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大綱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變形記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1

奧地利卡夫卡的很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說,故事情節十分離奇: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然而在一天早上,大概是由於受生活重擔和職業的習慣勢力的壓迫,他竟然從人變成了一隻顧大的甲蟲。自己和家人的一翻驚慌後,家人開始明顯地對他冷淡,幾乎不予理睬,不予關照。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爲由,根本不願費力養這個不能掙錢還給家裏帶來不少麻煩的"怪物"。後來這個"甲蟲"終於在虛弱和絕望中死去了。死後,家人竟"奇蹟般"地很快就恢復過來——或者說他們乾脆就沒有一絲傷心之情,反之,他們都感到了卸去重擔般的解脫,儘管他們心裏十分清楚這隻曾經開口叫過他們的甲蟲就是格里高爾,這個不幸的家庭中終於又再次充滿了陽光,老兩口看着格里高爾那心情愈發愉快的美麗的妹妹,心滿意足地想該給女兒找個好女婿啦……

如果我在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隻大甲蟲,我一定會絕望得當場死掉。這是多大的災難啊!雖然看似荒唐,但畢竟不是沒有可能。命運難以捉摸,誰知道哪天災難就降臨到自己頭上來!更可悲的是,多數這樣的災難都來得無緣無故——至少受害者本人根本就是無辜的——自然災害,戰爭等等莫名其妙地落到自己頭上。想躲避當然是沒用的,我們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或深或淺的災難,主人公遭到的災難看似脫離現實卻又再經典不過了。極爲悲哀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災難,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也擺脫不了。災難不是命中註定的其實更爲可怕。當然幸運地逃脫災難又是命運不可捉摸的另一方面了。

甲蟲本身,甲蟲是什麼甲蟲是一種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動物。格里高爾是什麼他是一個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動物。從某種角度來說,人類形式的格里高爾就是一隻甲蟲,或者,甲蟲就象徵着格里高爾這樣的人類。機械化生活,工作的人,在令人壓抑的一天天中變得幾乎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到了非人的地步,這又是多麼悲慘!這樣恐怖的事實終於被寫成了真正的故事情節,這種人變成甲蟲的現象真的少見嗎?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2

當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滿懷對家人的脈脈溫情,抱着自己必須消失的信念,伴隨凌晨三點的鐘聲與曙光在寂靜中走向生命的終結,每一位用心細讀的人都能從卡夫卡的文字中體會到格里高爾的悲哀、絕望和孤獨。

卡夫卡的小說似乎有種神奇的魔力,無論故事情節多麼奇詭和荒誕,總能使讀者不知不覺地融入進去,並讓我們產生強大的心靈震撼。這種震撼來自作品人物所具有的和源自我們靈魂深處的孤獨。

孤獨,這是卡夫卡作品永恆不變的主題。體現在格里高爾身上,體現在K身上,體現在卡夫卡創造的每一位人物身上。這種孤獨的根源在靈魂深處。

當我們認真分析《變形記》會發現:作品中的孤獨源於自身價值受到不可抗力的否定。與現代社會許多普通人一樣,格里高爾是家庭的頂樑柱,他的父母、妹妹皆依賴其工資生活,而格里高爾很愛他的親人,這兩個條件塑造了格里高爾自身的價值判斷——用自己的工作爲家人謀福祉。格里高爾的所作所爲皆以其爲最高宗旨,即使變成甲蟲也沒有改變分毫。

但卡夫卡殘酷地否認了他的價值,通過將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使他處於一種荒誕的境地。他無法也不可能爲家人謀福祉,即使努力去嘗試,家人也無法理解他的本意,他甚至成了家庭的負擔。這就造成了現實與其自身價值標準嚴重背離的情形。

