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猜想與反駁》讀後感6篇大綱

《猜想與反駁》讀後感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篇一:《猜想與反駁》讀後感

《猜想與反駁》讀後感6篇

《猜想與反駁》圍繞着知識通過猜想與反駁、不斷清除錯誤而增長這一主題展開論述,廣泛涉獵知識論、科學論、真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史和社會科學史等領域。卡爾·波普爾(Karl·R·Popper,1902—1994)是當代西方最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和社會哲學家之一。他繼承德國愛因斯坦的批判精神和康德的唯理主義思想,形成“批判理性主義哲學”,建立同邏輯實證主義相對的科學知識觀,提出反歸納主義和證僞主義的知識理論。

波普爾的錯誤在於把科學中的革命和批判加以絕對化,把整個科學及其歷史發展歸結爲這樣的局部方面和環節。這樣,科學發展中的規律性就不見了。沿着這條路,他在社會領域中必然走向歷史唯心主義。所以,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攻擊和所謂‘批判’,是根本錯誤的。波普爾早年一度信仰馬克思主義,但他始終堅持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在社會哲學上又把他在科學哲學的基本觀點上的錯誤極端的加以發揮,終於走向了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事實上,波普爾以後的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發展力圖克服他的科學哲學的侷限性和片面性。這樣,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詆譭和歪曲,也就不攻自破了。相反,馬克思主義的光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再次顯示出了不可戰勝的理論力量。”

最近大體看了看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這本書,可是我看了這本書之後感覺自己對哲學的看法改變了很多,有些東西是我以前就模模糊糊有過的念頭,但卻一直並不清晰,通過這本書覺得有些東西一下子清晰了許多。而有些觀點則是以前所從未接觸或很少接觸的,通過這本書對這些方面又有了新的認識,而且以前對這些內容的瞭解卻是知之甚少。雖然只用了很少的時間,也沒有在細節上深入分析研究,但我通過這本書和我所查找的一些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思考和關於波普爾的文獻資料中,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在這裏不僅瞭解了波普爾的對於科學哲學的思想,還對自己的哲學思想進行了較爲深入的思考和重新的定位;從這裏我改變了對傳統的看法,對我們一直所接觸的和學習的主流科學與哲學有了另外的較爲理性的思考;另外從這裏我再一次深刻思考了關於理性和感性,其中有些觀點我並不能完全明白。

【篇二:《猜想與反駁》讀後感】

《猜想與反駁》是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著作。書中提出了判斷理論(命題)是否科學的標準是:可證僞性。該書集中體現了波普爾思想的精華,它吸收了西方多種文化的精華;頗具辯證法大師的謙遜風度;深刻地掌握了邏輯分析與各領域科學技術並運用於哲學思考;創新躍遷的科學態度與對人類的深情之愛完善結合。

該書的重要價值在於它向我們提示出中國學術改造的當務之急——辯證法本質的還原,此書用重筆刻畫這個問題。波普爾真誠地發問,辯證法是什麼?然後自問自答,是試探和糾正錯誤的方法。他猛烈抨擊了黑格爾的神祕主義辯證法,批判黑格爾濫用“鬥爭”、“矛盾”之類的隱喻,批評其排斥了邏輯思維的不矛盾律。波普爾甚至主張不要再用黑格爾意義上的辯證法這個詞,可以用“試錯法”取而代之。另一方面波普爾高度讚揚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對話、提問、討論、反駁把知識和真理推陳出新的原初意義上的辯證法。,蘇格拉底概念辯證法實質就是要打破任何人對真理的惟一性獨斷,用提問和反例來打破偏見以達到淨化靈魂,在某種意義上講,一問一答即爲哲學。波普爾實質是要求用猜想與反駁法來複興古代柏拉圖意義上的辯證法—要求辯證法的本質還原。

