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羅生門電影讀後感

羅生門電影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羅生門電影讀後感1

殘破的房屋,散落於傾盆大雨中。羅生門的牌匾依稀還能看見,可卻也似乎支撐不了多久了。一個農民、一個和尚坐在門檻上,眼神中透露着恐懼與不解!

羅生門電影讀後感

這便是片頭的景象,爲全篇奠定了基調。

相傳羅生門是萬惡聚集之地,鬼因害怕人類的兇殘而藏身於此。人性便是導演黑澤明所想傳達給觀衆的東西。

影片表面簡單無比,敘述了四個不同的角色對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但是卻各不相同。爲什麼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描述?這也是導演想留給觀衆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們得明白這四種描述中必定有不真實的成分,當然也有真實的成分。比如少女被侮辱這是所共同認可的,就是說這件事的的確確發生過!

那麼爲什麼他們會對有些事實隱瞞甚至於撒謊呢?

於強盜而言,被抓已成事實。因爲自己的惡貫滿盈,想要脫身已是不可能。那麼何不讓自己如一個強者般死去?從他供詞的過程中狂放自大的笑聲中可以明白二三。所以不管他有沒有殺害武士,他沒有思考的便承認了。在他看來,承認殺害武士並不會怎樣,相反自己內心卻因自我強大而得到滿足。

於少女而言,失去貞節是自己極其不能接受的事實。更讓她痛不欲生的是自己的丈夫(即武士)卻用一種鄙夷的眼光看待自己。這讓她充滿了憤怒,憤怒的女人是可怕的,更何況在這種情況之下。於是她開始挑撥二人,說丈夫應該像一個男人一樣去戰鬥,去和搶奪自己女人的人戰鬥,而不是畏首畏尾。這裏面有一件事情,少女說她自己昏厥過去了,醒來時發現丈夫已死。這按常理不符,人在經受巨大的精神、心心理打擊後是無法馬上平靜下來的。唯一的解釋只有選擇性遺忘,遺忘了自己不想記住的事實。

於武士而言,首先我表示對這個角色的極度憎恨。在自己的妻子被侮辱之後不僅不勇敢的去保護她、給予安慰,反而唾棄,說她還不如自己的一匹馬。這是一個男人應該做的嗎?

武士借女巫之口講述了一個悽慘的故事。過程中始終強調妻子在被侮辱之後意欲殺害自己以及自己是自殺而並非他殺。之所以他要強調自殺,一方面是爲了維護自己作爲一個武士的尊嚴,另一方面則是在妻子被奪的情況下如若自己還被殺害是極其受人鄙視的。

上述三人中,武士、少女認爲鑲有珠寶的短刀是兇器,而強盜則認爲長劍纔是兇器(強盜使用的是劍)。強調這一點是因爲這與農民(目擊者)的供詞有莫大的關係。

依據常理,農民是最不可能撒謊的,也應該是最清楚事態的整個過程的。結果是他也撒謊了。

這從他前後供詞不一樣即能窺見一些端倪。相信大家對於影片初始農民回憶砍柴時看見的那隻手記憶深刻。然而事實是他並非只看見如此,而是目睹了整個過程。片尾過客的一語道破緣由。

農民因見財起心拿了短刀不得不捏造事實說武士是被長劍殺死的,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置身事外。

從這四個人的供詞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共同點:其一,對於於自己利害無關的事情都是事實。其二,於自己有利害關係的就會舍害取利,甚至於捏造。每個人的供詞都是爲了讓事態發展至利己的道路上來。

我們不妨將這四個人的角色範圍擴大。農民,目擊者即觀衆;強盜、武士即強者,少女則爲弱者。

羅生門電影讀後感2

現在網絡上流行一種“殺人遊戲”。這個遊戲之所以能夠流行,是因爲當中充滿了欺騙。殺手通過欺騙隱藏自己;平民通過欺騙找出兇手;就連不能說話的法官和被殺者的眼神也充滿了猜疑。欺騙的背後其實就是每個人的自私自利。

《羅生門》中的主線就是殺人,但這個“遊戲”並不好玩。

羅生門因年久失修而衰敗不堪,在大雨滂沱之下,它靜靜地迎接着前來避雨的人們。平常人煙稀少的羅生門,似乎恢復了一點生機。可是羅生門下的人們談論的卻是死氣沉沉的東西——殺人。人們彷佛都進入了“羅生門”的世界。

“羅生門”的世界是陰暗、欺騙、自私的。賣柴人是第一個看見武士被殺的,但他也是第一個說謊的。他爲了不被捲入其中,捏造了事實,因爲他拿走了那把好匕首。抓住多襄丸的男子說他是從馬上摔下來的,而多襄丸卻說是因爲自己喝了有毒的泉水;多襄丸說,喜歡真砂是因爲她的剛烈,而真砂在作供時卻表現的無比脆弱;神巫“請”來了武士的魂魄,並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武士自殺的好戲。

