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1

.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譯文:父母叫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遲緩。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即行動。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

中華是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郯子的年輕人。他冒着生命危險,突破重重困難取鹿乳奉親。身爲兒女,我們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壯舉,但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回報父母。再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捫心自問,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們做到了嗎?

生活中,有許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什麼事情都讓爸爸媽媽來做,而爸爸媽媽叫他們做一點事情,他們不是趴在地上又哭又鬧,就是拖拖拉拉。從小到大,當我們生病時,父母給我們端茶送水;當颳風下雨時,父母給我們遮風擋雨……而現在父母叫我們幫忙時,我們又是怎樣做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多年,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爲他們做點事嗎?我們就不感到羞愧嗎?

如果你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點對父母的基本禮儀也做不到,那麼又談何報答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呢?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做爸爸媽媽貼心的小棉襖,做孝順好少年。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2

作文一個大約一歲左右的小男孩,癱坐在一片廢墟中,絕望地哭泣!時代發展的要求,銳意進取,自強不息。先秦諸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而不同”,這些名言的千古流傳,就凸顯了和諧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於是,我就先把碗碟和筷子放進盤子裏,滴了幾滴洗潔精,還真油膩呢,像泥鰍一樣在我的手裏轉來轉去?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通過閱讀《弟子規》,我感悟道理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感悟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還要有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3

在寒假裏,我重讀了《弟子規》這本經典後,我更加深刻地感悟了《弟子規》要告訴人們的許多道理。我發現,要做一個人必須做到尊重長輩、誠實守信、尊敬朋友、做事謹慎這幾點,才能成爲受人尊敬的人。

《弟子規》中,分爲入則孝、出則悌、謹、泛愛衆、親愛仁和餘力學文,分別告訴了人們如何做到孝敬長輩、關愛他人、謹慎小心、誠實守信。

書中最使我記憶深刻的是這麼幾句:親所好,力爲具,親所惡,謹爲去;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長者立,幼勿座,長者坐,命乃坐。這三句的意思是: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父母親生病的時候,他們的藥我們必須先嚐嘗溫度,連夜地服侍父母親,不離開牀邊;長輩站着的時候,我們晚輩決不能坐下,必須長輩同意時,我們才能下坐。看到這裏,我自己羞愧不已。聖人要求我們要孝敬長輩,百善孝爲先,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必須孝敬、尊重長輩。而平時,我過的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父母親的勞累,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

這次讀了《弟子規》,我一定要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尊重父母親。讓我知道了作爲一位兒子所該做的事情,我要以《弟子規》來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端正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4

今天,我拿起手中的一本書《弟子規》,並認真閱讀了書中內容。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教會了我們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當中讓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話便是:“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段話的意思:清晨要早起,不要睡懶覺;夜晚,不要爲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經常熬夜從而損壞身體。畢竟人生很短暫,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寶貴時光。每每讀到這一段話的時候,我的腦海總會浮現出那一件事。

記得有一天的夜晚,我正悠閒地坐在沙發上看着自己最喜愛的電視劇,這時,媽媽朝我走過來,對我說:“芳芳,該睡覺了!趕緊把電視關了,不然明天上課會沒有精神的。”聽後,我假裝可憐兮兮地對媽媽說:“就一集了,等看完了我馬上回房睡覺,求你了,媽媽”可媽媽二話不說,就把電視機關了,還不停地念叨:“小孩子不能睡遲覺,不僅傷害身體,還很容易衰老的,你要聽話,趕緊回房睡覺!”儘管如此,我還是滿臉的不情願,可在媽媽的要求下,最後我還是乖乖回到房間去了。沒想到,剛進房門,我就看見牀上躺着一臺平板電腦,心裏不禁一陣竊喜:幸好媽媽沒有發現拿走,嘻嘻,我可以拿它看電視劇咯!於是,我快速關了房燈,偷偷看起了電視劇。就這樣,我看了一集又一集,結果實在是困得不行了,我纔不知不覺中睡着了。

