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的教師》讀後感大綱

《我的教師》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教師》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教師》讀後感

《我的教師》讀後感1

老師是燈塔,照亮前方;老師是大地,哺育萬物;老師是雨露,滋潤幼苗。今天,我讀了《我的老師》,對老師的愛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中的蔡老師是個溫柔漂亮的人。“她從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落在石板邊上。”由此可見,蔡老師是多麼愛自己的學生啊!我的數學老師何嘗不是這樣呢?在課上,她如果看到有人搞小動作,就會連走帶跑地往他身邊去,舉起巴掌剛要打,卻又笑着說:“下次不能再犯了啊!”雖然只是一句簡短的話語卻不失老師的威嚴,又滲透着老師對我們的愛,我們沐浴着她的愛,快樂、健康、茁壯地成長着。因爲她愛我們,我們也依戀着她。

文中的“我”夢遊還想着去看老師,這表現了一個孩子對溫柔又不失威嚴的老師的依戀。在放假的時候,我也經常會想起我的語文老師,甚至每天都會回想起那些發生在老師身上的事。我們六年級不準上體育課,語文老師就每個禮拜給我們上一節,那節課,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笑話,逗得我們捧腹大笑,在我們的笑聲中,老師又給我們講起了知識,讓我們邊玩邊學,學得輕鬆。

老師,您對我的恩情我終身難忘,我將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您。

《我的教師》讀後感2

作爲教師,意味着做教師的要爲了社會、爲了學生、爲了事業犧牲自己。可是當我讀到錢老的“對得起自己:教師工作的第一意義”這個小標題時,我心驚喜。怎麼和“自私”的我想的一樣呢,我的工作原則就是實現“師生雙贏”。於是,我興趣盎然的讀下去。

錢老先生引用馬克思的勞動觀來說明教師工作中存在着“兩種人”,一種人是“異化的勞動”者,另一種人是“自由的勞動”者。前者是“異化的勞動”——是一種強制,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勞動時如坐鍼氈,爽然若失,不勞動時如釋重負;後者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勞動”——是人自身的一種需要,不是爲了滿足自上而下的他人的要求,而是自我生命自由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勞動才真正成爲一種享受和愉悅。

我很慶幸,因爲我不是馬克思先生說的“異化勞動”者,我是“自由勞動”者。我喜歡這份工作,我熱愛教育教學。我自己真的很眷戀三尺講臺,我也非常的喜愛課堂,特別喜歡當班主任種自己那“三分田”。班主任雖然是“官雖小,責任無限大”,但是我喜歡在屬於我的那“三分田”裏,播種理想,播種美好,收穫歡樂,收穫幸福。當別的班主任嫌班主任費少而不願意幹或者是迫於學校領導的安排和要求而做班主任時,我則擺出一副即使沒有班主任辛苦費我也喜歡乾的心態。所以,班主任工作再累再忙再瑣碎,我則樂此不疲。自然這份勞動真正成爲我的一種享受和愉悅。

錢老說,中小學教育的一個基本職責,就是培育學生的青春精神;其實,教師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滋潤了自己的生命而永葆青春:這是中小學教師的生存方式所特有的幸福。如果你的自我生命能在教師工作中不斷得到創造,更新,那你的人生就獲得了一種真意義、真價值,這時候,當教師就會成爲你生命發展的內在要求、一個生命的歡樂源泉。事情就會變得十分單純:“爲什麼選擇當教師?因爲我快樂,我需要,我找到了意義,做教師對得起我自己。”這就對自我生命的承擔——應該是教師工作的第一意義。

這些話引起我高度的共鳴。我深有體會的,我覺得自己和自己的學生一天天成長着。每一堂課學生有收穫,我也收穫着;每一個活動,學生快樂着,我也幸福着;每一次談心,叩開學生心扉的同時,我的心也敞開了;每一次交流,學生增長着才智,我也激活了智慧;每寫一篇班級成長故事,我都幸福在字裏行間裏。在我日日的反省中,我都是這樣質問自己,今天對得起學生嗎?對得起自己嗎?如果答案是“兩者都對得起”,這一天我就非常的滿意,否則我會深深地反思自己,第二天補過。

