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說《理智與情感》讀後感650字大綱

小說《理智與情感》讀後感65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說《理智與情感》讀後感650字,歡迎大家分享。

小說《理智與情感》讀後感650字

  小說《理智與情感》讀後感650字 篇1

簡·奧斯汀以反諷刺的手法寫了她的第一部小說《理智與情感》,但寫作技巧相當熟練。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人物個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實細膩,讓人由衷地感嘆簡·奧斯汀對人性的洞察。情節圍繞着兩位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展開,揭露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社會,以婚配作爲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一種風俗,重門第而不顧兒女感情和做人權利的醜陋時尚。如同書名展現的那樣,整個故事集中表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衝突。

瑪麗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餘;約翰·達什伍德夫婦是理智有餘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虛僞,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實際上卻冷漠無情,自私透頂。簡·奧斯汀在故事裏對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讚揚,儘管對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時加以諷刺;然而對缺少感情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虛僞的人,卻表現出極度鄙視的態度。簡·奧斯汀最讚賞的是埃莉諾,因爲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這裏也闡述了簡·奧斯汀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即不能沒有感情,也不能過於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與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利,堅持選擇伴侶的自由。這在當時的英國,應該是一種叛逆的行爲。

理智與情感好比一把雙刃劍,堅持理智,可能會傷了情感,照顧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處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範圍內保持理智,當然最好,這是運用這把雙刃劍的最好方式。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面臨着取捨時,你是理智多於情感呢?還是情感多於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樣,表面上很有情感內心卻很自私自利。所以,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駕御自己的理智與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小說《理智與情感》讀後感650字 篇2

簡·奧斯汀用反諷刺的技巧寫了她的第一部小說《理智與情感》,但是她的寫作方法非常巧妙。小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角色個性描述的都十分真正細緻,令人衷心地感慨簡奧斯汀對人的本性的洞悉。劇情緊緊圍繞着倆位女主人翁的找對象主題活動進行,揭祕那時候美國資產階級社會發展,以配婚做爲女人尋找經濟發展確保、提升經濟發展影響力的一種風俗習慣,重門第而不管不顧子女感情和爲人處事支配權的醜惡時尚潮流。好似小說名字呈現的那般,全部小故事集中化主要表現了理智與情感的分歧矛盾。

瑪麗安是理智不夠而感情多;羅伯特達什菲爾德夫妻是理智多而感情不夠;而威洛比爲感情上十分虛情假意,表層上好像很有情感,事實上卻冷漠無情,自私自利至極。簡奧斯汀在小故事裏對保重感情的角色多方面稱讚,雖然對什麼人到理智上的缺乏也時常多方面譏諷;殊不知對缺乏感情僅有理智或者在感情上自私的人,卻主要表現出極其瞧不起的心態。簡·奧斯汀最稱讚的是埃莉諾。 因爲她感情用事,很理性。這兒也論述了簡奧斯汀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即不可以沒有感情,也不可以過度理智。小故事的女一號均追求完美與男性觀念感情的公平有效的溝通,規定地位上的.平等權利,堅持不懈挑選愛人的隨意。這在那時候的美國,應該是一種判逆的個人行爲。

理智與情感如同一把雙刃刀,堅持不懈理智,將會會傷了情感,照料情感,將會又喪失理智。能很理智地解決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範疇內維持理智,自然最好是,它是應用這把雙刃刀的最好是方法。可是,現實生活中,通常會遭遇着選擇時,你是理智超過情感呢?還是情感超過理智?或者像威洛比老先生哪種,表層上很有情感心裏卻很以自我爲中心。因此,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控制自己的理智和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小說《理智與情感》讀後感650字 篇3

這個故事讀完了,確實不如《傲慢與偏見》看着舒服,主題鮮明。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地方就只是結局處讓人的感慨。

故事結局中露西在這件事上的全部作爲,尤其她最後獲得的成功,滿可以拿來作爲一個人最鼓舞人心的樣板,說明一心一意圖謀私利,不管在進行中表面上會有多大障礙,總是能萬事大吉,大叫好運的,只要不怕花時間,昧着良心就行。

瑪麗安和布蘭頓上校結合了,威洛比丟失了她的愛。一個放蕩、奢靡的貴族紈絝和一個自己不愛的有錢的內心惡毒的女人結婚了。而這同時他愛上了瑪麗安,知道了自己曾經對瑪麗安的感情是如此無法忘記。他得到瑪麗安結婚的消息,內心不可能不痛苦。

埃莉諾和愛德華結婚了,他們經歷了太多。愛德華也因此得到了解脫。埃莉諾不再需要爲別人擔心,她享有自己的小生活。她的哥哥及羅伯特也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每對情侶都情投意合,有相同的愛好。

這種結局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看似完美的結局,是否完美呢?首先直率、感情不受任何障礙的露西擁有無限的才華。她本來可以得到威洛比的情誼,而只是因爲金錢使得這種關係不能實現,這正是現實生活。這部小說且不從它諷刺高層社會的頹廢奢靡的生活方式。僅從現實世俗的觀念來看,這部小說語言不及《傲慢與偏見》風趣幽默、主題突出,其現實意義卻能與現代世俗相符。瑪麗安和布蘭頓相差十九歲,十七歲的少女要克服自己“容易犯錯的戀愛觀”,等到自己內心平靜下來和曾經自己認爲老得不能結婚的人生活在一起,這是多大的悲哀。

反省現實,青春的青澀讓你擁有自己的第一份愛,帶着自己的天真無邪,純淨的愛着世界上的人。而人到成年,內心擁有自己的成見,理會世俗帶來的困擾,尋求一份適合的愛。只是理性吧!就是理智,不是情感。成年的誰都不會再是瑪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