天亮了,媽媽準時把我叫醒,我才發現自己只睡了四個小時!難怪眼睛感覺都睜不開了。然後,我睡眼朦朧地走進衛生間洗漱。“啊!”我發現鏡子裏的自己眼睛腫了起來,還有厚厚的黑眼圈,嚇得我直後退。

這件事給了我一個很深刻的教訓。從今以後,我要時刻謹記: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不要再爲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熬夜,要學會愛護自己,也愛護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5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後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後在利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於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裏,就一頭栽進房間裏,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後的父母都隱含着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裏,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爲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爲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後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爲。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爲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並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

《弟子規》裏的行爲作則,就是作爲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着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於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內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6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後怎麼定,起筆很重要。在這裏,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對它的內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書讀千遍,其意自見”通過老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爲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爲他人着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7

《弟子規》是繼《三字經》之後,儒家思想啓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讀本,作者是清朝的一位教書先生——李毓秀,他告訴我們,按照聖人孔子的思想,應該遵守哪些規矩。

《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開始,講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愛”。而這句話也在《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一書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從最基本的“孝”講開去,層層深入,直至最後的“學”字,和我們一起分享了古代先賢所謂的“規矩”。錢文忠先生解讀《弟子規》也沒有想象中滿篇的之乎者也,反而用詞用語十分貼近生活,用古今中外的實例深入淺出地爲我們詳解了全書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

而今,雖然隨着社會進步,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我們還是能看到各種“不規矩”在我們的身邊上演,長此以往,社會如何和諧。所以,只有懂規矩,守規矩,大家本着原則和信條做人,社會纔能有序、平穩、健康。所以《弟子規》的作用不只侷限於時代背景下對孩子的教化啓蒙,在現今也有着其對社會的現實意義。但是真正理解或者說學習規矩,不能也不是簡單的背誦,而對照“規矩”的反思和自我檢討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纔是正確的學習過程。否則,就算能倒背如流也不過是死讀書而已。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文化落地爲文明”,將規矩在生活學習工作過程中踐行,按照社會公認的道德和禮儀規範接觸社會,進入社會,乃至服務社會。唯有如此,你才能被廣泛認可。而一個有着完備知識和技能,但缺乏基本規矩和道德的“人才”是很難被社會所接納的。因爲,知識和規矩的失衡很有可能導致知識成爲某些人謀求不正當利益、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武器,此類例子觸目皆是,我想不必贅述——而且,這也只是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規矩的重要……

當書本翻過最後一頁,細細品味起來,覺着錢文忠先生的解讀平實、易懂,而且有許多地方在原意上做了符合實際的繼承和發展,也算是真知灼見,做到了古爲今用。我想,如果我們能如主講者所期望的哪樣將先賢的思想精粹吸收融入日常的生活中,或許我們的生活能有更多亮彩。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8

從去年開始,學習《弟子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得到丹溪小學全體教師認同,於是大家捧起《弟子規》,與聖賢爲友,深入探討其思想,體會其精神。老師們認識到,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對經典文本,如果僅僅止於言傳,自己不深入體會、感悟、實踐,就很難引起學生共鳴,更無法進一步落實到行動中。因此,老師們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做到身體力行,承擔起了經典導讀和行爲示範的雙重任務。

學校把“《弟子規》教法”作爲教師的校本培訓課程之一,校長週末常帶老師去校外切磋教學方法,交流學習體會。全校老師人手一本《弟子規》教材。爲了使學習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我們將其作爲校本教材,在周前會上指導老師逐字逐句誦讀、理解、背誦,學校不定期進行檢查、評比、演講。

《弟子規》的確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時也是開啓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它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家庭,規範着他們的日常行爲,成爲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航針”。在《弟子規》的薰陶和滋養下,學生的自律和行爲規範能力有了較大的變化,家長老師們最大的感觸就是孩子們“變得懂事了”,愛學習了,對長輩彬彬有禮,獨立性也增強了,親子關係更融洽了。學生在學校舉止文雅,課堂紀律良好,課間活動井然有序,在活動中,孩子們增進友誼,鍛鍊身體,彰顯了健康、活潑的天性。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衆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這24個字清楚明晰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出塵入世做人的基本準繩。

