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讀後感大綱

《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這本書是王登峯和陶繼新老師合著的,讀來感受頗多,認爲又讀到了一本好書,我讀後認爲經典是我們的老師,可成就我們自己;經典也是我們的工具,我們可用它更好地教育學生和自己的孩子;把學生引向經典,如同把駿馬帶到豐美的大草原。經典是我們成長的最健康的營養品。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讀後感

  《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讀後感(1)

近日,懷着崇敬之心,閱讀了陶繼新先生與王登峯先生的對話錄《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一書,感受頗多,深受啓發。

陶繼新說:我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從公元前551年孔老夫子出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2500年間,中國能夠正規入學學習的人數,未必比從1949年到現在入學就讀的學生多。同時我們現在從國內外學習了許多大教育家的經典教學方法。但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中國學子,成爲世界級文學巨人者屈指可數。這種悲哀不能不令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而中國古代的每一個時代,幾乎都產生了讓世界矚目的大思想家、文學家。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孫子、屈原等一大批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到帝制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的大文學家曹雪芹,無一不是世界級的大師。那時候還沒有蘇霍姆林斯基,也沒有布魯姆和布魯納,即使有,也因國域之隔而無法學習其精妙的教學方法。但是,我們的先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這種悖論的出現,應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足夠注意。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呢?我想,目前學習內容的低下與教學方法的不當,與古代文人學習“取法乎上”和注重讀背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古時候的學生起始階段學的是“四書五經”等高層次的`文化精典,現在學習的是“上中下,左中右”等所謂由淺入深的淺層次文化:古時候一開始就讓學生去背誦,現在是一開始就要學生去“創造”;古時候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現在是對傳統文化的蔑視;古時候強調文化積澱,現在倡導憑空翻新。什麼文化積澱,什麼厚積薄發,在“現代教育”中都成了不合時宜的舊有傳統。如此下去,休說諾貝爾獎與中國無緣,大思想家、文學家難以誕生,就是產生有點名氣的大學問家也難乎其難了。一味地逐新求異,丟失的不僅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還有自己的個性和中國文化學習的本質東西。朗讀與背誦這一簡單,也是最奏效的學習古代文化的方法,千萬不要再將其視作污水一樣地潑掉了。

奧修說過,猶太人佔世界人口的3%,但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口數量佔了世界的80%。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猶太人對於經典的親近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在傳統的猶太社團裏,兒童很小就接受了讀經教育。根據猶太經典《密西拿》的規定:兒童六歲開始學習讀經,最通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背誦,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讀成誦。《阿伯特:猶太智慧書》寫道:“學問,不進則退;不讀經,毋寧死。”

陶繼新說:孩子的背誦能力是遠遠超過大人想象的。開始時也許沒有大人背誦得快,但一兩週以後,其背誦能力就充分展現出來了,就會將大人遠遠地拋在腦後面。孩子背誦有一個特點就是記得快、忘得慢。大人正好相反,記得慢、忘得快。同時,當孩子以很快的速度記憶下來一些經典的時候,也會對自己產生一種心理認同。

如果在家庭、學校甚至社會上給其展示背誦經典的舞臺,他們就會更加自信,就會背誦更多的經典,就會給自己積澱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陶繼新說:在某種意義上說,經典文化是可以讓生命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時候,不分良莠都“拿來”,甚至頂禮膜拜。而當我們有了經典文化之根後,我們就可以在繼承與發揮中國經典文化的時候,放開胸襟,大膽地將西方文化的精華吸收過來,並讓它融入中國文化之中,成爲我們文化發展的有機部分。日本對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我曾經跟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一位教授交流對於《論語》的看法時,令我非常吃驚。他對《論語》的熟悉程度及解析深度,令中國的很多專家汗顏。其實,韓國也好,日本也好,他們的經濟發展,都與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有關。被譽爲日本的愛因斯坦的湯川秀樹《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自述《旅人》一書說:我五六歲時就開始誦讀中國經典……第一部分是“四書”,是從《大學》開始的,我最早讀的一本書就是《大學》,後來又讀了《論語》和《孟子》等儒家經典。可以說,有效地汲取中國經典文化的營養,並不阻礙湯川秀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的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所載爲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彌新。經典文化將我們的生命全然轉換,從情緒化的生活狀態變成生活目標清晰的狀態;經典文化讓我們在生活中重新發現完善與統一;經典文化讓我們找到了內心的寧靜,獲得心靈的自由;經典文化讓我們體味到生命的歡樂與高貴。而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讓我們的接班人,未來社會的棟樑們,我們最最親愛的娃娃們也能體會到經典帶給他們的這種智慧呢。所以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吧!

