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書的故事讀後感(精選8篇)

書的故事讀後感(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書的故事讀後感(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書的故事讀後感(精選8篇)

  書的故事讀後感1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書的故事》的書。這裏面說了很多關於書的故事、書的發展歷史,還有關於文字和紙的歷史及發展。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不僅人類有自己的歷史,而且連書都有自己的歷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文字的歷史。起先,人們打手勢告訴對方自己在想什麼;後來,人們漸漸地開始畫圖畫來表達語言;再後來,人們發明了文字,隨着時間的流逝,文字也慢慢地發生了改變。

如今進入了電子時代,大多數已經開始用電子書等電子設備,紙質書籍的命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它們是否會與那些蠟板、蘆葉書、羊皮紙、竹簡那些遭遇同樣的命運,被遺忘和消亡呢?這本書也許在爲自己的將來所擔憂!

或許有些人覺得紙質書攜帶不方便,材料及生產製造工藝也不環保,所以認爲它們應該被銷燬掉。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爲,因爲假如電腦突然壞了,存在裏面的書籍內容也未被及時保存。所以我認爲紙質書還是應該被保留的。

這就是我讀完了整本書的感受。不管書未來的命運會如何,但我會好好珍惜與它生活在一起的每一天。

  書的故事讀後感2

《書的故事》是蘇聯作家伊林寫給少年兒童的一本科普讀物,講述了人類信息傳播的歷史,從文字的歷史開始,講到發明紙張和印刷術。

在上古時期,人們還沒發明文字和紙張,人們之間的交流靠打手勢。他們用背的方法來記東西,這樣既不方便,也浪費人力,還容易忘。後來人們發現,可以用實物來記,漸漸地,這種方法就流傳開了。過了一段時間,人們開始用圖畫代替實物的方法,比如,想寫大象,就在石頭、巖壁等上面畫一頭大象。這樣可以代替實物,方便多了。

再後來,出現了文字。因爲人類的生活在變化着,由遊獵部落,漸漸變成農牧部落。爲了方便生產生活,記號慢慢代替了圖案。又經過了幾千年,許多種畫圖的文字,慢慢地變成了記號的文字。直到我們現在,有好些地方,還照舊用着象形文字呢。

有了文字,人們試着找出一種物品來記載文字。漸漸地,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試圖製造紙張。埃及人發明了蘆草紙,將蘆草莖劈成薄片,一片片粘合,再壓平,晾乾,磨光。但蘆草紙不易摺疊,只能成捆地卷。

後來人們用蠟版刻字,蠟版雖然易塗改,但不易保存。後來,人們試着用羊皮紙。羊皮紙雖然代替刻字的石頭,但是價格太貴,而且不容易塗改。中國人開始用草根、樹皮來製作紙,可以摺疊,便於塗改,也不易碎。經過不斷的改進,紙被世界各地廣泛應用。

書的命運,往往跟着人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命運而轉變。書不僅記錄過去的歷史,指示各科的知識,書的本身也參加戰爭與革命。

如今,進入電子時代,紙質書的命運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但我相信紙質書是不會消失的。因爲紙質書傳承着厚重的歷史、文化,承載着人們的情感。所以我們不必爲紙質書的命運憂心忡忡。

  書的故事讀後感3

寒假裏,我讀完了《書的故事》。這本書講的是人類信息傳播的歷史,從字的'歷史講起,說到我國四大發明裏的造紙術和印刷術。

從這本《書的故事》裏面,我知道了起先,人們是用打手勢來傳遞信息;到後來人們習慣用畫圖:比如是個“日”字:最早像個甜甜圈,逐漸是先畫一個圈,裏面點一個黑圓點;後來是個日字,只是沒筆鋒,最後就像我們寫的日字。

現在到了電子時代,大多數的人已經開始用電子書,紙質書籍的命運受到了威脅,它們會不會像竹簡、羊皮紙和蘆葉紙那樣消失呢?這本《書的故事》也許是在爲自己的命運擔憂!

也許有些人覺得帶着紙質的書籍很不方便,材料和生產工藝也不環保,認爲紙質書籍應該被淘汰。但我卻不這麼認爲,如果哪天電腦壞了,存在裏面的內容、資料就全都沒有了,所以我想紙質書籍應該被保留。

我覺得不管書籍的命運會怎樣,但我會珍惜每一本書!