如果,缺失了懷疑和批判的規範,理論學術和整個社會就必然會假貨橫溢,萬屋傾復。當代中國是市場經濟的原始階段,物質產品假冒僞劣甚多,精神產品的狀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承認中國理論學術中也存在假冒僞劣,就必須看到沒有哪一個領域像哲學領域的情況這樣嚴峻了。哲學本來就是自由思維的學術,沒有確定的對象、性質和方法。在別的學術中混不來的人卻都可以到哲學中鑽哲學軟約束的空子,現在有了一大批不讀而博,不學而論,只埋頭構造自己的一、二、三,不管別人看不看和怎麼看的哲學家。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弊端就是兩漢以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所形成的專言獨斷。任何對權威與傳統的懷疑和批判都被看成是對****政權最大威脅而加以取締。新中國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文化,但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在斯大林搞了“聯共(布)黨史四章二節”之後也進了專言獨斷的死衚衕。假冒僞劣與專言獨斷構成了當代中國的兩大學術災害,使得東方文明的千古搖籃如今卻成爲當代世界哲學智慧舞臺上的“黑洞”與“隱形人”。只有本質還原了的辯證法重新統治,重新成爲人文學術的規範時,僞劣和獨斷纔會被清掃出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以反駁和批判爲本質的哲學辯證法是排除謬誤的照妖鏡,兩者結合才能爲中國學術消災解難。

【篇三:《猜想與反駁》讀後感】

問題:對於科學理論我們是否應該質疑?

中國的傳統教育下,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只是被動的接受,而不會主動的提出合理質疑。波普爾在《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一書中提出了大膽假設,合理質疑,嚴謹證僞的觀點爲人類科學的進步做出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字:猜想,反駁,證僞

引言

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嗎?對於這個問題,現在我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不!但是生活在十七世紀的歐洲人卻都相信這個命題: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爲當時的額他們所能見到的所有天鵝確確實實是都是白色的,直到澳大利亞被發現,探險家在1697年發現了黑天鵝,纔打破了人們的這一觀點。天鵝都是白色的觀點是人們在觀察了幾千幾萬甚至幾百萬只天鵝之後才得出的結論,但是隻需要一隻黑天鵝就能將這一命題徹底的****。這就是波普爾的證僞主義思想的核心。

波普爾認爲:任何學術的探索,包括科學探索都是可錯的。世界時開放的,而不是決定論的。因此我們應當不斷地追求真理,但永遠不能說我們擁有了真理。

1、批判理性主義的提出

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是對立的,批判理性主義的提出是針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經驗主義科學哲學的,是對現代自然科學作出的唯理主義的反反應。它的證僞理論與西方古代哲學尤其是從古希臘開始的理性主義批判傳統有着傳承的關係。波普爾對於“科學知識是如何發現的”這一問題十分關注。波普爾認爲極權主義是科學知識發現的最大障礙,對經驗主義論者和唯理主義論者,尤其是培根和笛卡兒的思想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和深刻的批判。在波普爾的觀點中,無論是古典經驗主義還是古典理性主義,他們在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都忽略了“人”這一主體因素。波普爾提出“在探索真理時,從批判我們所鍾愛的信念開始,這可能是我們的最佳方案。”

波普爾的理論更爲注重批判的作用,他將理性定位在批判本身,並提出了批判理性觀。他將理性主義分爲了兩種,一種是批判理性主義,一種是非批判理性主義,並認爲“任何不能在論據上也不能在經驗上得到支持的假設都將被拋棄”。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觀點更加關注“人”的作用。波普爾說:“理性主義傳統、批判討論的傳統,理所當然代表了擴展我們的知識——猜想或假設的唯一可行的途徑”,“在我們認識世界的嘗試中,只有一種理性要素:就是對我們的理論進行批判性審查。

2、猜想——反駁法

波普爾認爲所有科學的理論原則上都應該是可以被反駁和否證的,因爲世界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人獲取知識的能力卻是有限的,因此科學理論最終是不能被證實而只能被證僞或進行否證的。

在這本《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一書中,波普爾分了兩部分對它的證僞理論觀點進行了解釋,即猜想和反駁。在猜想部分,波普爾提出了他對歸納分析法和觀察證實法的駁斥,波普爾提出“科學理論是真正的猜測,他們不可能被證實但是可以被批判。”

