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燦爛千陽讀後感大綱

燦爛千陽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燦爛千陽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燦爛千陽讀後感

燦爛千陽讀後感1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現在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起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可以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助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可以謂之“博愛”。

我們可以自己問問自己,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考慮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爲,不論多麼文明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己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己今後所面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作爲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爲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知道,自己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應該學習的品質。而現在,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知道,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必須做的。

燦爛千陽讀後感2

讀完小說後看評論裏面說,譯者對於出版社擅自改了書名很不高興,應該是“一千個燦爛的太陽”。現在回頭來看,覺得的確,“燦爛千陽”有些過於追求語言上的美感,而在意向上表達得並不夠準確。“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但是就算是一千個太陽的光芒,也驅趕不走被戰爭籠罩的黑暗,散不去人們內心的恐懼與冷漠。瑪麗雅姆,小說的女主人公,她一生受盡了悲慘與屈辱,但是她的聖潔,她骨子裏的堅忍頑強,在她靈魂深處的高貴品質,永遠不會隨着她的死而消逝,她永遠都在人們心中,在那裏,她會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在讀這本小說時,哭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瑪麗雅姆要被執行死刑的時候。胡塞尼用他溫婉柔和的筆觸,用了很長的篇幅,把瑪麗雅姆的心境描繪的及其細膩感人。她自出生就是低賤的‘哈拉米’,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讓她一生受盡了悲慘與屈辱。最初,在隱約感到一切的信仰都是她臆想的美好時,她還是懂得去抗爭,但是慢慢她已經不再有力氣去爭取,她明白一切都是徒勞。她一生所遇非人,多年來已經心如死灰,一直躲在自己心裏的角落,對周遭的一切漠不關心。她說“愛是是人遍體鱗傷的錯誤,而它的幫兇,希望,則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而她再也不會讓自己存在一絲一毫的愛與希望。她不知道悲哀失望是什麼滋味,麻木的活着,毫無怨念。可是就算是這樣,就算她沒有過上幾天好日子,就算是她強迫自己用現實的殘酷層層包皮裹住內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是有嫩芽從內心深處衝破層層阻礙迅速成長起來,那是她積壓了一生的希望。她終於還是夢到自己可以不被排除在兄弟姐妹之外,夢到父親來接她回家,夢到母親呼喚她回家吃飯,夢到好多好多美好的片段。她知道自己一生都過得不好,但還是忍不住希望可以活得再長久一些。她強迫自己壓下去的希望,最後還是都燃起來了,雖然再也沒有機會實現。她覺得自己從萊拉和阿茲莎那裏得到了愛,這是她黑白的人生中僅有的色彩。爲了萊拉一家能活下去,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在最後時刻,她所表現出來的堅強,令人深深地震撼與感動。

第二次,是萊拉到瑪麗雅姆的泥屋去,在那裏,萊拉讓自己的懷念盡情釋放,當她閉上眼睛,瑪麗雅姆的面容就那麼清晰的在腦海中浮現。突然之間,時光又彷彿迅速倒流,她看見年輕的瑪麗雅姆就坐在桌邊認真的縫一個布娃娃。這一幕也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現,我看見還是那麼年輕的瑪麗雅姆,面容平靜祥和,眼神透亮純淨,充滿對未來的希望。這個女孩,她以後不會對生活有太多要求,不會展露自己的悲哀失望以及被人嘲笑的夢想,縱使生活艱辛,但心中的愛與善良始終不曾被磨滅。她不停地被污泥沖刷,內心卻依然高貴聖潔,她的靈魂深處,有着任何人、任何事都無法將之摧毀的信念與希望。在萊拉離開泥屋時,她輕聲對瑪麗雅姆說着再見,彷彿不忍吵醒她的安睡,而我,也早已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

燦爛千陽讀後感3

高中時我偶然間打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便愛不釋手,於是我就關注了它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系列作品。終於,在今年漫長的寒假中,我開始閱讀這位作家的另一部長篇小說--《燦爛千陽》。

