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大綱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1

再次拿起這微帶灰塵的本書時,已經是半年多以後了。

曾經的感動已經疏離,然而,《尋找前世之旅》,就是這樣,毫不費力,就讓你一次次迷茫,一次次落淚,讓你傻傻地堅信一個個根本不是真實的故事。

所以,它能喚醒塵封已久的念……

穿越時空,意味着永不再見,也爲這淒涼的感情,平添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悲壯。

穿越時空,以爲着虛無渺茫,也爲這動人的感情,平添了一份憂鬱纏綿的悽愴。

穿越時空,以爲着錯位的愛,也爲這脆弱的感情,平添了一份傷感糾結的無奈。

歲月總是在不經意間,掩埋着歷史,掩埋了總司的笑靨,掩埋了撒那特斯的溫柔,掩埋了拉美西斯的癡情……

心難釋,憑欄拂袖,殘情訴往事,悲歡離合,總爲情所止。

即使是懲罰,也要奮不顧身。那麼多美麗的邂逅,讓她痛並快樂着。一袖癡情戀,一袖思鄉切,葉隱,她何嘗不在掙扎。可是,她怎會知道,力氣的身世,轉念的錯誤,註定了她遭受這樣美麗的懲罰。

茫然中,走過古今中外,獨自尋覓愛的行蹤,每次離開時,留給你的,除了默然和辛酸,除了釋然和不忍,或許還有些新的希望吧

真的相信,她也想忘記那些多情的,絕情的,癡情的,傷情的愛,忘記那些她愛的,可愛的,癡愛的,深愛的人們。

可回憶卻像雨水,一點一滴敲()打着她脆弱的心。任時光飛逝,那份情,卻無法抹去。

最終,逃不過命運。

其實,人生就是這樣,忘記該忘記的,記住該記住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人生只若初見,那麼,我又如何告訴你,從前的從前,我曾經在遙遠的人羣裏,凝視過你的容顏,而我未知此時此刻的交集。

人生只若初見——再讀《尋》有感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2

《文化苦旅》這本書是餘秋裏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書共235萬字,有《道士塔》、《莫高窟》、《陽關雪》、《沙原隱泉》、《柳侯祠》、《白蓮洞》、《都江堰》、《三峽》、《洞庭一角》、《廬山》、《貴池儺》、《青雲譜隨想》、《白髮蘇州》、《江南小鎮》、《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西湖夢》、《狼山腳下》、《上海人》、《五城記》、《牌坊》、《廟宇》、《夜航船》、《吳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廢墟》、《夜雨詩意》、《筆墨祭》、《藏書憂》、《臘梅》、《家住龍華》、《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們》、《華語情結》、《這裏真安靜》三十七篇。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蹟的的背後卻隱藏着人們不爲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其中最爲感觸的是《道士塔》和《風雨天一閣》這兩遍。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裏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摺怎麼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時已是20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家正在醞釀着新世紀的突破。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裏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於創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家投來羨慕的眼光,而敦煌藝術,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裏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裏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着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裏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乾燥,一會兒石灰已經乾透。什麼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淨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乾乾淨淨的農舍裏,她們婀娜的體態過於招搖,她們柔柔的淺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個道士,何不在這裏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幹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幹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於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裏是鼻子,這裏是手腳,總算也能穩穩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們刷白。畫一雙眼,還有鬍子,像模象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着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着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是的,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作者對於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滿,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寫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是阿,爲什麼作者會這樣?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毀掉那一個個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歷史,歷史!歷史爲什麼會被一個道士的手中毀掉?就那樣,一下子得毀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麗的雕像不見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變得灰飛煙滅,不給我們現在的世人觀看的餘地,一個道士,在金錢和權力的促使之下,變得如此的殘忍,做得如此得發狂,我相信,不只我和餘秋雨先生感到無比的惋惜,相信,在讀《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讀者也會感到深深的嘆息和心痛吧,這就是爲什麼《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苦”字意義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讓我領悟到了“苦”字的意義所在,更讓我學會了惋惜,更學會了如何不讓惋惜存在……

