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慈善讀本》讀後感(精選8篇)大綱

《慈善讀本》讀後感(精選8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慈善讀本》讀後感(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慈善讀本》讀後感(精選8篇)

  《慈善讀本》讀後感1

讀着學校發的《慈善讀本》,如同接受心靈的洗禮,帶給我那麼多的感動 尤其當讀到第二單元時,“關注他們”這一課題展示了一幅幅震撼心靈的圖片,不得不讓我爲之動容。這些圖片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在四面透風的教室裏,同學們認真地學習着:一場春雨過後,教室裏一片泥濘,可同學們依然認真讀着書;沒有板凳,孩子們站着堅持上學;在露天教室裏,孩子們迎着風雪埋頭讀書;喪失父親的小剛因付不起學費,當了兩年的旁聽生,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真正走進課堂:爲了賺學費,一個瘦弱的小女孩要揹着滿滿一筐蔬菜翻過兩座山,她今年剛剛八歲:一個7歲的孩子,因父親死於礦難,家中斷了經濟來源,交不起學費,只好上山砍柴……

讀完這本書,我終於知道,在同一片藍天下,除了無憂無慮的我們,還有這樣一羣孩子,他們爲了生計、爲了上學在艱辛地度過每一天,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有沒有想到那些在四面透風的教室裏上課的同齡人呢?當我們用着嶄新的課桌椅,有沒有想到那些沒有板凳只能站着上課的同齡人呢?當我們開小差不認真學習時,有沒有想過那些渴望上學卻上不起學的同齡人呢?當我們享受着父母的關愛,投入父母溫暖的懷抱時,有沒有想過那些失去親人的同齡人呢?當我們大手大腳、揮霍浪費時,有沒有想過那些挑柴荷擔的瘦小身軀,翻山越嶺,只爲掙點學費的同齡人呢?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會遇到困難,但我們不能一味抱怨,要明白世上還有比我們更坎坷的人,幸福在於滿足,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會快樂。每當聽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句歌詞,我就會想到在我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人,太陽縱有萬丈光芒,也有照不到的角落;人類的科技再發達,也抵擋不了災難和死亡,我們要關心他人,奉獻愛心、世界需要慈善,生活才能變得更美好。

《慈善讀本》這本書講解了“慈善”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淺。在生活中,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尊重他人,懂得與他人分享,讓更多的人瞭解並參與到慈善事業中去。

《慈善讀本》這本書集中了編委會的集體智慧,更是社會關心慈善的結晶!

  《慈善讀本》讀後感2

從慈善教育讀本上,看到了很多讓我潸然淚下的故事,也讓我懂得了愛的意義。那些文章用故事的形式,詮釋了各種愛的含義。這是一次心靈上的碰撞,與愛的碰撞,慈善讀本讓我對“愛”這個字,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一個普通,卻又觸動心絃的小故事,《比天使更美麗的女人》是一個有關艾米·比爾的大學生的故事,她善良,充滿正義感,很同情南非的黑人,於是她申請獎學金去南非,她想幫助那裏的黑人擺脫貧困,她極力融入這個國家,但卻被一羣黑人孩子殺害了。那些黑人孩子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下,不良的影響使他們擁有暴力傾向。艾米的父母琳達夫婦知道原因後,成立了“艾米·比爾基金會”爲黑人孩子講授文化課程,他們的善舉持續了十幾年,感化了無數黑人小孩。南非前總統向琳達頒發了“跨國越界關懷獎”。曾殺害了艾米的黑人青年發言,是琳達一家給了他新生。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琳達就像一個比天使更美麗的女人,那麼耀眼。

這個故事使我非常感動,讓我感動的不僅僅是琳達一家的善舉,還有他們一家善良的心靈,沒有這顆善良的心,又如何做出這樣的舉動?琳達夫婦在得知女兒被黑人小孩殺害後,並沒有生氣,而是去了解黑人孩子們。當他們知道黑人孩子因爲貧窮而受到不良影響後,主動去幫助他們,關愛他們,讓黑人孩子的成長充滿愛與善良。我們,也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成爲一個善良的人,讓世界變得美好:幫助他人,對於我們來說,不一定要做一些很大的事:哪個地方有了災難,我們可以捐出我們的零用錢,幫助他們,哪怕是五塊錢也好,儘自己力所能及,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也是善良,也是一種表達愛的方法。一點一滴,積累起來,讓自己的愛傳播擴散。