起初,格里高爾嘗試像沒有變形前一樣生活,他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已被否定。他想挽回經理,因爲不這麼做會破壞他的工作——作爲他實現自身價值的工具。但周圍人的敵對態度讓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處境。至始至終他一直心繫家庭,家人的痛苦會引起他自身的痛苦,甲蟲的外表下包孕着一顆熾熱的人類之心。但殘酷的現實讓他明白自己無法幫助他們,而造成家人艱難處境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格里高爾處於一種“無根狀態”,他的靈魂在茫茫宇宙間四處飄蕩,在原有價值變得無法實現後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意義。甚至他自身的存在也被自己所持的價值判斷所否決,漸漸地他意識到死亡是他唯一的歸宿。當他變成甲蟲那一刻,他的命運已經註定。失去價值後無所依賴的空虛與對宿命不可變更的無力感,是格里高爾和《變形記》中普,遍存在的孤獨感的濫觴。

最後格里高爾選擇自殺,這一悲劇性的選擇是他重新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途徑。正如格里高爾所期望的那樣,小說在薩姆沙一家歡樂的郊遊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冀中結束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格里高爾之死是其本人高傲的勝利。

隨着人類社會從二十世紀初邁向二十世紀中葉,先前沉寂近十年的卡夫卡與其最傑出的作品《變形記》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與格里高爾類似的處境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頻繁出現。尼采說“上帝死了”,這並不僅僅指基督教走向衰敗,更是指以基督教爲代表的、以奉獻他人爲核心的個人價值體系的衰亡。時至今日,拜金主義之風日益盛行,越來越多的人以財富積累視爲其主要的存在價值。可同時又有更多新生的價值判斷體系不斷產生和發展,衝擊着固有體系。一旦自身的價值被否認,無力、痛苦及虛無主義的幽靈在茫茫黑暗中伸出雙手,人們的咽喉就被緊緊扼住,將他們拖入無窮的孤獨之中。

也許,我們要響應尼采那早已被人們遺忘的號召——重估一切價值,來掙脫這種孤獨感。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3

今日騰訊新聞有一篇文章讓我很是痛心,90後演員徐婷患癌症去世,留下的微博寫到:”在我得知得了癌症後居然有一絲的輕鬆,我感覺我要解脫了……”這就是變了形的花季少女的心聲啊!徐婷覺得自己26年來好像都沒有爲自己活過,自己掙錢讀大學,掙錢供弟妹讀書,給父母還債買房,卻從來不爲自己而花,直到最後癌症離世。

更讓我唏噓的是,這不正是卡夫卡的《變形記》裏面的格里高爾的人生嗎?變形記中,格里高爾負擔着整個家庭的債務和美好生活,每天疲於奔命,卻有一天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他的家人一開始是驚恐,到淡漠,最後是遺棄,大甲蟲格里高爾最終死去。卡夫卡的敘述冷靜得讓人毛骨悚然。除去兩個故事中家人的部分,我想這兩個主人公的生活相似度可達95%。

這是多麼可怕的事!一百年前大文學家的故事竟然赤裸裸地發生了,而大部分人,根本就沒留意到。我不知道現實世界中還有多少人是過着這樣沒有自我,逐漸變形的生活,但我想,在中國,這個過於讚揚奉獻精神的過度,數量是肯定不少的吧。

格里高爾是怎麼讓自己愛到變形的呢?讓我們回到小說中看看。

變形的起因是格里高爾的父母欠了老闆一大筆債,格里高爾爲了替父母還債,忍聲吞氣在老闆公司做旅遊推銷員,即使早就想要辭職了,但一想到還得五六年才能還完父母欠的債,他就忍了。別的推銷員生活得像貴婦人一樣,唯有他,把家庭的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壓得氣喘吁吁。然而從後面的文章我們都能知道,他的父母和妹妹都是有勞動能力,就算沒有他也可以自力更生,然而正是因爲他的心甘情願地付出,他們便是理所當然的接受,不再付出勞動。很明顯,這樣理所當然的責任轉讓,是格里高爾變形的最大推力。

格里高爾的父親自從破產後就一直待在家裏,不再出門勞動,把所欠下的債都推給兒子來還,而且在兒子變成甲蟲後沒有半點憐憫,只是嫌棄,由此可見,這是個極其自私之人。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的家人不曾想過叫一個醫生,或者尋找什麼解決的方法,又或者尋找這是什麼原因。可見,這一家人已經是格里高爾寵壞的一家人,在坐享其成中已經喪失了反省能力、解決問題和感恩的能力。抱怨,自憐,是他們唯一的應對。