  書的故事讀後感4

我自選的書本是《阿噗角的小屋》,裏面有十章,每一章中都有一個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是奇怪、驚險、有趣的。

故事中的人物有阿噗、跳跳虎、小豬等等,這些人物和一動畫片的人物息息相關。更有意思的是題目的意思是這樣的:阿噗角其實不是一個角落,而是一塊地,而這塊地上建起了一座小屋,很有趣吧,還有在一些頁面底下有你不知道的意思,而且它的一個詞很有古人味,“方纔”是“剛纔”的意思,很新奇吧!阿噗是個很創意的小熊,文中總是把主語放在中間,我也不知道爲什麼。總之,這本書我很喜歡。

這本書很生動的描寫每一章文章,你也來看看吧,也來看看它們的生活多麼的有趣、快樂、新奇,一定會收穫滿滿的。

  書的故事讀後感5

我看了雷鋒叔叔的故事,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因爲,我被雷鋒叔叔生前的事蹟所感動着。雷鋒出生在湖南望城的一個農民家裏,年僅7歲就成了孤兒,受盡了地主的壓迫,後來在黨的關懷下成爲了一個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雷鋒叔叔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人。在他生前的日記中寫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爲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中去”。這感人的話無不讓人流淚,讓人心靈震撼嗎?他把幫助別人當作生活習慣和快樂。難怪“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佳話在人羣中傳開了。是啊!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雷鋒叔叔就用他的實際行動爲人們做了一輩子好事。而雷鋒叔叔是一個普通的士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獻出了年輕的22歲生命。他的犧牲引起了社會極大的反響,人們紛紛自願來送別這位黨的好兒子。毛主席親自給雷鋒叔叔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的歌唱響了祖國大地。

雷鋒叔叔走了,他把他的青春給了黨,給了人們。作爲我們這一代,我們學習他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們要像他那樣,用滿腔的熱情,堅持不懈地做有益社會公衆的平凡小事,讓這個社會處處都充滿愛心,讓社會更和諧。

  書的故事讀後感6

還記得每當晚上作業數量“變本加厲”的時候,爸爸總會先爲我整理好被子,而後靜靜地躺在牀上,用父親特有的父愛的溫柔凝視着我做作業。爸爸的這個動作使我心中的急躁之火慢慢地熄滅了。而且爸爸每次都要等我睡着後才肯安然入睡,無論多晚。這不禁讓我心頭涌上一股莫名的感動,並且僅僅環繞心頭……而媽媽每次爲我熨燙衣服,總是細緻入微,邊邊角角都不放過……父愛如山,那麼深沉,那麼厚重,那麼樸實。

母愛似海,那麼細膩,那麼無私,那麼永恆。愛本是一個任何時代都不陌生的字眼,它體現着人與人之間最摯愛的感情。課時在這個越來越物質化了的時代裏,又真正有多少人重視了“愛”呢?確實,靜下心來,想一想,父母爲我們付出了那麼多無私的愛,是數不清道不盡的,而我們又曾回報父母多少呢?一句嘟囔?一聲埋怨?還是一次責怪?……其實,父母所求不多。生日時的一句祝福,回家時的一聲問候,見面時的一個笑容,乾渴時的一倍香茶……這些,足矣。

“感恩的心,感謝這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熟悉的旋律在我耳邊響起,經久不息。

  書的故事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雷鋒的故事》,他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無私奉獻,什麼叫做樂於助人。

書中的一個故事讓我留下了眼淚,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疼得厲害,他去醫院後回來的路上經過工地時,見到工人們在給小學蓋大樓。雷鋒不顧肚子疼,推起小車加入了運轉的行列中。直到下午休息時,雷鋒被工人們圍住,面對大家,他謙虛地說:“我們都是爲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我和大家一樣,只要盡了自己的一點義務,也算是有一份光吧!”像雷鋒這種無私爲人民奉獻的精神,能不使我們感動的流淚麼?

偉大出自平凡,崇高寓以平凡,我們小學生就要向雷鋒叔叔那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要在學習中學習雷鋒那種“釘子”精神,不怕困難,踏踏實實,刻苦鑽研,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勤儉節約;在學校的集體中,應該要團結同學,互幫互助,友好待人,將集體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讀完《雷鋒的故事》,我真是受益匪淺,一顆助人爲樂的種子,深深的紮在了我的心裏,今後我一定會沿着雷鋒做好事的路走下去。

  書的故事讀後感8

人類有人類的歷史,書也有它自己的命運,也有它自己的歷史。

《書的故事》講了書的一生,最開始人們用手勢來對話,後來用圖畫來代替文字,再後來文字出現了,人們開始在石頭上刻字,然後用蘆葉紙寫字。後來羊皮紙打敗了蘆葉紙,慢慢地中國用破布頭造紙,最後變成了木頭造紙。這就是書的一生,在這中間紙在世界旅遊了一大圈,也變了很多次。

書就是這麼有趣!如果你看了《書的故事》也會這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