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範文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爲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下面是《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範文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範文精選1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主要向讀者介紹了東漢末年羣雄逐鹿,諸侯割據的一副副歷史畫面。

小說中出色的謀士比比皆是,最使我敬佩的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通。他後來投靠劉備,爲劉備奪荊州、佔益州。劉備死後,諸葛亮有12年獨攬大權,他完全可以做第2個曹操,稱王稱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終其一生並未取代劉禪。這足以表示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

小說中的趙雲武藝超人,真乃一代良將。他曾衝進袁紹營中如入無人之境,大破袁紹。他也曾在萬軍之中單槍匹馬救劉備的兒子,並殺了曹操陣營的五十四員名將,奪了四條長槍和一把寶劍。幾乎戰無不克,攻無不勝書中的關羽不僅武功過人,而且義薄雲天。他因一次戰役被迫降曹,但提出約定:他一但知道劉備的下落,就一定要去找劉備。在曹操營中,曹操爲了籠絡關羽,經常送他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但關羽仍不變心,對故主忠心耿耿,並最終回到劉備身邊。

縱觀《三國演義》中各路英雄豪傑,他們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或驍勇善戰,……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幹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造福一方百姓,爲後人留下一段段佳話,讓人望塵莫及,徒生敬佩之情。

撫卷沉思,我從這些歷史任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他們那種橫槍躍馬,馳騁疆場的灑脫英姿;感受到了他們憐惜蒼生,關心百姓的悲憫情懷;感受到了他們笑對死亡,捨生取義的英雄豪氣……

唉,雖然東漢末年和英雄很多,但早已灰飛煙滅,成爲歷史,可惜!可惜!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主要向讀者介紹了東漢末年羣雄逐鹿,諸侯割據的一副副歷史畫面。

小說中出色的謀士比比皆是,最使我敬佩的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通。他後來投靠劉備,爲劉備奪荊州、佔益州。劉備死後,諸葛亮有12年獨攬大權,他完全可以做第2個曹操,稱王稱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終其一生並未取代劉禪。這足以表示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

小說中的趙雲武藝超人,真乃一代良將。他曾衝進袁紹營中如入無人之境,大破袁紹。他也曾在萬軍之中單槍匹馬救劉備的兒子,並殺了曹操陣營的五十四員名將,奪了四條長槍和一把寶劍。幾乎戰無不克,攻無不勝書中的關羽不僅武功過人,而且義薄雲天。他因一次戰役被迫降曹,但提出約定:他一但知道劉備的下落,就一定要去找劉備。在曹操營中,曹操爲了籠絡關羽,經常送他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但關羽仍不變心,對故主忠心耿耿,並最終回到劉備身邊。

縱觀《三國演義》中各路英雄豪傑,他們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或驍勇善戰,……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幹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造福一方百姓,爲後人留下一段段佳話,讓人望塵莫及,徒生敬佩之情。

撫卷沉思,我從這些歷史任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他們那種橫槍躍馬,馳騁疆場的灑脫英姿;感受到了他們憐惜蒼生,關心百姓的悲憫情懷;感受到了他們笑對死亡,捨生取義的英雄豪氣……

唉,雖然東漢末年和英雄很多,但早已灰飛煙滅,成爲歷史,可惜!可惜!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範文精選2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想着杜甫的《蜀相》詩,懷着激動的心情,我又一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着《三國演義》。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諸葛亮的'忠貞智慧、關羽的神威勇武……,每一個人物不同的性格,都被作者羅貫中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

諸葛亮是我最敬佩的一個英雄。他足智多謀,有膽有識,忠心耿耿。他的軍事才能無與倫比。火燒新野、舌戰羣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智算華容、定計捉張任、智取漢中、巧布八陣圖……偉大的戰役赤壁之戰,諸葛亮立了大功,“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正因爲他熟知天文地理,這場戰役才以如此懸殊的力量取得勝利。“空城計”更是絕唱,他知道司馬懿瞭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諸葛亮不僅智慧而且忠貞。他忠於劉備,劉備死後,繼續盡忠於阿斗(劉禪),爲了報答“三顧茅廬”和“臨終託孤”的知遇之恩,他“親理細事,汗流終日”,以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期既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又是一個英傑忠於主公的時代,多少英傑爲了自己的國家獻出了一生,諸葛亮更是一個代表。掩卷沉思中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的國家,作爲祖國的花朵的我們從小應該好好學習,刻苦鑽研,長大以後爲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範文精選3

星期天,我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古代名着。當我合上書輕輕放到書桌上,書中描繪的三國鼎立的一幕幕浮現在我的眼前。在三國時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歡的是趙雲。

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對蜀國忠心耿耿。他從20歲起就追隨劉備南征北戰、奮勇殺敵。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動搖那份忠心,直到白髮蒼蒼仍爲蜀國四處征戰。他一生中立下了無數戰功,爲蜀國的江山社稷耗盡了心血,堪稱忠義的楷模。

趙雲勇冠三軍,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將”之一。長阪坡單騎救主,他在十萬大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許多曹軍名將與他交手,卻奈何不了他。在許多危機關頭,趙雲挺身而出,憑着一身好武藝和過人的膽識,反敗爲勝,擊潰了敵軍。趙雲勇猛無敵,我打心底裏佩服他。

趙雲不僅有勇更有謀。他多次陪伴劉備和諸葛亮外出,無論遇到多麼危急的情況,他總是機智應對、化險爲夷,每次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當馬謖大意失街亭時,趙雲奉諸葛亮之命斷後,他沉着地帶領後衛部隊,成功地擊退了二十萬追兵,還繳獲了大批物資,令諸葛亮和衆將喜出望外。趙雲以智謀取勝的戰績數不勝數。

趙雲赤膽忠心、智勇雙全,令敵將聞風喪膽,他的英雄事蹟千百年來讓人們津津樂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範文精選4

我讀了少兒版《三國演義》後,仍然沉迷在那忠肝義膽、爾虞我詐、緊張動人、扣人心絃的情節中。對這本書我真的達到了百看不厭、廢寢忘食的地步了。

《三國演義》是以我國東漢末年,朝廷腐敗無能,文武大臣各自爭權奪勢,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爲背景,以桃園結義到羣雄逐鹿,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歷史的巨着。

《三國演義》的英雄人物深深地感染着我。劉備、諸葛亮的權謀智慧,曹操的愛才多疑、奸詐、不擇手段,周瑜的心胸狹窄,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而趙雲智勇雙全更讓我印象最深。他單騎救阿斗,七進七出、毫不懼色,殺得曹軍血肉橫飛。曾有詩讚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那張飛也不示弱,長板橋上一聲吼!嚇得曹軍連忙後退自相踐踏,死傷無數,狼狽萬分,讀到這裏真叫人拍手稱快。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那緊張、曲折的情節,環環相扣,前後照應,人物複雜交錯,堪稱傳奇的經典。先以討黃巾到劉、關、張結義到虎牢關淚灑斬華雄,又以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舌戰羣儒、借東風、三氣周公瑾、空城計退司馬一曲高山流水奏出了一個個英雄鮮活的樂章。

《三國演義》塑造出的人物各有特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呂布的有勇無謀、四處投主;關雲長的華容道念舊情、大義凜然……這些人物深深地感染着我。我爲祖國文學史上有這樣一部英雄史詩而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