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精選11篇)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精選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精選11篇)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1

當我們用這樣的視線去看事物時,就可以發現我們和觀衆的共通之處。那是一種來自深處且長期累積的人文觀點。片中的普羅旺斯爺爺有一張哲學家的臉,而拜克選擇這張臉的理由,我非常能瞭解……

這是一個很長的繪本,不需要太多的展開進行講解,光是讀,就幾乎需要一節課的時間。在繪本中這本書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實故事很平淡,講述的就是一個男人在種樹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羅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個男人,這個男人五十五歲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種樹,每天選出一百顆橡樹子,然後種下去,每天如此,種了一年,種下了三萬多棵橡樹,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後他又種縱樹,就這樣一年一年,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老人還在種樹,老人種的樹距離他住的石頭房子越來越遠,幾十年過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這位老人,每次都發現這裏的樹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環境在不斷髮生着變化,而老人也越來越老了,唯一不變的是老人一直在種樹。最後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當年的荒原上,已經通了公共汽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城鎮,已經有了泉水。而老人種樹,已經要到距離這裏四十公里以外了。這裏被發現的這片森林,已經有了護林員來管理。人們在這片曾經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這一切和老人並沒有什麼關係,老人依舊在種樹。在遙遠的遠方在種樹。 這位種樹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夠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裏。 在平淡中開始,在平淡中結束,可是卻在每一個聽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一個人的力量原來竟然有這麼大,一個人竟然能夠做出這麼了不起的事情來!這就是一個種樹的男人的故事……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2

僅僅憑這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森林。如果來一羣人砍伐,這片森林照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但如果每個人都去種樹,那這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再想想看,其實只要一萬個人中能有一個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好了。

森林逐年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草原沙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是不是真的這麼難治理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再來看看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人們除了每年植樹節去種樹作秀之外,也許可以下決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來改變現狀。

我很想把這部作品推薦給朋友們和每一個認識的人去看,這部短片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減少一點污染環境的行爲,合起來就可以爲環保事業做出無法想象的貢獻!

再來看看現在某些人的“惡劣行徑”,現在大家都在呼籲要環保,有些人喊得更響亮,但實際行爲卻和嘴裏說的大相徑庭。要讓他去種幾棵樹,覺得太渺小;手裏要有個空塑料瓶之類的,就隨手一丟了事。還是那句老話——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3

這是一個關於奇蹟的故事。讓人讀着讀着,不覺莞爾。但文中一句話,引發人深深思索: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那時,“我”正處於一個極端困迫的處境,已走了五個小時卻滴水未沾,牧羊人爲“我”帶來了驚喜,“我”內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戰爭期間仍堅持種着樹,這片曾只有乾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現了泉水——而樹林,分爲三塊,最大的一塊,有11公里寬。那彷彿是我無法到達的一段路程,而這11公里是樹林!要多少棵樹才能達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卻爲一雙手所造就,那麼,這雙手一定是毅力、堅持、執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執着之水。在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萬多口人過着幸福生活。這繪本中的原圖,我也見識過了,從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塊大塊的藍色、綠色,是一種創造的力量!沒有創造,何來幸福?何來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創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執着;有了執着,才能創造;有了創造,才能出現生命。這是我想到的第一個感受。其次,這個故事也至關人與自然。這泉水般的牧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將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環境需要人類去守護,去努力。而這兩位老人以生命化爲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從人民的勇氣、幸福而出發。於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創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適生活;老人攢錢買了電視機給鄉親,也用樹林擋住了狂風,守住了珍貴的黃土。他們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啊!他們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4

牧羊人艾爾哲阿.普菲爾,曾經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愛子、妻子的死,使他完美的幸福生活被打破了。他拋棄孤獨、離開故土,與他的狗和羊來到新的家園。他發現這裏的土地正在因爲沒有樹木而走向死亡,而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也因爲環境的惡劣而走向崩潰。牧羊人立志要爲改變環境做事。

他從52歲(1910年)開始,每天利用牧羊的閒暇,在荒涼的山地上種下近百顆橡樹種子。作者認識他的時候,他55歲了。過去的三年,他種下了10萬顆橡樹種子,有2萬顆存活,因爲自然的毀壞,長出1萬棵小樹。作者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回來,發現牧羊人從未中斷過種樹,他的林場已經有十一公里長,最寬處有三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沒有影響牧羊人每天種樹。在這位牧羊人的一雙手中,一個森林覆蓋的迦南地區出現了。

