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誡子書》的讀後感

《誡子書》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誡子書》的讀後感

《誡子書》的讀後感
《誡子書》的讀後感1

誡子書雖然寫於兩千多年前,但仍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麼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爲泰然,穩重,禮節,嫺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爲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爲“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我認爲諸葛亮寫的很對,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多讀書,才能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多看書,長大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我長大相當老師或醫生,要實現目標,只有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通過刻苦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達到。

《誡子書》的讀後感2

在寒假裏,我做了許多事,也看了許多書。但讓我記憶最深、啓發最大的是讀了《諸葛亮兵法》裏的《誡子書》。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並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鬥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爲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

諸葛亮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於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爲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亮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於千里之外,並在亂世中爲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羣書。我想我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德”,成不了諸葛亮,也定能比諸葛亮兒子強。

《誡子書》的讀後感3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他教導他的兒子注意要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兒子的品德。這一句話讓我感受最深了﹗因爲這一句話也是教導我們要修身養性、生活節儉的良好習慣。

《誡子書》這篇文章,教導我們要想君子一樣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要看輕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明心志。身心寧靜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目標……可是,時間的流逝是那麼地飛快。轉眼間,我們從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變成了一個上六年級的大孩子了。我們小的時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過去了,現在纔開始培養好的品德,好像有點晚了。可是,《誡子書》中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生下來就很聰明。不用很多天培養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雖然他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雖然他比我們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們高尚得多。那是因爲他的父親教導的他嚴格。長大以後纔可以取得那麼好的成績。雖然他很聰明,但是他的父親還是教導的他很嚴格。我想﹕我們以後要好好學習,要想諸葛瞻學習,學習他的聰明機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們嚴也好,不嚴也罷。只要我們自己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兒,就可以取的好成績。我們也要像諸葛亮學習,學習他的機智和勇敢。他的機智和勇敢都已經傳到他的兒子身上了。

《誡子書》的讀後感4

昨天我學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沈同。我讀完後深深體會到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這個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學的時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國》,《水滸》的影響,接觸了一篇文言文——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文章不僅僅只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更是世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就是《誡子書》的原文。

這篇文章不長,甚至很短。但只要讀懂它的人一定會說“英雄所見略同”,就一定會佩服這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作者諸葛亮。

諸葛亮就是想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纔會有大作爲。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就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就能達到遠大目標。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保全性命於亂世,他不求爲諸侯做事,放棄了功名利祿。在劉備三顧草廬後,助劉備與東吳聯盟共抗曹操,後又輔助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纔有意義。

而我也向往這種生活。

《誡子書》的讀後感5

《誡子書》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對我們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啓迪。

一、勤於開卷,敏於探索。

《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習不僅意味着多讀書、讀好書,同時也是一種責任,一種必備的素養。一般而言,一個肯讀書、肯學習的人,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深厚的印象。一個不學習的人,決不可能做到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清醒與堅定,決不可能在複雜多變的形勢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決不可能在不斷涌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思深慮遠、處變不驚。有些人之所以“翻身下馬”,不注重學習,導致信念上的動搖、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二、立於清廉,致於高遠。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遠是人的境界所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內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內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人如果沒有一種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養,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懷,那麼,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清代學者胡達源說:“簡默沉靜者,大用有餘;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人要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大度,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務實,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不爲名所累,不爲利所羈,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實實地幹一番事業。俗話說:“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水之魚,亡於誘餌。”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人不能心態失衡,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

三、勇於開拓,敢於作爲。

《誡子書》中說得好:“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人不管處身於何種工作環境、何種工作崗位、何種工作條件,不管自己的年齡、資歷、經驗、水平如何,都不能放鬆對自己能力方面的嚴格要求。既要立足當前求發展,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長遠謀發展,爲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生活和發展空間。

我們只有將“淡泊”、“寧靜”作爲座右銘,來安放自己的靈魂,靜下心來,不受干擾,沉下心去,抓緊時間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提升自身修養。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處於最佳狀態,做一個精神上的自養自足者,纔是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爲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裏,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