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打撈沉船-天台老手藝尋蹤》有感

讀《打撈沉船-天台老手藝尋蹤》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在盛夏酷暑中,手拿一本剛剛出版的《打撈沉船——天台老手藝尋蹤》,遊走在字裏行間,我的心漸漸沉靜下來。

讀《打撈沉船-天台老手藝尋蹤》有感

這是一本記錄浙江天臺一帶手工藝人和工藝流程的書。作者陳舟寶用十多年的時間,奔走於天台鄉間,像找尋多年失散的親人一樣將一個個被時光洗白的手藝和手藝人找到,並完整記錄下來,圖文並茂,使人得以見識在鄉間日益式微的手工藝傳承。

五千年的中國是鄉土文明的傳承。鄉土文明最大的特點是高度穩固的熟人社會,大家彼此熟悉,互幫互助,多數信息都建立在熟人介紹的基礎上。每一個地區按照氣候與物產,都會出現相應的手工產品和手工藝人,像龍泉寶劍、醴陵釉下彩瓷、婺州窯、蘭州拉麪、東陽木雕、苗族刺繡、苗族銀飾等。

我出生在河北。小時候經常看到木匠、鐵匠、燒窯匠、剃頭匠、鋦鍋鋦碗匠走街串巷招攬生意。這些藝人出自周邊,他們大致有自己的生存範圍,一個村一個村地走,過一段時間再重新走一遍。由於多年沉積的信任,很多人都放心地把需要修理改裝或打製的物件交給他,手藝人很快會把完好的東西送到家裏。可別小瞧這一份信任,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家徒四壁的情況下,一件鐵器或一件傢俱在一個家庭的財產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一個外來的手藝人,很難一下子獲得生意。

“吃百家飯的”手藝人遇到大的生意會住下來,由主人家提供一日三餐。遇到主人家廚藝好的,手藝人就格外賣力,將自己最好的狀態拿出來報答主人家。手藝人每次行走都會收穫一些家長裏短的故事,作爲日後炫耀其從藝歷史的談資。

手藝人要養家餬口,自然手藝越好生意就越多。除了吹糖人,這時的手藝和藝術無關,手藝人下功夫的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刀要鋒利,桌椅要穩當,磚要燒得結實。

小時候,我最喜歡鋦鍋鋦碗的匠人。鋦碗是技術活,小小鑽頭手工鑽研,既不能淺也不能深,淺了無法將鋼釘嵌牢固,深了就會鑽透碗壁“偷雞不成蝕把米”。一個碗的裂紋視深淺長短而定鋦幾個釘,釘好後抹上防漏的白石灰。打孔和抹灰時,顯得莫測高深的匠人高度專注,手中的瓷碗好像變成了透明柔軟的物質,由他任意施爲。

或許是鄉土中國的手藝人都遵從同一個信條,《打撈沉船——天台老手藝尋蹤》中每一個藝人和手藝都讓我感覺十分親切。從竹、木、棉、布、草、金、銀、銅、鐵、石、泥、漆、彩、茶、藥、書等關於手藝和藝人的記載中走過,我更像在品讀兒時一篇篇色彩繽紛的童話故事。這故事中有創世紀的傳說,有牧童的柳笛,有小溪流水,有杏花春雨竹林江南。日子像流水一樣沖洗着記憶的最深處,那些在時光中一遍遍被打磨出光亮的老手藝散發着淡淡的幽香,讓人望見詩意的遠方。

隨着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鄉土中國正在節節敗退。學一門手藝可以安心生活一輩子的經驗,已經被科技發展的洪水猛獸一口吞下,不能再指導下一代了。有一些像鋦鍋鋦碗的手藝,恐怕會因爲時代的進步、物質的豐富而失去其存在的意義,但更多的手藝比如織錦、扎染、首飾等還會長期地延續下去。儘管受衆可能越來越少,但它不會消亡,就像10年前我從黃岩帶回北京的竹涼蓆,細膩而平滑,觸手如同微風拂來。今天,我躺在上面還能感到清風搖竹的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