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我一直我不明白這本書爲什麼叫做追風箏的人,整本書以第一人稱回憶着作者從小到大的點點滴滴,哈桑的悲慘遭遇使他的內心備受折磨,趕走哈桑與其說是他在逃離還不如說良知在折磨着他,年幼的他無法逃脫有哈桑的環境帶給他的壓抑,趕走哈桑是他用自己最大的能力逃脫外在的壓力和內心的折磨。政治環境的變化使人物的命運和觀念在不斷的變化,前文胡塞尼內心旁白不斷標明:我從未把哈桑作爲朋友。我只有在沒人的時候纔會想起哈桑。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拉扎人。我是遜尼派穆斯林,他是什葉派穆斯林。寥寥的幾個字透露着種族,宗教,階級等方面的差別,我們無法否認種種差別早已滲入胡塞尼的骨血。然而人性善德以及哈薩對他的忠心感動着他,就算遠在美國他的內心也總是有所牽掛,深受折磨。

追風箏在文章中出現兩次,一次是風箏節,另一次作者和索拉博在結局追風箏。同樣是追風箏然而結局不同,情節不同,胡塞尼在救贖,救贖自己以及父親對哈桑祖孫三代的罪責。這本書在紛亂的戰爭年代凸顯人性的美善惡,追風箏,亦追沉重如山的親情,亦追愉快而慘淡的童年往事,亦追一份生死相依的愛情,亦追美好的和平生活。恐怖組織依舊存在,和平生活人們還在追索。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贏得了父親關注的風箏卻失了內心一直躲避的依賴,來自哈桑的依賴。爲你,千千萬萬遍,拉米爾的生活繼續着,可哈桑仍然在多少個日夜,多少個生活片段裏不可否認地存在着……如果在那條街道里拉米爾呼救,如果答應哈桑的邀請,如果在石榴樹下歇斯底里後將那三個字說出口,如果在風雨裏將哈桑挽留下來……可惜沒有如果,拉米爾對自己如此苛責!所以得知哈桑將那鎖住他倆回憶的房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期待拉米爾的歸來時,我內心也同樣難受;得知哈桑跪着被子彈帶走生命,我忍着憋住喉嚨帶來的痛,看着那些殘骸。所以才能對拉米爾即使體無完膚也要強忍着帶走弟弟的兒子的那一刻感同身受,才能爲拉米爾呼着能辦簽證的喜訊卻瞥見血紅浴缸的絕望心急如焚。

哈桑與拉米爾將父親分裂成兩半,最終欣慰於拉米爾還是勇敢地追回那隻風箏,還原了父親。我同樣也很敬佩拉米爾父親,以致得知了哈桑身份的消息對他的偉岸與威嚴也未減半分。最難已提及的過往終究有一天能淡定地笑着說出來,那時終於再次成爲了一個好人!

看完之後又慌神了,久久沉浸在書中各種情節裏,難以翻開另一本書。對我而言,得有一個體面的告別才能對另一本書充滿期待。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深深的震撼。心裏憋着什麼很想找個讀過的人一起說。就像譯者說的那樣:身爲人子,我很慶幸時至今日,父母仍有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質教育我,雖然我時常有負他們所望。身在和平穩定的時代,身在祖國,心中竟有一份慶幸。再回頭想起那些戰爭中的人們,我竟也只能咂舌,想跪在地毯上面朝西方爲他們祈禱。我自認爲我是一個感性的人。讀到那些親情、友情、愛情,有時眼裏會灌滿淚水。是多大的忍耐讓阿里能一直在“父親”身邊數十載;多麼深沉的愛,阿桑用生命捍衛阿米爾;多大的勇氣,讓夫妻到處內心最深的祕密。

有那麼幾處讓我曾經對阿米爾很生氣最後知道阿里是他的兄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最後我釋懷了,更準確的說我被他感染了。一如中了我愛的人的毒,那麼深。阿米爾愛索拉博也是這樣的。最後我有點好奇,也許是我的愚鈍。索拉博應該能原諒阿米爾吧,那個想愛他卻傷害了他的男人。

