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父母如何毀了我的一生》讀後感範文

《父母如何毀了我的一生》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父母如何毀了我的一生》讀後感範文

《父母如何毀了我的一生》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父母如何毀了我的一生》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父母如何毀了我的一生》讀後感1

生長在中國大地上的我們,對於“不打不成材”,“優秀的孩子是打出來的”,這些話大多是聽過好多次了,很多人也被“打”成優秀的孩子。此種被家長們奉爲真理的嚴厲教育,雖然是父母想給自己的孩子打造出的完美人生宮殿,但到頭來卻只能製造出一間精神牢籠,陷兒童於自卑,暴躁,殘忍和冷漠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內傷。兒童是脆弱的,成長需要鼓勵和支持,不需要一味的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着某種傷害。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打罵和懲罰,對於孩子的錯誤,要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教育他們自己改正錯誤,自己管住自己的行爲,並且成爲自己的主人。像《父母是如何毀了我的一生》中的那位單身女士,就因爲小時候一次不小心尿牀,父母將事情擴大化嚴重化,給她施以壓力和懲罰,讓她失去了尊嚴,之後漸漸惡性循環,在父母的打罵聲下,她再也脫離不了尿牀這個行爲了,這個行爲伴隨她之後的生活並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本來這件事是一件可以解決的小事,家長完全可以用輕鬆愉快的態度來解決,甚至不需要去解決,問題也會自行消失。但由於家長用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將問題嚴重化,給孩子造成一生難以消除的創傷。

面對孩子的錯誤和不規範行爲,要給予他們自由,不要一犯錯誤就非打即罵,讓他們自己去辨別是非,自己去了解什麼是不應當的行爲。但這裏所謂的給孩子自由,不同於放縱或無限制的自由。對於嚴重性的錯誤,要給予一定的懲罰,但要耐心的教育孩子,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被動的接受錯誤。

粗暴教育只會讓孩子粗暴,殘忍。“身教重於言教”是教育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是一種示範,但如果成年人對自己的孩子是批評與打罵,又怎麼能培養出溫和有愛的孩子呢?用斯賓塞的一句話來回答:教育之目的,是在幫助孩子成爲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應當是快樂的;猶如一根又小又細的蘆葦管,假如從這一端送進去的是苦澀的汁,那麼,在另一頭流出來的絕不會是甘甜的汁。

當你對你的孩子給予笑臉時,他也會抱之以快樂給你,相反,你對他暴躁,他也會對你暴躁,你的態度會對他造成巨大的影響。用快樂的態度面對生活,你的孩子也會學會快樂的面對生活,用不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你的孩子就會相應的消極的面對生活,總之,快樂的積極的向上的教育你的孩子,他會同樣快樂積極向上。同時試着和你的孩子成爲親密的朋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用心與他們交流,真正做到亦師亦友。快樂的教育孩子,纔是教育的真諦。

  《父母如何毀了我的一生》讀後感2

說到教育問題,在中國社會,與子女終身成長和變化直接相關的就是父母。長久以來這個社會就特別重視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一條條訓誡從古自今被一次次的傳頌。這些千古不變的經典,或是在讚揚父母對子女仁慈的疼愛,或是在推崇嚴加育人中棍棒下出人才的理念,從中國千百年來的社會發展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嚴厲的教育理念,更是佔據了歷史的主流,也是一種最爲被中國家長們所認同的一種教育方式。

不可否認的是,千百年來確實有一批批的人才從所謂的棍棒教育方式下走出,這樣的教育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和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在社會高速發展,社會壓迫感越發強烈的現代社會,當心理問題已成都市人羣廣泛身患的一處傷的背景下,教育也需要在這樣的條件下作出符合時代特徵的調整,首當其衝的就是粗暴的棍棒教育是否該取締了。

當媒體的目光聚焦在一個個虎爸虎媽教育下一個個看似天才的孩子身上時,有多少人真正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長想要的是一個天才的孩子還是一個快樂的孩子?這樣的問題沒有定論,社會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特例一次次的推翻它們雙方的壁壘。但在這篇文章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父母毀掉的孩子,被他們愚昧的教育方式打倒的孩子。

僅僅是因爲尿牀這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一次次的冷嘲熱諷和粗暴對待中,一個本來可以應該更幸福的女孩,就這樣失去了本來屬於她的美好年華。尿牀,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終在那一次次錯誤或是不該發生的教育糾正下,演變成了影響一個孩子一生的轉折。