錢老也強調了,“中小學教師永遠是,並且只能是”春天的播種者“,而不可能親自收穫”秋天的成果“。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只顧耕耘,不問收穫“,自然我們就收穫了沒有貪慾帶來的快樂。

做教師,雖然累但快樂着;做教師,雖然貧但自願着;做教師雖然苦但幸福着!今生做教師,因爲對得起自己,也因爲它已經成爲我生命發展的內在要求,成爲我生命歡樂的源泉。這就讓我短暫的生命有了長久的意義!此生何樂而不爲之!

《我的教師》讀後感3

最近,響應學校號召,開始讀起了《我的教師夢》,錢理羣老師的語言很樸實,很在理,猶如在你耳旁講解。讀到這樣一句話,“請把時間和空間,請把生命的自由,還給中小學生”。我看了,覺得此話是在爲孩子申討自由。現在的學生還有多少是自己的自由時間,“被教師(以及背後的家長,各級教育部門、我們的教育體制)強迫着去應試而死讀書,讀死書了。”

錢老師真是一針見血,就說出了我們教育工作者,我們孩子的心聲,如果沒有現在的教育體制,我在聯想,如今的90後,00後的性格是不是就會改變些。

最近在教統計,我統計了喜歡各門課的人數,40個學生居然30多個人喜歡上體育課,我就問:你們爲什麼那麼喜歡體育課?學生毫不思索的回答道:因爲體育課最自由,最輕鬆,不用做作業,不用考試。這個就是孩子的心聲啊,但是我也只能聽聽罷了,難道我就能讓他們自由了嗎?

不行,因爲連錢老師這樣的教育界人物都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說說,我們一介小卒還有什麼能耐嗎?孩子,形勢所迫,你們只能自己找自由了,不過,有個小建議,如果你喜歡讀書的話,那上學也就是快樂的事,既然快樂了,不就感覺自由了嗎?

《我的教師》讀後感4

朱永新教授說“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爲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爲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啓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着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爲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爲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此乃感觸一。

感觸之二: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爲出發點和歸宿, 以寬容、信任爲橋樑,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並持之以恆,後進生的病態心理是可以轉化爲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一定會收到成效。轉化後進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後進生心裏,那麼,轉化後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溫暖,使後進生不斷取得進步,儘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豔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觸頗深。“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教授在論述這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說到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老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角色,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纔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師所說的那些可怕角色。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纔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爲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我的教師》讀後感5

最近,我又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我的教育心》一書,李老師對教育事業充滿了激情,取得了成功真是讓人羨慕讓人欽佩。

說實在,現在的我們工作越來越熟悉,但是對教育的激情卻沒有了,出現了職業倦怠的現象,李老師給我們送來了享受成功教育的祕訣!一起來分享!

1、永遠保持現在這種純淨的童心永遠保持純淨童心的支撐點是把教育當成信仰,不爲名利工作,而是爲自己工作,不能讓自己的心生鏽。我們的工作環境決定了我們大多數的時間是和孩子在一起的,讓自己保持童心有很多種方法: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看他們喜歡看的書,和他們一起說一說對書中故事的理解,對人物的感受,對優美詞句的賞析,會無形間拉近和孩子的心靈距離,也會讓你自己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有機會的時候加入到孩子們的遊戲隊伍中,放飛童心,感悟童真、童趣;和孩子像朋友一樣談談心……只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都要去嘗試,要把純真保持到永遠。

2、要有愛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愛滿天下”從師範起就一直陪着我們,但是,當我們從教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對還能像最初那樣愛他們每一個嗎?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似乎不再對每個學生一視同仁,開始慢慢喜歡成績出色的學生;不再有十足的耐心,對學生也有了些許“簡單粗暴”的痕跡;不再走進學生,與學生有了心理距離這種種表現都說明了,我們沒有真正的愛我們的學生。只有對孩子充滿了愛,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激情,纔會取得成功。

