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9K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快來參考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1

七卷本《追憶似水年華》,閱讀這套書是個大工程,我只買了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很多評論說這本是整套書最好的。目前已讀80多頁,雖然少,但有話想說,也大致簡單瞭解了普魯斯特的敘事風格,文字特點。

追憶似水年華,有譯者也翻譯爲尋找逝去的時間。

作爲一個家境優渥,一直生活在上流社會的人,普魯斯特自小衣食無憂,但體弱多病,性格內向,敏感多思。

首先,他的文字裏沒有生存層面的展示,完全不涉及錢,艱難,謀生等等普通人一輩子也搞不定,一睜眼就需要面對的東西。

也許是他自動過濾了這些,也許他主動選擇不看,不聽,不思考。他只表現時間、生命、親情帶給他的美好和感動。

不得不說,面前攤開的書上,有着世上最美好而冗長的散文體文字。但美好需要慢慢感受,冗長卻是首先要面對的。初看,說囉嗦一點也不過分。舉例如下:兒時,家裏來了客人(斯萬),母親讓作者去睡覺,匆忙之中忘了和他親吻道晚安。普魯斯特輾轉難眠,先是讓女僕給母親捎去一張字條提醒,又翻來覆去東想西想。意識流手法,就這麼一件小事,足足寫了好幾頁。還有小瑪德萊娜蛋糕配茶水的描述。從蛋糕就着茶水下肚的瞬間,味覺,感覺,知覺……全回來了。又是洋洋灑灑好幾頁。

我的感慨,在普魯斯特這裏,時間慢下來了,它不再奔跑不息,消失如風。一天,一小時,一分鐘,一秒鐘。再將它們置於顯微鏡下,放大無數倍,當你一點點去審視,我想時間原本的樣子,就是普魯斯特所描述的。時光安靜,瑣碎美好,這也是生命原本的性狀吧,只是這種感覺與我們隔膜太久。讀普魯斯特的文字,療愈煩躁的一劑良藥。只是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否則讀不下去。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

“惟一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惟一真實的樂園是失去的樂園。”

有人說:“未來只會更差,不會更好。”那些我們曾經蹲在樹下抓着蛐蛐,看着重複再重複的動畫光碟——那些我們曾覺得如此無聊的童真歲月,在如今難以閒下腳步的生活裏變得如此珍貴,只是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生活的步伐推着我們不斷向前,我們不可能靠着回憶過一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它嵌入心底封存起來。

普魯斯特在這部帶有自傳體色彩的小說中構建了一座龐大宏偉的記憶花園,裏面的每一個人物,每一處精彩紛呈的細節都浸潤了作者別具匠心的筆墨。雖然我只讀了很少章節,卻不得不感嘆這個高度完整的回憶世界,裏面每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還有大段的細膩的場景描寫。

普魯斯特自幼生活在一個較爲寬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中,體弱多病。他沒有像海明威那樣的傳奇經歷,但他憑着自己過人的天才和敏感,創造出了一個普魯斯特式的浩大而縹緲的心靈世界。

我想敏感

終於讀完了《追憶似水年華》,掩卷的剎那,時間會停留麼?而我心中爲你奔涌着的情感卻無法停息,如水的節奏在寒冷的冰層下繼續潛流着,帶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爲你編織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簡短濃郁的詩歌爲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將情感緩緩地衍生在你的時間裏,不讓你有絲毫的負重感,輕鬆上陣,在你的夢想之路上英姿颯爽,只希望我爲你編織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懷留下一點點瘙癢和溫情……

普魯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寫就了一部偉大的充滿詩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時間抗衡,同時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時光,重現生命華美的篇章。而我卻想和你一起飛翔時間的前站,用追憶的目光細細記錄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陰,爲我們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讓每一個月滿之夜,任我們歡愉的潮水盡情的拍打戲耍……

整部書是一個無比寬廣的花園,而其中的每一節文字都是一個精妙的角落,隨意翻到哪一頁,都能找到你所讚歎不已的精妙文字。這就是本書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於細節,天馬行空而自有節奏。

