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君士坦丁大帝》讀後感範文

《君士坦丁大帝》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在戴克理先對基督徒的大肆迫害中,君士坦丁似乎從中倍生憐憫之情,不論是他的母親,還是他戰前的那場傳奇的夢都讓他和基督教密不可分。君士坦丁的一生也算坎坷,但這些坎坷磨練了他,在這些坎坷中的種種決斷,正是他能得到成功的理由。年紀輕輕的他終於登基爲皇,是時候爲他所信仰的基督教正名了。僅在後來被他所拋棄的羅馬城,就建立兩座宏偉的至今聞名的大教堂。這還遠遠不夠,他在只有一片小村莊的拜占庭上建立起了一......

《君士坦丁大帝》讀後感範文

君士坦丁替整個帝國選擇了基督教。在他攻佔羅馬的行軍途中,自稱看見了太陽中出現一道十字架光芒的景象,並夢到基督叫他將十字架作爲軍隊的軍旗。因爲戰爭的勝利,他更熱衷於基督教。在戴克裏先統治時期,因爲軍隊巨大的軍費需求及傳染病天花的嚴重影響的惡性循環——由於傳染病,人口減少,社會各項活動不能正常進行,稅收跟不上支出。

這時候就拿基督教開刀,沒收寺廟財產及土地,殘害基督教徒。當然經過三世紀的歲月,基督徒的生活和教義已穩固下來,得以定型,因此履受威脅和頻遭迫害使基督教社團免於早早瓦解,並有助於克服嚴重的內部分裂。社團團結:基督教成功把醉心與苦修的人(孟他努派和其他派別)剔除掉。同時也不接納熱衷於思辨的人(諾斯替派)的人。

君士坦丁時代基督教出現了內部爭端:在基督教內部出現了關於聖父、聖子、聖靈是否一體的爭論。三位一體在君士坦丁的眼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清除了異教皈依基督教的障礙。關於三位一體有很多爭議,故而有許多學派,給我留下印象的是上帝的上位論——聖父即指上帝的神性,聖子即耶穌,是上帝的血肉化;聖靈即上帝的靈魂,是一種力量。

我覺得這種解釋挺好的,簡單易懂,符合“一體”,也確實。但從專業的、有根有據來說,我還是被以下的解釋所征服:1、聖經啓示三位一體;2、三種位格是分殊的;3、三種位格是永恆的;4、三種位格是合一的;5、三種位格是同等的;6、三種位格是極爲奧妙的。

在《尼西亞信條》中,阿里烏學派學說的先驅——這體現在就三位一體的第二位格進行的種種爭論似乎被有效解決了。但無數針對教會原則的個別要點的爭吵出現了,但分歧在大迫害時期並不像後幾個世紀教會的凱旋中表現的那樣危險,此類問題後來成爲永久分裂的原因。

在基督教的內部,許多被欣然接受的東西后來都被發現無法調和。在四世紀和五世紀,人們理所當然對奧利金的學說感到驚訝,教會過去怎能一直容忍他對經文進行的思辨和象徵性的解釋。還有許多人在教會草創和奮鬥時期被尊爲教會,但後來被當作半個異端。舊教會的慕道友來自太多不同的地方,文化程度也不同,加入教會的動機亦不同。故無法達到生活與教義的統一。如同世俗所見:那些充滿深刻靈性而又能實際奉賢的人則少之又少。

往往吸引人們的則是出於自身而有利的方面:1、基督教強調罪孽之寬恕,靈魂得以永生。2、祕儀,圍繞着聖事吸引着人們,如復活節前夜的受洗儀式,這與諸異教的儀式大相徑庭,都富有吸引力。3、對於奴隸來說,是因爲基督教強調的自由與平等(兄弟般的情誼)。當然這不僅讓奴隸心動,往往有許多有追求的人會爲了這樣的理想而始終信仰他,反對壓迫和剝削,在電影《亞瑟王》中,諸位騎士對羅馬教會的自由、平等、博愛深信不疑,並堅定不移地爲教皇服務,爲其守疆拓土。4、對於大部分不足道的皈依者,則盼望的是真正公平發放的數量可觀的施捨,特別是羅馬城基督教徒的施捨。

有一天走在路上,一位老婦問我知不知道基督教,我冒然的回答知道。她又問我信不信仰基督教,而我回答的是不感興趣。我想我應該問的是您爲什麼信仰。在這樣的社會中,幾乎每個人的宗教信仰都是無,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實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可是物質和享受更來的實際,得鼓足了力量奔小康,沒有什麼來要求人的道德的提升,而更多的人沒有失去了解和去信仰他。

以上僅僅只是關於基督教發展階段的皮毛,膚淺的很。有很多內容我不明白。沒看過聖經,不明白《舊約》、《新約》,所以發發讀後的所得,證明自己曾經願意瞭解過。