在波普爾看來對科學理論,我們只能進行猜想,並在一些情況下證明他是正確的,但我們沒有能力把所有的情況都證明出來,因此,歸納法是不成立的。正如引言中提到的,在澳大利亞被發現之前,歐洲人根據看到的所有情況,認爲: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命題在當時的情況和當時人們的認知範圍內是正確的,也就是觀察歸納法的應用。人們從無數次的觀察中得到了這一命題,並且在當時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他是錯誤的。但根據波普爾的觀點,依據我們所觀察到的,人們只能證明世界上所有的天鵝中,有限的部分是白色的,而不能證明全部,因爲這是無法實際進行操作的。這同時也是波普爾提出的反駁的依據。波普爾認爲對於科學命題的提出,我們要進行大膽的猜想,但是他的真實性,需要的不是證實而是證僞,也就是對這些猜想進行反駁。

在反駁這一部分,波普爾認爲對於科學命題的驗證,應該通過證僞來批判。回到上面所提到的有關“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命題。隨着人們對這個世界不斷地探索,澳大利亞被發現後,人們的知識面擴展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加深了,也發現了非白色的天鵝,這時“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曾經的真命題就自然成爲了假命題。正是黑天鵝的發現反駁了這一命題,打破了人們一直以來對天鵝的認識。黑天鵝的存在就是對這一命題最有力的反駁。

因此通過觀察的歸納法是無法符合邏輯的來證明命題的正確性的。一種特殊情況的出現,就能夠將觀察法和歸納法得出的真命題的結論****了。這也就是波特爾所說的證僞。

3、證僞主義的應用

波普爾的證僞理論的出現對人類科學的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哥白尼基於對“地心說”的懷疑,創立了“日心說”;達爾文對“物種不變論”的懷疑而創立了“生物進化論”。

人們通過理論的批判,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和進步。波普爾的證僞理論告訴我們要敢於合理的質疑,不主觀臆斷,在理性批判的過程中,客觀而嚴謹的進行驗證。

【篇四:《猜想與反駁》讀後感】

在哲學歷史的長河中,真理是什麼,真理是否可以被人們探知,以及永恆真理的存在性,一直是哲學家們爭相研究的亙古客體。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是目前中國的主流哲學,不可否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史觀和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經典闡述對於社會發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哲學的領域上,我們仍應本着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的精神,拓寬自己的精神視野,選擇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行動。

通過閱讀卡爾·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讓我在思想方面突破了只以馬克思階級論爲基礎的相對狹隘世界觀方法論,讓我得以看見哲學王國中偉大哲學家們的思想火花,也讓我明白想要真正的學習哲學,探求真理,就必須拋棄階級,流派等因素,吸收每一位偉大哲學家的思想精華,學習他們的邏輯與思辨。

康德曾說過:“我們的理智不是從自然界中引出規律而是把自己的規律強加於自然。”意思就是很多東西都是被我們人爲造出來的,都是人爲的制度和規律,這些東西是隨着人的變化而變化的,即我們的知識是人的思想,雖然我們存在與物質之中,但是我們的知識是我們自己的意識,我們無法證明這樣的規律在自然中是正確的,我們只能批判它的錯誤;這正是波普爾的觀點的來源。

正如書名,波普爾對真理存在性從猜測與反駁兩個方面進行的探究。首先,波普爾通過駁斥了歸納分析法和觀察證實的方法,提出“科學理論是真正的猜測,他們不可能被證實但是可以被批判。”意思就是說科學理論並不是在觀察和實踐中歸納出來的,而是一些大膽的猜測,這些猜測我們是無法證明的,因爲我們只能在個別的場合下證明它的正確性,但是我們無法把所有的場合都證明出來,這就否認了歸納法的真理性;正如“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命題,用過歸納法,我們只能證明世界上所有烏鴉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證明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因爲這個實際操作是不可能的,不具有絕對真理性,因此通過觀察的歸納法是無法符合邏輯的來證明命題的正確性的。

由此,波普爾認爲我們是通過大膽的猜想來引出命題的,哲學家的思辯才是命題的源泉。而且這些命題並不具有可證實性。波普爾從書中透露出的“猜想—反駁方法論”闡述了科學理論無法通過歸納分析和觀察實踐來得出,面對一些困境時,我們需要通過自身的大膽猜測、臆想去解決它。如果真的能夠被人類所解決,那麼這種猜想出來的科學理論不一定就適合所有的情況,歸納法在此失效。