這次胡塞尼將關注焦點放在阿富汗婦女身上,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婦女的不幸故事,個人要忍耐飢餓、病痛的約束。家庭要承受戰爭的創傷、難民的流離失所。這是一部阿富汗國家忍耐的歷史。這本書同時標誌着胡塞尼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在讀這本書時,我時常會想起瑪格雅姆,她小時候的泥屋,她的娜娜,那個經常會被妖怪附體、說她是小哈米的娜娜,還有那位被稱爲父親的扎裏勒汗。她和拉希德的生活,是她一輩子無法突破的黑暗。每次看到《燦爛千陽》這四個字,總有一種刺痛神經的感覺。這是一種對陽光的渴望,一種從黑暗走向光明時的感受。瑪格雅姆和拉希德的生活,就如同無底的黑洞,那種無時無刻的被欺負,讓我幾乎看不到了希望,我無法想象一個女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是有着怎樣的堅韌和生活的慾望,才能日復一日。而在有了阿茲莎之後的生活,有一絲的陽光掃進她的世界裏,她有了笑臉和大愛,或許她也不明白,她內心其實有着一種信念慢慢地發芽、成長。我無法想象,她殺了拉希德後的沉穩,或許這也是她自己認爲的,這一輩子這是她第一次不聽從任何人的命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她走的時候,應該是安靜的、沒有恐懼的。其實剛開始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這個女人,總覺得她逆來順受的性格太讓人生氣,但或許在那樣的國家,那樣的環境,那就是女人的生活。因爲沒有教育,沒有文化的滲入,作爲女人,一般情況下都是穿着布卡,做到不反抗、不抱怨。

再說萊拉和塔裏克,他們的重逢是我一直揪心的事情。當人們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尤其是萊拉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失去雙親、失去塔裏克,而且被迫與拉希德生活到懷孕生下阿茲莎,這個小姑娘經歷了什麼樣的絕望與掙扎才能與塔裏克重逢,而這樣的`重逢是多麼的悲傷與歡喜。

其中萊拉的經歷與堅定,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她再次懷孕的時候,我竟在想“如果不放棄這個小生命,或許拉希德會對她好一點”,而萊拉卻堅定的作出了最終的決定,她那麼決然而平和,是她明白不需要去等待或者祈求別人的給予,而是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生活。於我而言,萊拉的堅定如同一面鏡子般時刻提醒自己,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要勇敢的去追尋,不期待別人的給予,不等待天降祥瑞,而是心平氣和的接受並挑戰這條路上必須要經歷的困難與付出。汗水與堅持過後,即使沒有結果,也是一種最好的結果。

最後想說的是,這本書讓我都覺得重新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苦難。經歷過戰爭的人,眼睛裏都有着一種嚮往和平的、溫暖的光。因爲他們知道,只要能活着,一切都是美好的。經歷了20xx年年初的這場肺炎疫情,讓我們更是懂得珍惜,懂得用生命去感恩,去感受這每一天的美好。於我而言,每一次的燦爛千陽之行,都是一次內心的洗禮。(梅雨亭)

燦爛千陽讀後感4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此刻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齊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能夠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忙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能夠謂之“博愛”。

我們能夠自我問問自我,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思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爲,不論多麼禮貌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我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我今後所應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我的作爲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爲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能夠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就應學習的品質。而此刻,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明白,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務必做的。

燦爛千陽讀後感5

大多數的人生活在平凡無奇的軀殼裏,無需承載巨大的痛苦,無需釋放拯救自我的光芒。當你淚水漣漣,你就已經衝破了對這個世界狹隘的感知,經歷一場精神的洗禮。

“終其一生,我們只爲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那個人是誰?我想,對於瑪麗亞姆,最初失去的那個人是勇敢的自己,那麼多年的屈辱,那麼索然無味的生活似乎麻木了瑪麗亞姆對美好的渴望。儘管經年累月的灰塵掩蓋了瑪麗亞姆的善良與勇敢,但灰塵背後的靈魂永遠在等着某雙愛的雙手拂去塵埃,萊拉和塔裏克的女兒阿茲莎便是那雙爲瑪麗亞姆拂去塵埃的雙手。尚在襁褓中的阿茲莎緊緊拽着瑪麗亞姆的手,無聲甜美的笑容像清風一樣吹動整個夜空的寧靜,直擊瑪麗亞姆的心靈。她一定告訴過自己,萊拉搶了自己的丈夫,是的,她掙開了阿茲莎的雙手,在小女孩開始啼哭之前又將手放了回去。“你想從我這裏得到什麼?”此時此刻,奉獻與愛像決了堤的洪水一樣傾瀉而下,直至生命的結束。

