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雙城記有感800字

讀雙城記有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雙城記》讀書筆記800字

讀雙城記有感800字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雙城記》讀書筆記800字。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悲劇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敘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後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得勢之後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於死地,最後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幹出來的。”大革命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爲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皁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着相同的長相,卻有着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着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着冷靜。因爲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持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僞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雙城記》讀書筆記800字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透過爲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爲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爲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爲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複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後,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爲另一名律師工作,讀書筆記大全《《雙城記》讀書筆記800字》。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爲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相較於代表的溫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爲仇恨而活;爲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慄,但也叫人不禁感嘆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

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爲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後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臺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

《雙城記》讀書筆記800字

這個假期,我利用空餘時間閱讀了狄更斯的《雙城記》,也有了些體悟,下面我來把我的感受寫下來。

 一、情節佈置

這部著作的情節是十分玄妙的,作者把各種線索串聯起來,如文中所說的一樣“編織”成了這部小說。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人物關係複雜:如馬奈特醫生和達南的關係;德發奇太太和達南的關係——這兩個關係直接導致了最後的悲劇。還有洛瑞先生與德發奇的關係以及格侖舍與密探的關係等等。這些複雜的人物關係使此部著作情節環環相扣。

這本書最有特色的一個章節是頓臨死前與一位小姑娘的對話,從這番對話中徹底揭示了革命羣衆過於瘋狂以及善將永存的主旨。

 二、人物特點

本書最重要的人物是查爾斯·達南(埃弗蒙德)。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與叔父,但是他還必須支撐整個家族的產業。所以,當老僕人給他寫信時,他便不得不回到法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具備一位貴族所具有的文明氣質,並且當他去會見自己的叔父時,他明確提出了“不能再迫害人民”的說法。同時,他放棄了貴族特權,本來就是一件善事。

悉尼·卡頓也是位重要人物。在讀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分時,我一直不大喜歡這個隨意、懶惰的人物。但是在往後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是一個敢作敢爲、足智多謀的人。雖然是“朋友”,但實際上卡頓和達南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好,但是爲了他們一家人幸福滴生活,卡頓甘願走上斷頭臺,讓達南逃跑,而自己成了永恆的善的化身。在文章中提到卡頓死時“猶如一位先知“。

德發奇夫婦也屬於本書中的焦點人物。德發奇本人是個善良的人,他收留了馬奈特醫生,並且在大革命之後告訴自己的夫人見好就收。而德發奇太太就是個復仇者,她受過埃弗蒙德兄弟的迫害,所以她一心想殺掉法國所有貴族。當然,由於她的過激行爲,使她最後死於普洛士小姐手中。

三.寫作特色

本部小說文筆非常幽默,作者一直在使用辯證關係和反覆的手法來實現這種效果,所以這部感人的小說還能讀起來令人十分想笑。

文章有特色的一處是最後作者“幫助卡頓發表感想“。作者用卡頓的語言交待了文章的結局,告訴人們”善良在世界永存“的道理。

這就是我讀過這部小說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