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可怕的科學》的讀後感大綱

《可怕的科學》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可怕的科學》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可怕的科學》的讀後感

《可怕的科學》的讀後感1

在假期裏,我喜歡看科普書。但是,這科普書可不是亂看,我只認準一套書——《可怕的科學》。

爲什麼我只看《可怕的科學》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其它那些科普書——例如《十萬個爲什麼》——好看嗎?我不知道你的想法,但我可以告訴大家我的想法。我覺得——那些科普書無聊罷了!如果把那些書當睡前故事,不出十秒鐘,我肯定睡着!而《可怕的科學》有什麼和其它科普書有什麼區別呢?當然有,任何看過《可怕的科學》的人肯定都知道,這裏面加了大量的幽默成分和插圖,不知道的人還可能以爲這是一本漫畫呢!雖說幽默,但也不會離題,成爲那種下流的冷幽默,而且,它有時候還會有一些科普小迷宮啊,小魔術之類的,超級好玩!

讀了這套書,我覺得,所有寫科普書的人都應該要學一學,不要再讓科普變成催眠術,讓科普書裏的科學都活起來。還有,要舉一些和生活相近一點的例子,不要總是一個勁單調的說“什麼加什麼會發生怎麼樣的反應”……

讓那些枯燥的科學見鬼去吧!只要我們能多多學習學習《可怕的科學》,我相信,以後愛看科普書的人會越來越多的!

《可怕的科學》的讀後感2

人們對未知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彷彿冒險家一般總是喜歡到那些未被探索過的幽暗的洞穴。於是科學就應運而生,它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先輩們開出的一條通向光明的道路,也是指引後人在浩瀚無際的知識海洋裏遨遊的的明燈,它指引人們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前進。有人說,科學是枯燥無味、單調無聊的。誠然,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雖然繁多的公式會使人眼花繚亂、心煩氣躁,但是科學的魅力毋庸置疑,科學的樂趣在於它的創新性、趣味性。當你決定探索新的科學領域時,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你的實驗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會有哪些令你意想不到的現象。這種不確定性能爲科學研究帶來許多樂趣以及更深層次的思考。亦或者,你腦中一閃而過的靈感被付諸實踐,並且最終改變了世界,這並非是天方夜譚,而是真正有機會實現的。這本書名爲《可怕的科學》,其實並不可怕,內容非常幽默,讀起來使人感到非常的輕鬆。書裏面配有大量有趣的漫畫插圖,它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了很多抽象的道理,向人們講述了世界上著名科學家的`事蹟和他們所做的一些改變世界的科學實驗。這本書很貼近生活,向人們介紹了一些在生活中通過藉助常見的生活用品就可以完成的實驗。

總之,這本書內容充實、佈滿懸疑、顛覆傳統,讓人們真真切切地體會了科學的樂趣。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不僅僅是科學方面的知識,更爲重要的是培養了自己對於未知事物的態度以及對待夢想的態度。人只有常常對未知事物保持一顆好奇心、探索之心,才能發現別人未曾發現的事物和科學原理。人的一些對於未知現象的想法只要經過不懈的探索,就很可能改變人的生活,改變世界。一個人,只要有夢想,就要不斷地奮鬥。電磁鐵的發明者威廉·斯特爾基小時候家境貧窮,甚至有時候要靠乞討維持生計,但是他立志研究電,經過不斷的研究,最終發現了一系列的電現象併發明瞭電磁鐵。誠然,科學的樂趣還不止這些。在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定理後面還隱藏着一些更爲深刻的東西,這些都有待於每一個愛好科學的人去研究、去發現。正如艾薩克·牛頓所說:“我只是一個在沙灘上拾貝殼的孩子,爲拾到一個美麗的貝殼欣喜不已,卻忽略了眼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廣闊的海洋裏面還有黑暗的區域未被燈光照亮,因此,只有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富有不屈不撓、敢於創新、善於發現精神的人才有機會踏入這片未知的海域。