這樣的書,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讀,每一次讀起,都會有新的收穫,體會到新的精妙之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看到書名時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腦兒堆積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書是我喜歡的,正在讀的,永讀不完,它太長,又有意思,你也別想着摸清它輪廓。裏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發生在身邊,不由自主把周圍人紛紛對號入座。記起《小王子》裏的話“那時太小,還不懂得如何去愛她”,又講到“我不知道我怎樣才能走進他心裏,不知何時才追上他的思緒,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臨終前對摯友說,我死了,你還活着,把我仇恨的緣由讓那些不知的人知曉,並且他又重複一遍,你若真的愛我,就在這嚴酷塵間,將我的事情傳揚。

當我再把已知的回憶,光怪陸離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話相聯繫,我發現這種感情如黃沾所描繪的少年故事“你愛談天我愛笑,又帶一點惘,那是我們落魄美麗的天堂”。這種純粹也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述“悲劇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他們爲非作惡,而是他們犯了錯誤”。往往,這種錯誤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這種錯誤讓我們在成長過後回首,不至於驚呼少年時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永遠趕不上它的腳步,不明白它在說些什麼,卻每次都在想着自己的事,跟着故事片斷的發展,奇妙的組成了關於只屬於自己的似水年華。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3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似水年華》(以下簡稱《似水年華》)確實是一部不同凡響的小說。不但在法國,即使在國際間,都認爲《似水年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這早已成爲定論。英國的法國文學專家喬伊斯·M·H·雷德在他所編寫的《牛津法國文學辭典》中,就是這樣評價《似水年華》的。

人們早就說過,小說是生活的鏡子,也是現實生活的橫斷面,是生物學或生理學上的切片。無論是短篇或長篇小說,在它的有限的範圍的,強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個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而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機體。在世界各國一切文學產品中,小說是人類生活的最切實可靠的見證。然而在各國文學史上,能夠負擔這樣重要任務的偉大小說並不多見。舉例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這樣的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也是這樣的小說。這些偉大的作品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活生生的橫斷面。幾乎可以說:都是人類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似水年華》另一個藝術特點是“我”與“非我”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普魯斯特曾經給友人寫信時說:“我決定寫這樣一部小說,這小說中有一位‘先生’,他到處自稱‘我’,我如何如何……”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這是無疑的。這麼說,《似水年華》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嗎?不完全是。小說貢徹始終的線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邊,用很長的篇幅寫別人。正如哲學家阿蘭指出,《似水年華》的作者要寫“此物”時,必先寫“彼物”對“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沒有不是彼此聯繫着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有我”,也沒有絕對的“無我”。在這裏,又可以指出《似水年華”的藝術手法與《人間喜劇》不同之處。巴爾扎克着重寫“物”,這是衆所周知的。巴爾扎克把作爲他敘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寫得仔細周全,凡是小說人物的住屋、屋子裏的木器傢俱、人物的財產、現金帳目等等,鉅細無遺,令人歎絕。可是巴爾扎克從來不寫自然的背景,不寫山水草木;也不寫活的背景,也就是說,不寫小說主人翁周圍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頭、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動。至於次要的人物,往往一筆帶過,決不多費筆罷。其實巴爾扎克心中只有一個“錢”字。

他寫“物”也爲了寫“錢”,通過對房屋傢俱的描寫,說明這些東西大概值多少錢,因此可以估計出有關人物的財產情況。普魯斯特和巴爾扎克完全不同。《似水年華》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也寫作爲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一個農村出身的樸實婦女,頭腦中充滿農民的成見與迷信。這位老女僕在主人家已經服務了多年,主僕之間建立了感情關係。女主人很信賴她,喜歡她,往往拿弗朗索瓦絲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普魯斯特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反映小說中的“我”的藝術家性格,詩人的敏感,以及他對生活的熱愛。這一切可能使我國讀者聯想起曹雪芹不但精心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主要人物,十二金釵,也寫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丫環,同時也以詩人之筆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亭臺樓閣,曲水迴廊,瓊林玉樹,使人感到親切濃郁的人間氣息。《似水年華》第五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費筆墨,詳細描寫巴黎鬧市上的各種聲音,這是《人間喜劇》的作者無論如何想不到的。請問:到底是誰的“人間”味更濃厚呢?

