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硅谷之謎讀後感範文大綱

硅谷之謎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硅谷之謎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硅谷之謎讀後感範文

硅谷之謎讀後感範文1

LV問我讀完此書的感受時,大腦給我的唯一反饋就是“成功不可被複制”,説真的這不是序言的搬抄,這即是我的真是感受也是我詞窮的表現吧,或許可以説是“天時地利與人和成就了硅谷”。

看完這本書要是問我硅谷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的話,從硅谷之謎我挖掘到幾個印象最深的詞可以説明一二:斯坦福、風投、背叛和寬容、多元化、工程師文化、三論。

吳軍博士在第一章主要是介紹了硅谷概況,第二張是周遭關於硅谷之謎的主流成功論的解析,

第三章第四章則是認真的敘述硅谷的發展,這段歷程裏是相當有故事的,對於沒有看過其姐妹篇《浪潮之巔》的我而言,完全就裏面各公司之間創始人相互跳巢篡立新公司(借用中國傳統歷史評書人士的説詞大就有篡立的意味),第五章第六章則是介紹硅谷成功的奧祕—叛逆和寬容,多元化,拒絕平庸,寬容失敗,工程師文化等,最後第七章第八章則是科學的將其成功之謎昇華,它是新生的沒有被傳統的`工業時代的制度思維束縛(機械思維),反而成就其自己的思維(三論)。至此是我從吳軍博士論述中得到的認識,在此我也暗歎在這成就硅谷之謎的那些創造者們,尤其是他們越挫越勇的精神。

PS: 相對我日常看的小說人文類書籍而言,此書於我是知識性較強的書籍了,太多專業的細分行業的有識之士我無法一一牢記,大公司大BOSS雖然耳熟,但一深入便容易張冠李戴,仍需系統的梳理,必要的應該手寫筆記才行能記住,如此和他人分享起來纔能有意思。

硅谷之謎讀後感範文2

讀完吳軍博士的《硅谷之謎》,很有感觸,顛覆了我之前很多的觀念和看法,同時也讓我接觸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觸的領域和知識,收穫頗豐。回到這本書的主題,吳軍博士其實就是在回答一個問題,在全世界各地有無數的科技園,爲什麼唯獨硅谷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這個在二戰前還默默無聞的舊金山灣區何以成爲當今舉世矚目的創新中心,誕生了無數偉大的公司,比如大家熟悉的蘋果、Google、Facebook、思科、雅虎等等。硅谷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也被全世界各地的科技園爭相模範和學習,但是卻沒有一家能達到硅谷的成就。那麼硅谷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奧祕究竟是什麼呢?

一、叛逆和寬容。叛逆能夠成爲硅谷的常態現象,跟加州人素來愛冒險和喜歡嘗試新東西的傳統有關,而且法律的保障也對叛逆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爲了鼓勵員工的叛逆行爲,以促進整個地區的技術進步,加州政府甚至禁止公司之間私下達成相互不挖角的君子協議。硅谷的風險投資家們也很鼓勵不斷地從現有公司中孕育新公司的情況,他們不僅爲新公司提供資金,甚至幫助新公司從前公司挖人。

二、多元文化。舊金山灣區經歷了四次殖民和移民,第一次是西班牙人發現舊金山灣區之後的殖民;第二次是淘金熱帶來的美國各地及世界各地的移民;第三次是二戰後硅谷崛起是大量的移民涌入;第四次則是互聯網的大潮後大量的專業人士來到硅谷。大量的移民是硅谷的創業者一開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場,開發全世界的人們使用的產品,同時不斷地匯聚全球的精英。

三、拒絕平庸。隨着硅谷的發展,生活和商業成本不斷上升,只有少數利潤足夠高、發展足夠快的公司才能生存下來,做不到這一點就得搬離硅谷地區。從而不斷的優勝劣汰,始終保持硅谷的創新活力,這也就倒逼創業者拒絕平庸。

四、寬容失敗的文化。風險投資文化,本質特點就是對失敗的寬容,在硅谷,風險投資人不會因爲創業者失敗了就不再投資他們。除了反映在創業層面,公司內部也對項目失敗很寬容。

五、工程師文化。在美國,工程師和律師、醫生一樣屬於專業人士,社會地位高,很受人尊敬,同時也有很高的收入。而在國內很多公司,程序員通常自稱"碼農",相比之下可見一斑。工程師文化,首先是自己動手解決問題,而且還要有很強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不迷信權威。在硅谷集中了6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加上圖靈獎和香農獎獲得者,共有上百名世界級的科學家。在硅谷,大家更看重一個結論得出的過程是否有理有據,而不看重該結論是誰得出來的。

七、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彙報層級少,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信息流通的衰減;另一個特徵則體現在分權上,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第三個重要特徵體現在限制上級對下級的人事權。扁平化管理的本質是一種新型的契約合作關係,而非傳統企業中的那種隸屬和擁有關係,這樣員工更多的是爲公司和個人負責,而不是爲上級負責。

讀完《硅谷之謎》確實讓我瞭解了硅谷大量科技公司的發展,包括斯坦福大學和風險投資,更懂得了他們是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了硅谷今天的巨大發展成就。培訓部 龔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