從性格上看,格里高爾是個過度的奉獻着,他享受於對家人過度的奉獻中,並以此爲自豪。縱使要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所操心的還是他的家人,“他消滅自己的決心比妹妹還強烈呢,只要這件事情真的能辦得到。”他最終還是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爲家人換取了他們想要的平靜。在家人陷入破產困境時,他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爲家人換來安逸的生活,即使自己內心其實想離開。在自己變形失去經濟能力沒法帶給家人安逸生活的時候,他依然站在家人的角度消滅自己這個麻煩。這是多麼感人的犧牲啊!這樣的故事放在以孝爲先,以奉獻爲自豪的中國,定能好好被歌頌一番。

格里高爾愛着所有的家人,卻沒有愛過自己。

他也不敢愛自己。他從畫報裏把畫着“一位帶皮帽子,帶皮圍巾的貴婦人”的話剪下來,裝在金色鏡框裏。他羨慕着別的推銷員如貴婦人般的生活,在還清債務之前都不敢爲自己去爭取。他以爲等還債這件事完成了之後,他便自然就可以擁有了。然而他不知道,這貴婦人的生活也是需要他爲自己爭取的。

他奉獻了自己所有的愛去愛家人,卻把家人養成了一羣自私鬼,回到還債這件事上,除了格里高爾一個人在努力,其他人也根本沒有想過要爲他減輕負擔,比如:父親尚有勞動能力,卻每天讀書看報,不曾想自己再付出點努力去承擔自己欠下的債務;比如,家裏明明可以先不用女僕,一起多節省些開支;比如家裏的客房早就可以租一兩間出去,貼補家用;又比如,妹妹已經到達可以自力更生的能力,完全可以做些工作而不只是在家依靠哥哥打扮自己。愛,如果沒有了共同承擔,那就沒有了愛。

從心理學上講,“本我”代表完全潛意識,表達慾望;“自我”代表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代表部分有意識,是良知和內在道德的判斷。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常常回憶過去臨窗眺望的那種自由,我想這是他唯一關注本我的時候。

格里高爾變形也許就是他的超我和本我無法統一而造成的。他的本我想要他多關注一點自己,“自私一點”,不要一味只有貢獻,但他的超我打敗了本我,認爲本我是不負責任的。他的自我處於兩者之間,卻處理不好這二者的關係。於是,長期的內心不統一,讓他最後變了形,也正是因爲如此,他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之後,一點都不驚訝,仍然想的是如何起牀上班。

格里高爾無疑是可悲的,傾盡所有力氣去愛去付出,貢獻了自己所有的生活甚至生命,換回來的不過是家人的遺棄,爲他的死去而鬆一口氣。

我想,愛是要有付出和共同承擔的,愛是互惠的,愛是既學會愛他人,也要學會愛自己,方是對愛的負責。

如果格里高爾在筋疲力盡的工作之餘,多關注下自己,讓自己也偶爾過過“貴婦人”的生活;如果他在傾盡全力爲家人還債的時候,也能意識到去要求家人一同付出努力;也許他在變成甲蟲了之後多去反省一下到底爲什麼,有什麼補救方法……那麼,也許他能拯救自己,也能拯救這個家。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4

《變形記》這本是書對人物心理描寫十分精湛。雖然篇幅不長,但心理轉變的很自然。既荒誕又合乎情理。

格里高爾變甲蟲後的心理變化大致是這樣的。

  1、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

他驚慌、憂鬱。他回憶過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爲還清父債而苦幹。他清醒地想到起牀,趕車上班去。父親發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一副惡狠狠的樣子,趕他回臥室。他謙恭地懇求,儘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還不忘順從父親。

  2、爲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

格里高爾失業在家,過着甲蟲生活,只能爬來爬去。但是,他爲家庭經濟狀況焦慮,還想着給妹妹實現“美夢”。他想着,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傷心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着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傷後,被親人厭棄而絕望,心態走向平和。

