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江村經濟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江村經濟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江村經濟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江村經濟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江村經濟讀後感1

關於《江村經濟》一書的意義,也許對於我們90後的一代來說,就是豐富了我們對於那個年代的歷史的瞭解。尤其是對我這樣的文科生來說,在歷史課上所瞭解的只是被教科書美化過的一部分,真正的歷史事實我們知道的少的可憐。而它其中所講的中國農民的生活也算是貼近我們的生活。

鄉村經濟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都瞭解到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以男性傳承,女性的地位低到塵埃。而本書詳細的寫出來了當時的狀況。在開弦弓這樣的一個小村莊裏,封閉,自給自足,延續着以父系爲主的家族傳承製度。我一直都覺得男女應該被平等對待,甚至於女性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因爲正是有這樣一個羣體,人類才得以延續下去。可是,本書中寫道:土地有限需要進行人口控制,這使殺害女嬰變得更爲經常。而婦女只有在生下男嬰後,地位纔會得到確認,以及女兒沒有資格繼承父母的家產等等。

我看到以後,回想起以前學過的知識,婦女的地位一直都是這麼低。從西周一直延續的嫡長子繼承製,從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從教育制度上,從政治制度上,我們一直沒有重視過婦女的權利。而對於她們的幸福,她們的婚姻只不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時候就像一件任人宰割的物品或者是生意場上,官場上的交換物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孃家已經回不去了,沒有繼承權也沒有侍奉父母的權利,而婆家又不把她當自家人,甚至於她們連一個爲自己找解脫的方法都沒有,只能“被離婚”。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至民國纔得到緩解,可也只是輕微的緩解。而到如今,雖然一直在倡導男女平等,但是反過來問問,這真正做到了嗎?從下面這幾個例子來說:不允許驗胎兒的性別難道不是爲了防止女嬰的死亡嗎?二胎政策爲什麼是生女生才能生二胎,而男生就不可以,難道光是一個女兒不好嗎?男女性別比失調不也是因爲這些才造成的嗎?以前看到過一個極端的例子,爲什麼像李宇春這樣的中性女生會受歡迎,本質上還是對男性的尊崇。也許我這樣說顯得我有些極端,畢竟我也是女生,在看到女性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心裏會覺得產生共鳴。但是,女性受到不公平對待這是一個不可磨滅的事實。這也是我對這一章節特別有感覺的原因。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章農業,我來自浙江衢州,與現代大都市不同,那兒還保留着一些耕地沒有被蠶食。而作者從農田安排,種稻,科學與巫術等等都讓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家鄉郊區的那些土地。而作者無微不至的觀察,對各種細節的把握,以及他的社會調查方法是作爲公共管理的學生需要具備的。身處同一片藍天下,我對自己家鄉的農業就一無所知。

還有第十一章的土地所有制問題,通過考察中碰到的例子說明,讓人身臨其境,充分展示了當地甚至那時候的農民對村莊公共土地,河流湖泊的認識,同時他們也有對土地的依戀和期待愛護。這種表達,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能夠通過簡練的語言說出,讓其他人明白。這種能力也是我們通過社會調查方法這個課程應該要學會的。也讓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前段時間的穹頂之下,柴靜自立自費耗時一年拍的紀實片在短時間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然而隨後接踵而至的是各種負面消息。有人說她是得到了美國某個實驗室的贊助,也有人爆料她的私生活如何如何。在國外呢,她享有的是良好的聲譽,曾經被稱爲央視記者中的女英雄,報道了很多其他記者不敢報道的內幕。而費孝通呢,剛開始在國內鮮爲人知,在國外卻引起了巨大反響,有人將這本書當作研究中國農民的教材。我想說的是我們中國不缺乏能調查,能報道,肯紀實的人。像費孝通教授一樣肯爲造福社會的調查報道奮鬥一生的人大有人在,少的只是我們對這些英雄的敬重和愛惜。

  江村經濟讀後感2

第一堂,社會學與生活任老師極力推薦了這本書,外國人瞭解中國的必讀刊物,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里程碑——《江村經濟》。帶着好奇和瞻仰,我翻開了書的第一頁。

有一個地區是中國東部,有一個小村莊叫開弦弓村,小範圍的深入實地調查,從宏觀入微觀,透過微觀分析宏觀,傳統力量與行動力的交融、合作,在當時那個局勢,社會制度如何變革,人們的固有思想和社會組成方式讓這個小村莊極具那是的中國社會特色,以它作爲一個縮影,在農戶聚集的緊湊居住區內展開研究,天時地利爲這次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前言中,我瞭解到開弦弓村是當時中國國內蠶絲業的重要中心之一,把它作爲在中國工業變遷過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從工廠代替家庭手工業系統的變化中探索社會問題。全書從區域、人際關係和生存三個方面進行細緻的論述,將理論付諸於實踐,反映出一個作者亦或是學者實事求是的立場和客觀務實的科學精神。書的內容很豐富,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對於“家”這個單位的剖析。