一是孝。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百善孝爲先”;歷朝歷代,都很認同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筍”、“王祥臥冰求鯉”、“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爲母埋兒”等二十四個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這些典故里的人和事成爲流傳至今的經典長久不衰。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推進、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國人越來越重視和發揚傳統文化,不少單位、個人都把《弟子規》作爲職業操守和行爲準則。一個人做到了“愛父母”“愛兄長”,有這樣一顆孝心、善心,那麼他一定很能做到“愛祖國”“愛人民”。 讀書筆記

二是信。爲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誠信爲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爲先”,一個人假如沒有信用,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這在當今的誠信社會尤其重要。《論語》中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友諒,可以解釋爲“諒,信也。”信就是誠實,做朋友,交朋友,要爲人誠懇,不虛僞,朋友之間誠實交往,才能感到內心的妥帖,安穩。友便妄,是指言過其實,誇誇其談,與《弟子規》中的匆佞巧相對,只會耍嘴皮子,沒有真功夫,也是很有危害的。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是希望自己與對方能夠真誠地交流,合作,坦誠相對,誰願意對方對自己隱瞞什麼,甚至欺騙?誠實是金,誠實可以爲自己打開一個友善的環境,可以讓自己有一個光彩的人生。

三是仁。對於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尊貴、貧賤,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爲名利也毫無虛假。“泛愛衆”,是大愛,就是愛一切人,要全心全意爲全人類服務。只要心裏裝着一顆大愛之心,就一定能夠千方百計去解決社會種種問題,一定會爲政清廉,兩袖清風。“而親仁”就是說,我們時時親近仁德之人,就能夠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你每天接觸的都是品德高尚的人,無形當中德行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假如身旁都是品德低下的人,久而久之自己的言語、行爲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親近仁德之人是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 讀後感

總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親仁及餘力學文着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經常廣泛運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今後,還要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爲的指南。

百善孝爲先。行孝是爲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衆”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覆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係。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讀後感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爲;

播下行爲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9

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

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爲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10

上星期,校長推薦我們讀《弟子規》這個教我們做人的書。就像總敘裏面說的:“弟子規聖人訓”。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入則孝”,它告訴我們: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每節課前5分鐘左右,朗朗的讀書聲:“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在這讀書聲中,我臉紅了,我頓時想到了我在家裏的——不禮貌、不尊重。

我們的確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

我讀到第一句時就想到了:有時父母叫一聲,我們沒有答應他,父母以爲我們沒有聽到,就會多叫幾聲,我們反倒覺得厭煩,去頂嘴……。.

“冬則溫 夏則清”大家不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父母爲我們做的嗎?不要用年紀孝長大再孝順父母爲藉口,其實現在完全能夠爲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應該都聽過在《新三字經》裏面“能溫席 小黃香”這家喻知曉的詩句吧,這小黃香這麼懂事,爲什麼我們就不能懂事一些呢?

讀完這一頁,我感受頗多: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這使我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父母也是“藥先嚐”,也是“晝夜侍不離牀”雖然那時候,已經病的不輕,也看不清父母的樣子,唯一看得最清晰的就是父母爲了我着急的神情。

現在我呼籲大家做到這弟子規上的每一句詩句、呼籲大家給父母一封檢討書,做到以下幾點:

1一定要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

2爲什麼自己所犯的事是錯?

3父母對於自己的辛勞表現(事例)及表示感謝

4認清自己爲什麼會做那些事?

5提出合理性建議,在什麼情況下自己會尊敬父母

6懇請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見從而教自己做人的禮儀

7表示態度以及將來的學習禮貌計劃請父母放心

好了這次《讀弟子規有感》就到這裏,大家肯定也有說不完的話,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