到那時,他會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美麗的風景,這意味着他開始了自己新的探索的旅程。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不會滿足自己既得的成果,他會喊着更爲嘹亮的號子,彎下自己堅實的脊樑,蓄足氣力,精神抖擻地向下一片未知的海域進發。在這一路上,對未知世界額好奇和探索之心始終伴隨着他,所以,他從不抱怨什麼,哪怕有再多的險阻,因爲他相信,他所做的是他畢生的事業。最平凡的事物裏面往往會蘊含許多深邃的道理,因此,只要處處留心,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那麼就會學到無窮的知識。科學,作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學問,在通過人們不斷的探索中逐漸被完善,科學的樂趣也被清晰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可怕的科學》的讀後感3

《可怕的科學》這是一組文章,講述的有科學家,有細菌,有空氣動力學等等。就拿細菌來說吧,它們繁衍的速度直接超出了我的預想N多!一個單個的細菌20分鐘分一次,一個小時8個,兩個小時32個,三個小時128個……以此類推,9個小時能分裂一億個!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啊!如果有一個細菌在你的身體待了9個小時,你還敢碰你的身體嗎? 當然發現這可怕細菌的人是誰呢?(第一個發現細菌的科學家是列文虎克)——科學家!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最努力的科學家是史蒂芬霍金,最偉大的女科學家是居里夫人。 愛因斯坦,美籍德國猶太裔,是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創造了“相對論”,他在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我覺得他最與衆不同的並不是他有多麼的聰明,有多麼多的學識,而是他對科學探索且孜孜不倦的精神。

他說過:“我自己不過是孜然的一個極微小的部分。”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探索大自然,不斷地研究大自然,最後就連自己的骨灰都投向了大自然。很多人說:“愛因斯坦是上帝派來的。”而我卻認爲:“他是上帝派來交給我們知識的使者。”他的精神成爲人們的楷模,他的學術爲人們更好地瞭解我們身邊的一切。他不在乎虛榮,死後不讓人們把他的房子當成博物館,不讓那條街成爲一個朝聖地,他不希望人們把他當作神一樣來看待,他覺得他是普通人,希望別人和他一樣把一生都奉獻給科學,把一生都奉獻給人類。 史蒂芬霍金,他是史上繼愛因斯坦後最偉大的科學家,他被稱爲“宇宙之王”,他寫過《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喬治通往宇宙的祕密鑰匙》等科學著作,一些人沒了解他之前一定想不到他是如何寫這些書的,1985年在他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頭可以活動。患上肌肉萎縮症喪失了說話能力,只有利用眼球的上、下、左、右移動發出指令,通過電腦語言合成器,發出獨具特色的“電腦聲”。他連說話都要靠語音合成,何況要寫書呢?連我們四肢健全的正常人都不能寫書,何況霍金呢?可見他的學識和頭腦有多少?霍金這種身殘志堅的精神,不是也和愛因斯坦的科學精神是一樣的嗎? 居里夫人,原名“瑪麗居里”,她是波蘭華沙人,她出生在一個愛國的教師家庭裏,她的父親是一名中學的物理教師,所以居里夫人從小就是生活在物理的薰陶之下,據說她很喜歡父親實驗室裏那些稀奇古怪的是實驗器材,所以養成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她的一生非常艱苦,她是靠自學走進巴黎大學的,爲了節省乘坐馬車的費用,她從姐姐家搬到了學校邊上的一個小閣樓上,由於沒有火,沒有燈,沒有水,她只能開一個天窗來照着研究,完成學業,後來與丈夫結識後生活纔有所改善。之後更加的勤學,先後兩次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曾評價她說:“她一生中最偉大的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夠取得,不僅僅是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着難以想象的和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工作的頑強,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只是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這種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也是令一種科學探索的精神! 科學偉人似乎都有一種精神,積極探索,不怕困難,敢於挑戰困難的精神,這就是偉人最吸引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