看這本書,同時還要慢、要細,裏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餘秋裏教授的《風雨天一閣》,一個人,不!一個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風雨天一閣》不錯,它是一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上已成爲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蹟。中華民族作爲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人種之一,讓人驚歎地創造了獨特而美麗的象形文字,創造了簡帛,然後又順理成章地創造了紙和印刷術,這一切,本刻迅速地催發出一個書籍的海洋,把壯闊的華夏文明播揚翻騰。但是,野蠻的戰火幾乎不間斷地焚燒着脆薄的紙頁,無邊的愚昧更是在時時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個爲寫書、印書創造好了一切條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擁有和保存很多書,書籍在這塊土地上始終是一種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於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於散亂狀態和自發狀態,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幹什麼。只要是智者,就會爲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麼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麼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麼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這個人終於有了,他便是天一閣的創建人範欽。清代乾嘉時期的學者阮元說“範氏天一閣,自明至今數百年,海內藏書家,唯此巋獨存。”範氏天一閣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着、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勳,爲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後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餘秋雨在這裏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爲一個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做什麼事情,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成功後,又爲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往下看,我又發現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範欽終於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爲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後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麼拿着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麼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範老爺此舉不失爲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爲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蹟般的,他的大兒子範大沖願繼承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了餘秋雨的《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又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書中自有黃金屋”。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3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我是先認識這首詩才認識這本書的,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是喜歡人生若只如初見,可見我和很多人一樣也是有很多遺憾的。命運像最名貴的絲絹,怎樣的巧奪天工,拿到手上看,總透出絲絲縷縷的光,那些錯落,是與生俱行的原罪。人生若只如初見,彼此都只是朦朧着,回憶着,而非去戳破彼此間的那層隔膜,就好像書中講的那樣,李隆基仍是他的曠世名主,楊玉環仍做她的絕代佳人,江山美人兩不相侵。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讀至此處,心中突然感慨萬千,歲月如哀歌,青春易逝,容顏易老。當鏡中人僅餘一片斑白,你不曾知曉的是那個驀然回首的女子,一閃而逝刻骨的傷痛和來不及逞強便被風乾的,不捨的淚。而更爲無奈的是,三郎等不到鏡中人的一片斑白了,只能透過已很模糊的記憶來懷念曾經的那個她了。

而蕭郎與慧孃的故事似乎更加傳奇,從慧娘得知蕭統是太子時便已定下了之後的悲傷結局。太子是承載着整個王朝的人,是決定着今後黎民百姓命運的人。他掙不脫門當戶對的傳統,逃不出封建禮法的制約。"宮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慧娘便死於此,而蕭統亦追隨慧娘而去。一對癡男怨女,用生命譜寫了這一曲戀歌。代表相思的紅豆便由這二人傳播開來,滲透着二人的鮮血,成了王維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唱。倘若都只是初見,沒有相知,相惜,相愛,這兩對癡情男女便也不會如今日這般,只能讓後人豔羨、哀嘆、懷念。安意如便用這般憂傷溫柔的筆觸帶我感受着,讓我沉醉,讓我悲傷,卻又忍不住感慨。

而後要提到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和劉徹與阿嬌則是有緣分相遇,更有機會廝守,卻陰差陽錯的虛度了彼此相愛的時光。從古至今,沒有人能比文君和相如更配得上浪漫二字。得不到家庭的祝福,他們可以很浪漫的私奔。而偏偏兩人又都絕頂聰明,能夠無聲的說服家人,兩人的廝守似是必然的。但天下男兒皆薄倖,無論曾經多麼深愛,總會有君心淡漠的那一天,文君毅然決然的與相如決絕。她是滿懷留戀的,卻仍壯烈的與愛人訣別。直至相如纏綿病榻,兩人才冰釋前嫌。其實本沒有什麼"前嫌"可言,因爲文君從未真正的怪過相如。

對於一個古時的女子來說,最悲痛的便是那廂的多情手已把玩新人發,與他人結同心去了。文君可以壯烈的與君絕,而阿嬌做不到。她從小便是嬌生慣養,不懂寬容爲何物,偏偏劉徹是一代帝王,是擁有弱水三千的帝王,而且做不到只取一瓢飲。阿嬌便註定了被廢的命運,只能對着冷清的金屋懷念曾經劉徹"金屋藏嬌"的誓言,寂寞的對鏡獨賞。

如花美眷,終究敵不過逝水流年。流年太現實,現實裏有太多的欺騙與無奈。當年的秋風輕易就荒蕪了今人的心,今日的浮華依舊褪不盡那年的憂傷。滄海桑田,亙古不變的,只有那心頭的一抹蒼涼,和那一聲飄散在風中的嘆息:"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4

古典詩詞的美麗與憂愁是中華名族五千文明的結晶。詩人、詞人,凸顯其曠世奇才與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我們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他們憤世嫉俗的不羈性情,她們旖旎獨特的古典韻致,演繹了流傳千古的浪漫往事,留下太多可歌可泣、可感可嘆的愛情回憶。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切開始的存在着理由。山盟雖在,情已成空,人生如此的翻雲覆雨,從愛戀正濃到轉瞬的孤燈映壁。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從班婕妤到楊貴妃,多少人躲不開命運的糾纏。爲何要把男人的多情強加在弱女子身上,他們有愛與被愛的權利。他們用着最簡單最動情的詩詞,訴着肚子裏的苦,豪揮着內心的熊熊壯志, 勾勒着詩畫風景…….

