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葡萄牙的高山》有感

讀《葡萄牙的高山》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小說展現的三個故事既獨立,又緊密相連。Ta就像是一個魔方,你閱讀的過程,就是在解這個魔方的過程。剛開始你只看到了故事所展現的一面,或是兩三面,始終無法面面俱到。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TA需要思考,在作者依稀給出的線索下,去嘗試不同路徑解構。我們常常誤會了一句話“結果大於過程”。其實結果本身沒有意義,是過程賦予結果意義。正如小說最後一句話“然後他轉過身,朝着伊比利亞犀牛消失的方向跑去。”這是結果,是唯一的,清晰的。但這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還想獲得些什麼?

讀《葡萄牙的高山》有感

帶着這份求知與好奇,我把三個故事中共同出現的事物、相同的行爲標記出來。試圖去揣摩這其中的聯繫和寓意。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拙見。

關鍵詞:“黑猩猩”“伊比利亞犀牛”“倒着走”

在譯者的後記中寫道“黑猩猩走過了和耶穌同樣的路,上十字架、死去、重生,用神蹟啓發並施惠於世人,這是輪迴。”

迴歸本源,第一個故事中的黑猩猩是指“黑人”,更具象一點,可指代“苦難”。烏利塞斯神父打造的這尊十字架苦像,是基於他看到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奴隸,他的佈道,祈禱無法減輕他們絲毫的苦難。他無計可施,便期望耶穌能拯救蒼生於危難。托馬斯同樣把信仰寄託於這尊苦像,他覺得找到苦像,自己的人生就會再次出現光明。而當他歷經種種艱辛,找到後卻更加痛苦,苦像看上去像黑猩猩。或許托馬斯在那一刻才豁然大悟,神父寄於苦像的從來不是希望,打造的初衷,是對現實的深深絕望,是一種對生活的妥協。神當然是全知全能,所以深諳,一切因人而起,一切因人而亡。

第二個故事中,歐塞比奧醫生在拉斐爾的胸腹之內看到一隻黑猩猩,可以單純的把TA視爲信仰。卡斯特羅說他的丈夫生前總會重複亞伯拉罕神父的一句話“信仰永遠年輕,信仰和我們不同,它不會老去。”黑猩猩臂彎裏抱着的小熊崽是他們的孩子。沒錯,這是家,所以他們在另一個世界團聚了。

這裏穿插了一段歐塞比奧的妻子瑪利亞對於阿加莎小說與耶穌的詮釋。我們以爲惡離我們很遠,但往往最大的惡意來自身邊。我們總在唾棄他人的不齒行徑,卻對自己的言行視而不見。我們哀嘆自憐,卻忘了自己纔是這出悲劇的始作俑者。耶穌的死罪於民衆,耶穌的復活,是人類掩蓋罪惡,洗刷罪惡的一種措詞。

瑪麗亞的死悄無聲息,若是自殺,可視作她對一切瞭然,看清了人性本質,大徹大悟後對耶穌之死的贖罪。若是意外,可視作文中對“你明白的,不是嗎?她必須得死!”一句話的驗證。當然無論哪種情況,人的宿命就是死亡,不是他殺、意外、就是“全都活在自己扮演死者的謀殺案裏。”她用一句話表明了立意“信仰是死亡的回答。”

第三個故事中的黑猩猩完全被作者擬人化了,奧多和彼得一起生活,並指引彼得找到了自己祖先的遺蹟。奧多的特殊在於Ta不僅代表人類的起源,更可能代表猿的祖先。Ta冥冥之中彷彿知曉一切,至此我們結合另外兩個關鍵詞來看。“伊比利亞犀牛”的滅絕,表明着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Ta之於人類以前。“倒着走”一來表現托馬斯和拉斐爾內心渴望時間倒流,懷念至親至愛還未相繼離開人世的日子。他們兩人身體活在當下,而靈魂卻留在了過去。二來最後奧多朝犀牛消失的方向跑,也可以理解爲時間上的另一種倒着走。人類文明帶來了生物的瀕臨絕種、帶來了被奴役的痛苦、帶走了鮮活的生命、帶來了爾虞我詐。人類一路從猿進化而來,表面去蕪存菁,光鮮亮麗,而褪去這層外衣,人性的殘忍往往是動物所不及的,這也是一種“倒退”。

我們要認清自己人性的不足,然後去接納TA,而不是一畏的靠信仰來逃避現實,免除自己的責任。全文的意義或許瑪利亞已在第二個故事中告訴了我們。“這個時代最持久的挑戰是信仰與理性的結合。理性是現實的,它的回報立竿見影,它的作用顯而易見。然而,理性也是盲目的。理性,就其自身而言,無法爲我們指引方向,尤其是在逆境當中。我們要追求的就是如何在兩者間求得平衡,如何讓信仰和理性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