我的媽媽也在爲慈善事業而奮鬥着,她不是慈善家,但她加入了慈善組織。當初,她是爲了幫助有困難的人,弘揚一份愛心而進入慈善組織。她加入慈善組織幾年了,見過許許多多貧困的人,也幫助過有需要的人,有一次,當媽媽出去探訪一所破舊的學校的時候,看到了破爛不堪的課桌和殘破的木板凳,教室裏沙石遍佈的天然地面。那些衣衫襤褸的孩子們光着腳在這種地面上,腳上已經磨出了血泡,但依然認真聽着老師講課。她見到這場面,當時就感動得流淚了,並且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捐了出來。這也是一種愛的精神啊,就像琳達一家對那些黑人孩子一樣。

愛,是充滿溫暖的港灣,停靠了希望的輪船;愛,是一首悠揚的旋律,音符治癒了無數人的憂慮。愛,也是一位天使,用充滿善良與愛的雙手去治癒黑人們殘缺的心靈,這就是愛。

  《慈善讀本》讀後感3

寒假中,我閱讀了老師發的一本《慈善讀本》的書,這本書給我們介紹了許多愛心故事,許多名人的慈善事蹟讓我很感動,受益匪淺。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天下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有的貧窮付不起學費,有的生活條件差的連飯都吃不飽,有的沒有了爸爸媽媽生活在孤兒院的孩子…..他們需要我們伸出一雙雙充滿愛心的手去幫助他們。

慈善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是幸福給予受施的人,也同樣將幸福給予施與的人。

記得國慶節的時候媽媽帶我去了貴州山區看望村裏的小朋友,我把自己親手做的香皂和一大堆文具用品都贈送給了他們,而且我們還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學習做貴州特色美食——滋吧,香噴噴的滋吧做完後,我們就開始在村口的景點義賣,膽小的我居然賣力地吆喝,還一次一次地拉客“推銷”。看着“顧客”給我錢,還直誇味道不錯,我心裏樂開了花,義賣結束後,我們把錢放進“愛心箱”裏,交給小學校長,讓那裏的小朋友能過上更加快樂的生活,這也許就是慈善吧!回來後的第二天剛好是我的生日,本來每年我都會去挑個漂亮的生日蛋糕,但這次我把用來買蛋糕的錢買了很多水彩筆和水彩顏料寄給貴州苗族侗族自治區從江小學的小朋友們。因爲我喜歡畫畫,所以也希望在山區裏的小朋友們也可以畫出栩栩如生的畫,讓全國的小朋友們都能看到那裏的美麗風景。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只要是真心誠意的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別人快樂,自己更快樂!

  《慈善讀本》讀後感4

中國人把“慈”的本意爲父母之愛,後引申爲“愛別人”而“善”的本意是“吉祥”、“美好”,而後來人們把慈善並用爲一詞,指憐憫幫助他人。

今天,我在《慈善讀本》中讀到一個故事,它的名子叫,《點亮心燭》,本文講述了二戰期間,英國小說家雪爾。羅伯斯照例來到墓地拜訪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臨行前去看到的墓碑上寫着一句話:“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蠟燭失去光輝!”這句話就如同火柴一樣點燃了羅伯期,他開始奮筆疾書,並發表文章。故事傳開後,如希望的火種,鼓舞着人們爲了勝利而擬着前近的腳步。N年後,讀大學的布雷克讀到了這篇文章,並且讀出了它的神隨,在他畢業後,放棄了幾家企業的高薪聘請,毅然決定去非洲扶貧。無論親朋好支怎麼勸說,他都堅定的回答:“如果黑暗籠罩了我,我決不害怕,我會點亮自己心中的蠟燭。布雷克去了非洲,並且用他們的燭光照亮了天空,並因此被聯合國授予“扶貧大使”的稱號。

讀了這篇文章,我心久久不能平靜,是什麼力量支撐着他去往那貧困的非洲呢?是什麼力量讓他有勇氣去非洲呢?……一個一個的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僅僅是因爲羅伯斯的那篇文章,不,這僅僅是一部分,那因爲布雷克心中有着慈,有善;更有着憐憫之心,羅伯期的文章只能算作一個引子,一把火柴,而布雷克的憐憫之心就如同乾柴,把它點燃了,正是因爲有慈善憐憫作爲布雷克精神支柱。讓他有勇氣魄力,踏上了這塊充滿着危險,貧窮的土地,最終獲得了“扶貧大使”的稱號。

