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天才》讀後感大綱

《天才》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才》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天才》讀後感

《天才》讀後感1

適合的纔是最好的——讀《天才》後感

拿起教育信息資料,讀者劉萬里的《天才》一文,感慨萬千,雖然故事情節有些誇張,但讀到母親看着孩子翻箱倒櫃尋找自己童年時,她眼裏飽含淚水時,我也不禁悵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美好願望,因爲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整個家庭的未來。孩子的成長牽動着億萬父母的心。

作爲既是教師又是家長的我也一直在問自己,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怎樣對待孩子。

有人說家長不能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應該享受快樂的童年。有人說要放養,也有人說要圈養。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面。家長一味地不加引導,漫無目標,放任自流不可取;犧牲童年快樂,獲得一生的輝煌也覺可惜。我個人還是比較贊同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兒養志,成人養德的觀點。

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教育孩子真的要向農民學學。

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命運。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家長希望孩子早日長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可是做法卻往往不同。

農民日夜思考的是莊稼需要什麼?怎樣滿足莊稼的需要?家長爲教育孩子徹夜未眠,有沒有想到孩子心靈深處的需求是什麼?怎樣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莊稼長勢不好,農民從不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學習不行時,許多家長卻一味指責,很少想過自己的責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地理環境變化時,農民都知道要改變種植方法;社會環境變化了,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觀念呢?

我看作爲家長的我們真要與時俱進,只有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天才》讀後感2

我本以爲天才通往成功的道路是鋪滿鮮花的,但直到我讀了《苦難與天才》這篇短文時才知道原來他們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如此艱辛。

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天才,3歲學琴,12歲首次舉辦音樂會,並一舉成名,轟動音樂界。之後他的琴聲遍及各國,迎來了許多聽衆與演奏家的讚美。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它是操琴功的魔術大師;歌德評價他在琴絃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

可是他遭遇的苦難讓人無法想象:四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真性昏厥症以使他快入棺材了;七歲時患上嚴重肺炎;四十六歲時牙牀突然長滿膿瘡;隨即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五十歲時,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吞噬着他的肌體;他僅活到五十七歲就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折磨,先後搬遷了8次。看到這我不經想:這樣的一生,真讓人同情。不過即使被病魔纏身,身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卻並沒有阻擾他完成夢想的決心。於是又給自己的生活設置了障礙和漩渦,他曾長期把自己軟禁起來每天練琴10至12小時要是是別人要麼怨天尤人就是對生活失去信心,是生不如死的感覺啊,所以他的生活別人是無法過的。

這讓我想到一般遭遇苦難與不幸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絕望而放棄,自甘墮落;一種是不屈不撓,絕不放棄,絕對不會向命運低頭。帕格尼尼就是後者,上帝給予了天賦,同時也給他帶來不少的苦難,但他坦然面對生死,熱愛挫折苦難,他踏着堅定不移的腳步,不管遇到多大挫折苦難,他都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堅強勇敢,樂觀面對,勤奮刻苦,付出了萬分的努力,戰勝了一次次的挫折苦難,一次次的考驗,最終達成理想。他是強者中的強者,高手中的高手,名人中的名人。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但總是錯失了它。由於懦弱,害怕挫敗,連邁出一步的勇氣都沒有,因爲怕被道路上的荊棘刺傷,懼怕了;還有的即使只離成功有一步之遙,但是眼前的挫折太巨大了或者因爲苦難而弄得身心疲憊,無法再走下去了。他們害怕承受這種痛苦的滋味就退縮了,放棄了,因爲他們可能認爲這樣就解脫了。其實他們不知道苦難是一筆財富,有多珍貴,但這隻有堅持到最後,像帕格尼尼這樣的人才體會得到其真諦。戰勝苦難的經歷是多麼有價值,有意義,精彩而又有成就感的。

想想我們自己吧,帕格尼尼是個病人而我們卻是健康的人。面對苦難我們就是如弱者。我記得自己曾經有多少次面對難的題目我總是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面對複雜繁瑣的事我總是推三阻四,我怕苦怕痛,我很懦弱。但現在我明白苦難雖痛苦但成功後的甘甜是讓人多麼喜悅而又回味的。我正在嘗試推開那扇成功之門,儘管前方有多坎坷,未來多麼迷茫,我想試着去闖,自己也該成長了,未來的更大的苦難有多大我不知道,但現在我怎能連這小小的洪溝都跨不過去呢,更別說前方的路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付出纔有回報。我相信只要努力,勇敢面對苦難,屢敗屢戰,風雨後的彩虹肯定很美。