“蒹蕸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素色衣裙,幽立水邊。風拂過。湘簾輕擺,遊遊蕩蕩。如女子乘舟涉水而來,輕微的響聲,變得清晰劇烈。家書一封,唯獨無“億“。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有時無異於轉過尋常巷陌遇見一個尋常人。一首《白頭吟》換回白頭安老,再不離開。一封包含太多感情的詩,挽回一段差點丟失的愛情。女子少有的決絕之美,毫無顧忌的從他的身體內併發出來。這種美爲世所稀。

“結髮爲夫妻,恩愛兩不疑“詩中沒有豪言壯語,沒有一慣大丈夫表示衣錦還鄉的意念。因爲有”行役在戰場,想見未有期“的顧慮,全詩瀰漫着一種一股淡淡的憂傷,好像推開窗看見天淡夜亮月光滿地是的惆悵。十九年的煎熬 ,換來的是年老孤獨,曾近的誓言,情不在。

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5

人生若只如初見,讀安意如的浪漫古典情繫列,最愛的便是這一句。彷彿偶然的相遇,驀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爲眼光交匯的瞬間,即使時光輾轉了千年。初見即是美好,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這份美好是單純而簡明的,或許正是如此亦脆弱的經不起時間的蹉跎,誓、言有口卻偏偏有口無心,唯留遺憾清冷如霜雪。

讀《人生若只如初見》常常感傷於安意如那哀婉的文字,因爲每一段文字的背後必有一段傷感的故事,也必有一個美麗且哀愁的女子。她許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許是“玉顏不及烏鴉色,猶帶朝陽日影來”的班婕妤,許是“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的唐婉,許是…安意如用憐惜的心緒勾勒出男權社會裏一個個心潔如霜雪,花容月貌不減清烈的奇女子,在她的書裏古詩詞間的女子不再是一個個任人擺弄的皮影,而成爲具有獨立靈魂的演繹者,生動地演繹着最初的美麗與最終的遺憾,於是人們如我般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

通過安意如的書,人們常常體會到支離破碎的美好,那是掩藏於笑容背後細微的苦澀。世事古難全。我們都遺憾沉重,因爲我們一手握緊了什麼也就一手失去了什麼,“命運像名貴的絲絹,怎樣的巧奪天工,拿到手上看,總透出絲絲縷縷的光,那些錯落是與生俱來的原罪”。安意如同我們一樣,同樣懷戀着曾經的美好,在黑夜裏獨自撫慰日久的傷痛,但她比我們多了幾分達觀,懂得放手。放手也是一種快樂,它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擁抱未來。

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時風華正茂,那份可貴的美麗即使若干年後亦難以忘卻,但也只能停留在回憶裏。昏黃的燈光下,細細地回憶,或許這也是一種別樣的美好。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6

“或許,子夜只是斑斕星河裏的一個傳說,可是我希望她真的存在過。”

我也希望她真的存在過,因爲只有她存在過,“天不絕人願,故使儂見郎。”纔不會那麼飄渺。可是她真的存在過嗎?沒有誰能去考證。也許,吧她定格爲傳說,更加委婉些,更加動人些吧。子夜歌的傳說。

“愛是一種需要不斷被證明的虛妄,就像煙花需要被點燃才能看見輝煌一樣。”

只有不斷證明,它纔會存在,這就是愛。如果,哪天,沒有被證明了,所有的曾謂之爲愛的也就不是愛了。這是不是作爲人類的特點?我想象不到被證明的愛和被點燃的煙花有什麼共同點,如果真的要對比一下,也許就是愛被證明後就會絢爛,就像煙花被點燃纔會看見輝煌一樣。可是被證明的愛絢爛後會不會像輝煌過的煙花一樣,留下一地冰冷的破碎。

“人一旦愛了,一顆心就能有百轉千回,就像江南水鄉的小河道,彎彎曲曲間衍出無數纏綿來;一旦不愛了,亦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決裂和洶涌。”

