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反思性教學》讀後感大綱

《反思性教學》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反思性教學》是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撰寫的教育學理論著作之一,近年來《反思性教學》就像是教育界的潮流。關於《反思性教學》,小編給各位分享《反思性教學》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反思性教學》讀後感

  《反思性教學》讀後感1

近日翻閱了《反思性教學》一書,這是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撰寫的教育學理論著作。他在論著中提到: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主張在教學完成過程中,培植教師“反思”的意識,使其不斷反思自己教育教學理念行爲,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使自己成爲學者型教師。

隨着教師專業化運動的發展,這種“教學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學模式正日益成爲當前教學的一種主流。它帶來了濃厚的反思氣息,進一步激活了當代教學領域,給操作性(常規性)教學注入了活力。作爲一名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反思思維:

首先,在教學中,要把反思作爲一種檢驗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在實踐中發展專業知識的有效手段,提供實踐及對實踐進行反思的機會,並把反思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逐步培養反思意識,養成反思的習慣。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學案例可以彙編成冊,內容可包括:課程計劃、教學過程錄像、同學或同事的反饋、指導教師或專家的評論等訓練反思思維,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學行爲都值得寫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學案例。)而選擇典型反思案例,必須是:一是對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二是在教學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當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對問題進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評價的意義在於有話可說,說的話對別人有啓發性,有借鑑意義。

再次,共同反思。教師個體反思更多的是個人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如果能與同事進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師之間便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強大的,並能使個體在合作過程中獲得由於自己的經驗得以共享而帶來的滿足的情感體驗。對一個教師來說,如果他的反思過程能保持自我連續性,那麼,在教學中共同確認問題,共享信息,共享資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學,確定適當的行爲方式來解決教學實踐中的“是什麼”、“爲什麼”、“怎樣做”、“怎樣才能做好”等問題,尤其重要。

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他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

因此可以說,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是區別作爲技術人員的經驗型教師與作爲研究者的專家型教師的主要指標之一。教師只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爲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從教學觀念、教學興趣、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方面進行反思,而且從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媒體等教學技術上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爲,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其專業化水平,符合作爲研究型教師的角色定位。而教師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性教學中才能得到改善和發展。

  《反思性教學》讀後感2

由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所著的《反思性教學》是一本指引教師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實現的書,是一本關心教育事業、關愛教師發展的書,是一本與廣大教師一同探討教師職業發展與成長曆程的書。熊川武教授說:“反思乃個體成熟之標誌。”教師,要走向成熟,就應學會反思。只有學會反思,才能成爲有能耐的教師;只有學會反思,才能走向成熟。該書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說教,從各個實用的角度給了我們一線教師很多啓發,書中關於各種教育細節的描寫、問題解決的闡述、個案的敘述,都給我們提供了開放式的探討機會,書中的各個章節和案例都促使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從教學實際出發來思考教師應遵守的職業規範,切身處地的爲教師的職業發展思量,在教師職業的道路上扮演引路人。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它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是我們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教學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觀念與教學藝術,又可思教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可思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又可思學生學習方法……

我發現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但反思卻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反思可以使我們揚長避短,不斷修正錯誤,不斷創新。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他善於從經驗反思中汲取收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變。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經常思考類似:“我的教學有效嗎?”“我是如何實現教學的高效益的”、“我怎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的問題,可以讓教學永遠處於不斷改進的動態變化之中,處於一種合理科學的理智狀態之中,處於一種低耗高效的有效教學之中。

我想:教學過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都可以成爲我們教學日記的素材。通過積累事實,我們會從具體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東西,那長久躲閃着你的真理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打開,這對於培養和訓練教師反思教學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爲一個教育家,能夠寫出那樣大量的、出色的.教育著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經驗,僅教育日記就堅持寫了三十多年。

在擔任了幾年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後,我發現信息技術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反思性教學》讀後感3

都說“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自認爲工作還是勤懇認真負責的,但也有懶散的地方,筆頭懶就是其一,雖然有時課後有想法,但只會顧得和同事交流、探討,很少記下來,或是寫一篇小小的心得反思。

這本《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雖然是薄薄的一本,但是開頭的三章多數爲純理論的內容還是讓我不得不放慢閱讀的腳步,邊讀邊想,讀通了,後面的四單案例分析便覺得別人的文章寫起來真是有理有據。

在第一章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概論第三節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的理論基礎中的教學基礎裏,有一個行動教育,書中引用上海市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漪“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的原型經驗。第一次備課——擺進自我,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方案。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分類處理各種文獻的不同見解(我高他高,我無他高,我高他無)後修改方案。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中,區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後再“備課”。讀後,我對照自己上學期上的幾節縣市級公開課,雖然課後大家的反應都還不錯,但我也知道其實裏面還有很多難點教學在課後我還是不是很清楚應該如何處理爲好,關鍵在於備課,還沒有很好地讀懂教材,領悟編者的用意,而且自己閱讀的參考書和文獻也不多。

後面四章本書分別從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大領域各選取了幾篇反思性教學案例進行分析。不論是哪一塊內容,每一篇的反思都有以下幾個內容,“一、教學設計思路。二、課堂實錄。三、教師對教學的反思。四、學生對教與學的反思。五、同伴互評、專家點評。六、教師再反思”

讀了之後,對我今後如何寫教學案例啓發很大,因爲很多也都是我上過或聽過的課,甚至有些還是我寫過教後感或聽後感的。對比以前我自己寫的教學案例,往往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很少甚至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反思,而且也並沒有什麼再反思。

教師專業水平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教學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專業發展和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反思的過程既是教師自身的完善過程,同時也能夠促使教學質量有一個穩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