3、要善於積累智慧

4、要加強閱讀在書香滿校園的學校工作,我們是幸福的,閱讀,已經成爲我們的習慣。

5、要勤於寫作

如果說閱讀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那麼,寫作其實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新教育強調,“堅持就有收穫,堅持纔有奇蹟”。如果能夠堅持記錄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爲,每一個人都可以不斷挑戰自我,在現有的基礎上做的更好。

守住自己的教育心,做成功的教師!

《我的教師》讀後感6

最近有幸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我的教育心》。讀罷,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李鎮西老師樸實的言語中飽含着教育的熱情,普通的教育事例中折射出深刻的教育哲理。字字句句如黃鐘大呂警醒着我,把如井中之蛙的我拽出那方窄窄的洞口,才發現教育的天空那麼藍那麼廣闊。

  一、 愛,曲線地去表達

老師都是愛學生的,往往愛之深,但往往表達方式不當,給彼此心靈和身體造成傷害。可謂,愛是一把雙刃劍。什麼樣的愛是有效的呢?想起了:寒風和春風比賽看誰能把遊人身上的衣服吹掉。寒風越猛烈的吹,遊人就越裹緊衣服。而春風月溫暖的吹,遊人漸漸的不由自主的脫去衣服……可見,良藥是苦口利於病,但學生怕苦。直接赤裸愛的表達,對於脆弱、敏感、叛逆的學生難以承受。愛的起點是尊重。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不着急,慢慢陪着學生成長進步。正如李鎮西老師說“教育是一種心心相印的活動,教育之樹必須根植與尊重學生的肥沃土地上纔會枝繁葉茂。

親而顯愛,愛而生信,信而樹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失敗的教育是,學生感覺到你是在教育他”。因此,兩點之間最短不再是線段。教育應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般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二、 努力做一個可愛且有智慧的老師

社會在變,時代在變,教育的觀念也需要轉變。學生較喜歡幽默風趣有童心的老師。因此新時代的老師,在傳到授業解惑的時候,應摒棄教條、刻板。努力做到嚴肅而不失活潑風趣。所以老師要有教學專業知識外的大視野大智慧,試試恰當給也已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增添幾分輕鬆和愉悅。

  三、 教育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良心工程

月亮既然選擇了夜晚,就不畏黑暗和孤寂,努力放出光芒,哪怕很微弱。

駱駝既然選擇了沙漠,就不懼怕風沙和乾渴,堅持爲行人帶路前行。

我既然選擇了教育,就不怕清貧和心苦,矢志不移把愛心奉獻給學生,永遠守住一顆樸素的教育心。

《我的教師》讀後感7

讀完錢理羣教授的《我的教師夢》後,心中充滿了感動,感動於他的教師夢,感動於他的屢戰屢挫,屢挫屢戰,感動於他對打工子女的那份真誠,更感動於他在教育失真的狀態下,大膽喊出的教育理想。現將自己一些淺薄的認識與大家交流一下。