故事很真實,我的感覺。前半部分續寫阿米爾在阿富汗的生活。後半部分是寫他在贖罪的過程。“有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全文的轉折點在拉辛汗病重,阿米爾重回巴基斯坦。

寫不下去了,二教熄燈了願我能成爲正直、勇敢、善良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阿米爾與哈桑的虐世之戀。

童年的阿米爾多麼渴望得到父愛,經歷過那樣的苦悶委屈的日子,這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有過相似的經歷,母親的愛天生而來,父親的愛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當我想起以往,因內心的委屈而憋不住啜泣時,我也恨過我的爸爸,可能這也是我成長的動力,當阿米爾贏得鬥風箏比賽時,遠方站在房頂上的爸爸樂開了懷,我也開心不已,對,這多像曾經的自己――當電話那頭的爸爸聽到我學習上的好消息時,不遠千里也要給我買了衣服寄回來。

這本書帶我回味到了五味雜陳的童年,忠誠的哈桑;感同身受般的體會到了阿米爾和索拉雅初戀般甜蜜的愛情,窺探到了那不可說的婚後生活,也最終看到了一向懦弱的阿米爾鼓起勇氣,承擔起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一波三折般的接回索拉博......

我曾體會過《三體》的科幻想象之美,《瓦爾登湖》活在當下、寧靜致遠之美,還有《追風箏的人》爲你千千萬萬遍之美,陽光般美好,就像那張寶麗來照片上哈桑眯着眼,相信這個世界正義而美好的微笑!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從童年開始講起,男二的父親是男一家的管家僕人,因此男一是男二的小主人,男二對男一忠心耿耿,並且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放風箏比賽時,他們兩人得了冠軍,男二爲小主人逐回落下的風箏,但是卻遭到其他較大的孩子的維度,爲了保護小主人(男一)的風箏,男二被他們—。這些都被男一看到眼中,但是他沒有勇氣出面就男二。男一的心理髮生了變化,不在跟男二要好,後來還想辦法誣陷男二偷了自己的手錶。雖然男一的父親原諒了男二,但是男二的父親(管家)還是帶着男二離開了。隨後,俄羅斯侵略阿富汗,男一的父親帶着男一逃到了美國,並將家裏的房子託付一個朋友看護。

然後,男二在美國長大結婚。後來接到幫他們看護房子的父親的朋友的電話,那人叫他一定會去阿富汗,有事情。從這人口中,他得知他兒時的夥伴爲看護自己的房子被殺,還留下一個孩子被賣到。並且事實上,那個從前的管家其實是不能生育的,管家的兒子其實是自己的父親和管家老婆所生,即兒時的夥伴其實是自己的兄弟,而那個被賣的孩子是自己的侄子。於是他歷盡艱辛,救出了侄子,並將他帶會美國的家。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那一幕發生在追風箏大賽後的一場意外的背叛,是因爲膽怯的自私性格,導致一段真切友誼的逝去。在阿米爾成年後,輾轉回到飽經戰火摧殘的阿富汗之後,發現在種族和宗教的自我本位主義下,在政權更迭的動盪下,踐踏生命都變得那般的毫不起眼。

在多年以後,有人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是父親和僕人的妻子通姦生下的不能承認的兒子。這本來還有理可循的事就變得如此荒誕不經。父親的隱瞞和有意無意的比較,哈桑和阿米之間不平等的地位,阿米的自卑自憐自傷自傲,哈桑所受的屈辱痛苦,在那個身份地位等級的社會裏,還有多多少少這樣的故事?可能這就是在社會背景下那個叫做命運的東西。因爲階級和一段不可告人的祕密成爲主僕,因爲種族的對立和迫害醞釀了最終的悲劇……那個與他如影隨形的哈桑,那個願意爲他付出一切代價的哈桑,那個在他耳邊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此生卻無緣再見。