牧羊人有一顆寧靜安詳的心。他在孤獨中生活。作者描述,由於一個人孤單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語言的本能。他一直堅持種樹,直到生命的最後。

他的寧靜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擾。惡劣的環境干擾不了他,乾土揚塵、風沙漫天,他孤獨的身影用鐵桿剁地,放籽填坑兒;戰爭的恐怖驚擾不了他,一戰時期,天上戰機轟鳴、硝煙瀰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堅強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對他很冷漠,這卻孤立不了他,政府爲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駐的護林員,嚴厲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釋,安然處之;短片中也曾描述,爲戰爭需要,人們大肆砍伐樹木,牧羊人對此熟視無睹、顧自種樹。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5

《植樹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的一篇文章,說的是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樹的事。

如果一個人住在荒山野嶺那是什麼感覺,不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一個人先是失去了獨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溫馨的家沒有了,精神支柱倒塌了,只留下孤零零的自己,心裏會是什麼滋味,要是你,你會怎麼樣?要麼混混沌沌的過日子,要麼站在懸崖邊,眼一閉,跳下去,追隨自己的親人而去。

而作者筆下的牧羊人卻不一樣,他是一個靠信念活下去的人。雖然遭受了同樣的挫折,卻沒有選擇放棄希望。雖然生活拋棄了他,他卻一如既往的熱愛生活,他要用自己的行動改變生活。有了這個信念,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他離開了自己的農場,來到荒山野嶺,這裏海拔一千二三百米,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沒有水,廢棄的房屋東倒西歪,狂風夾雜着塵土,熾熱的陽光燒烤着大地。他來這裏幹什麼?他要在這裏種希望,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這個殘酷的世界!

他不覺得孤獨,他放了一羣羊,養了一隻狗。他每天去種100穴橡樹,從不間斷。他相信,山上有了樹,就會有生命。

爲實現他的這個信念,他才堅持不懈。幾十年過去了,他的願望實現了。這裏有了森林,有了溪流,有了村子。土地肥沃了,城市裏的居民也到這裏居住,這裏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一個人活着,一定要有一個目標。不能因爲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和勇氣。《植樹的牧羊人》使我深深地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能光想着自己,還應當應當想到別人。母親給了我生命,社會給了我成長的環境等等,我們從社會上得到了我們需要的,我們也應該要學會回報這個世界。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6

《植樹的牧羊人》這篇文章寫的是牧羊人用雙手和毅力將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阿爾卑斯山荒蕪之地變成人們安居樂業的田園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這裏旅行,看到荒涼的景象,在“我”

找水時,邂逅了牧羊人,並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樹外還種了山毛櫸、白樺樹,“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後一次見到植樹老人,這裏重新充滿生氣,變得富饒。

這篇文章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

敘事描寫細緻生動,用詞準確,極富感染力,字裏行間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結構嚴謹,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 ⑵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首段的議論起到了總領全文,點題的作用,並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結尾的議論既照應開文,又給主人公以高度評價,立意深遠,使文章主題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生動形象地表現了 “我”在處境非常困難時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這個故事啓示我們: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予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7

法國作家讓季奧諾寫過一篇著名的小說。《植樹的牧羊人》講的是一個離羣索居的牧羊人。通過近半個世紀堅持不懈地植樹。證實了“孤獨者能夠找到幸福 。 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戰爭。也不知道1939年的戰爭。他天天和樹打交道。和樹相依爲命。他用心靈的語言和樹談心。默默地交流。過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過親身經歷證實了孤獨者“找到了過得美滿幸福的好辦法--愛讓生活多份陽光 。

這位牧羊人幾十年置身於荒無人煙的地域。他每種下一棵樹。就感到在人世間就又多了一個親人。他的事業是“堪與上帝比美的事業 。由於充滿了改造現實世界的強烈願望和對樹的極度熱愛。這位牧羊人在實踐中逐漸發現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他深深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於爲他人。爲後人造福。 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態。人生充滿忙碌。但人們依然可以選擇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瑣而艱辛。但寧靜的心靈和滿腔熱忱會彈奏出精彩的樂章!