一、知識與文化的傳承

書中說道:“應試”已成爲學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內容,……一切不能爲應試服務的教育根本無立足之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傳授的知識多而交流的文化少,以至於少數民族的大學生們說學民族語言沒用,爲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他們需要的不是民族語言的傳承,而是如何熟練地掌握漢語和外語的問題。錢教授說這是認識的錯位。是啊現實中又有多少這種認識的錯位呢?人們都說: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可現在這種非物質文化有多少在失傳,我們國家現在正在花大力氣挽救這些文化,可爲了應試,爲了就業,我們的大學生卻不願去學本民族的文化了,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前不久,看到過一篇關於知識和文化的文章,文中說,知識並不等於文化,文化是一種民族的傳承。文中列舉了一件事例,在某中學放學後,一日本外教感慨地對中國的同事就:“在這個時候,我總是感到孤獨。”同事問:“爲什麼?”“因爲這麼多的學生,放學走時沒在與我說再見的,他們有的唱歌,有的聊天,還的的談戀愛,只有一個學生用英語和我說拜拜,還是馬來西亞的留學生。”中國教師解釋說:“一直都這樣的,因爲孩子們太累了。”日本外教說:“不對,在日本與老師道別時必須鞠45度的躬才行,否則就視爲沒文化,要是連續三次不與老師道別是要記大過的。在日本,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禮儀文化,也就是孔子,孟子裏講的禮儀之道,這是一種文化,知識並不等於文化。”那位中國的教師聽了,頗多感慨,我看完文章也是感慨萬千。想想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是否將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優秀文化也傳承下去了呢?我們是不是也淹沒在了應試教育的洪流中了呢?

二、現實與夢想的糾纏

書中說道: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具有烏托邦性的;學校,也包括大學,本應該成爲年輕人的夢鄉。可這個夢鄉現在卻成了很多孩子的惡夢。

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一切都爲了應試,爲了就業,人生的四個季節顛倒了,少年該狂的時候卻老成了,老年人反而是狂起來沒完了。書中說過,中小學教育的最大任務,就是創造一切條件,使孩子們能夠盡享“成長之美”,可在應試的教育下,孩子們失去了好奇、探索的權利,離開了思維的發源地----大自然,失去了童年的歡樂。在大學裏,知識更是當作了商品來買賣,到處是急功近利的行爲。

現實是如此不堪,但我們的教育是指導社會的,而非追逐社會的,我們做老師的還得保有自己的教育夢想,爲孩子們打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爲他們創造一個“精神的家園”。薛瑞萍老師爲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各種評優,被人稱作“薛棄權”;陳琴老師爲了自己的夢想拒絕上“公開課”,忍受十幾年不評職稱的不公平待遇。這些名師爲了自己的教育夢想,爲了心中的那份信念,更爲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他們默默地奉獻着,背後的辛酸和艱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在現實與夢想的糾纏中,我們該何去何從,值得深思啊!

三、文理融通

錢教授說,知識面的拓寬,同進意味着人的視野、胸襟、精神世界的擴大,就可以民現各類知識。他還說老師要成爲一名雜家。關於這一點我深有同感,作爲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孩子們對你的敬仰之情可以說是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你適當地展露一點你所教學科以外的知識,他們就會驚歎不已,對你的崇拜又加深了一步。

我現在是一名語文老師,但我曾經教過數學,所以有時候數學老師一忙,就和我說:“讓學生做張試卷,做完後你給他們講講就行啊。”,我說:“你不怕我講錯了。”數學老師部是對我笑笑說:“你還能講錯了?”所以我教語文後也經常給學生們講數學,剛開始學生們確實是懷有懷疑的情緒,可等我講完了,他們用崇拜的眼神看我,那感覺到真好。

教《品德與社會》課時,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充電,因爲這門課真的是包羅萬象,有疾病知識,有京劇知識,有地理歷史知識,有民族風情等等。剛開始,我讓學生們自己蒐集資料,結果效果並不好,學生們只是爲搜資料而搜,搜來後根本不內化爲自己的東西,所以資料搜了很多,知識學得很少。於是我就開始了自我充電的過程,我將每堂課的知識儘量內化、吃透,這樣學生在說自己蒐集的資料時,我加以引導、點撥,學生們也就很容易記住知識點了。

這樣的雜家老師也會讓學生對各方面知識感興趣。那時我班的學生們有的開始和我討論中國歷史,有拿中國交通地圖和我討論交通線路的,還有的從上初中的姐姐哥哥那裏借來生物課本和我討論草履蟲的。看來一個雜家的老師,會讓學生們也變得豐富起來。

這本書中不僅有教師夢,還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則,有對現實的抨擊,也有對理想的追求,它猶如春風化雨植入我的心田。