書中除了瑪麗亞姆和阿茲莎純粹清涼的愛,瑪麗亞姆和萊拉的感情如浩瀚星空一般無邊無際又徇麗多彩。當萊拉爲了保住和塔裏克的女兒阿茲莎嫁給六十多歲的拉希德後,瑪麗亞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痛恨萊拉,萊拉則對瑪利亞姆充滿愧疚,同時苦苦忍受着那些無法訴說的壓抑。她們爲了小事爭吵,大聲咒罵,同時雙方因糟糕壓抑情緒的釋放而感到莫名的輕鬆。在那個男權至上,女人只是生育機器的環境中,兩個女人最終因爲彼此一樣悲慘的命運相互憐惜,她們共同分擔家務,共同對阿茲莎投去愛憐的眼神。她們言歸於好的那天早晨,像瑪麗亞姆十五歲以前的生活一般充滿詩意,也像萊拉十四歲以前和塔裏克在一起時一般浪漫。

拉萊說:”我們去外面喝杯茶怎麼樣?“"我可沒那麼多時間,還有很多碗要刷呢?"”我們等會可以一起刷,就喝一杯。“她們喝了三杯,從此,我們可以看見在戰爭的廢墟中,兩個女人聽着火箭彈的爆炸聲在自家的院子裏喝茶,坦誠相對。如果說,阿茲莎拂去了蒙在瑪麗亞姆靈魂上的塵埃,那麼萊拉就是那個與瑪麗亞姆靈魂共舞的人。她看到了拉希德眼裏的殺意,她不能讓拉希德殺了萊拉,拉希德必須死,沒有任何懸念,這是唯一的一條路,儘管這條路會讓瑪麗亞姆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很鎮定,彷彿這麼多年終於得到了解脫。瑪麗亞姆說:”我想要的你們都給了我“,她沒有孩子,以爲這一生只有忍耐不會得到幸福。這不是一般的英雄主義,當押送瑪麗亞姆的小夥子問她:“你怕嗎?”瑪麗亞姆說:“是的,怕得發抖”。生命到任何時候都是可貴的,生命的失去永遠令人感到悲傷。

塔裏克回來了,他實現了他的承諾——回去找萊拉,像所有那些偉大的愛情一樣,衝破現實的種種障礙,拋開種種世俗,步步追隨愛人左右,雖然不似從前無憂無慮,但也能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如夢如幻。無論戰爭帶給他們多少毀滅與傷害,家鄉的人兒最終回到了故土重建家園,帶着那不可毀滅的愛告訴那些孩子,昨天的希望,今天的美好與明天的幸福。

時隔五年,繼《茶花女》後,國外的小說再次擊中我的淚腺,同樣是糟糕的境遇,同樣是偉大的女性,向那些散發着愛的光芒的人們致敬。

燦爛千陽讀後感6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同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嘆。不過,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爲<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燦爛千陽讀後感。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溫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美好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燦爛千陽讀後感。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己相愛的人相守,做自己認爲有意義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爲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說是丟棄於人更爲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可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嘆,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係,還是她最後做出的選擇。說實話,對於他父親扎裏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裏,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週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麼溫馨,那麼美好。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於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後,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裏勒最後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裏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可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於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衝擊。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擇,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爲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杴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爲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面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蛻變呢?

燦爛千陽讀後感7

寒假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讀了《燦爛千陽》。這本溫暖而又殘酷的書牢牢拴住了我的心靈。瑪麗亞姆和萊拉這兩個名字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我爲瑪麗亞姆的死深感悲痛。我認爲她理應得到上帝的寬耍因爲這個悲劇是由這個動盪不定的社會所造成的。如果沒有家庭暴力,就不會有她的所作所爲,她是迫不得已而爲之的。

我看到了人的渺校法官固然同情瑪麗亞姆的遭遇。也理解她。可她身爲一個小小的法官又能怎樣?是塔利控制了這一切!他也無能爲力。他如果寬恕了瑪麗亞姆,自己也會性命難保。在黑暗的社會裏,一丁點兒亮光終究會被黑暗所吞噬,成不了大氣候。她們受盡了磨難,拉希德根本不把她們作爲人來看待,僅僅是一個生孩子的工具。而她們又能如何?只有一個字,忍!在動亂的社會之下。惟有忍耐才能使她還保留着一個真正的自我。惟有忍耐才能使她們還保留着自己那寶貴的尊嚴。這個社會真正實現男女平等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婦女必須穿着布卡才能出行。且出行時必須由男人所伴同。如沒有遵守,擅自一人前行,所帶來的只能是棍鞭的懲罰。她們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只能默默地接受,默默地順從。她們甚至沒有反抗的權力。才14、15歲,就被家人逼迫所出嫁。早早的失去了童年,過早的看到社會的殘酷。這個社會令她們丟掉了許多,許多。