作爲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衆不同。他把今昔兩個時間概念融合起來,形成特殊的回憶方式。比如他在兒童時期早晨喝一杯熱茶,把一塊俗名“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熱茶裏,一邊喝茶,同時吃點心,他覺得其味無窮。等到他寫《似水年華》的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時,他重新提起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起來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與“昔”結合,形成真正的生活。

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延續。“延續”一詞是柏格森哲學的重要術語,所謂生命,就是延續與記憶。如果沒有記憶,思想中就沒有“昔”的概念。沒有“昔”也就沒有“今”,“今”“昔”兩個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昔”與“今”的結合,就沒有延續的概念,也就沒有生命。所以有人說,普魯斯特生命的最後十五六年是關在斗室中度過的,他把窗簾都掩上,室中無光,白晝點燈,他的時鐘與我們的時鐘不同,我們的時鐘上的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鐘的指針是向後退的。他愈活愈年輕,復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斷的生命。

《似水年華》和傳統的小說不同,它雖然有一箇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這是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說的創新,但不是爲創新而創新,而是爲了表現他對於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創造的新藝術手法。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4

本世紀法國文學貢獻給當代世界文壇的最有力量的作品大概非《追憶逝水年華》莫屬了,這部被譽爲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鉅著,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多卷集長篇鉅著《追憶逝水年華》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全書共七部,十五卷,從1905年開始創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說的第一部《通往斯萬家的路》於1913年問世,但反應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願出版,作者便自費印行。後來《通往斯萬家的路》逐漸獲得文藝界的讚賞。於是,各大出版社竟相與普魯斯特簽訂合同,以求取得出版這部多卷集的其餘幾部作品的權利。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出版工作被擱置下來。戰爭結束後,小說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們身旁》於1919年出版,獲龔古爾文學獎,普魯斯特名聲大振。此後,小說的第三部《蓋爾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爾》相繼於1921和1922年出版,最後三部《女囚犯》(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現》(1927)則是普魯斯特逝世後纔出版的。《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

全書以敘述者"我"爲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爲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着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爲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衆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裏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爲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

此外,小說還描寫了一些於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描寫了一些下層的勞動者。《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鉅著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爲"風流喜劇"。《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說,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

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的種種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整部作品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同敘述者對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渾然一體,又互相引發,互相充實,從而形成了物從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除了第一部中關於斯萬的戀愛故事採用第三人稱描寫手法外,其餘都是通過第一人稱敘述出來的,敘述者"我"的回憶是貫穿全書的重要藝術表現方式。小說開卷,"我"從牀上醒來,在夢幻般的狀態中千思百想集於心頭。

這時,由於一杯茶和一塊點心的觸發,使他回憶起小時候在姑媽萊奧妮家生活的情景。這不僅引出了敘述者的家庭身世和個人經歷,還引出了蓋爾芒和斯萬兩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說的內容就是通過敘述者的回憶向縱深發掘,逐步推進,最後完整地呈現出來。《追憶逝水年華》象一支如癡的夢幻行板,款款地滋潤着讀者的心靈,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追憶逝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5

《追憶似水年華》是我讀過的所有長篇小說中篇幅最長情節最散漫隨意的一部,它沒有嚴謹的故事,除了馬賽爾以外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沒有一部長篇小說讓我如此着迷,我彷佛面對一座規模浩瀚博大、結構精緻繁複的宮殿,推開那扇看似平凡的門,發現裏面竟是一個非常奇妙的世界。普魯斯特用其精美、精細和精微構造出了一種博大的氣勢。