愛是人生之源。一個人的心中倘若沒有愛的泉水。那也就不會有人生的綠蔭。有了愛。縱然是滿眼陰雲。遍地荊棘。你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迷戀和神往。愛造就人成爲獨一無二的動物。物質的貧缺只會導致人生的艱難。而愛的匱缺則會使人生空虛和靈魂孤獨。 令人心痛的是。在這個越來越崇拜物質的年代。一些人變得急功近利和急於求成。物質左右着他們的心靈。其心靈世界猶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則身不累。

有人說。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這樣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陽光般燦爛炫美。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8

牧羊人剛來到被稱爲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時候,這裏的原住民都勤懇地爲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這裏人們主要從事的制碳業,將所有樹木消耗殆盡,這裏逐漸風沙漫天、水源枯竭。隨着環境的惡化,人們開始爭吵、抱怨、煩躁、苦悶,甚至,自殺和精神失常的極端現象越來越頻繁。所有的人都在掙扎、祈禱和等待命運的改變,卻沒有人思考過苦難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憊摧殘得無心行動。人們的躁動和忙碌,使他們越來越盲目,他們努力勞作、堅持維護個人的利益,卻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爲,以破壞環境爲代價的生存努力是徒勞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劇了惡性循環。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這裏災難的根源——沒有樹木的不毛之地導致災難;他思考的是獲得幸福的根本——一個適合所有人生存的環境需要樹木。他選擇的努力之路——種樹,是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

他胸懷大志,立足小事,從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繪製出一個森林茂密、人們在清新的環境中幸福生活的藍圖。爲了實現這個志向,他認真對待小事和細節。他精心維護小家,規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態和體魄,爲實現理想打好基礎;他從精選種子開始,認真對待每一棵小樹,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壯的樹木組成的。他沒有號召所有人一起種樹,沒有宣講這個行動的意義,他只是自己獨立完成,使他的行動沒有受到干擾,最終,在人們體會到幸福的時候,也自然地享受了這個行動的益處。

牧羊人的寧靜、自信和智慧,是他的幸福的源泉,並使他周圍的人享受到和諧、長久的幸福。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9

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曾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代偉人毛澤東,寫文章時經常提到“人定勝天”。我想,將諸葛亮所講的“靜”與毛澤東所指的“毅”結合起來,就是文章《植樹的牧羊人》告訴我們的道理:心無旁騖,人定勝天。

《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一個離羣索居的牧羊人,通過近半個世紀堅持不懈地植樹,把荒漠變成了綠洲,讓數以萬計的人過上了美好生活的故事。

很多人在看完這篇文章後,讚歎牧羊人堅持不懈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只是,是什麼信念支撐他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堅持和無私奉獻呢?我覺得,“靜”能使他淡泊名利,使他不計回報;“毅”使他能夠克服困難,戰勝一切。

在牧羊人植樹的三十多年間,先後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無數的人們因戰火流離失所,背井離鄉。世界也因戰爭的硝煙變得滿目瘡痍。當人們爲了生存顛沛流離時,牧羊人依然堅守着他的家園和內心的寧靜,堅持種樹,他的生活並沒有受到戰爭的擾亂。

牧羊人意志堅定,所以他才能戰勝一切困難。面對缺水與動物啃咬樹苗的困境,他沒有屈服。在一個不毛之地,他沒有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也沒有人來幫助他,只憑着雙手和毅力,培育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森林,給千千萬萬的人們創建了一個美麗安寧的家園。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只有心靜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擾,事業才能取得成功;只有面對困難,毫不妥協,人生纔會精彩。作爲學生,也應該在學習中做到寧靜專一,做到迎難而上。

回想自身的學習道路,我也曾因內心浮躁而導致學習粗心、生活馬虎。讀完這篇文章,我立下決心,心一定要靜,不驕不躁,做好自己。牧羊人能夠克服一切戰勝一切,我也能克服自己的諸多不足。

心無旁騖,人定勝天。一絲不苟做好自己,我想我和我的同學們,都應該是那個數十年如一日的牧羊人種樹人——我們以此迎接自己的華年,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鬱鬱蔥蔥的明天!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10