社會需要改革,需要還給她們自由、平等。需要使婦女真正獲得解放。我爲瑪麗亞姆和萊拉所動容。她們給予了對方最真摯的情感。告訴了我們即使社會再陰暗,溫情也依然存在;那股暖流直抵人的心底,匯成愛的海洋。惟有彼此都付出,才能鑄就堅固的情誼之牆。看到瑪麗亞姆的就義,看到萊拉訪問瑪麗亞姆的故居時,我的眼淚不聽話的流了出來,心裏泛起了一次又一次波瀾。這造就了一種美,一種悲劇特有的美。是那種夕陽西下的美,只有在惡劣的環境下所產生的情感更就能打動人的心絃。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還給阿富汗婦女們一個屬於她們自己的季節。也正如文章所說:“瑪麗亞姆就像是河牀裏的一塊岩石,經受着流水的沖刷”。不錯,瑪麗亞姆忍受着重重的家庭暴力以及社會不平等的待遇,但在她的心靈深處,依然藏有高尚的節操,只是不肯流露。她已深受社會的摧殘。但當另一位心存高潔的人----萊拉來到她身邊時,她的心門不由自主的打開,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情感的需求與寄託,只不過有些人是不善於表達的。惟有情感才能激起新的感情。這種情感促使瑪麗亞姆獲得了最高的救贖,促使萊拉過上了新的生活。書讀完了。我的心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一次又一次的洗禮。在剎那間,我突然明白了書名的真實含義:太陽不會計較任何一塊土地。它的燦爛的光芒會照射到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它會給阿富汗帶來光明,使它暖暖的照在每個人的心上;而瑪麗亞姆與萊拉的情誼就如同那懸掛在高空中的太陽,它永遠光芳萬丈!我希望和平與自由真正有一天能來到阿富汗,能讓那裏的男女老少真正感受到宛如春天般的希望與光明。

燦爛千陽讀後感8

《燦爛千陽》以兩位阿富汗女性(瑪麗雅姆和萊拉)的角度描寫了阿富汗戰爭前後的生活。全書共420頁,多個線索貫穿全文,阿富汗女性所受束縛的變化,如萊拉和竹馬塔裏克的坎坷愛情之路,瑪麗雅姆的自求解脫之路,等等。而令我流淚的,是瑪麗雅姆和她父親這對線索。

瑪麗雅姆是阿富汗赫拉特一位屈指可數的富人扎裏勒和其女僕的私生女,私生女的身份讓她只能在鄉下的小泥屋中生活。儘管父親每個星期會帶着禮物來看她,她仍然嚮往和兄弟姐妹們生活,渴望在父親的私人電影院裏嘗一嘗所謂的冰激凌,希望每天看到父親。終有一天,她來到了父親的大宅子,可是等待她的卻是緊緊關閉的大門和父親在窗口上的匆匆一瞥。後來,扎裏勒同意了妻子們將十四歲並且無處可歸的瑪麗雅姆嫁給遠方一個五十多歲的鞋匠。扎裏勒最終還是向名聲低頭了,將自己的女兒推向了無盡深淵,儘管他並不知道,這深淵會如此可怕。

婚後的生活對於瑪麗雅姆來說是痛苦的。鞋匠拉希德並沒有彬彬有禮幾天,就毫無顧忌地向瑪麗雅姆施之以鮮血淋漓的暴力,儘管她並沒有任何過錯,甚至可以說是賢惠,所以三十歲的瑪麗雅姆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六十歲的滄桑模樣。"那是一種機械的習以爲常的聲音,沒有咒罵,沒有哭喊,沒有哀求,只有對稱的毆打與被毆打,只有某種僵硬的東西反覆打擊肉體的聲音,某個人砰地撞上牆壁的聲音。"作者胡賽尼是這樣描寫的,"……他抓着瑪麗雅姆的脖子,將她摔倒工具房的牆壁上,他的手上,脖子上,襯衣上都是血。"妻子瑪麗雅姆顯得更像一個牲畜。她最終在長年累月的暴力下,爲了救快被拉希德掐死的萊拉,殺死了拉希德,也把自己送上斷頭臺。

