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心托起明天》讀後感大綱

《愛心托起明天》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我的教育實習是在重慶奉節的一個山村進行的,在那裏的經歷是我的全部教育經驗。因爲當地的風俗,打孩子是很正常的事。入鄉隨俗,我也運用起了這種自己非常厭惡的方式,作爲教育的輔助手段。實習結束後,我在寫回憶日記時發現自己因爲盲從於當地的風氣,而錯過了太多的嘗試,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憾。當時就覺得如果日後能夠成爲一名教師,一定要溫和地對待學生,讓他們從內心的良知出發,來對每一個人,來做每一件事。

《愛心托起明天》讀後感

如我所願,畢業後真的成爲了一名教師,我希望在此實現我的教育理想。但事與願違,出當班主任的我,帶着太多的天真,面對學生不斷違反紀律,班裏的衛生環境、課堂教學環境都不利於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我陷入了迷茫:爲什麼我全心全意地對他們,卻換來這樣一個結果,還不如當時在山村時那樣,通過暴力來進行的教學管理?我以爲自己做得還不夠,就繼續友善地對他們,可感覺他們並不喜歡我,而且對於我又是忍無可忍的憤怒顯示出了不在乎。這樣,每天對於班級事務的管理,讓我身心疲憊,無暇顧及教學方面;課堂教學方面,也因紀律而無法按進度進行。

校長向我推薦了曲莉梅老師的《愛心托起明天》。得暇,我反反覆覆閱讀了幾遍這本書,終於知道我作爲班主任的最大缺陷,就是面對學生的錯誤,我放縱的太多,我自己承擔的也太多了。讓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就必須讓他學會承擔,孩子來學校,是因爲他的幼小,在學校他需要學會在社會上生活所需要的很多技能,這樣,在他步入社會以後,纔不至於因社會化過程的失敗而導致無法生存。因此,學校應該教給孩子們在社會上生存所必需的生存法則,學會承擔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承擔他應有的'責任,承擔他犯錯的後果——這纔是完整的愛!

  一、讓學生承擔他應有的責任

我總認爲孩子太小,什麼都做不了,所以太多的事兒,都是由我爲他們代勞。選出了班幹部,但每次隊會課都是我一個人在講臺上給他們講我對一些事兒的看法;有值日生,但每天做值日,我都參與甚至包攬從掃地到拖地的每一項活動;校會上強調的事兒,我又反覆在班裏強調。這樣,什麼事兒都是我一個人做,出現問題了也是我一個人承擔,我很累,問題卻層出不窮,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我沒能看到學生的能力到底到達了什麼水平,更沒能看到學生的進步在哪裏:班幹部和普通同學一樣,每天就是來聽課、做作業;值日生只是晚一點兒回家,看我做值日;聽校會,他們知道我會給他們重複,所以他們就不需要認真聽……我的包辦顯得越來越無力,並且使他們養成了不必做一些事兒的習慣。

有一次早讀,我不在,我讓語文課代表帶着他們讀課文,但她由於長時間沒有領讀經驗,再加上班裏紀律比較差,她點了幾個人名,但那幾個人也不理她,繼續說着與課堂無關的話,她被氣哭了,班裏沒人管了。等我知道這件事,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只是暫且擱下了。這樣,學生不知道早讀時候該幹什麼,幹部不知道怎麼管學生——這些都是因爲我沒有讓他們清楚自己的責任,一而再,再而三越俎代庖地代替他們做很多本該他們自己做的事。

曲老師在書中提到的一開始就向學生申明“不補課”、“不賒賬”,並在檢查的時候認真進行,這使學生在聽課的時候不敢怠慢,以免錯過了重要的知識點;在做作業的時候不敢放鬆,害怕不能回家。“不補課,是希望你們可以成長爲對自己負責的學生;不賒賬,是希望你們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反觀我自己,在培養學生習慣方面,思考的太少了,更在行動方面更是欠缺。有句名言說:“播種行爲,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如果這樣繼續下去,我毀掉的,將是孩子們的命運啊!

因此,我認識到,培養學生認識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的責任,讓學生養成對自己負責的好習慣,纔是爲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的教育!

