫。”

最近,讀完了《父母的語言》這本書,覺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別如果寶寶還不到三歲,特備推薦讀一下。

一個孩子最初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軌跡,拉開學習差距的不在於後天的學習態度,而在於三歲以前父母給予的3000萬詞彙。

因爲所謂的“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並不是他們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得到薰陶。

研究表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種檢驗。

本書以豐富的實例,給讀者闡述了3000萬詞彙的重要性。也以具體的情境,在語言與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爲讀者給予了指導,其“3T原則”一直貫穿始終。

請相信父母語言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既免費又十分重要、不可浪費的資源。

  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是告訴父母應該怎樣和孩子對話,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其大腦潛能即“3T”原則法:

1、共情關注(Tunein):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麼;觀察、理解、行動。

2、充分溝通(Talkmore):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抱着孩子討論當下的事情,少用代詞,逐步培養脫離語境的語言。

3、輪流談話(Take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不做簡單問答,耐心等待孩子迴應。

4、另外還有後面提到的第4“T”:關掉電子設備”(Turnitoff)。

  參照書中的理念,我們應該盡力做到:

1、爲寶貝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2、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

3、稱讚過程,努力是獲得成績的關鍵因素;

4、鼓勵孩子超越其行爲,培養孩子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建議性的語言,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爲,向孩子解釋規則的道理,管教不感情用事;

5、言傳身教;

6、培養孩子的因果思維;

7、將固定思維轉變爲成長性思維。

說實話,從看完這本到現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書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

第一段講的是,作者是怎樣進入到這一研究領域的,本書的作者本身是一個腦外科專家,但是因爲懼怕給病人做開顱手術,所以專門研究顯微鏡下的人工耳蝸,併爲大量失聰兒童實施了人工耳蝸手術。作爲術後的效果跟蹤,讓他和他的研究小組,有了神奇的發現,就是患兒的智力、閱讀、語言功能的恢復情況,並不取決於他的家庭富有或貧窮,而是父母的語言。

在育兒書籍方面我很喜歡看美國人寫的書,作爲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國家,在我們中國人還在想着怎麼解決溫飽、實現現代化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足夠閒的時間和金錢,支持他們去開展各類實證研究。我喜歡看實證研究的書,真是的故事讀起來不費力,真實的數據也更加讓人震撼和信服。

當然數據是真實的,但是分析邏輯是主觀,作爲研究者難免會有些對自己研究成果的過分自豪。我們閱讀的時候,還是要部分借鑑爲好。比如說,書中提出父母多輸入數學詞彙,孩子將來的數學天賦將被更好的開發,而多語言中多加入方位詞,孩子的空間感會變得很出色……我到是覺得,每個家長說的語言都不可能是無限多的,受到教育背景和自身環境的影響,很肯能側重某一方面的詞彙,而其它方面的詞彙,就會相對少些。我們也不必過於在意這些,只要能夠積極的回覆,多多與孩子聊天這就足夠了。

最後一段講的是作者的丈夫唐納德.劉,他的丈夫是一名兒科醫生,在20xx年爲了救兩個被捲入海浪中的小男孩,而失去了生命。

作者這樣形容自己的丈夫: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我的真愛。對於他來說,站在岸邊看到兩個小孩在掙扎,立即去幫忙是無須爭論和猶豫的。他是一個小兒外科醫生,孩子需要幫助,孩子就要得到幫助,這不僅僅是一項準則,這是他生活的方式。即使他知道採取行動會使自己喪命,他也不會站在岸邊,眼睜睜地看着孩子掙扎。

文章說,許多孩子從一出生就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潛能。他們在掙扎,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作爲父母,雖然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怎樣,才能配得上我們孩子的潛能,但是盡我們所能的做我們可以做的,是愛之所致,也是作爲成年人對於孩子,對於社會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後來,唐納德被稱讚爲英雄。最後我想說,無論如何感謝這對有愛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