《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爲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其中作者對兒童時代早晨起來喝熱茶時一塊俗名叫“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茶裏,一邊喝茶,一邊吃點心,他感到其樂無窮,而在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重提“瑪德萊娜”時,“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裏,作者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了起來。通過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過去、現在的重疊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形成了真正的生活。也同時告訴我們,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的延續。而且回憶的方式有很多種。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憶一件事或一個物品時,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敗。可是,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着的現實重合了就像作者回憶起那塊甜點心,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後回憶的大門便被啓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涌進腦海。而這種回憶的方式確是強求不來的,你也無法預知它的到來。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爲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你迴避不開,也找尋不來。所以,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記憶,無論美好與否,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幸福不是一個瞬間可以兌現的,就像青春難以用愛情來計算。因爲片面的永遠無法成爲全部。如同那條“我”所鍾愛的槐樹路,槐花縹緲的香氣已經消失殆盡,可枯萎的禿枝與嶙峋的樹幹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彷彿垂暮的老人只能靠回憶來弔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滯,時光可以挽留,又有誰願意犧牲全部的未來與無限的希冀,只是爲曾幾何時的那個動人心魄的凝眸淺笑呢?

大概普魯斯特的記憶中也有一個這樣支離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無數記憶的橋樑纔可以連接起拼湊成難以名狀的優雅與極致的美麗;難以碰觸,無法擁有,與香榭麗舍相似,發生了太多太多細碎瑣屑的故事;卻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絢爛的青春。而青春送給我們記憶的也只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像生活一樣,永遠難以掌握。

那麼青春在普魯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場場虛假的愛情,來的轟轟烈烈,刻骨銘心,最後卻也難逃消逝的命運,一落在年華猖獗的風暴之中;沒有憐香惜玉,有的只是義無反顧的葬送。而普魯斯特終歸是看破紅塵的人,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並記錄下風花雪月裏無情的青春。

可是離開《追憶似水年華》,離開普魯斯特,在我們平凡的現實之中,當歲月凋零,時光落寞,青春了無憑據的時候,又有誰會守在誰歸家的那條林蔭路旁,等待着永遠不會出現的誰呢?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6

我覺得這是第一部我看完覺得它是一部電影的電影。

儘管它什麼也沒講。

可是當電影結束時,我想它是一部讓我產生共鳴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爲,在最後的樂聲響起時,我只有一種“追憶似水年華”的心情。

然而我並不是一次性看完的,但它意識流的表現,即使是160分鐘不間斷地觀看和我兩天斷斷續續地看完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因爲它沒有情節,或者說,它不需要情節,當整部作品的主題是一個多情之人的追憶時,它無須邏輯。

我沒法找到一個安靜的環境來仔細欣賞這部影片,於是,我在樓上裝修,樓外放炮,對面造樓的喧鬧聲中,看完了它,心情卻無比平靜,這是它由內而外安撫我的,我一開始也沒有想去了解其詳,只是想去感受,那份朦朧落寞的氛圍。

影片鏡頭的轉換,架構的設計,人物的對白,音樂的留白,每一點都在契合追憶。尤愛整部電影的各式鏡頭,如此精妙而恰到好處,隱喻的嫁接也相當自然,卻又能被捕捉,然後輕笑一聲,隨它而去。

它一言不發地顛覆了我對電影多年的偏愛類型,我想過去的我不會耐心看完整部作品的,就像我讀不完整套的《紅樓夢》和《源氏物語》,它們與書作《追憶似水年華》一樣鉅製冗長,它們都表現繁華落幕的荒涼無力,特別是在短暫的歡樂和熱鬧的襯托下,有種置身事外的離開感,是被動的隔絕,但是卻沒有了曾經的恐懼。

看完電影,讀完書,並不是最終目的,真正可以作爲一個階段的結果的是自己的體悟,所以不在乎這體悟有多少內容或者意義,它已經真切融入了我的生命,沒有任何聲響,沒有任何預兆,這般低調動人,而將在我的追憶中無限延展和閃回。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7

“社交界就是這樣,大家都看不透對方,都不跟對方說自己想說的話,不過生活到處都是這樣。”這句話是德·蓋爾忙特夫人對德·弗羅貝維爾先生說的,十分苦澀,但又千真萬確。

對於社交界,“任何作者對自己的人物都不像他這樣既冷酷無情又心慈手軟。”他的朋友雅克·波雷爾說,“他把人物像兔皮那樣翻過來,但他首先是狂熱愛戀,然後這些被人詛咒的人物在他筆下突然具有其高大的身材,他們如同被愛慕者用手抱着。”