愛與不愛的差別啊......都是水呵!一個是江南水鄉九曲迴腸的纏綿,一個是北方黃河氾濫的洶涌。既是柔弱又是決絕,闡釋着愛的柔弱,不愛的決絕。人真是一個奇怪的動物,說愛如水,不愛亦如水,呵呵,我卻又偏偏挑不出仍和毛病。纏綿悱惻,波濤洶涌,人心也如此啊。

“只差一步,是相思,而不是相愛,感情淡如塵埃,就是這樣細緻入微。”

這句話又讓我想起了曹植,那個才華絕世的曹植,還有那個風華絕代的洛神。他們只差一步就是相愛了,可是卻偏偏及差了那麼一步,相愛成難,相思最苦。一個女子站在城樓上,在暮色中遙望天的一方,風吹她衣袂飄飄,越加落寞。在天的另一方,一個男子又何嘗不是如她一樣望着天的一方,眼裏含的是無盡的淒涼。一步,劃開天涯。塵埃般的情感,微,也是鋪天蓋地。

“我們,生生世世說相思,猶未厭倦滿足。是貪戀也好。因着人事無常,衆生有情,我尚未爲你紅豆熬成纏綿傷口,美景良辰未賞透,怎麼能就此放手。”

尚若真的有一天紅豆熬成纏綿傷口,美景良辰早已賞透,是不是就可以放手了啊?放手了,傷口會不會很痛?我們生生世世在世俗中掙扎,不會厭倦,因爲我們都有情,哪怕新早已破亂不堪,也會貪戀那人世間的情,可是這真的沒有結局嗎?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真的沒有相思了,沒有情了,王維的那首紅豆詩誰會去吟唱?你會嗎?我會。

“在愛裏,我們沒有人饒恕。人性惡,貪和善並存,亦如金石,雖歷經千年不變。只不過現在有法律可以憑藉。男與女,彷彿站在一座天平的兩端,看上去平等自然,其實法律之於人也是隻是所羅門王對魔鬼的封印,只是禁錮而不能殺伐。法律所禁錮的東西,從來不曾被真正磨滅。”

法律禁錮的是人們的言行,而不是人性和思想,一個人可以不去做一件事,但卻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她)去想那件事。人性灰暗一面只會存在於人們的腦袋裏,倘若有一天存在了現實生活中,所羅門王的封印也就會變成殺戮,呵呵,不可饒恕。就像人在愛情裏不會被饒恕一樣,你犯錯了,自然會有人將你打入冷宮。

“但有時候越是憑弔,越是哀傷。”

在憑弔的時候,我們總會想起過去,開心的,傷心的,歷歷在目,我們的心瞬間沉重起來,悲傷抑制不住地從心間冒出來,汩汩流淌到全身。有時候面對回憶,珍藏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只有這樣,我們纔會大步向前走,不被悲傷所絆住。

“愛,需要寬容,但不是縱容。所以,一旦發現男人變心就放手吧,若有那個氣度還可以敝帚自掃,打掃乾淨自己的大門,真誠地請他,永遠地—莫再光臨。”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7

這是一句納蘭詞包涵的內容,被納蘭容若所收集,給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受。

整句詞爲: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整首詞講述的班婕妤皇宮故事,說是班婕妤不外乎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她是一個賢惠的女子,班婕妤是越騎校尉班況的女兒。班況在漢武帝出擊匈奴的後期,帶兵遣將,馳騁疆場,出生入死,建立過不少功勞,也深受當時官員和百姓愛戴。班婕妤生得聰明伶俐,秀色可餐,少有才學,工於詩賦。成帝時被選入宮,立爲婕妤。她不爭寵,不干預政事,謹守禮教,行事端正,尤其是她在與趙飛燕姐妹的鬥爭中,決策英明,急流勇退,至今享有盛名。

而正因此,皇帝被她的氣質所打動,邀她一起乘車共輦,她卻縮手回絕,退而不敢奉詔。

有一天,她終又回到了皇宮,準備接受他——心儀的君王。然而卻不如人願,皇帝有了新寵——一個爲他唱歌跳舞的奇女,忘卻了她吧?!她心興許感到悲傷,不禁的感慨:人生短暫,人生若只如初見。

通過整首詞的描寫,讓我由衷的體會到當時她的心: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根據此句話的內容,將我帶入意境,體會到她當時的痛,悲傷,失望,感嘆人生的變故。即使當時在後宮,班婕妤也是深受後宮妃子的愛慕,她是一個才女吧,但卻沒想到物是人非事事休。