其次,波普爾認爲對於科學命題的驗證,應該是通過證僞來批判。具體來講就是當我們看一個命題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這個命題就被證僞了,如果是真的,我們繼續進行證僞,知道它被證僞爲止。波普爾在這裏批判了邏輯實證主義,他認爲用實證的方法是不能證明命題的正確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裏的是一樣的。這就正如《猜想與反駁》的序言中所說的那樣:“科學就是理性不斷作出的假說,而這假說不斷遭到批判,即被證僞。”

基於波普爾的反駁思想,我們可以看出,他認爲世界上並沒有什麼亙古不變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有一定的時間性,空間性的。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永遠沒有什麼絕對的真理,只有在一定範圍內的適用度。無論是關於自然科學的還是關於社會科學的終極理論,都只適用於特殊的歷史社會時期,只是當時的統治階級的一種愚民手段,用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這是歷史必然的發展過程,但並不是說這就是正確的,時間會證明一切。這就是波普爾說的僞證主義。

通過《猜想與反駁》一書,我們對波普爾的真理觀也可以窺見一斑。波普爾認爲“一個理論是真的,即使沒有人相信它;另一個理論可以是假的,儘管我們充分相信並接受它”。但是,他否定科學可以認識客觀真理,他把真理喻爲永遠被雲霧籠罩着的山峯,它存在着但人們永遠見不到它。波普爾認爲原因有兩點:(1)科學理論只是一種猜測;(2)科學知識混雜着主觀因素。

不過,在波普爾看來,科學研究還是能夠探索和預測真理和接近真理的,因爲科學的發展即新、舊理論的不斷取代,就是一個通過探索和猜測不斷向客觀真理接近的過程。爲了闡明這個觀點波普爾提出了“逼真性”或“似真性”的理論。

所謂“逼真性”,就是一個理論接近客觀真理的性質。它與客觀真理具有同樣的客觀性。而理論的逼真性所達到的程度即爲“逼真度”。波普爾認爲:“雖然任何理論都永遠不可能是真理,但這並不是說它不包含真理性的東西。恰恰相反,一個理論只要被經驗確認過,那就說明它必然包含一定的真理內容。但由於理論最終要被證僞,所以它又必定存在着虛假性,包含着虛假內容。這樣,任何科學理論都是真理內容和虛假內容的統一。

我們可以看到:波普爾認爲科學的構建是建立在猜想與反駁之上,而不是一般認爲的歸納和證實。基於這樣的區別我們確實可以有很多的不一樣的認識,因此波普爾的體系也是建立在這樣的基本觀點之上的。與傳統的認識體系不同,從實際觀察——猜想——理論體系——證僞的檢驗,波普爾認爲每一個的理論體系我們都不能稱其爲真理,每一個體系都是隻是至今沒有被證僞的理論。對於已成體系的反駁和改進也成爲科學工作的必然。我們現有的所謂真理,不是應當被奉爲神明,而是應當根據科學的方法一步步證僞,這種證僞,正是接近真理的過程。

儘管歷史的長河中,人之生命中可能不允許在證僞方面比證實方面花的時間,但是對於任何歷社會,自我,至少應該考慮一段歷史更迭,一生中的一個或幾個重大的可能存在的錯誤或盲點。從經驗上看,一着不慎滿盤皆輸的情況並不少見。隨時審慎自我,審慎歷史,對自身進行不斷的證僞,隨時準備認錯接受更好的改造建議,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正如書中所說:“科學的任務是探求真理,即真的理論(我們決不可能達到它,就是達到了也不知道它就是真的)。但是我們也要強調,真理並不是科學惟一的目標。我們需要的並不僅僅是純粹的真理:我們所尋求的是人們關心的真理——難以達到的真理。在自然科學中我們所尋求的是具有高度解釋力的真理,這意味着尋求的是邏輯上非概然的真理。