平庸的人不受傷,受傷的人不平庸;失敗的人怕痛,成功者享受痛。苦難對於像帕格尼尼這樣天才的人正是他進步的階梯,而對於弱者來說卻是無底的深淵。從帕格尼尼的經歷讓我知道,對於任何人來說,不管你是不是天才,苦難都是最好的大學,當然,你必須首先不斷被其擊倒,然後才能成就自己。天才就是這樣煉出來的。每個從這畢業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廣闊藍天,任你自由飛翔。

《天才》讀後感3

羅林老師個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卻意味深長,尤其在任教數學的這兩個月來,只要孩子們和老師都端人態度,任何事情都可以解決,每個小孩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有很多人往往會掉進所謂的“負向心理循環”的輪子,比如說,數學考試碰到一道難題,其實對大家都很難。可是你想了一會兒沒有結論,馬上加強了對自己的成見:‘我就知道我數學不行,做不出來。’於是,本來再努力一下就有希望作出來的題,就真作不出來了。等考試成績下來,就更灰心喪氣:‘咳,我就不是這塊料。實在沒有辦法。’如果哪次考試不留神考得不錯,你則心裏暗喜:‘今天走了邪運了!連我也幾乎滿分’。就這樣自動地把相反的證據排除在你的推理之外,並不會因爲成功而對自己的才能更有信心。長此以往,你不僅盡心竭力地在生活中尋找一切可能的證據,證明你不是數學的材料,你還會不自覺地創造證據,比如在明明可以成功的考試中失敗,結果更加堅信了自己是如何不可救要。這是一個惡性的或者說是負向的心理循環:失敗的信念不斷製造失敗的事實;失敗的事實又進一步強化失敗的信念,如此循環往復乃至無窮,最後就真變得無可救要了。”

但是,除了這一“負向心理循環”外,還有另外一個輪子,製造的是“正向心理循環”。具體而言,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是數學天才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證據,證明自己是天才;甚至在沒有證據的時候,也努力爲自己創造證據。比如有的學生,理工科很強,很相信自己“是這塊料”。於是當他碰到一個物理題,怎麼也解不出來。換了其他人早放棄了。可是他說:“這題我要是解不出來,誰能解得出來呀?”結果他苦思苦想幾天,有一天豁然開朗,興沖沖地跑到我家報喜,大有一副捨我其誰的氣概。他就這樣創造了自己是天才的證據。在這種“正向心理循環”中,成功的信念製造了成功的事實;成功的事實又進一步強化了成功的信念。如此循環往復乃至無窮,此人就真成了天才。

其實是不是天才,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的態度,如果學生認爲自己可以的,那麼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堅持下去,直到自己做到。對於我們老師而言,需要把每個孩子都當成是天才,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來教導他們,鼓勵他們敢於嘗試,善於思考,相信自己的能力。

《天才》讀後感4

應試教育制度下,分數依然是教師或者家長眼裏判斷好壞學生或許好壞孩子的法寶。似乎只有分數最高才能證明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剛好現在是各高校發放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君不見名列榜首者就有一種光宗耀祖之感,而反觀名列孫山者,幾人眉眼笑呢?

於是正讀書備考者無論高低年級,年齡大小一股腦都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目的一個考出高分數,成爲天才!只是當你真的成爲天才,一切真的美好?看了這篇《天才》的文章,或許你的心裏就會有一篇心裏反酸的讀後觀感了。

有個孩子就是個考試天才,逢考必贏!這份成績的取得還得歸根於他的父母。母親是教師,父親是局長,孩子尚在腹中倆人便爲孩子規劃:上名校,去留學!高考結束孩子獲得名校錄取通知書,只是孩子看着通知書竟然發呆的坐在那裏,無論母親怎麼問他都回答沒意思。

最後母親想了個辦法,將問話變成選擇題。結果孩子突然來了精 神,比如今天吃啥?A米飯B麪條結果孩子就選一個A,而後再陷入呆滯狀況,再問話若想讓孩子回答,就得再以出題形式進行。一覺醒來,母親來到孩子房間,看到孩子把房間整的亂七八糟,母親問孩子怎麼了?找什麼?孩子沒有反應。於是母親提筆在紙寫着:論述題:你在 找什麼?孩子立即寫道: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們在找童年,而我不知道童年是什麼,醒來就找......母親看到這裏轉過臉淚水不住的流.....

看到如此的《天才》,作爲父母的朋友您是不是有我所說的心酸讀後感覺呢?今後您會不會還逼着孩子機械的學習呢?別的我不知,只知道我周圍朋友的讀後感中可都是不喜歡如此天才的!當然自己也不會作天才那樣的父母!

