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全球能源互聯網讀後感

全球能源互聯網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全球能源互聯網爲正在步入困局的世界,構建了一種全新的能源結構和能源經濟模式。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全球能源互聯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全球能源互聯網讀後感

  全球能源互聯網讀後感一:

作爲一名工作在新能源戰線的基層員工,近日,有幸拜讀了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亞同志的《全球能源互聯網》一書,這是作者繼《中國電力與能源》之後推出的又一力作。樹立全球能源觀,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統籌全球能源資源開發、配置和利用,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潔、高效和可持續供應……8章30節、42萬字、這部堪稱重量級的研究專著開宗明義、內容深邃,在準確把握和深刻洞察全球能源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直面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能源配置全球化、環境影響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能源戰略的時代課題,飽含對如何保證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深深思考和精準把握。

書中提出的"兩個替代"、全球能源觀、全球能源互聯網等理念和觀點,更是作者多年來孜孜以求、筆耕不綴的知識與實踐集成。邏輯嚴密、論證充分的理論體系不僅爲學術界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系統參照,也爲我們戰鬥在新能源領域的基層員工提供了強有力的遵循導航,讀罷令人豁然開朗、倍覺振奮。

按照書中的戰略構想,全球能源互聯網由跨洲、跨國骨幹網架和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構成,包括洲內聯網、洲際聯網和全球互聯,連接"一極一道"(北極、赤道)大型能源基地,適應各種集中式、分佈式電源,能夠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輸送到各類用戶,是服務範圍廣、配置能力強、安全可靠性高、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臺,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顯著特徵,將有力推動能源開發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

衆所周知,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凸顯的資源環境危機,向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轉變是世界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全球超過1萬億千瓦時的陸地風電資源、超過100萬億千瓦時太陽能資源,()以及豐富的水能、生物質能、潮汐、地熱資源等等取之不盡的綠色資源,讓人類可持續生存發展的目光不約而同集中在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上。

而與之不相適應的的是,風雲變幻無常,太陽日升日落,未來電網中出現的許多大型的、集中式併網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場或發電區,讓可再生能源發電間歇性和難以短時預測的問題愈加放大,給電網的安全、穩定、高效運行帶來一系列嚴峻挑戰,這也使"縱有千般好"的風電、太陽能,並不能友好地進入"尋常百姓家".而隨着全球能源互聯網由構想一步步變爲現實,不僅使大規模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成爲可能,也將徹底爲解決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能源安全、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找到了一條治本之策。

把握時代脈搏、立足行業實際,細纜全書,我們不難發現,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戰略精髓,是建立在對世界能源發展趨勢準確把握和深刻洞察的基礎之上,更是建立在對全球能源發展、人類社會進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之上。以作者爲代表的一代電力工作者,不僅戰略上勇攀高峯、行動中更是廣接"地氣",在建設特高壓和智能電網、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成爲世界領先的實踐者。

作爲電力系統一員,我所工作的國家風光儲輸示範工程是全球最大的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裝置及智能輸出四位一體的大規模新能源試驗示範工程,投運三年多來,我們充分利用"大廣全新"的特色優勢,在智能電網技術框架下,堅定不移抓好科技創新,提升試驗價值,堅韌不拔抓好運行維護,創造示範價值,通過深度研究風光儲聯合發電控制運行方式和調度模式,加快解決新能源大規模併網的世界性技術難題,搶佔智能電網發展先機,取得了一大批業界矚目的原始性創新成果。風機高電壓穿越改造屢創新高、大規模新能源聯合發電"黑啓動"全球率先,目前,已申請專利108項,發表論文103篇,(其中SCI、EI收錄42篇),申請軟件註冊權7項,累計輸出優質、安全、穩定的綠色電能超過9億度,以顯著的試驗示範效應讓難以駕馭的新能源乖乖"就範",爲實現"兩個替代"、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提供了鮮活"佐證",已成爲我國、乃至全球新能源產業升級、發展的.風向標。

  全球能源互聯網讀後感二: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在會上發表署名文章《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服務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文章指出,只有樹立全球能源觀,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統籌全球能源資源開發、配置和利用,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潔、高效和可持續供應。

由此,《能源評論》組織召開第19次學術沙龍,國家電網公司能源研究院總經濟師魏玢、埃森哲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兼能源資源事業部董事總經理丁民丞等專家一同爲讀者描繪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未來圖景……

一場急劇的氣候變化之後,地球一片蒼茫,空氣稀薄,植物枯萎,到處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廢墟,倖存者們爲了生存,爭奪緊缺的資源和食物,在無望中苦苦掙扎……

這是以《後天》爲代表的一系列災難電影中常常上演的鏡頭和情節,反映出人們對於持續惡化的氣候的擔憂,對資源耗盡後生存的恐慌。也許有人會說,這完全是杞人憂天,這樣的日子只是電影爲了博取票房的噱頭。然而,越來越多的數據和事實顯示,電影中資源耗盡、氣候惡化的情形,已經在現實中逐步向我們逼近。

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以及90年代的第三次石油危機,引發了世界能源的長期結構性變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持續增大,化石能源的大量開發和利用,導致能源資源的緊張、環境污染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突出,長期被化石燃料主宰的全球能源經濟,正在步入一個危險而不穩定的困局。

BP最新發布的《20XX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截至20XX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爲1.6879萬億桶,可以滿足全球53.3年的生產需要;全球天然氣探明儲量爲185.7萬億立方米,可以保證全球54.8年的生產需要;全球煤炭探明儲量爲8915億噸,可以保證全球113年的生產需要。

與支撐當前世界經濟的化石能源供應危機重重相伴隨的,是人類生產、生活對能源不曾消減的旺盛需求。過去的十年中,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的年平均增速爲2.5%,雖然由於世界經濟整體疲軟的原因,2013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只增加了2.3%,低於過去十年的平均值,但這種增長的勢頭並沒有改變。

有人將消除能源供應緊缺和能源需求增長之間矛盾的希望寄託在化石能源開採量的增長之上,寄託在以頁岩氣爲主的新型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上。然而,地球的容量有限,所蘊含的礦產資源更爲有限,化石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對氣候變化的惡劣影響不容忽視。如若要以榨乾地球最後一滴"油水",來換取支撐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能源動力,那無異於飲鴆止渴。

因此,要緩解能源危機,保障能源安全,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有效遏制和推遲"後天"的到來,必須更多地將未來能源的希望,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寄託在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和新的能源變革上。

而全球能源互聯網爲正在步入困局的世界,構建了一種全新的能源結構和能源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