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優秀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優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讀完追風箏的人以後,大家會有着什麼樣的感想呢?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追風箏的人優秀讀後感,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追風箏的人優秀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優秀讀後感一

好讀書,讀好書,不僅僅指我們的工具書目、專業書籍,更應包含一切好的文學作品。一個偶然的機會,從書店帶回了這本暢銷小說,故事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後的美國爲社會背景,講述了兩個男孩的珍貴友誼,經典的故事多悲傷,在這份友誼中,交織着上代人的情愁,烙印着阿富汗的貧窮和戰爭,更深刻的是愛與傷害,背叛與犧牲。

對阿富汗的印象,僅止於戰亂,停留在新聞上那不斷刷新的傷亡人數以及聞名世界的本·拉登。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出現在眼前,我沒有想到,更沒想到那裏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故事的最初,阿米爾和他正直能幹的父親,善良純真的僕人阿里和哈桑父子在一起幸福愉快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爲了贏得風箏大賽,也因爲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爲他追風箏的人,那個有兔脣的人,那個說出的第一個字是自己名字的人——哈桑。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讓阿米爾對自己的懦弱和背叛以承受,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善良的哈桑承認了那個不該承認的錯誤,走出了他們的生活。斗轉星移,當哈桑和阿米爾分別在阿富汗和美國生活多年之後,哈桑在壞人統治之下死去,而已經事業有成的阿米爾得知了父親的罪行和驚人的祕密——哈桑是自己的兄弟。他帶着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不顧危險回到戰亂的阿富汗,只爲找回哈桑的兒子。對於阿米爾的父親,罪行導致善行,他傾盡半生去做慈善,那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最終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滿目瘡痍和壞人殘酷的統治現實中,找尋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所有人都熱情的讚頌哈桑和阿米爾年少時的友誼,關注在阿米爾的救贖之舉上,我也不例外。但同時,我注意到,即使是孩童時,他們的友誼也是有條件的,一個是主,一個是僕;一個普什圖人,一個哈扎拉人;一個遜尼派,一個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因此而不同,儘管他們擁有同一位父親,阿米爾可以繼承父親的豁免權,哈桑卻只能每日做飯洗衣,讀書識字的機會都沒有,或許這就是悲劇的根源,不單單個性的差異,在這些年少無知的孩子的潛意識裏早已被灌輸了相應於自身社會地位的“應該”與“不應該”。 但阿米爾終究是不同的,或許是身處單親家庭對阿富汗傳統社會活動的疏離,擬或許父親開明思想的影響下,他心底終究存有平等的意識,即使在哈桑受辱的時候,他被自己的怯懦打敗,爲自己的逃避開脫,但哈桑在他心中始終都是朋友,之後的二十多年愧疚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直至他再次踏上故土。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友情,不僅僅是親情,還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這些情感直指人心。讓讀後的每一個人不自禁的想到自己人生。

我們當中大概有許多人都面臨過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長的某個階段,總會有過那麼一次深刻的錯誤、缺陷、遺憾,讓我們記憶深刻、難以釋懷,即使有過千迴百轉的反思、痛悟、自責也難找出口。或許我們不會像阿米爾那樣長久地受其折磨,或許我們也會偶爾假裝遺忘,但只要我們願意選擇繼續保持着清醒,那麼這些記憶還是會像夢魘一樣,隱藏在內心深處,伺機發作。沒有人願意因爲一次錯誤就甘心一生沉淪,讓夢魘始終伴隨,所以,我們也會像主人公阿米爾一樣,在苦苦地尋找那個打開自己心結的鑰匙。

在反覆的掙扎與矛盾中,小說中的阿米爾漸漸有所了悟,其實,有着不光彩過去的並不僅只是自己一個,他的未婚妻也有過離經叛道的往事,自己置若神明的父親,一個大義高潔的父親,也曾背叛朋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可不同的是,他們都沒有像阿米爾那樣,將罪惡感壓抑在心底,毫無作爲地折磨着自己。未婚妻把過去坦誠地告訴愛人就已表明其實自己已從過去走出來;而父親,雖然生前也沒有承認弟弟的身份,但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了他對哈桑深沉的愛。他們都選擇了勇敢去面對那些不堪的往事。擺在阿米爾面前的選擇是:要麼繼續將這沉重的負罪感揹負,糾纏一生,要麼擡起胸膛,勇於承認,給自己機會去彌補生命的缺口。最終,他選擇了踏上祖國的土地,在永遠失去了哈桑之後,在朋拉辛汗的鼓勵下,他直面當年傷害哈桑的暴徒,救回哈桑的兒子。