農村中的基本社會羣體就是家,相比於目前對其較爲狹義的理解,在當時的開弦弓村,它代表着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是促進社會延續家庭成員間合作的基本單位。

因爲當時受傳統封建思想及經濟壓力的影響,嬰兒死亡率較高,各種各樣在現在看很荒誕的想法在當時的社會中卻成爲衆人默許的規矩,“滿月”剃頭,名義過渡子女,冷漠的態度換取一個心理安慰,不知這是否是一種思想上的悲哀,但不贊成並不意味着不能夠理解,至少站在此刻看當時的現狀。我可以理解這種現象的存在,因爲傳統舊思想的束縛讓學習不感興趣、不重視,對產婦的不關懷顯得不足爲奇,這是一種事實更是一段無法更改的歷史。

關於對開弦弓村婚姻問題的描述,我也十分感興趣。首先,和其他地區一樣,兒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並且服從這種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的雙方互不認識,在訂婚後還要互相避免見面,可是,爲什麼此類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失敗率並不如我們認爲的那麼高?或許是當時以離婚爲恥,或許是當時真愛和自由對他們而言不可遇也不可求,其中還介紹了表親婚姻與“小媳婦”,一個女孩子嫁給她父親的姊妹的兒子,叫“上丫頭”,“上”意味着家庭的興旺,女孩子嫁給她母親的兄弟的兒子,叫做“回鄉”丫頭,被認爲是對這家的不利,其實按照科學角度進行分析,此種興旺與不利十分荒謬,但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被看做是家庭是否和睦的衡量準則,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作者的調查研究數據中,我們分析得出:從成婚率和人們關心的程度看,傳統的婚姻仍然是主要的制度,“小媳婦”制度是受到輕視的,因爲它產生於經濟蕭條的時候且通常是貧困的人家纔會這樣做。

將現在於過去的社會形態進行對比,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戀愛和婚姻自由的出現都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那些我們現在不能理解的現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沒有對錯之分。

看完了這本書,我更詳細地瞭解了當時一個村莊、一個社會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狀態,也體會到隨着歷史車輪的前進,社會日趨完善,不斷進步的勢頭,傳統腐朽的社會模式被不斷地替代。以史爲鑑,重民心聽民意才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

  江村經濟讀後感3

初聞此書之名,總覺得這是一篇關於鄉村經濟發展的實地考察報告,但是在自己耐着性子的閱讀之下,突然發現本書所要說的東西並不是那麼簡單。

《江村經濟》雖說以“經濟”爲題,但是其內容卻含涵蓋了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方面,其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本書旨在說明本地域的經濟體系與本地與特殊的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這個地區的小型的社會結構關係。和中國大部分農村一樣,在經濟逐漸發展的時代,這個小鄉村也經歷着巨大的變化,費老這本書主要就是通過實地的考察來說明這個正在變化着的鄉村經濟以及其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看到的關於《江村經濟》的介紹中知道,這本着作是費老的博士論文,於是,着重去分析了一下本書的基本框架,第一章前言,在前言中,費老主要闡述了本書調查的重要性。第二章是調查地域,主要是對選擇“江村”這個概念的界定、描述和介紹和選擇這個地域的理由。第三章至十五章,主要是詳細介紹“江村”內部的各種和鄉村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包括家的內涵、“江村”的財產和繼承以及親屬關係的拓展、戶與村落、“江村”的生活、職業分化、農民的勞作日程、“江村”的農業、土地佔有、蠶絲業、養羊與販賣、貿易和資金,最後作者在最後一章做了自己的總結,他指出在這個村裏,當時經濟蕭條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業的衰落,()而且僅實行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並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但是這些改革也是鄉村發展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書的最後,費老希望“未來的一代”可以通過此書,正視時代的問題,創造一個嶄新的中國。

在看本書的時候,上網看了一下關於此書的介紹與評價,瞭解到此書形成背景,知道了費老在新婚妻子逝世和自己重傷的打擊之下仍沒有阻擋他對學術追求的腳步,心裏很是敬佩,而且在本書中,費老對於學術那種嚴謹求真的精神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當今調查報告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但是像費老這樣在一片調查報告裏使用如此之多的專業數學模型和其他方面的專業知識的卻是很難遇見的,而且在本書中,作者根據自己調查的內容提出了很對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對但是甚至現在中國農村的發展具有很高的借鑑意義!