一隻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終於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說“我們必須設法擺脫它”。格里高爾“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爲自己必須離開這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里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格里高爾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家,顯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而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奈與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種超脫——死亡。

格里高爾同家人應該互相熱愛,互相幫助。可是,親人們認爲格里高爾不能再養家,把他看做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去,親人們也不悲痛,反而去郊遊。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爲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係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爲安於甲蟲生活的自輕自賤;以妹妹爲代表的親人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正是通過表現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5

飽餐過後,抱着老公,躺在暖暖的被窩裏看着電視!我們現在少女和婦女最喜歡看得也就是湖南衛視!剛好在放着變形記。

大城市的孩子和鄉下的孩子互換生活!!看着山裏的孩子真誠的眼神,憨厚的笑,因爲有個雞蛋吃而開心的樣子,13歲就想着打工掙錢 只爲給自己的媽媽買一牀被子!我當時真的羞愧的低下了頭!看着城市裏嬌生慣養的孩子!任性,自私,的樣子!!就像自己的翻版,我從來都不知道現在中國居然真的還有吃不飽的家庭!不知道自己一件衣服的錢可以是一個家庭一年的總收入,看着他們在寒冷的大冬天只穿着薄薄的單衫,連襪子都沒有穿!!記起我曾經站在衣櫃面前看着滿滿地衣服,爲不知道穿什麼而大聲朗啷着沒衣服穿,比比他們 我覺得我自己真的很幸福很幸福。。回想起前段時間買手錶的時候,因爲沒有買2千多隻買1千多而氣哭得自己,現在真的 好後悔。 有時我們追求的品牌,追求的時尚在我們心裏和生活裏真的那麼重要嗎?比起這些,他們更珍惜的是和自己的父母能在一起,只想看着自己的父母能過的更好!看看他們!想想自己,是不是還會經常抱怨自己過的不幸福,是不是還在對身邊的親人們發着牢騷,,,想想我們的孩子也一樣的幸福,不要讓我們的孩子也成爲我們現在的樣子,有着數不清的玩具還不斷的想要新的,穿着幾百塊的衣服還羨慕着別人的跟更貴更好看!也要讓他們知道,還有許多人需要我們大家的幫助,還有許多更有意義的事能成爲我們的追求!

都說慈善是有錢人乾的事!!可我現在覺得更多的時候,慈善是我們每個人都獻出一點點力量就能幫助別人的一種途徑! 一種對善的一種表達!我們雖不是很富裕!但我們可以儘自己的一點小力!給他們一些衣服,一些食物,一個擁抱,一個微笑!這些對我們來說都不難做到!每天一點,每人一點,都是愛得奉獻!

想過了!從今天開始,我不再浪費糧食 不亂花錢,不再追求品牌!!盡我的微薄之力,爲他們做點小小的貢獻!!希望身邊的朋友們!!不要再抱怨自己的生活了!!爲我們吃的飽飽,穿得暖暖,和家人幸福在一起而驕傲!! 爲那些大山裏的孩子那些真摯的心驕傲!!!

我是真的很幸福!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6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

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爲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爲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纔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而小說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個人這麼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7

故事的發展似乎合情合理,就象生活一樣,平淡無奇而又真實無比,彷彿發生自己身邊的片斷一樣。隨着格里高爾---家庭的經濟支柱的倒塌,一家人不知所措,不得不外出就業或是重操舊業---“父親在銀行裏幫小職員們買早點,母親把自己的精力耗費在替陌生人縫製內衣上,妹妹聽從顧客的命令在櫃檯後面急匆匆地跑來跑去”。爲了生計,他們採取了一切窮人應該做的一切:辭去了保姆,出租了本就不大的公寓,典當了那些曾經爲之自豪的手飾。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爲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甲蟲。

