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中國著名校長辦學思想錄》有感範文

讀《中國著名校長辦學思想錄》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這本書中介紹高萬祥老師如何做一名“學習型”校長的辦學思想和理念,如何使我們的這一代在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同時,具有高尚的情操與人文關懷,如何給教師提供和書本擁抱,與大師對話的機會,追求“讓全體師生在校園裏過得更好,活得更好,發展得更好”的境界,從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我從內心裏產生一種對高萬祥老師的尊敬和欽佩之情。

讀《中國著名校長辦學思想錄》有感範文

  一、總體感受

在書中,我看到高萬祥校長如何“和大師對話”,追求“讓全體師生在校園裏過得更好、活得更好、發展得更好”的境界;看到了劉京海校長“爲了每一個孩子的成功”而常常忘了到幼兒園接自己的孩子;看到邱濟隆校長如何從教育思想的高度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看到了吳昌順校長通過研究導向、科研領略和科研搭橋,使學校擁有了諸多的北京“第一”;到了李金初校長怎樣大膽改革、精心選擇,使學校很快發展爲“不是重點的重點”;看到韋力校長在41年的治校生涯中如何精心“編織人才搖籃”,聽到他那“體現我生命價值的崗位是教育,是校長工作。人若有來生,我還幹這一行”的肺腑之言;看到馮恩洪校長如何把教育作爲一項事業、一門科學和一種藝術而孜孜不倦地“探索明天的教育”;看到丁浩生校長如何論述校長是“家”不是“匠”, 是“家”不是“神”, 是“家”不是“商”…… 。 在名著教育家朱永新編撰的《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和《中國著名校長辦學思想錄》這三本書中,《中國著名校長辦學思想錄》是他花費心思最多的。因爲他認爲,在學校發展的諸要素中,作爲靈魂的校長是關鍵所在。只有優秀的校長,才能爲教師的成長提供寬闊的舞臺,才能爲學校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校長們最喜愛的座右銘

“知曉昨天,能使你頭腦靈敏;預見明天,能使你目光遠大;而書則是架在今天和明天之間的最好橋樑”。(江蘇張家港第一中學校長、書記 高萬祥) “教師哪一句話,哪一個行動,在什麼時候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其實他們是並不知道的,但只要你用心換心,那麼我們一定能使每一個孩子成功。”(上海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 “學會選擇,有選擇纔有多樣性,纔有個性,纔有特色,纔有創造性,纔有活潑的生機。”(北京八中校長李金初) “要做蠟燭,就兩頭點燃;要做園丁,就先成沃土;要培育人才,就甘當人梯。”(北京五中校長吳昌順) “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上海建平中學校長馮恩洪) “管校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關心,關心要真心。“(常州高級中學校長丁浩生) “我們盡力去爭取支持和幫助,但這一切都代替不了自己的努力。”(成都七中校長王志堅) “’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始終鞭策自己一生,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用身心譜寫自己一生。”(南京琅琊路小學校長 李敬光) ……

  三、校長的辦學精髓

上海閘北八中長期以來生源很差,在上海是出名的“墊底”學校。劉京海上任校長後,苦苦思索如何拜託困境。他首先組織教師參加了上海師大“非智力因素”和“差生心理”兩項課題的研究,認真探究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影響及其培養,探究差生的教育與轉化,並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飲食積極進行實踐,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成功教育”的改革思路和理論,使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產生了飛躍。蘇州六中長期以來生源、師資等條件較差,單求升學率沒有出路,肖德生校長上任後,帶領全體教師以科研爲先導,探索和時間綜合特色高中的辦學新模式,逐步形成了藝術教育特色,使學校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如今該校已躋身於國家級示範高中行列。吳江市青雲中學高和桃源中學,現已成爲江蘇教育界的“馬家軍”。這兩所學校絕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村裏人”,教師也都是學歷不高的農村教師,但這兩所學校在全國拿了許多獎,培養出了很多博士、碩士。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由於教師的敬業精神、鑽研精神。校長用教育科研充分調動和開發教師的潛能,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崑山第一中心小學組織全體教師參與課程改革實驗,並定於每年一月專門討論德育問題,每年六月專題研究教學特色,每學期舉行三天的學術報告會等等,由此形成了一種“團體學習”的氣氛,使學校獲得了不斷髮展的源泉。吳江市南麻中學,五年前房舍破破爛爛,教學質量低下,張玉昆同志受命於爲難之時,一上任校長,就帶領教師積極參加了蘇州大學儲培君教授主持的“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研究”,繼而又請儲教授合作搞“初中生學習策略指導”,由此使學校在短短的五年內舊貌換新顏,教育質量名列全市前茅。吳江市第二實驗小學20實際90年代初起幾位校長就很重視教育科研。先後請來杜殿坤、吳立崗等專家作指導,堅持搞了九年“以絲綢文化爲背景的素質教育實驗”,不斷取得成效,並培養出江蘇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