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忽然七日》讀後感3篇大綱

《忽然七日》讀後感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忽然七日》一書的作者是勞倫·奧利弗,該書主要講述了一個死亡與重生、覺醒與救贖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忽然七日》讀後感3篇

  《忽然七日》讀後感(一)

《忽然七日》是一位友人推薦我看的,他看了第一章後感覺這本書情節推動太慢,實在是太適合催眠的圖書,就把看書的重責大任推給了我,他說等我看完告訴他故事梗概就可以了。我很遺憾他沒有看完,閱讀是場美妙的事情,唯一需要的,就是堅持下去。

小說的作者勞倫奧利弗畢業於芝加哥大學,並在紐約大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忽然七日》是她的第一部小說,以一種獨特的結構,講述了一個愛與救贖的故事,令全美年輕讀者沉思且熱烈歡迎,是2010年亞馬遜網絡書店最佳青年讀物,也是2011年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小說。

時間軸循環的故事並不稀奇,尤其是在歐美懸疑驚悚電影中更是屢見不鮮,其中不乏《蝴蝶效應》、《恐怖遊輪》這些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品,它們將絕望發揮到極致,而《忽然七日》這個故事卻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小說講述了一羣高中女生的故事,她們漂亮、拉風、張揚,主人公就是這羣女生中的一員。她們是學校裏的明星,受到衆多男生追捧,在丘比特日總能收到大把的玫瑰花。當然,她們也受到了許多人的羨慕、妒忌、恨。就在丘比特日的夜裏,這羣女生參加了一個熱鬧的派對,在派對上,有一個被她們平時稱爲的女生當着大家的面責罵了她們。之後這羣姑娘們在回家途中出了車禍,主人公薩曼莎在這場車禍裏喪生。神奇的是,當她睜開眼睛,丘比特日又重新開始了,於是她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她身邊的朋友都不知道發生了這樣的事,只有她一個人在不斷體驗死後重生的奇妙感覺。同時,她也想讓自己的死變得更有意義一些。

歸納起來,七日裏薩曼莎經歷了這樣一個邏輯: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嘗試着逃避災難;第三日,她試圖阻止已經發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認了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並且;第五日,她開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麼才能死得有意義;第六日,她開始發現生活中並非只有自己,有時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開始反省;第七日,她頓悟,既然發生的不可改變,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讓自己後悔更多。於是雖然最終主人公還是死了,但與第一次死亡相比,最後一次終於讓她明白了生活的真諦。在重生的過程中,主人公終於知道了曾經的自己是多麼無知,她竭力想要挽回這一切,並因此發現了生活的美好。

這是一個讓人着迷的設想。小說的魅力或許就在於此。儘管這是一個靠技術手段推動情節開展的故事,但依然有很強的帶入感,或許是因爲捕捉到了人性深處的共同迷茫。沒有多少人有着堅強的信念,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言行堅定不移,都希望人生能像一個寫字本,可以嘗試、修改、刪除,重頭來過。或許這也是小說留給我們的懸疑。但合上書細細地想一想,薩曼莎七日裏自我顛覆般的經歷真正告訴我們的又是什麼呢?內心給予的`答案是:活着,就要活得精彩,要懂得感恩,要善於思考!

  《忽然七日》讀後感(二)

據說人死前的一秒會想起自己的一生。但女主薩曼莎卻在死前的一秒,想到的卻僅僅是遺忘多年的一個童年玩伴的笑臉以及她的“瘟神”——朱麗葉。

說是“瘟神”倒也不準確。畢竟於薩曼莎而言,朱麗葉既沒有傷害過她,與她也沒有過多的交集。反而是薩曼莎爲了迎合自己的好友,爲了能在高中“社會”中生存,便向校園暴力的深淵一步一步往下墜入。於是乎,死亡之際,她在深淵中看到了朱麗葉的倒影。

太宰治在《斜陽》中疑問道,“有不屬於壞蛋的人嗎?”自省,深思,極恐。自己一直以來幼稚且無知的行徑暴露無遺,似乎被《忽然七日》的作者看個透,“我是善良的。”的幻想逐漸被擊破,如同薩曼莎一般。

於她,起初的種種行爲不過是朋友間的“玩笑”,但漸漸的,校園中每一個皆視朱麗葉爲“怪胎”,迫使朱麗葉逐漸從一個開朗善良自信的女孩最終如他們的願,變爲了長髮遮臉,走路駝背的怪物。自此,薩曼莎若是向朱麗葉伸以援助之手,反倒像個異類且做作。爲了顯示自己是個正常人,只能向朱麗葉惡語相加,並且主觀地認爲,不與怪物同行,自己纔是“不屬於壞蛋”,或者說,就根本沒有思考過那些似乎是無意的行爲是否屬於暴力。事實上,這是施暴者的沉默。

學校中的每個人竟和薩曼莎的所想所說所做都如出一轍,於是,學校終於成了個弱者和善者的地獄;於是,當朱麗葉再也無力反抗上千個惡魔時,自殺成了她惟一的出路。這是被施暴的自我拯救。

最終,是朱麗葉的死亡敲醒了自私的施暴者的警鐘,在深淵中吶喊着“與我無關!”確終究被校園暴力的深淵吞噬,迷失在精神奔潰中。在書中,薩曼莎被賦予了拯救朱麗葉的使命,以及拯救自己的使命,在最後一日中救了衝向馬路的朱麗葉而葬身在了車禍中,只是,在這最後一次的車禍中,“她感受到了溫暖。”

“又不屬於壞蛋的人嗎?”是否沉默就能離塵世而獨立?就能不受污濁的沾染?答案是否定的,沉默同樣是施暴者的所作所爲。我想起了“當兩方並非平等時,選擇中立等同於時對弱小一方的暴行。”

  《忽然七日》讀後感(三)

小說講述了女主人薩曼莎·艾米麗·金斯頓經歷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以及在這期間體會到的死後重生的奇妙感覺。

小說主要圍繞着,主人翁死後的七天生活感悟來撰寫,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嘗試着着逃避災難;第三日,她試圖阻止已經發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認了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並且自暴自棄;第五日,她開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麼才能死的有意義;第六日,她開始發現生活中並非只有自己,有時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第七日,她頓悟:既然發生的不可改變,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讓自己後悔。

看完這本小說,首先我傾佩作者的思考模式,她簡單、深刻地描述了人類死亡帶來的思考,同時也揭示了人的本性,在我們面對一件不好事情的時候,本能地去想怎麼規避這件事,發現不能規避的時候,就想着把生活過的更糟,以“反正已這樣了……”爲藉口,逃避現實,人們都說“上帝關閉一扇窗戶的同時也爲你打開了另一扇窗戶”,一扇窗戶的開啓應該是你學着去面對與改變之後。

恰巧的時候看到了這本書,恰巧的時機我經歷了人生中的小變動,恰巧的時機我想着去改變生活……生活的真諦就像是個謎。朋友贈我的話:靠自己是長期的靠別人是短暫的做小事靠才能做大事靠人品,對這句話我感悟很深。

週末看完這本書後,我睡了整整27個小時,我的思想彷彿也從黑暗中到光明中,再到黑暗中,再到光明中……我不知道自己是醒還是在沉睡,我的思想疲憊期,也該結束了!

生活的另一種思考模式:過得好學着防微杜漸,過得不好學着面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