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無處重逢》有感

讀《無處重逢》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愛國情懷,是中華文化最優秀的傳統之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讀《無處重逢》有感

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愛國情懷。

當我看完《無處重逢》這本書,我的內心感概萬千。

這是一本講述家國愛恨的書。講述了民國時期的國狠家仇,講述了一代人的愛恨情仇。裏面的每一個人都是那麼的鮮活,彷彿在歷史上存在過。

書中的人物,都有着愛國情懷,對這種情懷有着別樣的體現。

這種情懷源於對生長故鄉和親人的眷戀,對創造美好家園祖先的崇敬,對保家衛國革命先烈的敬仰。

人們總會把祖國比喻成母親,把孝心融於爲愛國心,把愛鄉情放大爲愛國情。這種觀念,始於古代。

在古代,國家觀念是以家爲基礎。崇拜祖先也是中國人的傳統宗教信仰之一。對父母的孝心,擴展到家族相親的情,再擴展到對國家社稷的忠。這便形成了中國人家國一體的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嘗不是家國一體的另一種解讀?

古今又有多少才人訴說着以國爲家的`觀念。如霍去病所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爲?”;李白所寫“國恥未雪,何由成名?”;韓愈所說“以國家之務爲己任”。

當代的青年人也要向前人學習,以祖國的繁榮昌盛爲己任,以國家的衰落爲恥。

愛國情懷,也萌生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依戀。

祖國有數不盡的奇山峻嶺、江河湖泊,亦有道不完的奇花異草、參天古木。這萬頃秀麗山河,無一不激發着中華兒女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當祖國的領土被侵佔,當祖國文化璀璨的珍寶被列強瓜分,中華兒女心中的嗚咽,胸腔的溫熱,化爲冰冷杆槍,以炮火聲奏一曲樂章。

書中的時代背景,正逢一九四三,荒唐開場。山河破碎的場景,刺痛了中華兒女的心。

有幾多人爲了家,爲了國握緊手中鋼槍,血淚共撒沙場,不枉負名爲中華兒女。

也有些人,親人死於敵人之手,家園毀於一旦。他們便奔赴戰場,想着上報國恩,下報家仇。

也有人害怕,害怕一腔熱血,無處傾灑。害怕有心殺賊,報國無門。

也有小女子,可拋卻世間溫柔,換來國民自由日。這一身即許國,難再許卿的情懷,又何嘗不是對祖國愛之深切。

對祖國的愛,還出於對祖國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鐘愛。

中華民族有着極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燦爛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數不盡的文人墨客,有讀不完的經典詩篇,無一不訴說着愛國情懷。

岳飛精忠報國,寫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范仲淹胸懷天下,吟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愛國忠君,曾作“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魯迅甘爲孺子牛,筆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些才子佳人,用自己的文字訴說着愛國情懷。

中國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不但形於詩篇歌賦,還凝成了一件件古物,一處處建築

他們在歲月中浸染了成百上千年。每一件,都凝聚着公匠的心血,傾注了感情。每一件,都與衆不同,每一道裂痕和缺口都有自己的故事。歷經歲月洗禮,雖有殘缺,卻蘊含了中國的文化、精神,凝聚勞動人民的心血。

當坐在書前,彷彿身臨其境。眼前是外白渡橋的斑駁,耳畔是遊園驚夢的聲響。眼眶不禁溼潤了。

戰火紛飛,家國愛恨的時代,我們或許是體驗不到了,幸好還有這樣好的書,可以讓我們體會。

“七分家國愛恨,兌上三分兒女情長,譜一曲風月無限,蕩氣迴腸。”這句話正是《無處重逢》最好的詮釋。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一次次衰而復興,都是因爲愛國之情。這種民族精神始終在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着主導作用。

凡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兒,都有一段赤誠的“中國心”。愛國情從小就埋在每個人心中。當帶上紅領巾,敬軍禮時,當看着天空中的五星紅旗時,當耳畔起國歌的旋律,這愛國情便生根、發芽,終會長成參天大樹。

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紅歌,那些順手拈來的愛國故事,那些倒背如流的愛國詩詞,渲染了每一個人的愛國情懷。愛國之情又何嘗不是一種感情烙印 。刻於骨,銘於心。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講中國話,寫中國字,做中國事,講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我們深深愛着這個養育我們的國家。

如今,愛國並不是讓我們提刀上戰場。

但無論是出於愛國,還是爲了我們自己,我們都應該以實際行動,學習先進的知識,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