  《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讀後感(2)

最近讀完王登峯和陶繼新合著的《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後,感覺對我的觸動很大,開始學着從全新的角度審視國學經典,也深刻的理解了陶繼新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經典文化是可以讓生命有根的。”

爲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提倡讀經典呢?我覺得從狹義上講,熟讀經典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和講話水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記得我帶的學生上一年級時誦讀《弟子規》,天天沉浸在學生的稚嫩的誦讀聲中,潛移默化中我也受到了很多的薰陶,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規則。例如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如何做到長幼有序呢?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如何看待錢財呢?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其實上這都是一些很淺顯的認識,但對我的幫助卻很大。從廣義上講,“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任何一個文化系統都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爲源頭。讀經典對每個人來講既是一種責任,又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在瞭解經典的過程中能學到很多人生的大智慧。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企業家,首先要學會做人。《大學》的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全球微軟公司副總裁李開復在他的《做最好的自己》裏就寫了,企業家成功首先靠的不是企業的經營之道,而是做有德之人、誠信之人。

現在讀經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挑選適合他們誦讀的經典呢?這本書以兩位傳統文化推廣工作者的智慧解答了衆多疑問。例如書中對於讀經的推薦這樣引用並解釋以魯迅先生三味書屋的“三味”--------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作者還建議要原汁原味的讀經典。因爲翻譯和解讀都不能把原著的內在精髓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我們靜下心來讀原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經典文化讓我們在生活中重新發現完善與統一;經典文化讓我們找到了內心的寧靜,獲得心靈的自由;經典文化讓我們體味到生命的歡樂與高貴。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吧!

  《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讀後感(3)

著名作家張愛玲說過:“書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點是使我近視。”我很贊同這句話。自從我能夠閱讀開始,書就會在我需要的時候陪伴着我,不離不棄。今年暑假我又意外地擁有了一本好書,那就是王登峯和陶繼新合著的《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

有關弘揚傳統文化、誦讀經典方面的文章我也看過一些,深知經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瞭解一些小學生在誦讀經典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所以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最吸引我的是第二板塊中的《提升境界安頓心靈》。在這裏,陶繼新老師說:“沒有認真誦讀經典之前,我的心很不安定,比較浮躁,心情也很容易受外在因素左右,誦讀經典之後,我知道,要想安頓心靈,就要好好誦讀經典。”

讀到這裏使我想起了幾年前我也走過了這樣的心理歷程。那時我對很多事情產生了懷疑,對前途感到渺茫,似乎看不到今後的路,心裏裝滿了對追逐的疑惑與絕望。這種情緒流露在我的文章裏,被一個博客朋友捕捉到了。他說:其實沒什麼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候,要想讓自己的心靈平靜下來,也很容易,你一年讀15——20本經典名著,你的心就會漸漸平靜下來。他還向我推薦了一些書目,例如《中華經典隨筆》《傅雷家書》《我們仨》寫在人生的邊上等很多名作。就這樣且讀且聆聽,我的心靈種滿了莊稼,雜草自然就少了。每每捧起一本好書,或者聆聽一段智者的講座,很快便能讓自己駛進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功利之心頓失,浮躁之氣遠遁。將自己融入自然和人文風景之中,感受那份灑脫與飄逸,從容與愉快。

我終於清楚地知道了,我要的是什麼,那就是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做自己喜歡的事,踏踏實實地、認認真真地和學生們上好每一節課,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這正應了陶繼新老師所說的,經典文化一旦內化到生命個體的心裏,外化出來就是一道絢麗的風景。那個一度曾經怨天尤人的我,現在變得更加從容、坦蕩了。當我取得成績的時候,我會淡然面對;當我遭遇波折的時候,我也將視作生命的本然。從此可以守持着一顆寧靜的心,平靜、愉快地在生命常態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