或許後來“人生若只如初見“是用來說:如果人生就如當出見面那樣。那麼,班婕妤則不會有當時的痛苦,不會有痛苦又哪裏來的感情呢?所以人生必定是要經歷風雨痛苦的,經歷了則會免疫了,不會一切都風平浪靜的,要磨練自己的意志。

由這句話也可以聯想到很多,生命中那樣不可成熟的輕。人生若只如初見,只是一些虛無的飄渺的回憶,並不能起特別的作用難過,原把握現在的時光,不要成爲別人生命中的過客,而是重要他人。

班婕妤的故事是感人的,班婕妤的後半生是悽美的,班婕妤是一個才氣儂儂的姝女。

山盟雖在,情已成空,人生如翻雲覆雨。

嘆一句遇人不淑,她是樊己。可夫君不是楚莊王。孤燈影壁,她有無豔之賢,夫君卻無一鳴驚人的志氣。

非常短暫,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8

初識安易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見》,全因她外觀如流水般的柔情所起,只當是閨中少女的心情敘說而隨手撿進購書籃中。

這本書句句佳句名言都有一份悽美的愛情故事,段段故事都有讓人嘆息的結局。它的`獨特在於詩詞與賞析兼顧,正史與野史並收,一樁樁詩事、情史皆被錄入,算得上是讀詩的參考書,但又不僅僅是註釋。正是因爲安意如涉獵廣泛,在書中,她可以用心去感應詩歌、詩人,依靠強大的想像力,敏銳地捕捉住了剎那芳華。

安易如對詩的解讀可能會讓一些學者不以爲然,卻用她獨特的手法把每首詩意、詩境坦蕩蕩的展現在讀者面前。她用感性哲思靈婉哀傷的細膩筆觸描摹了漢至清近兩千年的詩詞愛情之歷史畫卷,句句佳句名言都有一份悽美的愛情故事,段段故事都有讓人嘆息的結局,都沒有滿足寫下它時的願望,原來這些句子都是人們對於愛情美好的願望,都是人們在擁有愛情時的牽掛思念與誓言,更是後代文人騷客下筆抒情感慨的絕好素材。可惜的是,當時過境遷,情已消逝的時候,那些誓言與承諾只能成爲讓人懷念,令人心碎的緣頭。

讀罷全書,發現的是深情之無奈,薄情卻默哀,在她筆下的女子是可憐皆因一“癡”字,男子多情源自一“才”字,因爲男子之“才”所以“真愛不眷”之時,文字愈哀轉。似乎幾千年的歷史已經墨守成規的定格:女子的專一是天經地義,男子的花心也非天理不容,像納蘭這樣的性情男子是罕有之物,遇到是幸,錯過是命,即使一生無緣也不過平常而已。

“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爲力,有些愛要用一生去忘記,恨,一樣會模糊時間,若,若人生若只如初見,他仍是他的曠世明主,她仍做她的絕代佳人,江山美人兩不侵。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有些人,留不住,也放不下,可是卻無法放開對他的奢望,奢望“可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回首想想,莫不如當此一生換了前緣的生生世世,只該到此,完結殘餘的緣分,等待那一生路盡,驀然回首時的甜美眷戀,畢竟上天早已註定,情感的露珠終將被時間晾乾,思念抵不過萬水千山,即使曾經我的憂傷如線,千絲萬縷,但今天也終於只落得縛住了別人,牽住了自己……

從未有人回在愛戀着別人的時候想到回首已千年,千年冷落故人面的結果,於是在愛戀淹沒半生之後又如紅燭飄蕩水面的時刻,我們輕發感嘆,可惜,當時我們看不到結果…

確實,愛有時只是一步之遙,但卻無法邁出,既不能,也不會,至多我們敢站在原地,等待着有一天這一步之遙變成千萬里,愛,只差一步是相思,而不是相愛,感情如塵埃,就是這樣細緻入微,自知愛不起,只好許下一個謊言留待讓凡塵世人想通:等待是個纏綿繞骨的謊言,但是或許最後只是二字皆帶口,但又都有口無心,當我們潛回心底,那裏的幽暗深靜或許會給我們答案,愛,是滄海遺珠,因爲遺失,所以美好。

曾經天真的以爲愛了就要相守,就要生死相依,哪怕世俗不容,哪怕天難地險,也要堅定的衝破障礙,但經過了,看過了,也明白了。人生如此翻雲覆雨,似納蘭容若說的“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也似劉禹錫的《竹枝詞》:“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因了這本書,讓人對情有了一份現實的理解,書中的各式主人公,哪一對不是愛的生死相誓,哪一對不是才子佳人愛的深刻,以至產生出這流傳千百年都盛歌不衰的愛情佳句,比起我們這當代的速食愛情可是要深遠的多,只勸大家情深深意濃濃來時把握去時拋,非要求得個天長地久大圓滿的結局倒也真是個難事。有一份平和的心態,懂得擁有更懂得放棄,擁有時執着,放棄時灑脫不失一種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也是一種對情最好的把握方式吧!