光有真理還不夠;我們尋求的是我們問題的答案。

  【篇五:《猜想與反駁》讀後感】

普爾的《猜想與反駁》這本書,最近剛看不久,可是我看了這本書之後感覺自己對哲學的看法改變了很多。雖然只用了很少的時間,也沒有在細節上深入分析研究,但我通過這本書和我所查找的一些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思考和關於波普爾的文獻資料中,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在這裏不僅瞭解了波普爾的對於科學哲學的思想,還對自己的哲學思想進行了較爲深入的思考和重新的定位;從這裏我改變了對傳統的看法,對我們一直所接觸的和學習的主流科學與哲學有了另外的較爲理性的思考;另外從這裏我再一次深刻思考了關於理性和感性。波普爾從愛因斯坦和康德那裏找到了兩個思想來源:批判和唯理主義,找到了這個出發點、基石和內核。他建立了同邏輯實證主義針鋒相對的科學知識觀,就是他提出的反歸納主義—僞證主義,其結論是:知識和假說。他認爲,科學的精神是批判,也是不斷****舊理論,不斷做出新發現,科學的發現是理性的活動,無需新的經驗參與,科學就是理性不斷做出的假說,而這假說不斷遭到批評即被僞證。科學和非科學的劃分標準應當以―可僞證性‖爲判據。作爲科學知識表徵的可僞證性可以定量加以刻畫,因此引入―可僞證度‖的概念,只有可證僞的陳述纔是科學的陳述,而科學陳述的可僞證度越高,它禁止的越多,它的經驗含量就越多,即知識含量也就越多。

首先我認爲波普爾科學哲學的觀點基本上和他的書的結構是相同的,即包含猜想與反駁兩部分:對於他的猜想,他通過駁斥了歸納分析法和觀察證實的方法,提出―科學理論是真正的猜測,他們不可能被證實但是可以北批判。‖其意思就是說科學理論並不是在觀察和實踐中歸納出來的,而是一些大膽的猜測,這些猜測我們是無法證明的,因爲我們只能在個別的場合下證明它的正確性,但是我們無法把所有的場合都證明出來,因此歸納法也是不能成立的;猶如我們在老師的課上所討論的―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命題一樣,我們只能證明世界上所有烏鴉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證明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因爲這個實際操作是不可能的,因此通過觀察的歸納法是無法符合邏輯的來證明命題的正確性的。那麼波普爾認爲我們是通過大膽的猜想來引出命題的,哲學家的思辯才是命題的源泉。而且這些命題並不具有可證實性。可以將波普爾在《猜想與反駁》中的觀點和思路表達爲:理論(命題、問題)的出現——觀察、思辨(直覺)——猜想(假設)——證僞性檢驗。

對於反駁,波普爾認爲對於科學命題的驗證,應該是通過證僞來批判;具體就是說我們看一個命題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這個命題就被證僞了,如果是真的,我們繼續進行證僞,知道它被證僞爲止。波普爾在這裏批判了邏輯實證主義,他認爲用實證的方法是不能證明命題的正確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裏的是一樣的。

對於實證主義,它認爲科學的發展或者說關於命題的提出和證實是這樣的路線:由觀察到歸納到命題證實。這樣就是命題的提出到其成立的證明。而對於波普爾的證僞主義則不是這樣,證僞主義的關於命題的提出發展路線是這樣的:思辯到猜想到證僞如果是到下一猜想如果否到繼續證僞。也就是說首先一個命題的提出並不是由實際觀察所得到的,而是由哲學家(科學家)的思辨所得到的,而且關於命題的證明,波普爾認爲命題的永遠不能夠被證實正確的,我們只能通過實際的觀察實驗來證明這個命題還沒有錯誤,而這個證明過程將一直持續下去,直到這個命題被證明是錯誤的(即證僞),從而通過思辨提出下一個命題,並接着進行證僞,推動科學的不斷向前發展。

通過以上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波普爾認爲科學的構建是建立在猜想與反駁之上,而不是一般認爲的歸納和證實。由這樣的區別確實可以有很多的不一樣的認識,因此波普爾的體系也是建立在這樣的基本觀點之上的。與傳統的認識體系不同,從實際觀察—猜想—理論體系—證僞的檢驗,每一個的理論體系我們都不能稱其爲真理,只是至今沒有被證僞的理論。

對於已成體系的反駁和改進也成爲科學工作的必然,而不是應當被奉爲神明,由是科學逐漸接近真理。

普爾在《猜想與反駁》中處於哲學家和科學家大腦中的這種反反覆覆的批判和被批判作出了深刻的分析,這算是對於哲學本位之本位的思考。對於波普爾的觀點,我是基本支持的,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永遠沒有什麼絕對的真理,只有在一定範圍內的適用度。只有暫時的、一定範圍內的適用,而沒有絕對的和永恆的真理。譬如我們所熟知牛頓力學及三大運動定律,在牛頓體系建立以後有很長時間人們認爲這就是科學的終極理論了,因爲利用這些理論可以解釋當時所能觀察到的絕大部分現象,從微觀到宏觀,一直到星球的軌道運行,並且運用這個理論可以很準確的預測許多現象,並得到了證實。但是隨着科學的深入發展和觀測技術的不斷提高,許多這個理論體系所不能解釋的現象出現了,從而導致了二十世紀初期的物理基礎理論的一次大革命。另外我聯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很有趣的是愛因斯坦的理論大都來源於他的思考,而不是從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中歸納總結出來的。