其實在看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的時候,大概就猜到了它想要表達的內容,但是通篇看完,給我最震撼的不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最終毀了一個孩子的一生,而是引發這些毀滅的最初原因,僅僅是因爲尿牀!翻開我們每個人所能回憶到的一切關於父母教育的畫面,那些一次次或粗暴或謾罵的畫面多麼的熟悉,而引發它們的原因又是什麼?這纔是真正讓人覺得後怕的地方,也就是說那些一次次負面的教育行爲,有多少影響了今天我們整個人性格的形成!或許也可以說,今天我們某些深藏在自身性格脾氣裏的負面或消極情感,有多少是來自數年前那一次次的責備和打罵。這也許就是心理學在人格形成發展過程中最明顯的體現,就像自我的蝴蝶效應,最終改變了一個個本來可以更加美好的孩子。

不敢說文章中主人公的遭遇是普遍現象,或許這只是一個棍棒教育下的極端例子,但是愚昧教育下扭曲的影子卻真實的存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或許很多人看完這篇文章或許會呲之以鼻,或許會覺得很多人都是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長大,他們依然很快樂健康。任何事物都會有反面一樣,這樣的大多數或許只是因爲某種特殊的環境或遭遇扭轉了他們本該被毀掉的人生,他們是幸運的大多數。很明顯,文章中的主人公就沒有那麼幸運,或許更糟的是她身處的環境一次次的加深了她本來就脆弱的心靈上的傷害。我們並不否認任何時代幸運的大多數,但我們更應該看到任何一種影響個人一生的事物正反兩面。在這個層面上,我覺得這篇文章真正的意義不在於批評那些教育方式的何種弊端,而在於讓它的看清這樣的教育方式它的另一面,從來被我們批評卻從未重視過的一面。

身爲這個國家的一份子,深受千百年傳統文化的洗禮,每個時代人們的一生都烙上了屬於這個國家特色的教育標記,在這個時代,人們稱它爲棍棒教育。客觀的說,在對待教育方式這個問題上,並不存在孰對孰錯的,每種教育方式都需要符合它自己的特殊背景才能稱得上好的教育。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家庭裏實施極度寬鬆的放養式教育也是行不通的,因爲這個社會還沒有做好爲每個家庭提供這樣教育的大背景,也就是說,中國的孩子還不適合極度寬鬆的教育方式。但是這並不是說傳統的棍棒教育就應該大肆推崇。

在中國,任何人都對教育領域的現狀發表過自己的想法,其中無非褒貶兩種,而這也是中國教育的詬病。否認其中一種並不意味着全盤接受另外一種,真正合理的教育是適應大時代環境和社會發展腳步的,兩個極端或許都曾適應過某個時代的某個環境,但今天,它們似乎都不太適合中國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所以,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該做的是合理的把二者進行糅合,不極度的寬鬆,不粗暴,這也真正回到傳統文化裏的“中庸”之道。

這篇文章除了給教育的現狀敲響警鐘,更再一次的提醒了它的讀者,心理學再一告訴人們,在人格的發展階段,也正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習得時期,那些看似毫不相關的因素,最終也許會影響我們額的一生。心理學從來不是玄學,這樣的結論是建立在真實的案例基礎上的,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來在中國社會,不管是宏觀層面的教育工作還是微觀面的家庭教育,都只注重物質和知識技能的順利獲得和發展,鮮有關注到每個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內心健康狀況。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只有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們才能真正快樂的成長。這是時代的一種進步,但我們卻不能否認的是,在衆多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之前,這個社會和一個個家庭“失去”了多少本該擁有更美好生活的孩子。

或許我們曾經一味地以爲棍棒下出人才,或許我們從未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甚至從未認真聽過他們的每次抱怨和想法,這是因爲這一個個看似不相干的因素,最終毀掉了主人公的一生。但在看過了一個個悲劇之後,每一位家長也該反思自己在這條教育道路上犯過的錯,也該捫心自問,我是一名合格的人生第一位老師嗎?這樣的反思,對每位正在見證子女成長的家長,對每一位未來會成爲家長的孩子。