  二、讓學生承擔他犯錯的後果

如果上一項沒做好,那麼這一項就要落實好,否則不但紀律沒有了保證,還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多行不義必自斃”是自然的法則,而在學校,在孩子的成長期就必須把“不義”的行爲扼殺在萌芽狀態,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規範的人。靜待自然的懲罰,雖然要真實得多,但太慢了,義務教育本身就是加速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過程。

而在這一點上,我做得更是不好,因爲對支教生活的懺悔,我不想再以任何學生不喜歡的方式來對待學生們。然而,生活是複雜的,如果在學校不學會對自己的錯誤負責,那麼到社會上以後,將會受到更嚴酷地懲罰。這些,我當時都沒有想到。

學生有說髒話甚至指名道姓地侮辱其他同學的情況,我只是簡單地讓他說一聲對不起,他更是態度很隨意地簡單道歉。我便因爲校外有很多家長等着接孩子而讓這件事不了了之。之後,學生這種情況仍有發生,我單獨找他交流過,提醒他該換位思考。但仍然沒有用。我也因爲其他事兒太多,就放下了。

而曲老師能夠順着學生思想,把他引導向體驗“受侮辱”的人的情景。比如,有學生不尊重保潔阿姨,還因阿姨說過他而記仇,故意撞傷了她。曲老師先同意孩子不是故意的,而後道明瞭阿姨不能擦地、清理廁所了,勞務費需要他來出,還要聯繫家長;孩子害怕了,答應幫保潔阿姨擦地、清理廁所,在此過程中體驗到了保潔阿姨的辛苦,從而轉變了對自己行爲的看法。再如,有學生往另一學生身上小便,曲老師和家長協商後,讓兩個學生換褲子,讓欺負人的學生體驗一下穿溼褲子的感覺,認識到錯誤後,還讓他把褲子洗乾淨,並正式賠禮道歉。

學生有丟錢的現象,我不知怎麼處理,只是當衆說:“我也有過丟錢的經歷,我也不知道怎麼處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家都保管好自己的財物。這次的損失,就當是買個教訓。‘吃一塹,長一智’……”這樣當然也不失爲一種解決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防範意識,但對於偷錢的學生,可能就是姑息縱容,而失去了一次改正的機會了。

而曲老師沒有直接處理,而是讓學生“幫忙尋找”,給學生以自己承認的機會,並在學生“找到”失款以後,讓全班學生對他表示感謝。老師賣關子似的話,讓他感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和害怕被同學否定的心情,這樣提高學生的自尊心,也能對他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於承擔自己犯錯的後果,曲老師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夠恰當地運用情景,使犯錯的學生能夠自覺認識到自己錯誤之處,主動承認錯誤,承擔責任。這首先應該瞭解學生希望得到什麼,害怕遇到什麼,然後再通過與他的交流,使他認識到自己行爲的嚴重後果,這種認識,並不僅僅停留在頭腦認知層次,而是深化到情感認知層次,使犯錯後果的情境能夠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從而能夠達到改正錯誤行爲的目的。

讀到這裏,我想起爲什麼用暴力對待學生比用微笑對待學生收到的效果好,因爲孩子正處於成長之中,對於規則和紀律的認識都不夠深刻,此時應該培養他的行爲習慣,以使這習慣深入到他的內心,從而成爲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支教時,學生因爲懼怕懲罰而不做違反規則的事兒,這樣保證了校園環境和課堂紀律;而現在,學生對規則的認識不夠清楚,而又沒有東西保障規則的實施,所以他們的表現很不好。

當然,以上兩種方法都是不對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讓學生認識到錯誤行爲的後果,這種認識一定要深入學生內心,讓他有所體驗,甚至有所恐懼——這恐懼不是來自權威,而是來自他對自己行爲後果的理解和反思,從而在他內心的認識層面,建立起了規則,這種規則更容易使孩子遵守,使孩子成長。

以上兩點是我讀罷此書後,反思自己的行爲,感受最深刻的地方,我的包辦和縱容,使我對孩子們的瞭解停留在了表面,這違背了教育的交互性規律,自然要承擔相應的懲罰。學生是待社會化的羣體,對他們的教育要把握好讓他們成長爲社會人的方向,這要求我們必須教會他們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承擔自己犯錯的後果,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