牐牴適碌慕嵛埠孟笠蒼諞飭現中,但是還是讓我覺着有些遺憾。因爲在我的推想中,格里高爾的家人會悉心照料他,愛護他,那畢竟是他的家人,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卡夫卡並沒有按照我的想法去寫,我的良好的善良的希望被一隻蘋果、妹妹的抱怨、甚至是全家人準備換房遺棄他的想法所打消了。我在想象這個故事的結尾時就象中國人習慣的的大團圓的收場一樣,格里高爾在家人無微不至的照看下,一夢睡醒會恢復人形,重新可以開始工作和賺錢,重新成爲一家人的精神和經濟支柱,可以贍養父母,驕寵妹妹,把妹妹送到音樂學院去學她夢寐以求的小提琴!我一直抑制住內心的煎熬,努力地往下讀,期盼會有這樣一個美好的結局。可是,卡夫卡畢竟沒有按照我的思路往下延續他的筆觸,他的思路更加的現實和冷峻,他就要讓格里高爾在無望中死亡---“‘當然是死了。’老媽子說,一面用掃帚柄把格里高爾的屍體遠遠地撥到一邊去,以此證明自己的話沒錯。”

在閱讀完作品的一剎那,對卡夫卡有滿滿的怨恨。這位奧地利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大師,這位在臨終前囑託友人一定要將他的手稿全部焚燬,不想讓其“內心的不安”影響後人的思想家,百年後依然有力的在聖誕的早晨將我向往的理想主義的思想架構擊潰。讓我在西曆新年的第一天,就要正視人性的無奈與煎熬。

可是同樣要感謝卡夫卡,他讓我可以更好的省視人性這一深刻的話題,回想現今的社會,物慾的膨脹,人性親情正在不斷地被冷漠和淡化,而這種淡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象故事一樣,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在格里高爾變形之初,母親和妹妹並沒有表示出很大的絕情,而是仍然把他當成自己的親人,母親總是想着他是自己的孩子,總想去看看他,心中還留着很濃的牽掛。妹妹則勇敢地挑起負擔哥哥生活起居的重任,她能夠細心地爲哥哥準備可以選擇的食物,爲哥哥打掃房間,把沙發推到窗口,好讓哥哥能夠看到窗外的風景。她們所做的一切,合乎情理。在她們的心中,親情還沒有泯滅。但隨着情節的推進,事情也變得越來越糟了,感情也在被慢慢地磨蝕,不甚耐煩的情緒日益濃重。妹妹不再有耐心替他打掃房間了,也不再管他的吃飯問題了,甚至連他吃了沒有也無心過問。最後還提出了搬家,準備把哥哥遺棄。一家人在經歷了磨難之後,終於不再顧惜那最後一絲的親情,準備有所行動了。而這時,格里高爾的死亡,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快樂。他們解脫了,他們解放了。最後一點淚水掛在他們的臉上還沒有乾透,他們就想着各自請假好好放鬆一下,父母親的眼光盯在女兒的身上,“應該給她找個好的婆家了”。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8

《變形記》,一個篇幅很短但是致鬱效果極強的故事。簡單寫了一點讀後感留念。

首先,《變形記》當中的社會關係是十分脆弱且淡薄的,親情、同事間的交情,都是如此。這些情誼,基本上只能通過勞動/金錢關係維持,祕書主任來家中探訪,是因爲主人公無法到場工作,而主人公自以爲和睦的家庭,在他不能創造財富和價值之後,也將他視作了一個敲骨吸髓的怪物。

這也許正是卡夫卡在暗諷人情淡漠利益至上的社會。可以看到,當主人公失去其社會性,無法用勞動/金錢維繫和他人的關係時,他就會相應地失去他的社會/家庭地位,甚至失去作爲正常人生活的資格。