如果我們運用波普爾的觀點來看,也許這個就很容易解釋了:在牛頓體系建立的時期及其以後的很長時間裏,人們是用證實主義來分析科學問題的,人們從當時所觀測到的現象,運用了證實主義―證實‖了這個體系的絕對正確性,並把它推爲了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終極真理(其中出現了關於機械的人和機械的社會的哲學觀點)。而當科技的發展最終打破了這個―終極理論‖的適用範圍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它是具有一定適用範圍的,於是作爲終極理論,這個牛頓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被證僞了的(被反駁掉的)。這個時候,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科學體系正在逐漸建立成熟起來,這兩個科學理論都是在假設的基礎上提出的,而且是基於科學家的思考想象提出來的,我想這個或許就是波普爾理論中所說的由思辨而提出猜想吧。關於這兩個理論的證僞,現在還沒有重大的突破,不過已經有些矛盾的東西出現了,例如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理論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發展,但是這兩個理論卻是不相容的。我個人認爲這將是另一個更高級的理論的生長之地,當然了,或許這兩個理論本身的不斷修正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波普爾的觀點,我有一點不太明白,或許是我還沒有深入的研究過這個哲學體系的原因,就是關於數學中的完全歸納法。完全歸納法確實可以證明命題的正確性,而不是所謂的證僞,我想這個或許是因爲這個方法中的―完全‖的因素,因爲它就包含了直到永遠的成分。還有ε–δ語言證明關於極限的問題,也許也是因爲它包含了直到極大或者極小的成分在裏面。但是有的數學方法確實可以證實命題的正確性,這是研究工具的問題了,至於由這個工具所證明的命題是不是真的正確則是不一定的。

通過這本書我又重新定位了我的哲學觀,我以前的哲學觀(也可能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基本上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爲基礎的哲學觀,具有一定的階級性和政治性,排他性很強,而且我們所受到的哲學教育也有故意貶低其他哲學流派和觀點的嫌疑;對於其他的哲學理論批判的態度很多而且對於西方的其他的哲學觀點也是知之甚少。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發現如果真正的要想了解哲學,就需要稍微拋開階級和政治的思想;學習西方哲學家們的思辯和邏輯的思維,學習他們的認識世界的方法;不去考慮他的流派的問題,每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思想財富,從古代的蘇格拉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復興時期的笛卡爾、牛頓、康德等,到近代的羅素、維特根斯坦等。這裏面我對康德的看法是改變最大的,在我們的學習裏一般認爲他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但是康德的很多觀點確實值得讓我們好好的思考;他說:―我們的理智不是從自然界中引出規律而是把自己的規律強加於自然。‖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認爲我們現在的人類社會正是如此,我們很多東西都是人造出來的都是人爲的制度和規律,這些東西是隨着人的變化而變化的,即我們的知識是人的思想,雖然我們存在與物質之中,但是我們的知識是我們自己的意識,我們無法證明這樣的規律在自然中是正確的,我們只能批判它的錯誤;這正是波普爾的觀點的來源。

所以宣揚一種終極理論,無論是關於自然科學的,還是關於社會科學的,都只是當時的統治階級的一種愚民手段,用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這是歷史的必然,但這是不正確的,因爲時間會證明這一切的,這就是證僞主義,只是時間的問題。卡爾·波普爾的方法論有兩點不足:首先,他對―獲得知識的動態過程‖的分析,侷限於―知識增長的動態過程‖,因而侷限於主要用―理論‖這個邏輯範疇來重建過程,這樣他的方法論與科學實際相比顯得貧乏,可證實性劃界標準是科學的必要表徵,儘管科學的標準不能僅僅歸結爲這種劃界標準;其次,他片面地把證僞、批判和革命強調到不恰當的程度,抹殺了科學正常時期的建設性活動,因而他的方法論沒有反映科學實際的這一方面。