我敬佩他,因爲他有勇氣去非洲,我學習他,因爲他是千萬個扶貧人的縮影,我讚美他,因爲他在爲我們人類造福。

  《慈善讀本》讀後感5

愛心教育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並且人人都不是局外人。《慈善讀本》小學版重在感染和薰陶,有愛心序曲,愛心歌曲,愛心圖片,愛心故事,愛心童花和愛心劇場等多個愛心欄目。在本書中,讓學生們瞭解和認識慈善與責任,愛與尊重,助人與分享,愛與力量等富有社會價值的慈善主題。《慈善讀本》是我國的第一次嘗試,在社會上得到了各界的關注。

愛心的誕生說明了——愛是生命的源泉,是愛護和關懷,是讓我們敢到溫馨和希望的家園。

有一次,我們學校一個同學得了白血病,我們全校人都捐錢給他治病,最後終於治好了這位同學。

我最喜歡愛心之歌和愛心圖片兩個單元。愛心之歌是人的內心情感的表現,歌詞展現了人們對和平的希望,對愛的嚮往;音樂展現了人們心靈的共鳴。《愛的奉獻》的歌詞:只要人人都奉獻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的圖片上出現了難以想象的學校和許許多多需要關心的孩子。不過有不少的慈善家紛紛出現,幫助孩子們渡過難關。

願愛心之根種在人間,慈善之花開滿人間!

  《慈善讀本》讀後感6

慈善是一種真正的分享。對我們而言,翻出家中的舊衣物清洗消毒後捐贈,拿出自己的零花錢寄出,把自己的物品與他人分享,將那些物品送到更爲需要的人手上,也許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對被幫助的人而言,卻不僅僅是一件衣服、幾塊錢的意義。

《慈善讀本》初中版主題活動三“破爛王的草根慈善”的故事讓我頗爲感動。任豔用自己的雙手,拾起了那麼多人的幸福,以賣破爛爲生的她經濟並不寬裕,卻堅持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幫助身陷困境的人們。她說:“看到誰遇到了難處,我就想幫他,要是不幫,心裏就難受。”這就是她幫助別人最簡單、最直接的理由。任豔用一句簡單的話語詮釋了分享帶給她的意義。

分享就像是冬日的陽光,最暖人心。她只是求得心安,希望別人過得好。即使家中生活拮据,兒子步行上學兩個月後纔買了自行車,她也從未在慷慨與吝嗇的選擇中遲疑過。有時候,分享就只是一種願望,希望大家都過得好。

有一個故事中說道:幸福、悲傷、知識和愛等等住在一個小島上,小島即將沉沒,愛尋求幫助,沒有人向她伸出援手,直到時間的出現,解救了愛。愛問道:時間爲什麼要幫助我呢?知識意味深長地答道:因爲時間最瞭解愛的價值。

還記得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號召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我和媽媽看見電視上有捐贈衣物的活動,立即記下地址,整理了一些平時不穿的舊衣物送去。我不敢說這些衣物對於他們有多大的幫助,但我至少記得,自己那時的心情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滿足——也許幫助別人,真的有神祕的魅力。

一年前,我接到小學班主任的電話,她說我們原來班上一位同學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希望我們能去看看他。接到電話的同學共同約好了時間,一起去看望生病的同學。他的臉因病而微微腫起,安靜地躺在牀上,眉宇間彷彿有一股化不開的愁緒。他的媽媽在一旁招呼我們坐下,忙着去削水果,大家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是簡單地問候着。一位比較幽默的同學開始講笑話,讓氣氛活躍起來,大家也紛紛講起自己進入初中以後有趣的事情。因爲右臉的水腫,所以笑對他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都能看見從他眼中流露出的喜悅。能夠與人分享快樂,又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在我們的校園中,就發生過這麼一起溫暖人心的事件。20xx級8班的滕楊同學生病後,全校開展募捐,大家都紛紛伸出援手,也許數額並不大,但是那寄託着我們對他的祈禱。

時間就像一個篩子,漏掉了我們曾經以爲重要的浮華,留下了滿滿的愛心和付出。分享也不一定要在危難時才能體現,就在平時,我們也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從而讓更多的入學會分享、傳遞分享。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和身邊的人分享快樂、分享愛心。

  《慈善讀本》讀後感7

我讀了《慈善讀本》這本書,真是感慨萬分。是啊,世界並不完美,看看我們這個世界,太陽縱有萬丈光芒也有陽光照不到的角落。人類科技再進步,也有無法抗拒的災難。我們應該關注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從汶川地震到玉樹救援,無不體現着兩個字——慈善。我國的慈善事業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人們對慈善事業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現代慈善事業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來說,表面看來是一種單向的物質行爲,但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行爲;對於捐助者與受助者的情感交流來說,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善是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間的互相幫助。也正因爲如此,慈善事業的發展,對於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爲的社會風尚,努力建立平等、互助、友愛的新型社會主義人際關係,對於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素質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捐助者和受助者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相互轉化。從物質的角度說,今天你是捐助者,明天你也可能成爲受助者;從精神的角度說,受助者在困難的時候得到了雪裏送炭的幫助,得到了心靈的慰籍和精神的鼓舞;救助者在付出的過程中得到了一種社會價值肯定,獲得了一種心靈的滿足