《我的教師》讀後感8

作爲教師,我們常常被喻爲“蠟燭”、“春蠶”,這就意味着做教師的要爲了社會爲了學生爲了事業犧牲自己。可是當我讀到錢老的“對得起自己:教師工作的第一意義”這個小標題時,我心驚喜。怎麼和“自私”的我想的一樣呢,我的工作原則就是實現“師

生雙贏”。於是,我興趣盎然的讀下去。

錢老先引用馬克思的勞動觀來說明教師工作中存在着兩種人,一種人是“異化的勞動”者,另一種人是“自由的勞動”者。他說馬克思在談到人的勞動時,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你所從事的勞動,是“外在”於你的,還是你“自己”的?是“否定”你自己,還是“肯定”你自己?你感到“不幸”,還是感到“幸福”?你是“被迫”的,還是“志願”的?你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是“不能自由發揮”的,還是“自由自在”的?等等。他還講馬克思說,前者是“異化的勞動”——是一種強制,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勞動時如坐鍼氈,爽然若失,不勞動時如釋重負;後者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勞動”——是人自身的一種需要,不是爲了滿足自上而下的他人的要求,而是自我生命自由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勞動才真正成爲一種享受和愉悅。

我很慶幸,因爲我不是馬克思先生說的“異化勞動”者,我是“自由勞動”者。我喜歡這份工作,我熱愛教育教學。我自己真的很眷戀講臺,我也非常的喜愛課堂,特別喜歡當班主任種自己那“三分田”。班主任雖然是“官無限小,責任無限大”,但是我喜歡,我喜歡在屬於我的那“三分田”裏,播種理想,播種美好,收穫歡樂,收穫幸福。當別的班主任嫌班主任費少而不願意幹或者是迫於學校領導的安排和要求而做班主任時,我則擺出一副即使沒有班主任辛苦費我也喜歡乾的心態。所以,班主任工作再累再忙再瑣碎,我則樂此不疲。自然這份勞動真正成爲我的一種享受和愉悅。

錢老說,中小學教育的一個基本職責,就是培育學生的青春精神;其實,教師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滋潤了自己的生命而永葆青春:這是中小學教師的生存方式所特有的幸福。如果你的自我生命能在教師工作中不斷得到創造,更新,那你的人生就獲得了一種真意義、真價值,這時候,當教師就會成爲你生命發展的內在要求、一個生命的歡樂源泉。事情就會變得十分單純:“爲什麼選擇當教師?因爲我快樂,我需要,我找到了意義,做教師對得起我自己。”這就對自我生命的承擔——這應該是教師工作的第一意義。

這些話引起我高度的共鳴。我深有體會的,我覺得自己和自己的學生一天天成長着。每一堂課學生有收穫,我也收穫着;每一個活動,學生快樂着,我也幸福着;每一次談心,叩開學生心扉的同時,我的心也敞開了;每一次交流,學生增長着才智,我也激活了智慧;每寫一篇班級成長故事,我都幸福在字裏行間裏。在我日日的反省中,我都是這樣質問自己,今天對得起學生嗎?對得起自己嗎?如果答案是“兩者都對得起”,這一天我就非常的滿意,否則我會深深地反思自己,第二天補過。

錢老也強調了,“中小學教師永遠是,並且只能是“春天的播種者”,而不可能親自收穫“秋天的成果”。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只顧耕耘,不問收穫”,自然我們就收穫了沒有貪慾帶來的快樂。

做教師,雖然累但快樂着;做教師,雖然貧但自願着;做教師雖然苦但幸福着!

今生做教師,因爲對得起自己,也因爲它已經成爲我生命發展的內在要求,成爲我生命歡樂的源泉。這就讓我短暫的生命有了長久的意義!此生樂而爲之!