《天才》讀後感5

這幾天,我利用課餘時間看完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天才歪點子》,日記-《天才歪點子》讀後感。這是上星期我和爸爸從圖書館借的,是我最喜歡的一種類型書。這是一本描寫班級生活趣事的書,裏面的人物非常非常豐富多彩:有“愛哭鬼”李菲菲,“廢話大王”巴克森,“牛奶牌形象代言人”蓬蓬,還有“史上最最最歪的大才子”莊庫,他們一起上演了一幕幕妙趣橫生的精彩故事。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越測越開心”。裏面大才子莊庫吟了一首《如夢令》如下: 音樂鈴聲才住, 遇一隻青蛙擺酷, 自比唐氏伯虎, 牛奶袋子呼呼。

嘔吐,嘔吐, 傾倒蒼蠅無數! 讀了這本書,我感悟到,一個班級需要大家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進退,才能生機勃勃,活力無限!

《天才》讀後感6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

這本書的答案是:沒有人能夠說清楚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了,但是你可以在你自己眼中可以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或許在這一類人中,他們對這個世界有着獨特的見解,他們就是精神病人。這個就是這本書主要新穎的地方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此書是高銘老師所著,裏面的文字通俗易懂,都是以對話方式呈現的,讀者大多可以很容易理解,並且能夠隨着作者投入到書的情景裏面去,大多數看這本書的人都會廢寢忘食,並且還可以看好幾遍。在作者的描述中,讓我知道在精神病人的世界中,原來有這麼多的想法,他們的思維超乎了平常人的思維邏輯,他們的推理方式實在是不得不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讓我刷新了對他們的認知。

他們的眼中,我們是那麼的的無知、渺小、愚蠢,我很驚訝他們的想法,是那麼的獨特,創造了不一樣的世界感知,他們能夠通過很小的東西聯想出更大的事物,並通過自己的頭腦無止境的思考下去。

裏面有提到一個精神病醫生,他說道:如果這個精神病人是快樂的,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打斷他。是的,我們不要用另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如果你覺得他傻的話,然後在他的眼中,你或許什麼都不是,根本就瞧不起你。

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思考下去,生活下去。有時我們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爲什麼這樣做,或許他們只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天才》讀後感7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記錄國內精神病人訪談的手記,這本書中開篇就寫了作者以精神病人爲主題探討世界觀,也許你想說爲什麼要找精神病人來探討世界觀呢?大概是因爲正常人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真正的願意面對這個問題,畢竟大家都在忙着掙錢、找老婆、升職……很少有人在乎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其實,精神病人也有迥異的性格和行爲方式,有喜歡滔滔不絕的,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這點跟大街上的衆生相沒什麼區別,但是他們會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從沒有想過的觀點。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和精神病人接觸,並在最後寫成了這本書。

這本書中寫了不同的精神病人對世界不同的認識,在《四維蟲子》中,絕對四維生物可以先看到我們的死亡,再看到我們的出生,沒有前因後果,其實我很早就瞭解了∶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但是不僅如此,我認爲這本書中還寫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寫的就是一個女孩在不帶黑色眼鏡架的時候,在外面能夠看到每天的顏色,她說∶“灰色就是這天很平淡;黃色就是這天會有意外的事發生,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藍色就是這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發生;而紅色則是最不好的顏色。她的判斷從來沒有失手過”。這是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不過在現在,也存在許多用科學無法解釋的事。

其實在這本書的最後有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想假如你看完這本書,再看到這句話時,也許同樣會有很深的感觸吧!

《天才》讀後感8

我十歲生日收到的禮物中有一本書——《天才之路》。其中有篇關於球王貝利的文章題目叫《天才之路》,讓我記憶深刻,並久久不能忘記。其中有這樣一段:

“聖誕節到了,男孩的媽媽說:‘我們沒有錢買聖誕禮物送給我們的恩人,就讓我們爲他禱告吧。’小男孩跟媽媽禱告完畢,向媽媽要了一隻鏟子就跑了出去,他來到一處別墅前的花圃裏,開始挖坑。

就在他快挖好的時候,從別墅了走出一個人,問小孩在幹什麼,小男孩擡起滿是汗珠的臉蛋,說:‘教練,聖誕節到了,我沒有什麼禮物送給您,我願給您的聖誕樹挖一個樹坑。’

教練把小男孩總樹坑裏拉上來,說:‘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禮物。明天你到我的訓練場上去吧。’3年後,這位17歲的小男孩在1958年世界盃上率領巴西隊第一次捧回金盃。一個原來不爲世人所知的名字——貝利,隨之傳遍世界。”