。而正是因爲這種並非出自親朋好友之間的互助,是道德的互助,是慈善之心的互助,所以,這種互助發展得越普遍、越深入,社會平均的.道德水準就會越高。 樂善好施是人們發自內心的一種善良願望,或者是人皆有之的一種惻隱之心。在別人有需要,自己有能力支持的情況下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這就是慈善。那麼爲什麼在社會上想做好事的人並不在少數,可是付諸行動的人卻少得多呢?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把做好事的道德水準定得太高。舍已爲人做好事,是很高層次的道德水準,我們不能要求人人做到;而支持一般慈善行爲的道德水準則並不是很高,比如,儘自己所能,付出一些錢物或勞務,甚至只是幾句溫暖的話!每個人只要願意,都可以做到。 在這裏我還要說,儘管捐贈數量與道德境界具有正態關係,處於“道德境界”的人會爲社會利益做各種慈善事業,其目的是爲“正其義”而絕非“謀其利”。

用慈善捐贈數目的多少來評價實施慈善人的道德水平高低或愛心的多少,是不科學的,是片面的。所以,在慈善活動中,面對出手大方的組織和個人,人們應該抱之以由衷敬佩,而面對那些微薄的付出,我們也不必大諒小怪。款物有多有少,皆顯人間大愛,社會應該鼓勵和褒獎爲挽救他人生命和謀求他人幸福而不惜一切代價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獻其大利行其大義。而我們,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只是這片大海里小小的一滴水,不過此刻我卻爲自己能在現場親身感受這場影響深遠的慈善活動而深深自豪,也暗暗告訴自己,今後一定要更加關注慈善,關愛身邊的人!慈善應該是不分年齡,階層,宗教的,抱着一顆真誠的心,爲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儘自己的綿薄之力,連自己都會變得快樂起來。如此何樂而不爲呢?

  《慈善讀本》讀後感8

太陽有落下地平線的時候,但,我相信,愛,是沒有地平線的。

——題記

書中的字字句句,都包含着愛,包含着感動。

生於世界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賦予權力,那是無限的、偉大的。這,就是愛與被愛的權力。在日落的海邊,在熱鬧的大街,在靜謐的教室,處處都洋溢着愛的味道——

在公車上,一位婦女站起來給老人讓座,臉上帶着甜甜的笑;雨幕中,一位小夥子將手中的傘遞給一位手中提着蔬菜的大娘,自己卻淋着雨跑開了;在爲災區人民募捐的時候,一位胸前掛着紅領巾的小朋友,將自己的 壓 歲 錢 放 入 了 募 捐 箱,他的臉上寫着“堅定”二字;一位老師在走廊上,手中的一摞作業本不小心散落了,旁邊的一些學生手忙腳亂地幫她撿起來……

這些,都是愛的表現。

書中的一個事例令我差點兒落下淚來: 5·12大地震後,地上一片狼藉。救援人員在搜救時,在垮塌下來的房子裏發現了一具女性遺體。她的身體已經被壓得變形了,但是雙膝依然保持跪着的姿勢,整個身子向前匍匐着,雙臂着地支撐着身體。救援人員確認她已經停止呼吸,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

但是,當救援人員都感到絕望之時,救援隊長似乎還在期待什麼。他費力地把手伸進女人身子底下,突然喊出令人激動的話語:“有人!有個孩子!還活着!”所有人集攏過來,經過一番努力,人們小心翼翼地把廢墟清理開,看到在女人的身子下,還躺着一個孩子。孩子被包在一條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裏,大概有三四個月大。在母親身子的庇護下,孩子毫髮未損。當救援人員抱出孩子的時候,他還在靜靜地睡着,彷彿什麼事都未發生過。他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了怎樣的天崩地裂,他更不知道,是母親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熟睡的臉讓所有在場的人都爲之動容。

隨行的醫生在包裹孩子的被子中發現了一部手機,手機屏幕上是這位母親給孩子留下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者,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位母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孩子的生命,相信那個孩子,在看到母親留下的短信後,一定會揹負着母親的生命,揹負着母親的愛與期望,好好地活下去的吧!

我相信,愛,像一輪沒有地平線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永遠照耀世界,遍佈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