普魯斯特對一些人和另一些人的怪癖迷戀,他寫下的關於愛情、友誼、慾望、嫉妒、喪失以及記憶的文字,到現在的時刻,我們仍然感到我們自己也處在跟一百年前的普魯斯特年代相同的時代。

我們也被那些情感所感動和困擾,我們也迷茫,也被誤解,我們也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了我們的朋友、戀人和親近的人。我們也希望被別人尊重,也想踏進更高一級的圈子,我們也表現出對文學,對繪畫和音樂的喜好,我們也曾經裝高雅,跟人辯論尼采,探討叔本華,對波德萊爾的詩也得評論一番。我們對一切好像感興趣的事物和人,總想要跟交談者,辯論一下高低,有時話不投機,互相擡槓,甚至惡語相加。

我們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的思維裏,我們能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臆想,別人怎麼想怎麼做,那是人家自己的心,你無法改變,只有在他想跟你交流的時候,你才能參與到別人的思維裏去,而且,你絲毫不能影響和改變別人的看法,有時即使他表面同意你的看法,那可能是他顧及你的面子怕傷害你罷了,從內心他可能還是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們想擴大自己的社交網絡,但我們又擔心和害怕進入,怕傷害別人,更怕被別人誤解。有時我們在朋友圈裏發一些具有明顯主張和輿論看法,如果文章本身就有某種道德傾向的話,你就很有可能讓你朋友圈的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似乎感到你發這篇就是衝着他而來的,這時你很有可能對此一無所知。這就是造成我們互相誤解和傷害的根源,當然這是發生在我們互相熟悉而且彼此之間有一些瞭解,而且總是默默地互相關注的比較親近的人之間,對於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你發任何文章,他從來都不會看,即使看他也不會絲毫想起你的存在,說到底,他就不是你的圈內人。

所以,社交之人,一定要三觀一致,同樣的興趣愛好,差不多的看問題的認識能力,經濟能力社會階層不能懸殊等等。

社交是有進入門檻,像讀名校那樣,對人的一生的定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寬度,並在無形之中同樣影響了下一代人階層定位。特別是在當下,人情社會越來越被經濟庸俗化的時候,那些以前單純的社交圈,門檻越來越高,大多數的人們如今只能在網上追尋那些虛幻而不可及的微信朋友圈了。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8

“惟一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惟一真實的樂園是失去的樂園。”

有人說:“未來只會更差,不會更好。”那些我們曾經蹲在樹下抓着蛐蛐,看着重複再重複的動畫光碟——那些我們曾覺得如此無聊的童真歲月,在如今難以閒下腳步的生活裏變得如此珍貴,只是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生活的步伐推着我們不斷向前,我們不可能靠着回憶過一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它嵌入心底封存起來。

普魯斯特在這部帶有自傳體色彩的小說中構建了一座龐大宏偉的記憶花園,裏面的每一個人物,每一處精彩紛呈的細節都浸潤了作者別具匠心的筆墨。雖然我只讀了很少章節,卻不得不感嘆這個高度完整的回憶世界,裏面每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還有大段的細膩的場景描寫。

普魯斯特自幼生活在一個較爲寬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中,體弱多病。他沒有像海明威那樣的傳奇經歷,但他憑着自己過人的天才和敏感,創造出了一個普魯斯特式的浩大而縹緲的心靈世界。

我想敏感是與普魯斯特不可分割的特質。我想沒有人不“懷舊”,普魯斯特窮其記憶寫下《追憶》或許是爲了記錄下自己生活中每一次思索,每一次情緒的波動。或沉思,或感動,或釋懷,或是歇斯底里,抑或是悵然若失,這些包含情感的經歷難道不珍貴嗎?

一塊瑪德萊娜的點心和一杯熱茶的滋味足以令普魯斯特回到那段早已遠逝的時光,普魯斯特是熱愛生活的。羅丹說:“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人盡皆知的話又有誰仔細品味,反思自身呢?