這是我第一遍閱讀後模糊地感受到的部分,在和雨晴交流之後,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是卡夫卡對主人公變形後形態的選擇。格里高爾在書中變成了一隻臭蟲,一種在人類普遍觀念中被認爲是害蟲的生物,遭人厭惡,避之不及。但卡夫卡恰恰將他設計爲這樣一種形態,這無疑加快了他被社會/家庭拋棄的進程。如果,如雨晴所說,他變形成貓、狗一類能作爲寵物的生物的話,家人也許還會選擇飼養他。雨晴說,人類對於“外表”或者說“外形”還是十分看重的。我想她說得沒錯,但歸根到底,這也許還是“價值”的問題:貓狗尚且有觀賞、玩樂的價值,甚至可以看家護院,而臭蟲如何能與貓狗相比呢?它只是毫無價值的害蟲罷了,於是死便死了,屍體的歸宿也如一般害蟲無異,家人也當是清除了普通的`害蟲一樣,從此感到天下太平。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維持“人”的外形呢?雨晴說人類看重的是“外表”,那麼按理來說主人公維持人形能在家中“存活”的時間應該最長,但我卻認爲這點有待商榷。一來,這篇作品的大前提是“人情淡薄”,要想維繫人情唯有“創造價值”,而一個病人(植物人或癱瘓病人等)往往並不能做到這一點,況且,照顧病人的負擔也要比飼養貓狗沉重得多。因此,照我看來,主人公哪怕是維持人形,若不能做到繼續工作,受到的待遇也不見得能比臭蟲好到哪裏去,是的,甚至不如貓狗。只不過,前期家人尋醫問藥作出的努力應該會稍微多些,因此他能比臭蟲活得更長久些,下葬方式也更慎重些……僅此而已罷了。

只靠利益關係支撐起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價值,就落到和一隻臭蟲差不多的境地,被親人和社會無情拋棄。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愛、愛到多深,才能不讓自己在走投無路時不至於如此卑微呢?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9

小說發表的後的一百零二年,利用春節值班時間,我細細品讀了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變形記》。

《變形記》爲中篇小說,約三萬餘字。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員,任公司外勤,常年在出差在外地負責公司產品的銷售工作,由此換來微薄的收入,辛苦支撐着整個家庭的生活。彼時的他,在家中受人尊重,是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兒子,是妹妹心中有擔當的哥哥。但是,當有一天他突然變成了甲蟲,不能再去上班,不僅不能再爲家庭做貢獻,而且成了家裏的累贅時,家人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改變了對之前對他的尊重態度,漸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最後,主人公在家人的遺棄中因飢、傷病孤獨的死去。

小說作家腦洞大開,情節荒誕,利用一個虛構的特定假象來反應當時人民的生存狀態和家庭關係。這就是我對這部小說的一個理解。

小說在刻畫人性醜陋方面上無疑是成功的,這一點我絲毫不會否認。

主流評論在評論該小說是講什麼“小說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是的社會生活”,也真是可笑。

人性,難道還要以制度進行區分嗎?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物質生活變得豐富,精神追求可能更高,離開了物質短缺時非你死我活的對立狀態,人性確實有向善的一面。但是,在一百年前的西方,正如小說裏所寫的一樣,即使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努力工作,家庭物質生活也保持一般水平最多是稱得上小康。物質生活不富裕的情況下必然出現人情甚至是親情的淡漠,雖然無奈確爲事實。更甚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因食物的極大短缺會發生人吃人的現象,難道也是因爲制度的原因?那時候的人懂的什麼是制度嗎?

再者,人的劣根性是不會有着根本改變,自私自利、隨口撒謊、嫉賢妒能、欺上媚下、追求虛榮、好逸惡勞,等等,始終是人類撇不開缺點,不會因制度、時間而改變。

最後,小說作者卡夫卡的生活經歷也較常人獨特,他一直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其生長經歷爲自己的創作也提供了鮮活的素材,但他的家庭成活並不一定是當時社會上的典型,進行文學評論時也不能以偏概全。

總之,家庭的親情雖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牢固成鐵板一塊,但總體來講,也不至於如小說中反應的那樣極端。親情是我們成長的最有利也是最爲溫情的呵護,是人性中最柔軟的地方。如天空上的太陽,永遠給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成爲我們前進路上最大的基礎保障。我小人之心的揣測,連親情都要嘲諷一番的人,估計內心一定陰暗晦澀的無法自拔。

變形記讀後感範文10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爲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

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溫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爲。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

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說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