她的父親扎裏勒在書的末章出現了。多年戰亂將浮世財富,名聲威望無情破壞之後,他只是一個患者心肌衰弱的枯槁老人,借另一個女主萊拉展現給讀者的,是他留給瑪麗雅姆的遺物:一封信,一筆錢,和一盤動畫片錄像帶。在大段大段的懺悔之後,信的末尾是這樣說的:"……親愛的瑪麗雅姆,我希望能再一次聽見你敲響我的門,讓我做一件在多年前未能做的事情,打開門,擁抱你,我會一直期望的,一直到我的生命盡頭。"父親希望瑪麗雅姆擁有的孩子健康,但是瑪麗雅姆流過七次產不能再懷孕;父親希望瑪麗雅姆過得幸福,但瑪麗雅姆過得像一隻牲畜,平靜地忍受來自丈夫的毒打,就好像接受冬季來臨;父親希望能見瑪麗雅姆一面,可她到他死去,也沒有再次敲響他的房門。他不知道怎麼去贖罪,所以他只好收藏了一盤小孩子愛看到動畫片,笨拙地希望給女兒以補償,可女兒始終不知道,父親的懺悔,瑪麗雅姆在被執行槍決的最後一刻,想起了童年和父親度過的時光,極其後悔沒有給來看望她的父親開門。

作者的語言精煉,就像一把淬過毒的腰裏劍,招招致命,生動又不失冷靜, 字裏行間,讓讀者看到了一位病重卻望眼欲穿的老人,懺悔了餘生;讓讀者品嚐到了在男權至上社會中,女性被壓制的絕望,和伴隨着戰爭帶來的一絲名爲"平等"的希望;也讓讀者看到了,割捨不斷的親情和人性的光輝。

燦爛千陽讀後感9

《燦爛千陽》之讀後感《燦爛千陽》以兩個女人的一生作爲主線,講述了在動亂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讓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裏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慘命運。萊拉是幸運的,從小在開明的父親呵護下無憂無慮地成長,隨着房子被擊中父母離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卻又被希拉德設下的圈套誤以爲塔裏克已經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發現自己有了塔裏克的孩子,爲了這個孩子她違心地嫁給了希拉德。但是經歷了種種磨難她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與塔裏克還有孩子們在一起。瑪麗雅姆作爲一個“哈拉米”(私生子)從出生便註定了一生的不幸,從那麼期盼父親的到來到去找父親結果被遠嫁到遙遠的地方,離開了家,母親因爲她的出走而自殺,希拉德是個殘暴專橫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萊拉。曾經與母親娜娜在房頂看月亮,在樹下看落葉,在河邊釣魚的日子只能是美麗的回憶,快樂只屬於過去。最終,她選擇自己一人承受殺人的懲罰不肯與萊拉共同離去。命運讓萊拉與瑪麗雅姆相識,並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從最初的敵視到後來的親密如母女一般,萊拉在瑪麗雅姆的幫助下(與希拉德對打中打死了他)脫離了苦海,而瑪麗雅姆卻被執行了死刑。但是瑪麗雅姆在最後是平靜淡然的離去,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得到了萊拉與萊拉孩子真心的愛,她用自己的最後力氣幫助了她們,她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值得的。而當萊拉回到瑪麗雅姆生活的小村莊,見到了瑪麗雅姆生前喜愛的毛拉之孫,並打開了瑪的父親留給她的東西與信,萊拉哭了,瑪麗雅姆的父親扎裏勒的懺悔與道歉來得太晚了,一切都成爲了遲到的愛。

此書之前,我先看過了作者的前一本《追風箏的人》,印象頗深,那裏的人們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於是便買下了這本《燦爛千陽》,這已經是第二遍閱讀。書引領着我用眼用心去領略這個國家的風景、人物、事件。沒有機會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書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這個井底之蛙能夠讀到並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經歷過的體驗。也許我還是不能更深刻的領會書中的內涵,還是無法想象那裏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對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膚淺的認知,但是,這已然爲我打開了一扇窗,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與更紛繁複雜的命運。初看《追風箏的人》與《燦爛千陽》兩書的名字,我錯以爲應該是輕鬆快樂的故事,當翻開書,一頁頁一字字地認真讀過之後,便發現我真是大錯特錯了,雖然作者爲這兩個故事設置了還算不錯的結局,但其中間的波折、痛苦、欺騙、暴力、水深火熱卻更讓我記憶深刻。不知道燦爛的千陽是否能夠最終照耀在他們身上,不知道風箏是否最終能夠快樂地飄揚,只有祝福、只有祈盼。當經歷瞭如此創傷的人們重新看見燦爛的太陽與舞動的風箏,那將是一幅更加美好與幸福的景象吧。雖然此書的內容已經瞭然於心,但是不會妨礙我的再次閱讀。每次的閱讀都會有新的視角、新的感悟,每長一歲心智也會隨之增長,對事物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所以,一本好書是可以看許多次而不厭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