  江村經濟讀後感4

《江村經濟》這本書是費孝通在英國留學時的博士論文,同時也是費老的第一本書和成名之作,論文的指導老師是着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後者將此書譽爲人類學發展史上“里程碑”。 因爲從小生活在城市,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村,所以一直到現在對於農村的印象還停留在想象中以及平時在高鐵上所看見的窗外的風景,其他的便很模糊了,但是這本書把農村的樣貌向我娓娓道來。

《江村經濟》就是這麼一本書,“隨着本書的描述,讀者本身將自然地被帶入故事發生的地點:那可愛的河流,縱橫的開弦弓村。他將看到村莊的河流、橋樑、廟宇、稻田和桑樹的分佈圖,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於瞭解這個村莊。他將欣賞到具體資料、數據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間很協調的關係。對農村生活、農民生活資料、村民的典型職業的描述以及完美的節氣農曆和土地佔有的準確定義等都爲讀者提供了一種深入的確實的資料,這在任何有關的中國文獻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它不僅在其專業性方面給人以知識和啓蒙,而且書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準則以及社會責任能夠給讀者以無限的使命感。

雖然費孝通先生只對研究對象——太湖南岸的開弦弓村做了兩個月的實地調查研究,但本書無愧於老馬的盛譽,它開創了研究中國社會——尤其是鄉土社會的一個先河,並通過從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結構的內在理路——農工混合的鄉土經濟——出發,去探討這樣一種社會經濟結構向現代轉化的可行道路。這對中國社會——尤其是傳統的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有着原創性的意義。 同時,《江村經濟》中從微觀到宏觀,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社區,完全參與的參與觀察法等調查研究方法也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而且,《江村經濟》中費老獨到視角觀察到的種種現象在目前來說還是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

伴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制度政策可能會出現滯後現象,這就需要不斷地完善社會制度,當然在完善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研究學習《江村經濟》這樣的社會調查研究巨着,從中學習大師們的思維方式及獨到的視角。作爲國家的棟樑,我們任重而道遠。

  江村經濟讀後感5

久聞《江村經濟》爲中國社會學扛鼎之作,乃中國社會學巨擘費孝通先生代表鉅著之一。然不知緣何遲遲不願一讀,潛意識中對諸如“經濟”“調查”“統計”一類詞眼不甚感冒,很不喜歡那種用自然科學的量化方法來研究活生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沒想到的是,待終於啓卷一覽,原來費老並非如此無趣老頭,通篇鮮活的語言,暢快淋漓地闡釋了中國社會鉅變時代一個村莊方方面面的變遷。

我常思考,讀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需從四處學習:第一,學習他的語詞;第二,學習他的知識;第三,學習他所言的精神道理;第四,學習他的選題、構篇、作法等。當然,最後一點僅對寫作者而言。對於《江村經濟》一書,緣其原文乃英文作品,中文乃翻譯而來,且非費老親爲,所以就語詞來說難免索然無味,甚至有些詰聱,更甚竟有錯別字。不知我讀的北大社版之“精品”果“精”如此,還是譯者之誤?就其所載知識而言,亦不是重要之處,但也彌補了我一些歷史知識的遺誤。之前所讀之歷史,概不外宏觀之述,沒有《江》書所云微觀詳細,讓我們通過一個“細胞”瞭解一個社會“肌體”的狀況。它所言的精神道理倒也算得上宏豐,我們處處可見中國幾千年來社會意識形態的鮮活反映,特別是對於出身農村的我來說,處處獲得同感。如其中所言夫妻男女、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社會成員及其角色,人情風俗社交往來等與我之經歷竟還大體相仿,這使得我同感起來興味盎然,竟有時忽略了細想起來時的如下思考,當然這些思考是相對於我前文所云第四點而言的:

費老介紹了他選題的緣由,是他的導師馬林諾夫斯基的明確導向。不愧爲國際人類學的泰斗,從小處着眼,往深處挖掘,向大處推展,娓娓道來,向我們展示出一箇中國社會激烈變動時期的宏圖全貌,讓讀者讀來津津有味的同時唏噓不已,人人都知那個時代但不知確切如何。

《江》書彷彿將人拉回那個時代,那片炊煙裊裊、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用學術的話語勾勒出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圖卷。這首先歸功於他研究方法的選擇,他用當時人類學的深入研究田野,與受訪人同住生活的方法主張,獲得了可靠的、豐富的、深入骨髓般的信息資料,而不是設計調查問卷,任人胡亂勾畫,再用冷冰冰的所謂高超統計軟件(當然那時沒有)將冰冷冷的數字轉化成硬生生的所謂研究結果。但接下來的困惑是,我們如此推崇費老的這套方法,而爲何當下每言及社會學的研究,似乎毋庸置疑的便是:“何時發問卷呀?”“發給哪些人呀?”“怎麼處理數據呀?”之類的話題,恰如自然科學“研究就是做實驗”一樣,社會學研究就是“發問卷”嗎?倘如是,費老這部書不僅不是經典,簡直就是扯淡了,沒有問卷調查數據支撐啊!

我非常向往當代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的研究範式,即如費老這樣,前定人是活的,是有思想的,是有情感的,如此而來,非但結果真實了,更重要的是——有趣了。

是爲感。不免偏頗,請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