《我的教師》讀後感9

作爲一名教師,我當然更加關心書中對於理想教師的描述。

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真是字字珠璣!朱教授對理想教師的概括可謂精闢而全面,每一句都是高度濃縮的精華之語。然而,在朱教授所描述的理想教師諸多因素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一句: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去的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帶着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的追求。試問自己,我所教育的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能夠帶去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的追求嗎?面對這個問題,我惶恐之至。好在,朱教授的書及時提醒了我。於是,我開始思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如何努力,才能讓自己成爲一名合格的老師。作爲教師,我們應該首先加強自身素養,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爲學生負責,爲社會負責。勤於學習,充實自我,奠定作爲一名對社會負責任的優秀教師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得心應手的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我的教師》讀後感10

閒着無聊坐在電腦前隨意的瀏覽,然後不經意地看到了《我的教師生涯》,《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當我看到這個電影名時就提起了我的興趣,首先我也是一個師範生,對教師職業有種由衷的熱愛,再者現在表現一個教師的電影很少,物以稀爲貴。於是懷着滿腔的熱情靜靜的開始觀看起來。

影片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寂靜山村的早晨。田野綠油油一片,山中小鳥輕叫,山中田野籠罩在一層薄薄的輕霧之中。很美、很靜,似乎來到了一片世外桃源。靜靜田野的小路上出現了電影的主人公陳玉(梁家輝飾),提着他的手風琴和行李。遠離家鄉,遠離初戀情人,遠離待他如親生兒子的老師來到湖北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月亮灣開始他的教師生涯。

1963年陳玉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校長並沒有因爲陳玉的到來而放棄對孩子們的懲罰,看來小學對孩子們的懲罰是習以爲常的。可孩子們並沒有因爲新老師的到來而有所改變自己的行爲,上第一堂課就敗下陣來。之後陳玉憑藉自己的學識博得了孩子們的尊敬,漸漸地和孩子們打成了一片。

陳玉是一個很普通的鄉村教師,自來到月亮灣之後就再也沒有沒有回去了,城裏有自己的親人期盼他早日回去,甚至錯過了和初戀情人小蘭結成因緣的機會,沒想到命運讓他在山裏幹了一輩子,在教師這個崗位上,他由一個昔日的英俊小夥變成了白髮鬢鬢的老者。

陳玉對學生有着一種樸素的感情。這種感情透自他的內心,每個學生都是他的孩子,並且每個學生永遠都是他的孩子。當他的學生在文革期間排節目讀錯了字,當時勞教的他硬是走進排演現場給學生指了出來;當他了解到自己已經成家的學生家境貧寒,就將學生的孩子帶到自己家中,並送孩子到少年宮學習聲樂;當學生期待一身漂亮的演出服,他就帶領孩子勤工儉學,編出竹籃竹筐賣錢......

陳玉對教育有着不竭的激情。在月亮灣這所山間的簡易小學他帶領孩子們一起排場歌曲;他給孩子們講述人體衛生的知識;他在退休之後還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青少年活動基地......

兩位老人相會依偎在電視前,看自己的學生在中央電視臺演唱的鏡頭。學生的歌聲在屋內飄蕩,醉了兩位老人的心,他們滿臉的驚喜,不覺間竟老淚縱橫。當初要不是陳老師的一再堅持,這個孩子哪有機會登上舞臺?看到那一幕我感動了。也許陳玉就是如此:不是最主要的演員更不是出名的導演,然而卻甘願做學生最忠實的觀衆!對學生的關注決不會停留在任教的幾年,一日爲師,終生關注。

電影的結尾很有韻味。步履蹣跚的老陳在月亮灣的一處風景前給自己留影,咔喳一聲,老人的身影沒有留下,只有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老師不正是如此嗎?一輩子的清苦,默默的離開,留下身後最美的風景。

看了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人能夠敢於平凡,能夠敢於一輩子平凡,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在主人公陳玉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優良的師德師風,可以看到學高爲人師,身正爲人範的崇高品格。總之,這部電影拍得真實、感人,表現出了平凡中的偉大,表現出了創作者對鄉村教育的關注。也使我受到了教育,受到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