每個人都說着不同的“故事”,這其中除了欺騙,還是欺騙。我們究竟還能相信誰。但黑澤明導演並沒有讓影片在欺騙中結束,他讓我們重新相信了我們自己。和尚是整個影片中唯一沒有說謊的人,而且極易相信別人。他相信了賣柴人,相信了多襄丸,相信了武士……,可是在他相信所有人後,他開始迷茫了。在賣柴人講出他親眼所見的真相後,他的信念動搖了;在眼睜睜地看見被遺棄小孩的衣服被人扒掉時,他失去信念了;在他以爲賣柴人要扒走小孩最後的貼身衣物時,他找回了最初的信念。雨過天晴,賣柴人抱着小孩走遠了。

黑澤明導演通過“殺人”使我們看到了人們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最後一句“你讓我能重新相信別人”,又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善面。羅生門是黑澤明心中的地獄,人們在走進羅生門後,就變得自私自利起來。當雨過天晴,人們走出羅生門後,一切又變得真實可信了。其實“羅生門”並不存在,它只存在於我們的心中。

羅生門電影讀後感3

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許多歷來被世人奉爲經典的影片,有很多確實不錯,也許電影拍成那樣纔算是真正的藝術。

日本老片《羅生門》故事結構簡單,人物也就那麼幾個,可看完後讓人心裏總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只有影片看到最後纔會明白影片一開始和尚爲什麼會有那樣的對白,“這次讓我可能喪失了對人類靈魂的信心,這比強盜,比戰爭,比瘟疫,比天災饑荒還可怕”

影片從故事裏和講故事的人兩個層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讓人恐懼的事情,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誠實,每個人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謊,可以出賣別人,可以不顧一切,切實的讓我感到十分的恐懼。

影片的另一個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溫順軟弱,動不動就淚流滿面的年輕少婦,在觸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時面目卻是那麼的猙獰,內心活動的變化是那麼的豐富,說謊趨炎附勢,甚至比強盜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國的一句話“人心隔肚皮”也是頗有道理。

無論是強盜,武士,年輕少婦,樵夫,還是巫婆甚至虛構的`鬼魂沒有一個是誠實的,彼此間是信任的,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虛僞的外表說謊欺騙,讓人內心感到恐懼,甚至那種恐懼超過任何的恐怖片帶來的可怕感。

只有在影片最後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當樵夫承認了自己的欺騙,抱着撿到的嬰兒走出羅生門時,纔看到人性殘留的溫存和善念,也許這也是唯一的希望。

羅生門電影讀後感4

作爲現代人,說謊應該是我們經常做的事兒,沒感覺到有多麼的醜惡和罪惡。在現代,比如律師在給人打官司時,爲了保證自己的當事人的無關性,總會適當的美化自己,從而,醜惡對自己不利的人,來獲取減刑活着釋放。但是電影中也是正常人的思維,在自己陳述事件時,美化自己,醜化別人,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個當事人都承認是自己殺死的死者。當然我們都相信死人說的話,但是那個死人借屍還魂承認自殺,真是不可思議!那個年代,導演想表達的思想是“社會的黑暗,人性的醜惡,沒有真實,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雖然在整部電影中,陽光是非常充足的,真實展現了那時人們膽大妄爲,在神聖面前做盡壞事,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最後屈從於多襄丸的真砂是睜着眼睛看着太陽的。導演安排了貫穿整部電影的暴雨(純粹的自我探索),我認爲是想讓雨水來洗乾淨人們骯髒的心靈。

彷彿人們都在真相的迷宮裏穿行,走不出來,也不想走出來。武士的妻子被侮辱和武士之死已經成爲事實,但是當事人與旁觀者所說的都不相同,不管誰說的是真話,都代表了另一些人的自私。

影片的結尾,樵夫,行腳僧,打雜的聽到外面有小孩子在哭泣,打雜的第一個跑出去並將小孩身上的和服拔下緊緊拿着,任憑樵夫搶奪;行腳僧將孩子抱起。最後的最後樵夫是又善良的人性的,收養了孩子(人性從黑暗回到了光明),行腳僧說:“你讓我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有真善美的”。導演黑澤明告訴觀衆:人時間確實存在着自私自利、泯滅人性的嚴酷現實。但是,與之相對,人道主義也是永恆的,人終究是可以相信的。

在佐藤忠男的闡述很精闢,《羅生門》中的太陽、暴雨並非只是故事情節可有可無的背景與環境,而是一種“純粹得自我探索”的樣式,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李爾王》中的暴風雨一樣,是一個人的自我面對,在大自然中的自我放逐,一種靈魂的歷練與洗禮。

人性真是最恐怖的電影,小說,故事。你不去探究還好,只要一接觸,就將是痛苦的深淵。

但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對於這人性醜惡,人性的墮落已經習以爲常,也許根本不用擔心。真正的真善美也只是個人的一種堅持與信仰了;也只能存在那人心靈的最深處。

對於《羅生門》瞭解的還是很膚淺,還需要進一步的去學習去領悟導演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