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了《家》有感800字

讀了《家》有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導語:《家》這本小說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滯塞內地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的描述了高公關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了年青一代的反抗精神。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了《家》有感 ,供大家參考。

讀了《家》有感800字

  【篇一】讀了《家》有感

最近正在重讀《家》這部經典著作。初一的時候只讀過一半,這幾天正好藉着電視劇《家》的熱播重讀經典。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內容是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家》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話說: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掩蓋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爲了維護這個作爲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爲代表的那些衛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爲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鬱致死,瑞珏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運也是作品的一條主線,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裏的人。

覺新,作者對他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爲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裏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珏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過覺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爲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

覺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鬥爭。他也有改變和發展,但都是順着一條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們對於舊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衝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裏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複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因爲“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閱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羣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裏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通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運中又有着某種相同——

瑞珏,舊社會的一個女人,可以說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可以說是死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下。我寧願認爲她是死在對愛情追求下,也不願認爲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爲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愛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瀰漫的社會下,如果說她死於封建禮教,那並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麼?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說她死於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所以我更願意說瑞珏是被愛情葬送……

巴金在回憶自己寫下這些文字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熟悉我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因爲我在那樣的家庭裏度過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然而我並不是寫我自己家庭的歷史,我寫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歷史。我寫梅,寫瑞珏,寫鳴鳳,我心裏充滿了同情和悲憤。我慶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進了我的小說,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的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了一聲:冤枉!我真不忍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裏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傷心斷腸的痛史。”

是啊!“青春畢竟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篇二】讀了《家》有感

20世紀30年代初,一個二十七歲的青年,爲了傾吐自己鮮明的愛和恨,宣泄自己積鬱的悲憤,也爲了探索青春的價值和意義,在距故鄉成都千里之遙的上海,用整個身心,寫出了一本近三十萬字的小說。這個青年就是著名作家巴金。這本小說就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家》。

作爲《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被公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它集中體現了封建大家庭制度下的典型形態,書中描寫的高家,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這個舊式的家庭內部充滿着虛僞和罪惡,各種矛盾潛滋暗長,逐步激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好的東西遭到無情地毀滅,高氏三兄弟的戀愛故事,以及梅芬、瑞珏、鳴鳳等青年女子的命運,最終都免不了悲劇的結局。

《家》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這些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慧,他思想先進,充滿活力,是高家的叛逆者,是美好與希望的象徵。然而書中還有個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覺新。如果說覺慧代表的是夢想,那麼覺新代表的則是現實。他無疑是《家》中內心最複雜、最矛盾的人。大少爺覺新也曾受到過新潮思想的薰陶,也曾有過出國留學的機會,曾幾何時,他是一派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着希望,對人生充滿着追求。然而作爲高家的長房長孫,他放棄了理想、愛情,順從了家族的安排。這份包辦的婚姻,成爲了一切悲劇的開始,在這以後,不幸接二連三地降臨,他隱忍退讓,獨自承受着痛苦,希望以此來換取些許的寧靜。只可惜他的委曲求全不但沒有爲他帶來安寧平靜的生活,反而間接導致了他愛的人相繼離他而去。失去了兩個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同時也失去了幸福的資格,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只剩下他獨自痛苦地面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