  《父母如何毀了我的一生》讀後感3

“放不下嚴厲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潛意識放不下莫名的恨意。”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成長曆程,也都經歷過不同的創傷,有的或許已經自愈,但有的卻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個人的成長是在家庭中開始的,每一個看似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都從一開始就打上了家庭的烙印,父母的一切在孩子意識的白紙上留下了最初的畫面。生命一開始都是脆弱的,每一個孩子需要的都是關愛,父母應該給與的也應該是愛。其實我一直不太理解爲什麼要對自己的孩子打罵相向,就像不是自己的孩子一樣,直到我看到了這篇文章裏的那句話“放不下嚴厲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潛意識放不下莫名的恨意。”原來每一個打罵孩子的父母自己也都是內心受過創傷的人,與其說他們打罵的是自己的孩子,倒不如說是彌補自己曾經受過的`打罵。而更可怕的則是爲這種行爲提供合理化理由或者說是藉口的社會文化,“不打不成材”“打是爲了讓你以後更有出息”。不得不說社會是有層次的,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無論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都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而相對沒有文化的普通人則更多的是一些粗暴的,傳統的思想,在這種教育方式中長大,然後不自覺的又將這種方式傳遞了下去,最終受到傷害的是這個鏈條中的每一個人。

社會總在不斷髮展,今天的我們對於教育,心理都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無論自己曾經受到何種教育,有過何種創傷,都要給與孩子發展內心的愛,並且採取正確的方式,這纔是最重要的。以愛的名義造成的傷害纔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我覺得這也是道德的死角,因爲我們很難對這種行爲作出評價,也沒有理由去責備,但因此造成的傷害卻是確實存在的。

過去的已經成爲歷史,只有改變纔是最重要的事。也許我們很難對他人的行爲作出改變,但是自己一定要學會如何去愛,不僅僅是教育自己的子女,更是去影響自己周圍的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如果我們沒有收到什麼創傷,那麼就更應該感恩自己曾經受到的教育,用更深的愛去愛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和周圍的一切的人。如果我們不幸的有過什麼創傷,那麼要讓一切不好的事物到我們這裏結束,要有意識的去改變,不要給他人造成創傷,學會如何去愛,去愛自己該愛的人,相信這種愛也會彌補我們曾經的創傷。

  《父母如何毀了我的一生》讀後感4

《父母是如何毀了我的一生》一文中講述了兩個事例,一則是父母對於女兒尿牀這一行爲的羞辱,導致女兒長大之後患上心理疾病;另一則講述家長通過暴力手段,企圖阻止孩子吃手這一正常現象,最終使孩子心理出現障礙。

兩則事例中,家長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決定性人物,他們擁有較高的學歷和社會地位,他們都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但卻在自己子女身上犯下嚴重的錯誤。家長的初衷都是好的,但當家長把子女當作自己的一部分時,這些初衷就無法帶來好的結果,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怎樣爲他着想,也要在他願意的情況下,在他可以承受的限度裏。家長的愛,要孩子站在家長的角度是無法理解的,孩子缺乏社會經歷,沒有成型的價值觀念,如何能夠理解父母的所作所爲?家長的愛,要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纔會讓孩子更易接受,減少了父母與子女的衝突與矛盾,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中國的孩子是被管出來的,而孩子是不愛束縛的,孩子顯然不會快樂。中國的家長又是喜歡管孩子的,家長喜歡成爲權威,不喜歡不聽話的孩子,家長顯然是操勞的。孩子和家長都感受不到家庭中該有的歡樂,孩子成長爲家長,走的還是父母的老路,新的家庭中依然沒有歡樂,循環往復。“如果家庭生活制度從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的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裏,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道路。”我們都很清楚,需要的是這種良性的循環,但當被束縛的子女成長爲家長之後,即使他們不願意子女接受和自己一樣的教育,他們也沒有別的選擇,家長能給子女的仍然是那種消極的經歷。

我很慶幸自己有機會走入心理學的課堂,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進這裏。這是一個難得機會,一個能夠改變現今教育失敗現狀的機會。教育應該成爲一種保護,而不能成爲一種打壓。出生前的孩子可以作爲父母的一部分,但出生之後的他們就是獨立的個體。作爲家長,應該尊重子女的行爲和想法,保護子女遠離由於大意而帶來的危險,而不是扼殺孩子的所有天真。將孩子和社會隔離確實可以避免環境帶來的危害,但卻不能阻止孩子內心生出的不安。與其讓子女享受安全,不如讓子女學會安全,相信他們自己能夠做得更好。

“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是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製造出一間精神牢籠,陷兒童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內傷。說它是危險教育,一點也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