要想真正瞭解一個人是不是品行出衆,你得花數年的時間,還要有好的運氣和機會去觀察他的行爲。如果他的行爲沒有私心,動機無比慷慨,心中沒有存着求回報的念頭,而且他還在大地上留下了明顯的印記,那麼由此認定他是一個品行出衆的人,基本錯不了。

1913年的一天,我長途跋涉,來到了一個不爲人知的高原,那是一個位於法國東南部阿爾卑斯山附近被稱爲普羅旺斯的地方。當我走過這座毫無生機的高原的時候,看見的除了野薰衣草外,就是一片荒山與黃土了。

我當時正要穿越高原最寬廣的地帶,3天后,才發現那是一處荒蕪的地域。我來到一個破落村莊的廢墟附近,搭起帳篷過夜。我的水兩天前就用完了,現在得補充一點。想必村落內會有一口水井,或是一道泉水。我真的找到一處泉水的遺蹟,不過早已乾涸了。

雖然是驕陽高照的6月,但是我站在這處沒有綠蔭的高地上,高空的風猛烈地吹下來,沒有人能頂得住。風吹襲着這些破舊的房屋,彷彿獅子吃東西時受到干擾而發出的吼叫,我只好另尋他處。

我走了5個小時,還是找不到水源,看來是沒有指望了。高地上到處都很乾燥,還有很多雜草。我看到遠處有一個聳立的黑色影子,像一株孤立的樹幹。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我走向那個黑影子,那是一個站立着的牧羊人。在被太陽烤乾的地上,還躺着30只綿羊。那個牧羊人遞給我一個水壺,我喝了一口。過了一會兒,他領我去山坳中他住的地方,然後從一個天然井中汲出水,水質清澈可口。在這個井口上方,他安裝了一個簡陋的轆轤。

牧羊人話很少,這原是獨居人都有的特點,但我感覺他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在這荒涼的高地,這還真是一番奇遇。這不是一間簡陋的木屋,而是一間完全用石塊砌成的房子,到處有他自建的痕跡,有他抵達這高原後修復廢墟的血汗。屋頂很牢,而且中規中矩,風吹過屋頂的瓦片,發出彷彿海浪衝擊岸邊的聲音。

  植樹的牧羊人課文讀後感600字 篇11

最早接觸繪本是從李歐李奧尼開始的。起初讀不太懂,後來慢慢的發現鱷魚哥尼流小黑魚田鼠阿佛真的太好了,讀完心裏很舒服,並感慨這些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繪本了。後來遇到了奧菲利亞的影子劇院,被震撼的無話可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覺着無法用語言來精確的評價這個繪本,但毫無疑問,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繪本。昨天又讀到了植樹的男人,再一次被震撼了。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心中充滿了感動、震撼!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紀初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這個以熏衣草聞名全球的浪漫地區在當時只是一個荒蕪、破落、毫無生氣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兒過着冷漠、憤恨、孤獨的生活。有一個牧羊人,他一邊牧羊,一邊每天都種100棵橡樹。由於氣候不好,種十萬棵樹,最終會只有兩萬棵樹發芽,而這兩萬棵樹中,最終只有一萬棵長成大樹。

儘管如此,牧羊人沒有氣餒,沒有沮喪,依然堅持不斷的種樹。因爲他覺的有了樹,就有了生機,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牧羊人種的樹已經小有規模,這個地區有了霧氣,開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種樹,森林的規模不斷擴大,漸漸的這個地區有了溪水,這個地區的風景越來越好,慢慢的就有人開始來這兒旅遊了。雖然大家都認爲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雖然沒有人肯定牧羊人的付出,甚至會有人要求他搬離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堅持不停的種樹。森林的規模不斷擴大,開始有了水源,氣候也變得越來越好,慢慢的開始有人搬到這兒住了,而原來住在這兒的人也變得友善起來,有了村莊,有了泉水,有了兒童的笑聲,整個地區都活了起來。

書的附頁說這不是真實的故事,讓我覺的非常遺憾。當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在做同樣的事情後,心裏豁然了許多。

我爲老人的見識、胸懷、堅持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