作者清淡的筆觸之下,飽滿內斂的人物個性在沈靜中透露着濃濃的憂傷。在交錯倒敘的文字中,讓我驚覺那從容精湛的文筆,彷彿讓時光在瞬間如光影交錯,回顧着漫長曲折的人生道路,往事歷歷在目,然而人事已非。回不去的童年,填補不了的心靈裂縫。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胡賽尼的筆觸總是充斥的細碎的溫暖柔情,但在戰爭的背景下反而格外殘酷。看他的書,我會慶幸自己處在和平昌盛的國家,他的文字讓直剖戰爭的血淋淋。

說說這個故事吧,關於忠誠與自我救贖。哈桑是完美的,他忠誠可靠,質樸善良,寬恕所有的惡,在阿米爾多次背叛他後,還能爲他千千萬萬次,這是他一生的諾言。完美的善與溫柔總是被迫接受殘酷的結局,每位作者似乎都喜歡通過打破美好來逼迫我們反思,在傷口撒鹽,讓我們謹行慎言,珍惜易碎的溫情。

反觀阿米爾,他一直是一個幸運的人,一路上一直有人願意爲他千千萬萬次。童年父愛的缺失導致他善妒又懦弱,始終不敢邁出腳步,不斷推卸責任。但他心底仍然封存着最初的善,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所作所爲,在人至中年終於選擇了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越過槍林彈雨去拯救一個生命,在滿目瘡痍的故鄉,在千瘡百孔的道路,他最終願意反思過往,重歸正道。拉辛說,“這裏有一條重做好人的路”,他走到了。

總的來說,這個故事不是一個讓人開心的故事,阿米爾兜兜轉轉了幾十年,終於勇敢地正視自己的所作所爲,然失去的終究無法再回來,這就是現實,一步錯,步步錯。還好,還有值得你爲他千千萬萬次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這本書是實體和在線同時看的。所以在線時間比較短。

追風箏的.人從哈桑到阿米爾,是悲慘與救贖。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對阿米爾這種純粹的不摻一點兒雜質的感情是我敬佩的,也是我做不到的。書中除了哈桑,阿米爾的父親也是我很敬佩的一個人,沒看到後面只是敬佩他作爲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能夠對弱勢羣體扶持,不仗勢待人,這種形象應該很多人都喜歡,但是看到後面把劇情一下子揭露了以後,開始有種人設崩塌的感覺,認爲也不過是個僞君子,尋求救贖卻深陷的人,但當時的我已經忘記了他前面所做的事情,接着作者用拉辛汗的話給父親做了一段解釋,我也懂得了理解,懂得父親仍然是那個父親,他做過錯事,但他用餘生去做善良的事,這是他的救贖,我仍然很敬佩他。當然,書中的主人公塑造的非常成功,我能理解並代入父親對哈桑的不同時,阿米爾內心的感受,我也有過這種想法,很貼切。阿米爾的救贖是索拉博,爲你,千千萬萬遍。

之前的書評被我手賤返回了,第二遍寫個大概,我要去吃飯了。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簡單來說,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強烈推薦!

引用譯者一段話,“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好書推薦#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看前半部分的時候,我好幾次看不下去,阿爾米的懦弱和對待哈桑某種扭曲的心理,讓我深深的爲哈桑感到悲哀,想把書給扔了不看。

直到他開始尋找哈桑的兒子並開始爲之改變的時候,我才真正有了看下去的動力。

人一旦犯了錯誤,似乎有三種選擇方案:

一是逃避,把這個錯誤永遠的壓在心裏,任其發酵,但似乎結局並不美滿,那就是每每午夜夢迴時,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隨着時間推移,這份譴責會越來越深;

二是把它不認爲是一個錯誤,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變成自己這樣的人,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瘋狂,更加痛苦;

三是把這個錯誤糾正過,儘自己最大的可能把原本彎的道路糾正過來,這也許會很艱難,但至少能讓良心受到安慰,自己能一夜好眠,這也是唯一能讓自己重新變成好人的道路。

戰爭受苦的永遠是那些最底層的人民,而傷害最大的則是那些還沒來得及長大的孩子,他們沒有自我保護能力,沒有形成完整的人格,時常面對人性的醜陋,卻很難碰到原本和平世界裏h的善良,當他們覺得世界都是黑的時候,他們要麼選擇死亡,要麼選擇成爲黑暗中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