人生一直在邂逅,我們選擇不同的路就會有不同的生活,左邊還是右邊?快樂邂逅幸福,閱讀邂逅好書,欣賞邂逅優秀的學生!作文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9

今天,又一次重讀了80後女作家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見:古典詩詞的美麗與哀愁》,全書以詩詞爲鑑賞的由頭,以散文化的筆觸,抒寫了古典詩詞中的愛情故事與浪漫情懷。而我,也許因爲在病中,不僅僅身體虛弱,精神更是脆弱得無以復加,難以抵禦這來得太過於緊密的情感的衝擊,竟數次失語流淚……

可嘆納蘭容若,能寫下如此深刻而黯然的詞句。他當時恐不僅僅是在感慨班婕妤的不幸,更是發自肺腑地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吧!可嘆安意如,以女作家特有的細膩與敏感,從納蘭容若的詩詞中,如此細微地體察他的一片肺腑之心,他們若是相識,定能成爲知己吧?

納蘭說得多好,“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深秋悲畫扇”。如果我們只是如初見面時一樣,並不曾繼續深入地交往,你永遠是我心中的佳人“在水一方”,我也永遠只是從你窗前走過的友好過客,一切將會多麼美好。只因“達達”的馬蹄聲犯的那個錯誤,我驚了你的春夢,你搖動了我的心扉,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柳永在作別那些愛着他的歌妓時,是否也會想着,與她們若只如初見,就不會傷感離別?東坡在傷懷亡妻時,是否也會想着與她若只如初見,就不用“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了?漢唐,兩宋,中國從來不缺少才子佳人,可總是罕見真正的相知相守,不計較得失,不拘泥禮法,不懾於權勢!才子佳人的故事往往都是以悲劇收場:才子因爲才,可以只顧風流,來贏得“青樓薄倖名”;佳人年老色衰,色衰則愛弛,終究只能孤獨老去,讓後人或喟嘆或傷感。喜歡安意如對蘇軾的評價:“他能夠從於自己的感覺。”感覺,比之於感情,更加鮮活。無論何時,跟着感覺走,感覺是感情中最感性、最真實,也是最有力量的部分。有了感覺,他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詞壇宗主,而是有血有肉的詞客,用詞句來抒寫自己的感覺。

還說納蘭,他似乎很敏感,常人不察的東西,都能在他的筆下生動地呈現。他寫“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深秋悲畫扇”,他寫“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這些語句如此動人心魄,一看到就讓心瞬間停跳,因爲痛得深。讀他的詞,心靈真的很脆弱,一句話,能讓人心痛好久,讓人的心脆弱得不堪一擊,眼裏總是充盈着淚水。這樣細膩的詞句,出自長於騎射的侍衛之口,其情感似乎來得更加深邃而熱烈。讓我們再輕吟一遍這首詩: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深秋悲畫扇。等閒忘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人生只若初見》讀後感10

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只看了題目,覺得這可能是一本愛情小說;仔細賞讀,發現它是一本講詩的書;讀完全書,才發覺它涵蓋了古代許多詩人的佳作賞析、他們的生平以及情感經歷。

80後美女作家安意如用輕盈唯美的文字把我帶回了那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時代,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一個男人們的天下。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往事都化爲紅塵一笑。只留下初見時的驚豔、傾情。忘卻也許有過的背叛、傷懷、無奈和悲痛。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初見驚豔,再見依然”,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初見,驚豔。驀然回首,曾經滄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兒,比翼連枝當日願。”納蘭性德的詞清新婉約,可以直抒胸臆,給人很深的人生感悟。

人生若只如初見那該多好,每個人最初和你相遇,那種美好的感覺一直就象春天綻放的花,那種溫馨、自然、真誠、回憶,一直瀰漫在了你的生命中。爲什麼在人的交往中會有誤會、費解、猜測和非議呢?只有淡淡如水的情懷不就足夠了嗎?

我想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