設身處地,若我經歷阿米爾的生活,面臨同樣境況,未必會有更好的表現,但在此時,在這故事的啓發下,我願意更加真誠的感恩,感恩我的祖國,感恩這美好年代,讓我有機會在平等、開放的環境下幸福成長。同時,以書中的感悟反省自己,有沒有珍惜身邊的親情、友情、愛情,有沒有將忠誠、友善、勇敢堅持到底,有沒有在犯錯後勇於承認自己錯誤,盡力彌補。人生就是如此,允許犯錯,但你必須對此負責。勇於面對,全力挽回,才能真正放下。

  追風箏的人優秀讀後感二

當很多人都在推薦這本書時候我就很好奇這本書寫的是什麼,爲什麼那麼多人推薦。追風箏的人,代表着什麼意思呢?帶着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

追風箏的人,我終於明白了追風箏的人是什麼意思了。雖然譯後記裏寫到: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但我更願意簡單的認爲,追風箏的人指的就是哈桑,那個陪他一起成長一起放風箏,每次爲他追到風箏,在他奪冠那次不惜受辱都要保護那個藍風箏的哈桑,那個被他背叛的哈桑。風箏,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也是最痛的回憶。

索拉博自殺的那一段,我的眼淚止不住的流。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這麼小的小孩子要承受這麼多的痛苦,爲什麼!僅僅只是因爲他是哈扎拉人?所以他的父母就要被當衆擊殺,所以他就要被侮辱,所以他就要被像個玩偶一樣在音樂響起的時候必須跳着那滑稽的舞蹈?最近去了一趟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屠殺讓我想起來壞人對哈扎拉人的屠殺。以前都說愛國愛國,民族振興,並沒有什麼太強烈的感覺,感覺那離自己很遠,但這一次民族強大的信念第一次那麼沉重的擊打着我的心靈。對民族信念的麻木終有一天會讓南京大屠殺重演,或者出現像壞人對哈扎拉人的屠殺。我們不管在哪,不管變成一個多麼優秀或多麼糟糕的人,我們都代表着我們血液裏流淌的民族。如果這個民族代表着懦弱,無能,我們每個人都是逃脫不了這種聲音。所以所有的華人,無論在哪裏,都會爲這個民族的強大努力着,因爲他們也是這個民族的一部分,他們也許不是中國籍,但也改變不了他們是中國人的事實。

全書都寫的很壓抑,很沉重,唯獨與索拉雅的愛情是那麼的讓人讚許。美妙的一見終情,結婚前的坦陳與包容,婚後無子也堅守的婚姻,已經完全不是阿富汗人的作風,也自由了,也幸福了。雖然有些人說作者在後面有着濃濃的拜美情緒,但面對自由和平的美國和槍彈屍體的阿富汗,我想,作者並不是在拜美,只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希望阿富汗的天空能再飄着那麼多自由的風箏,讓他重新回到那個記憶中的故鄉。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他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優秀讀後感三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裏,自己始終在窺視着那荒蕪的小徑。"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已經讀過三遍了,每一遍都會被深深的感動。我始終在追尋,到底觸動我的是什麼?那柔軟細膩的筆觸,那毫無矯揉造作的描寫,那關於童年的跳動,那罪惡的定格,那救贖的可貴……

"爲你,千千萬萬遍"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的塔布爾,就像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這裏有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和最醜惡的東西,友誼、忠誠、信任,背叛、歧視、自私……

童年,是孩子們的天堂。阿米爾和哈桑,在一個富裕家庭長大的兩個親密無間的主僕,一起爬樹、一起搞惡作劇、一起看電影、一起放風箏,一起在樹上刻下"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我喜歡所有的這一切的描寫,那麼親切、自然、童趣,那微妙的幸福悄悄的在心中蔓延着,蔓延着……

阿米爾和哈桑,"無論如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朋友","因爲歷史不會輕易改變,宗教也是。最終,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這些沒有什麼能改變得了。沒有。"這些"不能改變的歷史",給了阿米爾背叛的勇氣和藉口,並最終揹負着這個罪惡。在那場追風箏的比賽中,那那條小巷之中,在那打開父親心門鑰匙的藍風箏與對友情的背叛中,我們再也看不到阿米爾眼中的澄清與歡愉。

對阿米爾來說,美國是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但,往事終究會自行爬上來,你會發現,原來它從未離開過你。

一條救贖之路,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