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母親的讀後感大綱

有關母親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有關母親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母親的讀後感

有關母親的讀後感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高爾基的名言。這句話時刻激勵着我,在看了高爾基的《母親》後,我更加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母親是至高無上的,這部書的主人公巴維爾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在父親死後,他懂的了珍惜母親。而在書中,我最喜歡的正是高爾基筆下那個平凡卻默默付出的母親。

讀了這本書,我感慨萬千,體會了書中母親的用心良苦,領悟了爲人處事的道理,做人要學會感恩,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這是一輩子都還不完的“債”!

古人造字造的很好,媽媽不就是由‘女’和‘馬’組成的嗎?天下母親不就像是一匹任勞任怨的馬,爲兒女們付出嗎?母親只會付出,卻從沒求回報,如此廣闊胸懷,除了母親,天下衆人,幾人有?

如果把家比喻成港灣,那麼,母親就是遮風避雨的船隻,如果沒有母親,我們就會成爲不經風雨的幼苗;如果把家比喻成一杯苦澀的咖啡,母親就是一顆糖,放在咖啡裏,咖啡就會很甜,如果沒了母親,人生就會索然無味。

偉大的母親,我贊你!

有關母親的讀後感2

今天,我於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語文課文《懷念母親》一課,讓我有許多感受。在這裏,我就與大家分享一下。

這篇課文通過會議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生母與祖國母親,以及對他們的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生母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我對這句感受頗深:“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我真是可憐作者呀!由於作者長期在外求學,在母親身邊的時間不多,對母親容貌記憶不深,因此只能盡力的懷念,不斷地回想。

正好,我也剛從濟南市素質教育基地回來,作者思念母親的迫切新型我也深有感觸。剛到基地一天,便是仲秋佳節,這本是應該一家人團團圓圓吃月餅的時候,高高的圍牆卻把我們與家人分離開來。雖然那裏有圓圓的月餅,卻不如家裏吃得香甜;雖然那裏有噼啪的禮炮,卻不如家裏看的熱烈。我想家,想母親,想得簡直不能忍耐!在夢裏,我夢到母親,夢到母親慈祥的看着我,夢到母親用手輕撫着我,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着那夢的時候,夢,卻不知飛到哪裏去了。

因此,我應該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哪怕只是幫她泡一杯熱茶、拿一雙拖鞋。何況我已經長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個只會在母親懷裏撒嬌的孩子了,我必須儘自己之力,孝敬母親。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這裏,我便懷着那寸草之心,像普天下所有母親說聲:“萬事如意,永遠健康!”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裏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最後一別八年,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年,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國,來到哥廷根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爲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几個月,不知道是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爲了保存當時真實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我現在不加敘述,不作描繪,只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氛圍裏,活動起來。這活動是輕微的,我簡直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裏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然而這淒涼卻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裏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最後一別八年,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年,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國,來到哥廷根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爲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几個月,不知道是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爲了保存當時真實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我現在不加敘述,不作描繪,只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氛圍裏,活動起來。這活動是輕微的,我簡直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裏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然而這淒涼卻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

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下面描繪在夢裏見到母親的情景。最後一段是: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

我在國內的時候,只懷念,也只有可能懷念一個母親。現在到國外來了,在我的懷念中就增添了一個祖國母親。這種懷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時候,異常強烈。以後也沒有斷過。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着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