貝利是靠自己過人的天分與自己的一顆懂得報恩之心得到了貝阿佐特教練的信任,而貝阿佐特教練用信任造就了一代“球王”——貝利。愛心與信任能鋪設天才之路,能創造一個奇蹟,能造就一個舉世球王。愛潑斯坦博士曾經是一個有嚴重學習障礙的人,是他的老師—默菲給他不斷的鼓勵、信任和博大的愛心,讓他一步步成長起來,並完成了正常人也不容易完成的學業,成爲醫學博士。

我想如果人人都擁有愛心與信任,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美麗、和諧!貝利是幸運的,他從一個在貧民窟裏踢垃圾的孩子成長到一代球王,並在世界足壇上寫下了自己光輝的一頁。多少年過去了,貝利今年65歲了,但他的名字依然還年輕着,所有的人都親切的稱他爲“球王貝利”。天才之路都少不了用愛心鋪成,並且這樣的愛,這樣的心將綿延不斷、生生不息、世代流傳。

《天才》讀後感9

今天下午的作文課上,亢老師爲我們放了一部精彩的兒童電影《天才眼鏡狗》,這部電影講述了一隻名叫皮博迪的狗收養了一個叫舍曼的小男孩兒。電影一開始就紛紛幻醒了同學們的眼球。

舍曼要上小學了,吃午飯時一個小女孩兒叫佩妮,佩妮侮辱了舍曼,說它是一條笨狗。舍曼氣急之下咬了佩妮一口,校長叫來皮博迪先生處理事情,法律小姐銀漢魚也知道了,不讓皮特迪在收養舍曼了。

爲了和解關係,皮博迪設宴邀請佩妮一家去了舍曼家,舍曼不小心告訴佩妮時光機的祕密。他們和皮博迪去了古埃及,文藝復興時期和法國大革命。最後又來到了特洛伊戰爭。在這當中,皮博迪告訴了大家他的厲害,聰明。

最後,銀漢魚想讓皮博迪生樂死。可被舍曼的一句話打動了全世界:“不因爲怎麼樣,只要我摔倒了,皮博迪先生一定會把我扶起來……那如果一隻狗是這樣,那好,我也是一隻狗。”最後大家都說自己是狗,就連驕傲自大的佩妮都說自己是一條狗。

在生活中,我也要做一位像皮博迪的人,因爲他是聰明,智慧的人,也可以讓自己身邊的人學到自己身上的品質。

在這片子裏我可以懂得父愛。在這電影裏,讓我知道我應該做什麼樣的人。

這部電影也帶領我們學習了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認識了許多歷史名人,比如喬治華感頓,牛頓,達芬奇等著名人物,讓我們大開眼界,增加見識,真是一部精彩的電影啊!

《天才》讀後感10

我們最終被奴役的是無知。這是我讀《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這本書得到的最好答案,而作者整本書最後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在我看來是整本書最美好的一句話。因爲這兩個觀點,所以在我看完這本書後沒有陷入糾結和困擾中,仍舊很平靜。如果你問我是不是這兩句話給了我什麼神奇的啓發,我要誠實地告訴你,沒有。它只是讓我接受了我們的現實,讓我接受了自己的無知,讓我接受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但是僅此就夠了,僅此就能讓我在讀完書後仍舊能本着一顆初心去看書中的故事和觀點。

我們有時候會深究一些蛋疼的問題不放,比如說,人爲什麼活着?比如說,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再比如說,你從哪裏來,將要到哪裏去?等等。在有些人看來這純屬是吃飽了沒事幹而想的問題,但是有些人還真吃飽了沒事幹,沉在這些問題裏出不來。但是這些問題根本無法讓你給你一個標準答案,甚至連暗示也沒有。所以有的人就特別痛苦,而我年少的時候也陷入過這些問題痛苦不堪,那個時候正值高考,因爲思考活着的意義而完全不能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中去,因爲不知道人活着有什麼意義,所以總是整夜整夜地哭,後來在父母的陪伴下才逐漸好轉,回去繼續參加高考。現在想想,還是因爲那個時候的自己太脆弱,對現實沒有把握所以纔會想在人類生存的意義上給自己一個動力,但是潛意識裏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的循環過程是任何人無法逃避的(也許未來的科技發達到一定程度,可以讓人不死,但是目前我們還是無法逃脫這個自然規則),所以表面上是自己陷入哲學的死衚衕,但是實際上是自己無法面對一團糟糕的自己,讓自己有一個逃避的方向。所以,想想還是年少的自己不夠堅強。而我現在還會思考這些問題,一樣沒有找到答案,但是已經不會讓我因爲沒有答案就放棄生活,所以我跟朋友開玩笑說,我有精神病的潛質,但是我不會成爲精神病患者,因爲我現在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現實。

我終究相信,因爲無法面對現實的不滿,所以纔會從哲學、宗教、科學等方向給自己答案,但是有些東西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即便有答案,也不是目前的你所能探索到的,所以面對無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有勇氣接受!請記住,不要被無知奴役!