  【篇六:猜想與反駁讀後感】

本書是一部有關哲學方法論的書,作者卡爾·波普爾介紹了自己的科學發現方法論:猜想與反駁理論,在閱讀了幾天之後,我僅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對本書的看法和感想。

的作者是卡爾·波普爾,是西方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創作了許多對哲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的理論和方法,他的哲學涉及科學和社會問題,不僅推動了後來哲學的發展,也爲他自己贏得名聲,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者,不過我相信我們都有理由對一個新的科學發現論的創始人表達我們的敬意。

卡爾的這篇文章在他一生的衆多創作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他一生哲學思想的集中表現。正是在自然科學處於革命的時期,科學哲學缺少科學發現的方法論的時候,卡爾的猜想與反駁的方法論填補了這一空白,完善了科學哲學的體系。在他那個時代,很多人都爲邏輯實證主義的理論所信服,並未對它作出任何的質疑,這個時候卡爾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提出了一個與邏輯實證主義截然相反的思想,即反歸納—證僞主義。他向來主張科學的精神是批判,即不斷****舊理論,不斷作出新發現,而科學發現是理性的活動,無需經驗的參與。也就是科學是理性不斷作出假說,而這些假說不斷遭到批判。對於他自己的這番言論卡爾深信不疑,他認爲自己的理論天衣無縫,但貌似他否定了一些歸納法中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太陽總是東昇西落的吧,至少在地球圍繞着太陽轉的這一事實不變的情況下是這樣的,這一客觀的事實可以說是肯定的,是不需要證僞的。當然對於作者本書書寫的邏輯的嚴密我表示佩服,我來回反覆讀了好幾次,可還是感覺只是理解了個皮毛。科學和非科學在以前的定義是可證實性,而作者在本書中給出了自己對科學和非科學的定義,即可證僞性,可檢驗性。一個科學的表述肯定是可證僞的,可檢驗的。當一個命題它的可證僞程度很高時,也就是它的可檢驗程度很高,它就像是承受了很大的風險一樣,如果它站得住腳那麼這個命題就是科學的,而且很科學。

對於問題的思考方式,作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所有事物都是真實成立的,然後去檢驗證明它的真實性,如果經不住檢驗,那這些事物就是假的是不成立的。可以說這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邏輯思維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比邏輯實證主義合理,因爲歸納法並不是對所有的事物都適用,正是基於這一點作者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反歸納證僞主義,於是他還提出了自己的關於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問題,嘗試性解決,排除錯誤,新的問題。也就是說,當人們出現某種需求時,開始有科學發現的動力,這時就開始去常識性解決,這種嘗試性解決方式有好幾種,就需要通過排除錯誤來作出選擇,這樣不斷的循環來找到適合的選擇來,然而問題的解決又伴隨着另一個新問題的產生,由此開始了另一個循環。

由於卡爾的這一科學發現方法論屬於開創性質的,所以爲了證明自己的理論的合理性,他批判了亞里士多德和培根的歸納方法,把它說成是一個引導我們能直覺或知覺一個事物的本質或真諦的方法,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而自己的方法論工具:可證僞性,卻透着合理性,因爲經受住了檢驗和猜疑的命題它就有符合科學性的資本。

當然,卡爾的理論雖說嚴密且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卻顯露出了一個爲共產主義者詬病的弱點,即它否認了歷史唯物主義揭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及其科學預言的能力,他支持資本主義,並提出了唯心主義觀點,把馬克思主義作爲歷史決定論加以反對。刨去其它我不怎麼理解的對卡爾的這一理論的評判外,對卡爾理論的這一錯誤的揭示是我最能理解的,並不所有的規律性的東西都是錯誤的,歸納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它的合理性。

最後從和他人的理論聯繫上說,卡爾的方法論是從愛因斯坦和康德那裏找到它思想的來源:批判和維理主義,從愛因斯坦的相對的和馬克思歷史學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對比上引出了自己的結論:科學的界定方法是它的可證僞性。而符合其證僞性特點的理論得到了他的支持,與其不符的理論則遭到了他的批判,從這個程度上說,卡爾對亞里士多德、培根和馬克思的批判多少帶有點不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