不可否認,在這個快速生活的時代,我們爲了追求物質的享受,捨棄了太多來自內心的微感受,忽視了太多生活中許多獨特迷人的細節。每天等車的巴士站,你是否嘗試過擱下手機,擡頭望一望此時的天空是湛藍的還是灰濛濛的,是否有飄逸的似馬奔騰的雲朵,幾顆安詳靜謐的星是否仍掛在天空的那一邊。

年華似水,裏面流淌着的.是我們最美的回憶。他人所認爲的微不足道,也正是這些生活中的微不足道承載着我們一生的美好。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9

讀《追憶似水年華》,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漫遊。在一個個寂靜的夜晚,靜靜地走進普魯斯特的世界,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心靈怎麼繁衍、成長爲一個闊大幽深的花園。

《追憶似水年華》是我讀過的所有長篇小說中篇幅最長情節最散漫隨意的一部,它沒有嚴謹的故事,除了馬賽爾以外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沒有一部長篇小說讓我如此着迷,我彷佛面對一座規模浩瀚博大、結構精緻繁複的宮殿,推開那扇看似平凡的門,發現裏面竟是一個非常奇妙的世界。普魯斯特用其精美、精細和精微構造出了一種博大的氣勢。

《追憶似水年華》以敘述者“我”爲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爲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出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這種回憶表現的是“自我”,是人的內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小說大量採用了自由聯想的方式,一物誘發一物,一環引出一環,形成作品意識聯想自由流暢的態勢。在這本小說中,“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如一連串在海中跳躍的浪花。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驚訝於作者豐富的學識。書中大量的引述貫穿了整個歐洲的歷史、文化、藝術、文學,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或世界通史,令你無所適從,找不到自身歸宿地。正是這樣的原由,使理解的難度大大加大。但是我可以完完全全從另一個方面去接觸它,感觸它,書中到處所流露出的飽富激情但卻倍受壓抑的感情,它甚至令我有種窒息的感覺。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爲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他沒有高爾基這樣的坎坷多難的青少年時代,也沒有傑克·倫敦和海明威那樣的傳奇經歷。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豐富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祕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當然,只有那些才華出衆、思想深邃的藝術家纔可能爲世人破譯並展現這個世界,而且也僅是這世界的一小部分。

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爲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當前的瞬間,卻常常因爲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爲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從這個小小的感受,回憶便自然地展開到面前來。

此外,作品的結構和語言也極有特色。對於作品的結構,序言裏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圓拱”。斯萬家和蓋爾芒特家的兩條線索在作品裏發展,最終匯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一般的一部家族史。普魯斯特的文字也相當優美,尤其擅長使用比喻,對於各種細小的事物和內心感受都刻畫得具體而真切,即使是中文譯本也不能使其減色。

總之,要真正領略《追憶似水年華》的魅力,還只能靠親自讀一遍。雖然普魯斯特的文字有時也給人太細緻以至筻碌母芯酰但只要你耐心把它讀完,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穫的。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10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作家。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他同巴爾扎克一樣,都佔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1987年以來,法國好幾家有影響的出版社,競相重新出版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並不是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重的小說。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說。它主要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地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纔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爲只有自己纔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爲了解自己,因爲“我”就是“我”!

《追憶似水年華》以追憶的手段,藉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它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作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作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

總的說,《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儘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追憶似水年華》,它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作爲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衆不同。而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

該小說雖然有一箇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小說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但也寫作爲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女主人往往拿她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這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作者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也正是吸引讀者之處。《追憶似水年華》的語言也極其吸引人,不僅文字極度細膩典雅,而且長長的感性長句帶有典型的普魯斯特風格。所以讀這部小說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氣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氣氛。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爲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祕,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

看完這部小說,彷彿讓人明白了真正的樂園是已經逝去的樂園,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纔是真正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的鎂光燈下,流逝的時間對人無時無刻的侵蝕。“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或許只有失去了的東西,纔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爲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當前的瞬間,卻常常因爲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爲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從這個小小的感受,回憶便自然地展開到面前來。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年華。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每個人還是應該好好珍惜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過去的世界裏。即使過去的回憶再美好,那也只是過去,現在的世界纔是真的。我們要好好的度過現實中的每分每秒,讓自己在以後能夠真的追憶屬於我們自己的似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