什麼叫被無知奴役?

在我的認知裏,我認爲被無知奴役有兩種。一種是絕對相信自己對未知問題所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不願意辯證地去了解其他的`答案,以至於偏執於自己的世界。另一種是絕對相信別人給出的答案,顛覆了自己之前的價值觀,所以自己也糾結痛苦了。

那麼接受自己的無知是不是就放棄探索了?當然不是,因爲我們都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以解決未知的問題是一個快樂的過程,也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過程,但是我們不能因爲偏執某個觀點而發瘋。有案例說過有科學家因爲研究而得了精神分裂症,對於這樣的案例,我不敢說是他一定是因爲無法接受自己的無知而導致的。但是我知道我們在探索的過程要能容忍自己的過錯,也許你研究了幾十年的東西結果是一個錯誤的方向,那樣也不是毫無意義,如果你知道那個方向錯誤了,起碼你是否定一個錯誤方向,科學本來就是不斷地否定錯誤的過程。而哲學本來也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所以對於這一切,我很喜歡《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作者高銘在文章最後的那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如果在一條路上走遠了,看不清自己了,那麼就回過頭來看看,想想自己最初的初心。思考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如果思考不能讓你快樂和明澈,那麼就回頭,第一接受自己的無知,第二想想一切如初見時候的自己。

總會存在一些問題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範圍之內的,而那些問題的各種答案也許更加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包括哲學,宗教,理論物理學,生物遺傳學,中醫學等等。我們無法在自己的認知的水平上給一個完美的答案,所以我們會看到我們認爲奇奇怪怪的人,他們給出奇奇怪怪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實他們知識從你不瞭解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所以要理解他們的存在。但是如果那些人生觀和價值觀衝擊到了你,那麼說明你也被這個答案所吸引了,這個時候我們要記住,如果一切本來未知的問題在一瞬間頓悟,那麼你可能隨之而來會有頓迷,所以如果那個衝擊來得特別大,那麼就接受自己的頓迷,平靜呼吸,懷疑批判接受,如果你真的接受不了就忘記,如果忘記不了就回到初心,回到“一切若只如初見”的時候,不要被其他思想主導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自己的思想被一個外來的思想在一瞬間否定了,那是極其危險的,我不敢說你一定會精神紊亂或者是自殺,但是迷茫肯定是有的。就如木心所說,“如果頓悟不至於漸悟中,頓悟之後恐有頓迷來。”所以如果一個豁然開朗不是建立在你自己的認知能力上,你是沒有辦法去批判接受的,因爲你根本不知道別人給出的答案哪裏是可疑的,也許你只是全盤接受一個未知正確的觀點也說不定呢!所以對於未知問題我們要懷有謙卑和尊重的態度去探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

我們真正會感到迷茫的問題都是未知的,包括未知的處境。有確定的已知答案的問題反而不會讓我們困惑。能看得到的未來也是不會讓我們迷茫的,因爲未來是未知的,所以我們面對未來,大都時候也是迷茫的。爲什麼二十年前的大學生沒有我們現在迷茫,因爲他們畢業了可以包分配,他們可以算是進了大學就可以看到未來,起碼工作是可以得到保證的。但是現在的大學生不包分配,即便研究所畢業也未必就可以馬上解決就業問題,211,985只是給你提供了一個高的平臺,並沒有給你鋪平未來的路,所以這一代的大學生跟二十年前相比,他們更加迷茫和焦慮!但是迷茫焦慮不是單純地因爲他們不努力,也不是因爲他們不懂事,而是生活給他們的未知因素太多了,而面對未知我們卻又給不出一個完美的答案。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也只有去接受未知的處境,努力做好當下才是最好的辦法,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一點點了,那麼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跟着提高一點點了,未來要走的路就會跟着清晰一點點了。

所以面對一切未知都不要害怕,堅強地面對,接受自己的無知,然後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但在一條路上走遠了還沒有找到你的答案,那麼請回頭看看那個最初的自己。

這一切是我讀完《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想告訴你的。但是我不敢妄斷作者的用意在哪裏,所以一切不能算是書評,只能算是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一點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