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師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1600字大綱

教師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16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對於孩子,我們都該做什麼:

教師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1600字

我讀《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感覺就像在讀一本故事書,更像是在聽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講他學習或者生活的種種故事,這種感覺我想應該是爲人師者或者爲人父母者最真切的感受了。在這裏,我不禁發問,或者自問:每當孩子需要向我表達、或者訴說某種情緒的時候,我有真誠的傾聽過嗎?或許我們都能從書中的角色中“對號入座”。小林老師,特殊校園、特殊課程的設計者,有着歐洲遊學歸來的開闊眼界,極具耐心的傾聽孩子。喜歡說個不停的小豆豆,喜歡上課的時候望去窗外等待宣傳藝人的經過,覺得長大了當個售票員或者間諜也不錯。永遠不會長高的高橋君,喜歡實驗的阿泰,得了小兒麻痹症後來去世的泰明,在我們身邊都實實在在的存在着。他們典型、特殊,卻也快樂、自信、好奇。於是我想,他們在去“巴學園”之前,可能都如“小豆豆”一樣,是老師眼裏的“特殊”學生,爲什麼到了巴學園之後,他們會是如此的快樂而自信呢?

人的成長的方式是千差萬別的,無論生長環境的優劣、受教育條件的好壞和程度的`高低,都不妨礙成長出優秀的人,那麼這其中必須要有一個共通點促使這種殊途同歸的可能。我想,這也就需要回到教育所應具有的構建快樂和建立自信的本質上來。這樣也就不難發現:人的培養的核心就是構建快樂和建立自信。這一點在“巴學園”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天的課程從最喜歡的科目開始,冒險、游泳、野營、散步無疑都是構建快樂的體驗,而爲高橋君量身定製的“運動會”則具有建立自信的典型意義。所以我想,無論家長或是教師,所應該思考的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應該做些什麼、怎麼去做?

幾點感想:

一、認真傾聽孩子

畫畫課上,經常有孩子舉手,於是蹲在他們的旁邊,想聽聽他們想說什麼,有時候孩子會把嘴湊到我的耳邊,輕輕的對我說他們天真爛漫的想法,感覺心裏備受溫暖。然後想起小林老師聽小豆豆一整個上午的談話,應該也是一種不錯的感覺吧!面對孩子,我們首先要有一顆真誠交流的朋友的心,然後耐心的聽,我們纔會發現,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又能做什麼。

二、爸爸媽媽,請把孩子當“孩子”

在教學中,總會聽到隨堂的爸爸媽媽評價自己孩子的作品,“怎麼畫的一點也不圓啊,怎麼一點都不像老師畫的,怎麼一個簡簡單單的橫畫學了這麼久還學不好?”這樣的困惑,我想就因爲是爸爸媽媽們沒有把孩子當孩子。如果爸爸媽媽也共同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不難發現,原來自己畫的也不圓,原來學一個橫畫並不是那麼簡單,何況是孩子呢!小豆豆的媽媽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在我們發現孩子在別人眼裏並不那麼好時,所要做的首先是要相信孩子,相信他還只是個孩子,然後纔是幫助。

三、多給一些孩子實踐學習的引導

又一次和學生談話,說到“農村”的概念,學生自信滿滿的和我說他了解農村,我問:“你去過?”他說他去過農家樂。我心裏感到實在的遺憾,若說學生沒去過不了解其實正常,但由於父母或者師長的錯誤引導而導致的認知偏頗,確實不該!難怪現在的孩子天真的以爲花生是長在樹上的呢!或許我們都應該像《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小林老師安排的一樣,好好地讓農民“旱田”老師給我們上一堂實踐課。所以,引導孩子從自己的實踐中去發現真實是一種相當必要的務實,這樣能滿足孩子充滿好奇的實踐慾望。真正的教育並不只是日常的學校學習,教育者充滿着世界的各個領域,農民擁有的真實遠非課堂教學老師所能替代的。

我們能爲孩子做很多,實際上做起來卻非常的盲目,很多時候只是爲我們的意識在做。願所有的教師家長都能用心的傾聽孩子、去啓發、去幫助,而不是去安排、去設計,把教育迴歸到構建快樂和建立自信的精神上來!

後記

今天記完這段文字,也完成了孩子媽媽的期望,願能是一份堪滿意的答卷。同時謝謝孩子媽媽的推薦,使我結識了這麼一本乾淨的書。在這裏。我所欣喜的是,課後經常有爸爸媽媽和我交流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狀態,真正用心的在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我想,對孩子的真誠用心應該會比什麼都重要。希望有心於孩子教育的同仁、朋友、爸爸媽媽多多對教育提些寶貴的意見,哪怕寫寫心得也未嘗不是對教育的一份心意。歡迎爸爸媽媽多多推薦書、多多提建議,受益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